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金寶 於 2010-1-10 18:59 編輯
西方人的預測是基於西方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只是在預測中國時沒有考慮中國的特殊國情,既銀行是政府的錢袋.無論多麼泡沫的房地產,一聲令下,銀行的錢便可以貸出托市(老百姓自己的錢托住高房價並由自己再,買進去),這樣的方法固然是飲鴆止渴,但常常可以穩住陣腳,在短時間內是可以奏效的,從而贏得調整時間,只是人性的貪婪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其最終的結果必然以更大規模的崩潰或衰退收場.
你這段話用錯了對象了:你所描述的,正是金融危機爆發后,一直以來標榜「自由市場經濟」的老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採取的緊急救市措施。你所說的「這樣的方法固然是飲鴆止渴,但常常可以穩住陣腳,在短時間內是可以奏效的,從而贏得調整時間,只是人性的貪婪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其最終的結果必然以更大規模的崩潰或衰退收場...」正是在幕後操作金融市場的麥道夫之流所感的事情。
克魯格曼的講話已經表明西方不僅警惕中國的重商主義,而且不在意出現對抗,幾十年巨大的生產出口能力,在犧牲了人口紅利和環境之後,現在是要為產能過剩付出通脹與失業的代價到時候了....
和歐美的人均收入相比,中國還差得非常之遠。促進內需市場消費的一個方法就是持續不斷地增加人均收入。在過去的20年裡,中國的人均收入增長了不止20倍,如果保持著一增長速度,20年後中國的消費增長就算沒有20倍,也會靠近這個指標,這就是中國的增長潛力。中國的服務業及知識產業的增長,也會改善目前主要依靠製造業(主要污染源)的中國經濟結構。因此,你的「中國未來產能過剩、通貨膨脹...」等並不一定會發生。而最有可能發生的是高技術、高附加價值產業的人才的缺乏。這當然也與普遍的人口老化掛鉤。
所以說,中國目前最大的挑戰不是經濟危機,反而還是人口這個老問題。
西方人永遠不會改變他們咄咄逼人的老樣子,所謂重商主義一直是他們內政外交的主線,現在中國想在同樣的高度與他們玩同樣的遊戲,就會被「警惕」了。這是西方帝國主義心態表露,俺們也完全不必在意對抗。畢竟,是對手就總得亮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