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文常識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10-1-4 06: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10-1-4 07:06 編輯

天文曆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恆星。二十八宿的名稱,自西向東排列為:東方蒼龍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mao、畢、觜zT、參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en)。唐代溫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銀漢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誇飾地描寫星光燦爛、照耀宮闕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是說物產華美有天然的珍寶,龍泉劍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區。劉禹錫詩:「鼙鼓夜聞驚朔雁,旌旗曉動拂參星。」形容雄兵出師驚天動地的場面,參星即參宿。

  【四象】參見「二十八宿」條。古人把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官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為了用天象變化來占卜人間的吉凶禍福,將天上星空區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稱作分野。具體說就是把某星宿當作某封國的分野,某星宿當作某州的分野,或反過來把某國當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當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閣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是說江西南昌地處翼宿、軫宿分野之內。李白《蜀道難》:「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參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陝西、甘肅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捫參歷井是說入蜀之路在益、雍兩州極高的山上,人們要仰著頭摸著天上的星宿才能過去。

  二十八宿與國分野如下
  星宿   角亢   氐房心   尾箕   鬥牛   女   虛危   室壁   奎婁   胃昴畢   觜參   井鬼   柳星張   翼軫   國   鄭   宋   燕   越   吳   齊   衛   魯   魏   趙   秦   周   楚         星宿   角亢氐   房心   尾箕   斗   牛女   虛危   室壁   奎婁胃   昴畢   觜參   井鬼   柳星張   翼軫   州   兗州   豫州   幽州   江湖   揚州   青州   并州   徐州   冀州   益州   雍州   三河   荊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顆星組成,又稱旄頭(旗頭的意思)。唐代李賀詩「秋靜見旄頭」,旄頭指昴宿。唐代衛象詩「遼東老將鬢有雪,猶向旄頭夜夜看」,旄頭亦指昴宿,詩句表現了一位老將高度警惕、細心防守的情景。

  【參商】參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商指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別稱。參宿在西,心宿在東,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因此常用來喻人分離不得相見。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杜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兩顆星組成,因其在室宿的東邊,很像室宿的牆壁,又稱東壁。唐代張說詩「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圖書庫。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詩經.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當於公曆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

  【北斗】又稱「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顆亮星。七顆星的名稱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排列如斗杓,故稱「北斗」。根據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極星,故又稱「指極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古詩十九首》:「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記》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線一樣彎彎曲曲。

  【北極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標誌。古代天文學家對北極星非常尊崇,認為它固定不動,眾星都繞著它轉。其實,由於歲差的原因,北極星也在變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為北極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樞為北極星,一萬二千年以後,織女星將會成為北極星。

  【彗星襲月】彗星俗稱掃帚星,彗星襲月即彗星的光芒掃過月亮,按迷信的說法是重大災難的徵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白虹貫日】「虹」實際上是「暈」,大氣中的光學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往往是天氣將要變化的預兆,可是古人卻把這種自然現象視作人間將要發生異常事情的預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漢代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養荊軻,讓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顯現,太子丹卻畏其不去。

  【運交華蓋】華蓋,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屬仙后座。舊時迷信,以為人的命運中犯了華蓋星,運氣就不好。魯迅《自嘲》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月亮的別稱】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為:
    (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東曦】古代神話說太陽神的名字叫曦和,駕著六條無角的龍拉的車子在天空馳騁。東曦指初升的太陽。《促織》:「東曦既駕,僵卧長愁。」「東曦既駕」指東方的太陽已經出來了。

  【天狼星】為全天空最明亮的恆星。蘇軾《江城子》詞:「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舉長矢兮射天狼」,長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為全天空第二顆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極星座最亮的星。民間把它稱作壽星。北方的人若能見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詩云:「今宵南極外,甘作老人星。」

  【牽牛織女】「牽牛」即牽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銀河東。「織女」即織女星,在銀河西,與牽牛星相對。《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唐代詩人曹唐《織女懷牽牛》:「北斗佳人雙淚流,眼穿腸斷為牽牛。」

  【銀河】又名銀漢、天河、天漢、星漢、雲漢,是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由一千億顆以上的恆星組成。曹操《觀滄海》:「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陳子昂《春夜別友人》:「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蘇軾《陽關曲》:「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秦觀《鵲橋仙》詞:「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舊時迷信說法,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吳敬梓《范進中舉》:「這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認為北斗叢星中有三十六個天罡星、七十二個地煞星。小說《水滸》受這種迷信說法的影響,將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義頭領附會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雲氣】古代迷信說法,龍起生雲,虎嘯生風,即所謂「雲龍風虎」。又說真龍天子所產生的地方,天空有異樣雲氣,占卜測望的人能夠看出。如《鴻門宴》:「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農曆】我國長期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曆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故稱農曆,又叫中歷、夏曆,俗稱陰曆。古人寫文章,凡用序數紀月的,大多以農曆為據。如《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丑」,農曆的六月、七月相當於公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氣」,月中叫「中氣」。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驚蟄、春分
  三月 清明、穀雨
    四月 立夏、小滿
  五月 芒種、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處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詩文中常用二十四節氣來紀日,如《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夏至白天最長,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稱夏至、冬至為至日,這裡指冬至。

    【初陽】約在農曆十一月,冬至以後、立春以前的一段時間。此時陽氣初動,故稱「初陽」。《孔雀東南飛》:「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農曆以正月、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歐陽修《醉翁亭記》:「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社日】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在春分前後。《永遇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聲。

  【初七】農曆七月初七,民間有七夕乞巧的風俗。傳說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孔雀東南飛》:「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下九】農曆每月十九日,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乾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如《馮婉貞》:「咸豐庚申,英法聯軍白海入侵。」咸豐,皇帝年號;庚申,干支紀年。
   「六十甲子」依次是: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紀年法】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骰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指南錄>後序》「德佑二年」、《雁盪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年號)等。
  (3)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
  (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shen)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祭妹文曠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丁亥」是干支紀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干支紀年。

    【紀月法】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1)序數紀月法。如《采草藥》:「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指南錄〉後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譚嗣同》今年四月,定國是之詔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
  (2)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賦》:「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農曆十月。
  (3)時節紀月法。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孟冬」代農曆十月;陶淵明《擬古詩九首》「仲春遘時雨」,「仲春」代農曆二月。

    【紀日法】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1)序數紀日法。如《梅花嶺記》:「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項脊軒志》:「三五之夜,明月半牆。…『三五」指農曆十五日。《〈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2)干支紀日法。如《餚之戰》:「夏四月辛巳,敗秦軍於餚。』「四月辛巳」指農曆四月十三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即農曆六月九日;《登泰山記》「是月丁未」,指這個月的十八日。古人還單用天干或地支來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禮記·檀弓》「子卯不樂」,「子卯」,代指惡日或忌日。
  (3)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後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記》「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與妻書》「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紀時法】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1)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時、日入、黃昏、人定。
  (2)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古天色紀時、地支紀時與今序數紀時對應關係見附表。  
  天色紀時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時   日入   黃昏   人定   地支紀時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現化紀時   23-1點   1-3點   3-5點   5-7點   7-9點   9-11點   11-13點   13-15點   15-17點   17-19點   19-21點   21-23點   天色法與地支法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兩種紀時方法。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雞鳴,雪止……,晡時,門壞。」《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別稱。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景陽岡》:「可教往來客人於巳、午、未三個時辰過岡。」《祭妹文》:「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群英會蔣干中計》:「從巳時直殺到未時。」

  【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如《孔雀東南飛》:「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群英會蔣干中計》:「伏枕聽時,軍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無一人知者。」《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夜間時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現代時間   黃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點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點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點   雞鳴   四更   四鼓   丁夜   1-3點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沙發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10-1-4 07:16 | 只看該作者
古代地理

【中國】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片語。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司馬光《赤壁之戰》:「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

  【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后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三國志》:「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今已成為中國的別稱。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后成為中國的別稱。陸遊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過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詞《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長夜難明赤縣天。」辛棄疾詞《南鄉子》:「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如《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陸遊《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指整個黃河流域。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司馬光《赤壁之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

  【四海】參見「海內」條。指天下、全國。如賈誼《過秦論》「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戰》:「遂破荊州,威震四海。」《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五人墓碑記》:「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過秦論曠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後以六合為家,骰函為宮」。李白《古風》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南,臣戰河北。」《過秦論》:「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餚之戰》:「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再如《祭妹文》「先塋在杭,江廣河深」,此處「江」即指長江,「河」則指運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於西河外澠池。」《過秦論》:「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稱作江東。《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幹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赤壁之戰》:「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   

    【江左】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群英會蔣干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傑與子翼相見。」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赤壁之戰》:「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王安石詩云:「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淮左】淮水東面。《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過秦論》:「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指潼關以東地區。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中】所指範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雁盪山》:「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盪山芙蓉峰龍湫。」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采草藥》:「嶺嶠微草,凌冬不雕。」(這裡特指兩廣一帶)。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采草藥》:「朔漠則桃李夏榮。」《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朔氣指北方的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仍舊迎著朔風回來」,指北風。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

  【五嶽】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夢遊天姥吟留別》:「勢拔五嶽掩赤城。」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張衡傳》:「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記王忠肅公翱事》:「公一女,嫁為畿輔某官某妻。」隋唐以後簡稱「輔」。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區域。秦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稱,明清稱府。《過秦論》「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赤壁之戰》「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   

    【州】參見「郡」條。《隆中對》:「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赤壁之戰》:「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察區,后演變為行政區,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而巡道只有監察區性質。《譚嗣同》「旋升寧夏道」,這裡的「道」,指道的長官。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相當於現在的省。《{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游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古稱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柳敬亭傳》:「嘗奉命至金陵。」《病梅館記》:「江寧之龍蟠……皆產梅。」《梅花嶺記》:「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至白下。」又如揚州稱廣陵、維揚,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揚州。」姜夔《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再如杭州稱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成都稱錦官城。《柳敬亭傳》:「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指南錄>後序》:「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10-1-4 07:21 | 只看該作者
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遊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鍊生。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梅花嶺記》「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鐸被封為豫親王。《柳敬亭傳》「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致敬亭於幕府」,寧南是明末左良玉爵號寧南侯的省稱。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后兩人先寫與作者關係,再稱名和字;《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前兩人兼稱官職、字和姓,后一人稱字和姓;《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兼稱官職與謚號,「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稱姓、官職和名;《促織》「余在史館,聞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     
   【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曆為乾隆皇帝。(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賤稱】表示輕慢斥罵的態度。如《荊軻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豎子也。」《毛遂自薦》:「白起,小豎子耳。」《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孔雀東南飛》:「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特殊稱謂】主要有以下四種: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師說》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干中計》中提到的「師曠」,「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柳敬亭傳》中的「優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優」,亦稱優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謔為職業的藝人,后亦稱戲曲演員。
  (3)不同的朋友關係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錶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4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10-1-5 02:53 | 只看該作者
古代文學體裁

論: 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於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志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

遊記: 遊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遊記的取材範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筆輕鬆,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覺。遊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贈序: 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於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雲。」其後凡是惜別贈立的文章,不附於詩帙也都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讚許或勉勵之辭。我們學過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跡,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童話: 兒童文學的一種。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童話的語言通俗、生動、形象,情節離奇曲折,富於趣味性,對自然景物往往作擬人化的描寫,能適應兒童的心理、情趣,激發人們的想象,便於他們接受和轉化。選入教材的童話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葉聖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序跋: 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後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我們學過的「序言」有:《〈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辯: 「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雜記: 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

(2)筆記文。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文遺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世說新語》、《夢溪筆談》就是這種文體。

奏議: 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

民間故事: 群眾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經過很多人不斷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學形式。民間故事的特點: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口語化,樸素明快;想象奇特豐富;常用誇張、比喻,藝術感染力強。內容上它來自民間,反映的多是民間生活。有的民間故事常有神化式的幻想情節,充滿神奇色彩。例如:《漁夫的故事》、《牛郎織女》等。

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析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贈序文:文體一種。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稱為贈序。例如《送東陽馬生序》。這類文多為頌讚勉勵之辭。

書說文:「書」指一般書信。「說」指闡明事物、問題的義理文。把二者歸為一類里,是因為「書」在內容上往往同「說」相同,辨析事物,解釋義理,二者常常在敘述中表明觀點、見解的,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例如《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答李翊書》、《報劉一丈書》等。

傳狀文:記述個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來說多為記述那些在歷史上較有影響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迹。多採取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貌。這種文體,貫用於史書。諸如《蘇武傳》、《張衡傳》、《海瑞傳》等。

論辯文:是古代的一種論文文體。有「原……」、「……論」、「……辯」等文題形式。這種文體是作者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等,從根本上考察、探討,辨是非,別真偽,表明看法、觀點、澄清對錯的文體。援事引例,引經據典,或論其事實,或批駁謬誤,語言富有論辯力,邏輯性強,又頗具文彩。如《原毀》、《過秦論》、《諱辯》等。

雜記文:雜記文是除傳狀、碑誌以外的一切記敘文章,它包括較廣,有人物記事、山川草木自然之景。文化名勝古迹、歷史掌握、遺文遺事、社會風俗雜談、讀書雜記等。這類文章手法靈活,構思巧妙,形式多樣。如《桃花源記》、《項脊軒志》《梅花嶺記》等。

小說:就其古代散文來說,小說是早已有之的,下面再介紹一下小說。

小說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以刻劃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上古到先秦兩漢,這是我國古代小說的醞釀和萌生時期。主要是先秦的「神話」、「寓言」。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等。

2、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怪」、「志人」小說,統稱為筆記小說。這一時期,小說初具規模。其作品主要有張華的《博物志》,干寶的《搜神記》等。

3、唐代出現了唐傳奇。唐傳奇的出現,標誌古典小說的成熟。著名傳奇有蔣防《霍小玉傳》、元稹《鶯鶯傳》、李朝威《柳毅傳》、白行簡《李娃傳》。

4、宋代出現了白話小說——「話本」。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一大變遷」,它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代表作有《三國志平話》。

5、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的體制、形式進行創作的小說。如《玉堂春落難逢夫》、《杜十娘怒深百寶箱》、《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6、明清出現了章回體小說。此時期,古代小說發展到了頂峰,產生了一批偉大不朽的名著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

按著不同標準,小說可分為不同種類:

按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及微型小說。

按寫作體制分為章回體、日記體、書信體、仙傳體。

按內容分為歷史小說,公案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傳奇小說。

按語言形式分為文言文小說和白話小說。

我國古代小說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描寫,在矛盾衝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節曲折,故事完整。語言準確簡煉,生動流暢、富於個性化。敘述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

箴銘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別人或者稱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這類文章,內含深刻、精警,多有啟迪、醒人之作用。語言雕琢、精鍊。例如《陋室銘》、《柳子厚墓志銘》等。

序跋文:序也作「敘」,或稱「引」,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多在書籍或文章前面,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和表達方式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例如《〈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民間故事文:是經過長期的群眾口頭創作的口述流傳,不斷地修改加工而成的文學樣式。它表現為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口語化,樸素明快,想象奇特豐富。常用誇張、比喻、充滿神奇色彩、藝術感染力強。例如《漁夫的故事》等。

上面介紹的都是從無韻這個角度列述出來的。從廣義上說,這些文體在古代都屬於散文。它們有其共同特徵,又有各自不同特點,這是需要我們注意的。上面列述的這些散文體,跟我們今天所說的散文是不同的。今天的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而上面這些文體類型有許多種是不能歸到今天所講的散文裡邊的,有的可以歸到散文裡邊。

碑誌文:古代記載死者生前事迹的文章。碑是墓碑,多在碑前;志是墓誌,寫在碑后,這類文章記述死者生平事迹高度概括,用語極精簡。而內含豐富,言盡而意無窮。如《平淮西碑》。

奏議文: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類文章。它包括疏、表、對策、議對、封事等。《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按動,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疏:為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諫太宗十思疏》。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出師表》。對策:古****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教戰守策》,等等。

傳奇文:小說體裁之一。(1)以其情節奇特、神奇而得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文的短篇小說。又因為「傳奇」多為後代的說唱和戲劇所取材,所以宋元戲文,元人雜劇、明清戲曲也有稱為「傳奇」的,例如:《柳毅傳》、《南柯太守傳》、《牡丹亭》、《桃花扇》等。

哀祭文:古代哀辭和祭文,是哀弔死者,追懷生前,表示悲傷之意的文章,祭文要在設祭時所讀。這類文內容傷惋,言辭凄切,感情沉重,用語真朴凝聚。如《祭妹文》。

傳說文:是長期在民間流傳而形成的,帶有某種傳奇色彩和幻想成分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自然演變的故事。如英雄人物傳說。普通人物傳說、西湖的傳說。有的是以特定歷史事實為基礎,有的則純屬幻想虛構。大多頌揚讚美,反映人民的理想和願望。如孟姜女的傳說、牛朗織女的傳說等。

寓言文:是帶有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通常是借托某種事物,把深刻的道理寄於簡單的故事之中,達到藉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的目的。這類文體慣用擬人手法,語言簡捷犀利。例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

頌讚文:古代對他人讚揚、歌頌的文章。古代受人之恩惠,得人之成全,而表示感激之意,對其人其事其恩德進行歌頌、讚美。情真意切,語摯言厚,但不造作。如《子產不毀鄉校頌》。

詩:文學體裁的一種,它以高度凝鍊的語言,形象的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

駢文:又稱「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間定句,講求詞藻華麗,注重句式整齊,音韻和諧,但內容較空,遠離社會生活,其價值就不大了。駢文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較有名的有吳筠寫的《與朱元思書》。

曲:是和樂演唱的一種韻文形式,是配樂的長短句。它由詞演化出來,興起於金元時代,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的使用口語。曲包括散曲和雜劇。

辭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最早見於諸子散文中,后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稱「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文賦」。辭賦這種文體,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注重文彩、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鋪采文,體物寫志」,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側重於借景抒情,而於結尾部分往往發一點議論。較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等。

詞:又叫詩的別體,長短句,寫詞又叫倚聲填詞。詞產生於唐,成熟繁盛於宋,是詩的演進與發展。詞與詩比較,更集中於抒情,極少敘事的內容,也很少揭示哲理。其格律限制比詩更嚴格。詞有詞牌,詞牌一定了,每首詞就有固定的字數、固定的句數、固定的平仄用韻。一種詞牌有一種詞牌的「三固定」,它是絲毫不可隨意的。要想填詞或解決詞方面的問題,就要熟悉各種詞牌的格律,否則是無法辦到的。詞雖然在內容上無法分類,但按著字數的多少又可劃分的: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不分段。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可分段,稱上、下闋或上、下片。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可分三疊、四疊……詞除了上面形式上有嚴格要求外,每種詞牌的內容大體上也固定,要抒發什麼感情也是有講究的,這些都要注意。

雜劇:是在宋金時期諸宮調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文學樣式,是一種把歌曲、賓白、舞蹈結合起來的藝術形式,元雜劇可分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在結構上包括四折一楔,每折戲只能用一個宮調,如《竇娥冤》就是旦本,而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宮」調。元雜劇劇本由科、唱、白組成,科是劇本中對主要動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規定,唱就是唱詞,白就是人物的對白或獨白。元雜劇的主要角色是末(男子)、外末(老年男子)、凈(花臉)、旦(女角色)、正旦(女主角)、卜兒(老婦人)、丑(小花臉或三花臉)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5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10-1-5 03:09 | 只看該作者
常見的文言文固定句式

第一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麼辦)、何如(怎麼樣)、如......何(把......怎麼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種: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麼)、一何(何等、多麼)、何......之(怎麼......這樣啊)等。
      

    第四種: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何......為(為什麼......呢)

   第五種:表達推測語氣的有:「得毋、得無、得微、得非、毋乃、無乃」等;

   第六種:表達否定語氣的有:「獨唯、唯獨、非獨、非徒、非直、豈獨」等;

   第七種: 表達比較語氣的有:「孰與、與……孰、與其……孰若(不若、不如)、與其……寧(抑、亦)」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9

主題

4210

帖子

124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40
6
jvmpzh 發表於 2010-1-5 09:29 | 只看該作者
5# NYLASH

呵呵~~鳳還巢~~
牛駱賞老師回巢啦~~
期盼以久,別來無恙~~ 先報個到哈~~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9

主題

4210

帖子

124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40
7
jvmpzh 發表於 2010-1-11 11:29 | 只看該作者
獲益匪淺~~ 學習了~~ 謝牛老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18: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