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戰爭離我們越來越近

[複製鏈接]

1428

主題

2029

帖子

169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9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outon2008 發表於 2010-1-8 02: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戰爭離我們越來越近


張召忠



1984年我去美國訪問的時候,美國的機場安檢非常禮遇,數秒鐘之內我就順利地通過了安檢。雖然那時正處於東西方冷戰時代,但置身於美國感覺非常安全,乘坐飛機也沒有如坐針氈、如履炸彈的感覺。26年過去了,美國今天敲打這個、明天修理那個,戰火燒遍了全球,照說戰爭應該離美國越來越遠、和平應該離美國越來越近了吧?可是,事與願違!前兩年鬧鬧哄哄的「去美國就要按手印」事件,從今天開始又要升級了,美國將進入一個「裸檢時代」,乘客進出空港都要進行「裸體掃描」,機器給人三維成像,人體變得異常透明,沒有任何隱私可言。於是,我在思考,戰爭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他給人們帶來了什麼?

奧巴馬出身草根,他在競選的時候、在上任的時候、在上任以後講了很多很好的觀點,可是,我從來都對他不抱有任何幻想,因為他的話、他的觀點作為百姓和學者是可以的,但作為總統是不可以的,用他的個人理念可以領取諾貝爾獎獎盃,但作為總統他又不得不發動戰爭,因為在美國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任總統是和平總統,不打仗是當不了美國總統的。奧巴馬一定很為難,自己想做的什麼也做不成,自己不想做的又必須去做,沒有辦法,這就是美國,就是帝國主義的本性。下一場戰爭肯定要爆發,罪魁禍首肯定是美國,但要跟誰打、什麼時候打還是個懸念。

這裡,是我新著《下一場戰爭》中的後記,供大家參考。





20世紀世界上有過兩次和平主義大泛濫,一次是1918-1939年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停歇的那20年間,另一次是1991年冷戰結束前後的那段時間。這兩次和平主義大泛濫的結果,最終都導致了戰爭,第一次導致的是第二次大戰,第二次導致的是科索沃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人們盼望已久的和平時代終於到來,所以大家都很珍視那段和平時期,誰都不願意再談及戰爭和國防,更不願意在國防和軍隊建設方面加大投入,許多國家偏重於抓經濟建設,忽視了國防教育,民眾國防觀念日漸淡漠。1935年,美國50萬大學生集體宣誓,堅決拒絕服兵役,認為戰爭已經遠去,當兵純粹是浪費青春。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人們的思想一時不能適應突如其來的戰爭形勢,軍隊的新兵難以補充,部隊兵員潰逃成風,給美國在戰爭初期造成巨大失利。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作為戰勝國,不惜巨資修建了馬其諾防線,卻疏於進行全民國防教育,導致和平思潮蔓延滋長。戰爭結束后,法國於1928年就提出了國家動員法案,結果拖了整整10年才得以通過,致使法國在二戰初期在德國凌厲攻勢面前迅速潰敗。多馬舍夫斯基在《現代戰史法國之敗》中總結了這樣的沉痛教訓:「欲戰爭必須教育民眾,使其敢戰而不畏戰。國民教育為國家備戰之要務。但法國之制度,非但不訓練民眾以尚武犧牲及愛國等精神,且多方鼓勵和平主義,否認戰爭,自招精神之解體。」曾任協約國總司令的法國元帥福煦聽到《凡爾賽條約》簽訂后,曾這樣說:「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果然,20年後,人類史上的第二場大戰又開始了。

1991年2月28日海灣戰爭結束,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華沙條約組織相繼解散,東西方長達40多年的冷戰宣告結束。冷戰結束之後,美國失去了主要作戰對手,開始進入一個裁軍、撤軍、削減軍費軍備的軍事休整階段,並提出「軍轉民」和「享受和平紅利」的口號,主張大力裁減軍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1993年9月,柯林頓公布了新的五年國防計劃,聲稱在五年內將兵員由170萬減至140萬,軍費開支減少34%,當時美國的年度軍費開支居然只有2300億美元(2010年美國年度軍費預算5300億美元,另外還有1400億美元的戰爭附加經費,二者相加是6700億美元)。柯林頓總統利用五年的時間休兵,積極推進軍事革命,加強軍隊的信息化建設,世界各國對柯林頓的和平政策好評如潮,那個情景就像今天奧巴馬總統的百日新政一個樣!

俄羅斯在短短几年之內就把軍隊員額自行削減一半以上,常規武器裝備裁減一半以上,數十萬大軍從歐洲全部撤回,海軍航空母艦裁減90%以上,從遠洋退縮到近海。人們普遍認為,核大戰不會再發生了,全面戰爭沒有了,局部戰爭越來越少了,東西方之間緩和了,世界實現和平了,現在是裁減軍隊、減少軍費投入、卸掉軍事負擔,加足馬力發展經濟的大好時機。所以,天天都唱和平讚歌,鮮見備戰備荒、挖洞藏糧之言。

當俄羅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華約組織完全解體,成員國分崩離析之後,1999年3月24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糾集十幾個國家,在沒有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悍然出兵南聯盟,發動了歷史上第一次信息化戰爭。78天的戰爭不僅給南聯盟人民造成了巨大損失,也給中國人民留下了深刻而痛苦的記憶。中國人民僅僅是對美國的強權政治表示譴責,美國就「誤炸」了中國駐南使館。

經過那場戰爭,世界各國才突然明白過來,原來美國把拳頭收回來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是為了更加有力地打出去。事實證明,美國的主動休兵和軍事革命運動,大大提升了美國的軍事素質和作戰能力,為打贏科索沃戰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戰定乾坤,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很快實現了醞釀已久的戰略企圖。

2001年的「911事件」,使美國人民陷入恐怖襲擊的悲痛之中。2001年10月,美國以反恐的名義,打響了阿富汗戰爭。當時,中國、俄羅斯等100多個國家對美國發動的阿富汗戰爭給予政治、經濟甚至軍事上的大力支持。正當反恐戰爭如火如荼,基地組織和塔利班奄奄一息的時候,美國卻突然停止進攻和圍剿,轉而開闢第二戰場,2003年把戰火燒到了伊拉克。當初大力支持美國進行阿富汗戰爭的中國、俄羅斯此時如夢方醒,原來美國並非真正反恐,而是以反恐的名義進軍中亞,深層次的目的是遏制中國,打壓俄羅斯,肢解獨聯體和擠壓伊朗。美國的戰略企圖真是深謀遠慮,棋高一著,令人嘆為觀止!

美國總統布希制定了「先發制人」的軍事戰略,把伊拉克、伊朗和朝鮮這三個國家被定義為「邪惡軸心」。美國在毀滅了伊拉克這個「邪惡軸心國」之後,接下來「先發制人」的下一個目標自然是另外一個「邪惡軸心國」伊朗。因此,美國劍指伊朗,伊朗戰爭箭在弦上、一觸即發,成為沒有懸念的下一場戰爭。從2006年開始,美國就不斷製造和挑起事端,很多次差點引發伊朗戰爭。美國的戰略企圖是想把阿富汗戰場、伊拉克戰場連通,構建一個大中東戰場,打一場大中東戰役,從而永久性佔領中東地區的資源、能源和戰略通道。

科索沃戰爭,讓人們回想起1902年著名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提出的一個重要理論,他認為隨著陸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成為最重要的戰略地區。他斷言,「誰統治了東歐,誰就能控制大陸心臟地帶;誰控制了大陸心臟地帶,誰就能控制世界島(歐亞大陸);誰控制了世界島,誰就能控制整個世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想控制世界,而南聯盟恰好成為這個戰略計劃中的絆腳石,所以才有了那場戰爭。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對於美國的戰略圖謀,擁有博士研究生學位的伊朗總統內賈德早已心知肚明。他很清楚,無論誰當總統,都無法改變美國對伊朗的戰爭政策,這不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而是地緣政治方面的問題,其道理就像科索沃戰爭中的南聯盟一個樣。看看伊朗的地緣政治版圖:左翼是伊拉克戰場,美軍打了七年,在那裡陳兵14萬。在科威特境內,美軍部署有大量軍事指揮部和作戰力量;右翼是阿富汗戰場,美軍打了八年,將要增兵10萬;正面是波斯灣,對岸就駐守著美國第五艦隊司令部,在沙烏地阿拉伯還有大量美軍軍事基地;背後是北約國家土耳其,以及正在準備加入北約的裏海沿岸國家喬治亞。顯然,伊朗四面被圍,已成瓮中之鱉,完全陷入美國布下的天羅地網之中。當然,更為重要的還不止於此,最關鍵的是伊朗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扼守波斯灣咽喉要道霍爾木茲海峽,並且與中國、俄羅斯、委內瑞拉和朝鮮等美國不喜歡的國家關係甚好。美國認為,這一切都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挑戰,所以必須欲除之而後快!從戰略上看來,出路只有兩條:要麼伊朗就範,被美國招安;要麼像南聯盟一樣,用戰爭的方式搬掉絆腳石,二者必居其一。伊朗將向何處去?面對強敵威脅伊朗會退卻嗎?

歷史上已經有過兩次和平間歇期,最終都導致了戰爭。奧巴馬總統目前發動的新一波次和平間歇是否會導致伊朗戰爭呢?帝國主義就意味著戰爭,只要美國、北約存在,戰爭就不會消失。時間會證明一切,我們拭目以待。




關鍵字: 戰爭 伊朗


收藏 分享 評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7: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