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個海歸的17次面試經歷 海歸過剩了?

[複製鏈接]

3105

主題

3648

帖子

2598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9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chulton 發表於 2010-1-20 06: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大洋新聞  2010-01-20
   
     10年前,出國還是件時髦事,而從國外鍍金回來的留學生更是「稀罕物」,每當有這樣的人回國便會四處受到追捧。1997年—2000年期間,大批留學生歸國,他們有了新的名字叫「海歸」,代表著高學歷和洋背景。「海歸」的持續升溫促使更多的人選擇去留學,可是,時光輪轉,僅僅三幾年時間,他們就發現自己有了新的名稱叫「海帶」,因為回來並沒有如願找到滿意的工作,只能待業在家。繼續等,「海帶」變成了「海帶干」,甚至被人戲稱為「面霸」,因為總在不停地面試。為什麼短短几年時間,「海歸」身價如此暴跌呢?是「海歸」的含金量下降了,還是用人單位更挑剔?
   
    john,南京人,28歲,電氣工程自動化本科畢業,留學澳大利亞學習工程管理,兩年後考取碩士學位回國。
   
    8月24日,這是我的第17次面試。回國5個月了,除了一開始走親訪友浪費了3個星期外,我幾乎每天都在看報紙、上網站了解招聘信息,一有合適的就屁顛屁顛地抱上精心製作的簡歷去應聘。簡歷投了無數,除了過去的16次面外,幾乎全都石沉大海。
   
    記得在國外時,留學生們經常在一起憧憬歸國后的生活,有時候酒喝高了,大家會想起那個在留學生中廣為流傳的「三不政策」:非跨國大企業不去;年薪低於10萬元不去;工作地點非大城市不去。那時候我們一幫年輕的留學生聚在一起,從來沒有為未來的工作擔心過,想的只是能夠發展到什麼樣的高度。大家還信誓旦旦地表示,不管是誰做到了身價百萬千萬的老總,都不能忘了在國外吃苦受罪的這幫兄弟們。現在想想真是可笑。
   
    記得下飛機的時候,親朋好友一起來迎接我,幾個在國內的朋友捶著我的胸口喊我「海歸」,後來我才知道,在我那些親朋眼中,我回來就是發財的,就是飛黃騰達的。那時我也真的很興奮,覺得腳下的路真的是一馬平川。
   
    永遠也不會忘記第一次面試的場面,招聘人員接過簡歷時輕輕哼了一聲:「又是海歸?」那時我還完全沒有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竟然還略有點自豪地笑了笑。可是那人跟著來了句:「你是今天第四個『海歸』啦」就在我愣神的時候,他開始提問了。沒有涉及任何專業方面知識,只是問我有沒有工作經驗。老天,我的生活除了校園就是校園,在國外偶爾會去打點零工,但是跟專業壓根沒關係。
   
    得到了我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回答后,他問我要多少薪酬。這個問題是我慎重考慮過的,家裡人也幫我合計過,說國內現在工資水平還可以,但是我畢竟剛回來,所以我報了月薪要求4000元。其實在我的心裡,這個數字已經很低了,爸爸媽媽花了那麼多錢送我出去,也迫切希望我能儘快收回成本。可是我得到的是一句乾巴巴的話:「回去等消息吧,我們會給你打電話。」
   
    我當然沒有等到期望中的電話。這之後,我開始抱著簡歷遍地跑了,開始羞於見到親戚朋友。豪情壯志消磨殆盡了,耳邊只回蕩著一句話:「等我們通知」一次次地跑人才市場,成功的總是那些國內的研究生,甚至是本科生。
   
    3 個月了,這是我第17次面試。這是南京一家房地產公司,家裡人跟我說在南京無數人削尖了腦袋想往裡鑽。我再次精心準備了簡歷,面試的場景我熟之又熟,人力資源部的那位美麗的小姐簡單問了我問題之後,再次說出了那句名言:「有消息我們會通知你的。」我就知道我得準備第18次面試了。
   
    8月的陽光依然悶熱無比,我卻發現自己已是一身冷汗。腳下的路開始晃蕩起來,我覺得自己回來錯了,我是「海歸」啊,可只是一段飛行之後,就變成了「海帶」,甚至有人戲稱我這樣的人是「面霸」,面試霸王。
   
    那幾個捶我胸口的兄弟如今房子、車子一樣也不缺,工作愜意而自如。我呢,我的路到底在何方?
   
    疑惑:難道「海歸」過剩了嗎?
   
    如此說來,難道「海歸」已經過剩了嗎?其實不然,一家留學中介機構負責人表示,其實,海歸之所以成為一種現象,是因為第一批學成歸國的留學生確實才華橫溢,而且目前大多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展得非常好。這之後,大量的留學生沖著這個名頭出去「鍍金」,人多了,就難免參差不齊。但是應該看到,更多的留學生其實非常優秀,而且真的是國內的學生不能比的。 「『海歸』不光不過剩,沒貶值,而且那些優秀的留學人員還在升值。近年來歸國的一些留學生甚至還超過了第一批『海歸』。」 有專家這樣說,那些處於「海帶」狀況的,大部分屬於一般性人才。國內的企業依然需要大量「海歸」,尤其是那些高素質、高層次的「海歸」。那些既有學歷、又有工作經驗的「海歸」永遠不會為生計發愁。
   
    八千「海歸」創業南京
   
    據南京留學人員協會介紹,改革開放以來,南京先後有 2.5萬人出國留學,目前已有8000名留學人員學成回寧,成為南京創業、創新強有力的助推器。目前在寧的8000名留學人員中,81%取得了高級職稱,28%承擔了國家級科研、攻關項目,44%承擔了部盛市級科研攻關項目。
   
    在南京,海外留學歸國人員依然是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那些真正學有所成的「海歸」,政府不光歡迎他們回來,而且還為他們準備了優厚的待遇。
   
    分析:「海帶」出現是好現象
   
    「海帶」的出現是個好現象,一位人力資源經理表示,「海帶」的出現說明國內的企業已經不再唯學歷、出身用人,而是更注重人才的自身素質和能力。這也提醒那些想借著出國留學鍍金的人,不要試圖靠一張海外文憑回來就想搞特殊化。
     
   
    薪水期望值別太高
   
    如今企業並不會因為應聘者的留學背景而特別地看重或者歧視。因此,沒有同行業經驗的留學生,不要一開始就對薪水期望太高,應該用自己出色的表現來贏得自己該得的薪水。
   
    「鍍金」更應重實際
   
    一份來自英國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留學生出國所學專業大多數集中在商科(包括會計、管理、金融等)和IT領域,總數佔到了80%以上。事實上,近年來國內的就業形勢日趨理性,這種情況下,大部分留學生的專業就顯得雷同,競爭力自然下降。
   
    因此,專家建議出國留學應該結合自身,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專業。
   
    建議:以中為主以西為輔
   
    24歲的朱榮亮屬於較早出國的一類,2001年,只有19歲的他中專畢業之後就踏上飛往新加坡的飛機。成了待業青年
   
    在新加坡,他上了一所大學,平時半工半讀,2004年,朱榮亮學成歸國。「剛回來時覺得自己特了不起,見人頭都要高三分。晃悠了一陣子之後我開始找工作,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工資最低每月5000元,職位起點最起碼是部門主管。」朱榮亮回憶起找工作時的豪言壯語依然記憶猶新。
   
    整整3個月,朱榮亮跑了15家單位,「小一點的公司,委婉地告訴我他們廟太小,供不起我這個大菩薩。大一點的公司則會直接地告訴我,資歷太淺。
   
    」朱榮亮說,慢慢的,他開始降低求職要求,可是依然沒有單位願意要他。「那一陣子我比待業青年混得還慘,愣誰也沒有想到這會是一個『海歸』該有的待遇。」
   
    3個月後,朱榮亮已經完全忘了自己的身份,「工資隨便你們給,我就從最低層的普通員工做起。」即使是這樣,他依然沒有獲得一份他渴望已久的工作。
   
    加入創業大軍
   
    2005 年初,眼看著身邊的朋友都有了不錯的工作,即使是大專生都不比他這個「海歸」含糊。實在沒有辦法了,朱榮亮去了一家物業公司應聘一個總台服務員的工作。總台服務員,光聽這個名稱就知道含金量不會太高,至少不要一個海外留學的人去做吧,可是即使是這樣一個最基層的崗位,他也沒有得到。
   
    朱榮亮直接找到了該物業公司的老總,長談了一個小時后,總經理拍板讓他去做總經理秘書。這是朱榮亮回國后獲得的第一份工作。但是,這份工作朱榮亮僅僅做了5個月,「工作不愉快,而且感覺無法融入那個圈子。」朱榮亮說,在辭職之前,他想到了自己在新加坡學到的一項手藝----義大利手工比薩餅。經過一番調查之後,他決定自己做老闆。
   
    2005年10月,朱榮亮在夫子廟開出了自己的比薩店。自己親自下廚做比薩,每個月純利潤達到了5000元左右,這恰好是他當初歸國時為自己定下的目標。「下一步,我想把我的店做大,做成連鎖,至少連鎖全國。」
   
    在國內學點真本事
   
    提到「海歸」找工作難,朱榮亮總結說,難主要難在兩點,「海歸」回國后往往對工資和職位要求比較高,另外一點就是用人單位覺得「海歸」掌握的是國外的理念,很難與國內融合。「和我一起回國的同學,我幾乎沒有聽說過有誰達到了我們當初設想的最低工資5000元的基本目標。他們中很多
   
    人在南京沒有找到工作,現在去了上海、廣州等地打工。」
   
    朱榮亮建議年齡小的孩子千萬別早早出國:「20歲前別出國,呆在國內,把咱們國家的文化好好學學,學好了,帶著目標去國外。以中為主,以西為輔,然後再回來,這樣的留學生才是真的留學生。」
   
    趨勢:留學生年齡越來越小
   
    昨天,記者從南京一些留學中介機構了解到,近年來,出國留學的人數越來越多,年齡也越來越校南京師範大學留學服務中心今年就為一個16歲的孩子辦理了出國留學手續。
     
   
    16歲孩子送出國
   
    去年8月,16歲的小林被父母送到了英國。其實小林的父母在南京也是個普通的工薪階層,但是,小林從小調皮,學習成績並不是太好,家裡擔心這樣下去連大學都考不上父親的算盤打得很精細:「到那邊直接上高中,然後本碩連讀,拿到碩士文憑就回國,孩子將來的定位就是中高級人才,回來后
   
    怎麼說也比國內的研究生強吧。」當然,家裡也詳細地諮詢過中介,在英國高中學費大概在6萬元人民幣左右一年,大學平均差不多8萬元人民幣,研究生費用略高於大學費用,而生活費就不要算了,這一年下來家裡已經給了四五萬了。這樣算下來,一個小留學生從高中讀到研究生花費沒大幾十萬
   
    人民幣下不來。
   
    回來不懂中國文化
   
    可是,這樣的留學生回來之後真的有企業要嗎?在上周日舉辦的一場高級人才交流會上,一家大型企業人力資源部經理明確表示:「我要的員工,必須能夠馬上進入工作狀態,企業不可能花太多錢去培養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至於留學生,如果他在國內有過很好的工作,然後出去鍍金,這樣的留
   
    學生我們歡迎。但是,對於那些打小在外,甚至連高中都在國外上的留學生,我們公司不會要。因為這些孩子正在長身體、思想正在發育的時候接受的是國外的東西,他對國內一點都不會了解,更別提咱們國家的人際關係了。」於是,在這樣的觀點下,往往國內的本科生比國外的研究生更吃香。
   
    朱榮亮也告訴記者,在他們的同學中,很多人留學回來只比別人多會一點英語,有的回來之後連人際關係都處不好。「驕傲,而且總拿國外那一套說事,人家企業能要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9: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