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影響力已覆蓋美國國會山

[複製鏈接]

3105

主題

3648

帖子

2598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9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chulton 發表於 2010-1-13 20: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環球時報  2010-01-13

      「中國獲得了對美國國會空前的影響力」

     環球時報今日引述美國《華盛頓郵報》9日的頭版頭條指,美國國會議員被人戲稱「世界議員」,經常背靠美國這棵大樹對其他國家事務施加影響,一些國家的異見人士將他們看做「替天行道的好漢」,更多國家及其民眾則對他們的「霸道」感到不滿。在很多中國民眾看來,美國國會議員是對中國最不友好、最不客氣的一群人,經常在「人民幣匯率」、「中國人權」等各種問題上批評中國。
   
     《華盛頓郵報》說,中國經濟影響力的增加推動了這種變化,「幾年前議員們抨擊中國沒什麼代價,現在他們會接到憂心忡忡的CEO打來的電話」。對於中國對美國國會影響的增加,美國有人認為「在情理之中」,也有人擔心「正將美國賣給共產主義中國」。「中美關係幾十年來的陰晴冷熱一直都有美國國會的影子,中國在國會山影響力增加表明了對華盛頓政治遊戲的更深刻理解和把握,這也再次表明,只有中國有力量了,他們才可能認真聽中國的聲音。」一位中國專家10日說。
   
    「華盛頓的紅色黎明」
   
    「10年前,美國議員公開指責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阻止了其擴建加州長灘港碼頭的計劃,擔心中國間諜利用該碼頭刺探美國情報。但到了去年,國會對這家國有的中國大型企業的看法已變得大大友善。參議員約翰•克里發起提案,稱讚該公司僱用了數千名美國人,以及協助保持阿拉斯加水域清潔。眾議員林奇在眾議院稱讚該公司,稱公司首席執行官是駐美國的『民間大使』,因為當歐洲運輸公司退出后是這家公司救了波士頓港口及數千人就業。」美國三大報之一的《華盛頓郵報》9日以這樣一段話開始了它的獨家報道,稱「國會的大轉變顯示中國在國會山的影響力已大幅增加」。
   
    《華盛頓郵報》稱,「雖然許多美國人因中國的共產主義制度和人權紀錄而對其深懷疑慮,但北京的形象和影響力公關的效果顯著」。報道援引眾議員布魯莫勞爾的話說,國會議員「開始認識到,中國人不是共產主義者,中國人就是中國人」。擔任了7任議員的布魯莫勞爾說:我參與的所有事幾乎都有中國這個大背景,「 沒有人可以忽視中國」。報道還說,華盛頓對中國通常分為兩派。一派是支持中國大陸的「紅隊」,另一派是支持台灣的「藍隊」。如今,中國大陸影響力的上升成功助推了「紅隊」。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亞太全球環境小組主席法雷歐馬維加多年來被視為台灣的堅定支持者,但去年以來這位民主黨人淡化或反對親台灣的立法和決議。報道強調,美國國會對中國的這種全新的開放態度經常是微妙的,且並非所有人都這樣,但這種變化不容置疑。10年前,美國各色政治人物經常抨擊中國,現在更有可能的是表達友善行為,比如眾議院去年10月以絕對多數通過了紀念中國古代哲學家孔子誕辰2560年的決議。
   
    中國對美國國會影響力增加的消息9日在美國多家網站上迅速流傳,當天英文谷歌上檢索《華盛頓郵報》的報道標題,已有近3000個記錄。一些美國媒體報道時帶著一股情緒,《標準周刊》網站上以「華盛頓的紅色黎明」作為標題,還有媒體說「共產主義中國對美國國會的影響力正在增加」。《赫芬頓郵報》網站上,有網民抱怨,議員是選來代表美國人民的,而不是出賣給以色列、中國和其他外國的;也有人說,指責政客把美國「出賣給」中國是「可笑的」,中國在華盛頓影響力上升的一個原因在於它是美國商品的第三大出口國,數以百萬的美國人靠中國人購買美國商品活下去。
   
    對變化原因,《華盛頓郵報》說,基本上源於中國對美國權力中心的影響手段日益老練,以及美國議員越來越意識到中國已成為美國國內一個關鍵的經濟參與者。報道還說,近年來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也大幅增加。2008年,美國對華出口在85%的國會選區都有增加。中國現在是美國商品的第三大市場,僅次於加拿大和墨西哥。

     美國國會對中國具有兩面性
   
    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曾在一篇文章中一針見血地寫道:從歷史上看,美國國會在涉及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問題時,總是專註於問題,充當反作用的角色,最明顯的莫過於國會與中國的關係。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孫哲10日說,多年來,美國有個令人討厭的國會是被很多國家公認的事情。大部分國家不清楚國會運作規律,無法搞清像迷宮一樣的美國國會的規則,同時也因為沒有合適的人才,只能對美國國會既痛恨又無奈。孫哲說,其實中國很早就重視美國國會,鄧小平曾向美國人提問,美國到底有幾個政府。隨著美國國會給中國帶來很多麻煩,中國越來越有針對性地研究它。
   
    美國駐外機構人員協會2005年專門做了題為「國會壓力與美中政策」的研究報告,報告封面上是一幅漫畫:背景是國會山,自由女神拉著一條紅色的龍站在正中間,周圍是表情喜怒不一的人群。報告認為,美國國會並非一味批評中國的「愣頭青」。1972年尼克松訪華曾得到國會大量支持,而上世紀80年代初,蘇聯衰退,美國國會對未來信心增加,開始贊同重新評估美中關係,延緩與中國關係的發展;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后,美國國會整體上對中國保持了安靜,戰爭一結束則馬上恢復了對中國的爭論;2003年,親台力量在國會中很難獲得大量支持,因為美國已陷於血淋淋的伊戰及反恐中,議員們不願再給布希和軍方增加壓力。孫哲說,美國國會議員中集中了美國國內最聰明的腦袋,他們的做法都是視國內局勢而定,他們只是以美國利益為出發點,兩面性很明顯,有遠見,也非常在乎為本選區撈取實質性好處。
   
    美國媒體說,是1995年美國允許李登輝訪美使中國大陸意識到美國國會的重要性,也有人說是因為中國吸取了加入WTO談判過程中的教訓:不能把與美國議員接觸的事情只留給商界朋友,有時這些商業團體並不可靠。《華盛頓郵報》說,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晚期,中國大使館只有一名外交官專門負責國會事務,對很少離開使館的工作人員來說,這是一個棘手的工作;去年,中國造價2億美元的新大使館開館展示了其財富的上升及對華盛頓的專註,那裡,國會事務辦公室人員擴充到至少10名外交官,大多數都在美國念過大學,熟悉美國的做事方式。報道還說,中國大使周文重在華盛頓四年任期內拜訪了大約100位參議員和眾議員。報道稱,據統計,從2005年到2009年,中國大陸接待的美國政治人物和國會工作人員首次超過台灣。
   
    「世界警察中最活躍的警員」
   
    美國國會不僅困擾著美中關係。上世紀80年代美國國會壓日本時,《外交》雜誌寫道:「日本從未經歷過國會的憤怒,因而不相信這個美國立法機構的威力。」俄羅斯媒體說,普京2009年曾透露俄羅斯有意與華盛頓的遊說公司簽署合同。2005年,美國國會威脅歐盟,如解禁對華軍售美國將停止向他們提供高精軍事技術和裝備。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安德斯•鮑威爾認為,美國政治文化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即「美國是世界老大,而美國議員是監督美國的,所以是老大中的老大」,於是美國絕大多數議員無不目高過頂,很少對其他國家表示在意。美國一位著名的政治評論家曾說過:「在美國議員的心目里,唯一在意的就是他們的選票,除此無他。」鮑威爾告訴記者,這次由美國主流媒體刊登文章綜述美國國會接受中國的變化,在他印象里,美國二戰後歷史上只有三次,前兩次美國國會關注的對象分別是蘇聯和日本。這次美國國會開始接受中國影響力,既在客觀上肯定了中國的地位,也表明美國國會的那些政客開始意識到,「中國影響他們的選票了 」。
   
    「如果把美國比喻成『世界警察』,那麼毫無疑問,美國的一些議員就是這支警察隊伍中最活躍的警員。」鮑威爾說。他解釋說,美國議員像「世界議員」一樣影響國際事務的事情太多了,最近的例子就是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后,美國一名參議員批評氣候變化是「胡說八道」,還指責歐洲甚至聯合國「沒事找事」。鮑威爾說,在美國議會制度中,眾所周知的外交委員會影響是非常大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諸如「某某國家小組」、「某某問題委員會」等等,都是針對國際事務,而非美國事務的。
   
    孫哲說,美國議員驕傲自大早已名聲在外,甚至有議員說過要教訓聯合國。之前,拜登來中國訪問,在與中國大學生對話時,一上來就批評中國人權。美國老牌反華議員蘭托斯訪華時,當中國大學生問他對中國所取得的成就怎麼看時,他說他作為一個經濟學家很明白中國取得了什麼樣的成就,但作為中國的一個諍友,今天不是來談成就的,而是來談人權問題的。孫哲說,美國國會議員的提案滿天飛,要經過6審才能成為法律,很多胎死腹中,這些提案的作用就是渲染事情的嚴重性。目前,美國國會針對中國的經貿提案越來越多,有關人權和台灣問題的提案相對下降。

223

主題

736

帖子

282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82
沙發
楊柳岸 發表於 2010-1-13 20:55 | 只看該作者
都是利益在做怪,什麼維護世界和平,維護人權,都是利益的驅使,「中國在華盛頓影響力上升的一個原因在於它是美國商品的第三大出口國,數以百萬的美國人靠中國人購買美國商品活下去。」這應是一主要原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617

帖子

130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30
3
獨暈輪末日 發表於 2010-1-14 00:47 | 只看該作者
連股市都是在看中國的臉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8: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