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奧巴馬的戰爭威脅和中國的應對策略

[複製鏈接]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0-1-2 08: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9-12-30 17:32:34

田忠國
12月1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領取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典禮演講中,認為戰後60多年世界的和平與安全,是依靠「美利堅合眾國公民的鮮血和軍力」實現的,同時聲稱「對於那些不遵守規則和法律的國家」,以及那些「殘酷壓榨本國人民的人」,有必要進行武裝干預和採取戰爭手段,爾後指向中國,認為「鑒於文化大革命的種種恐怖,尼克松與毛澤東的會晤似乎不可饒恕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與毛澤東會晤。這是張宏良先生在「準確驚人的歷史預見,曠古絕倫的理想悲劇」一文中,為我們描繪的奧巴馬在領取諾貝爾和平獎演講時的情景。
如果我們再聯繫到2007年,美國財長鮑爾森就說的「今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沒有什麼進展,如果中國停滯改革開放的步伐,將會對中美關係造成實質性傷害」,「如果中國停止改革開放,美國絕不會置之不理」的話,我們不難發現美國對中國的戰爭意志正趨於強烈。不僅如此,鮑爾森的話也直白的告訴世人,中國是為美國利益而改革開放的。所以,正確反思改革開放,中國才有出路。
我們的基本判斷是,繼續否定文革,並繼續為美國利益改革開放,中美就不會發生戰爭。如果停止改革開放,或者對中國改革開放進行徹底改革,戰爭就可能降臨到中國頭上。但只是可能,而不是必然,這取決於兩國領導人戰爭意志的較量,同時取決於中國對美國利益代言人的態度。忍之則禍起,除之,奧巴馬失去在中國的眼睛和助手,其對中國的戰爭意志必然銳減。
一、決定兩國是否發生戰爭的是戰前的意志較量
國家與國家的對立、對抗乃至發生武裝衝突是正常現象。也是不同階級或同一階級的對抗形式,因為,不同的國家性質代表的是不同階級。戰爭不過是試用各種解決方法失效后的最後解決利益矛盾的途徑。所以,戰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戰爭。一般而言,國家與國家領導人之間的戰爭意志,即是可能對戰爭的發生產生助推作用,也可能因戰爭意志的較量避免戰爭的發生。一個國家領導人的戰爭意志,一方面取決於建立在個人品格基礎上的意志強弱,另一方面也與國內的現實有關。從世界歷史上看,一個真正偉大的政治家,也往往是偉大的戰略家、軍事家,但同時也是民眾共同意志的調動者,因為,戰爭的本質是軍、民共同意志和軍事實力、戰爭能力的較量。但是,軍事裝備並不代表軍事實力和戰爭能力,但軍事實力和戰爭能力必須有軍事裝備為支撐點。
從鮑爾森狂言,到奧巴馬發出強烈的戰爭信號,我們感受到我國戰爭意志的弱化。我國戰爭意志弱化的原因,一方面與國內矛盾激化有關,另一方面,也是最為重要的方面,與我國后三十年的國家戰略調整有關。有人稱后三十的戰略叫「韜光養晦」,但「韜光養晦」只能做好暫時的應對之策,而不能作為國家戰略。因為,「韜光養晦」的要義在於隱藏戰略目標,等待時機,一旦時機成熟就奮起一擊,並且一擊成功。隱藏戰略目標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它只能作為暫時的應對之策。但是,三十年的「韜光養晦」就向全世界不宣而告了一個事實:國家戰爭意志的消失。胡錦濤總書記宣告,中國必須有打贏局部戰爭的能力。這即是對原有戰略調整的信號,也是戰爭意志的恢復。
但是,一個殘酷的事實是,貪腐成性的資改精英和知識精英並不希望國家恢復戰爭意志,因為,戰爭意志的恢復,就可能意味著憲法的系統還原能力的恢復,而憲法的系統還原能力的恢復,就可能導致全國人民對資改精英和知識精英違憲罪的追究。或許,奧巴馬正是認準了這一點,才敢向全世界放出對華戰爭的強烈信號。當然,現在還只是戰爭威脅。因為,中美是擁有核彈的國家,除非奧巴馬明確判斷出中國完全失去戰爭意志,同時又失去了核反擊能力,奧巴馬的對華戰爭意志就無法轉化為戰爭決心。
二、文革是整合價值目標共識和共同意志的價值機制運動
中國的表達戰爭決心的途徑,並非需要向奧巴馬直接通報,只要向全世界宣布文革是有效維護無產階級政權的價值機制就行了。有人可能認為,中國經濟面臨崩潰的風險,社會矛盾,特別是官僚資產階級,也就是資改派同勞動大眾的矛盾勢同水火,尖銳對立,如果宣布文革是正確的,豈不會引爆全國。其實,文革是整合價值目標共識、形成全民共同意志、純潔無產階級政權性質的價值機制運動,而這個價值機制一旦運作起來,中國就會再次進入不可戰勝狀態,這也是為什麼奧巴馬恐懼「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原因。其實,並非奧巴馬恐懼文革,而是他背後的資本勢力恐懼文革。
有人可能認為,中國已經有了個官僚資產階級,不可能發生文革,這是一。其二,如果一旦發生文革,中國就會失去控制。其實,文革從來就不是一種控制下群眾運動,而是群體控制下的價值運動。
所以,只要有一個人民大眾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通過思想文化的鬥爭,調整利益結構,就能在動態價值機制中完成價值目標的整合。
有人可能說,現在國家正調整消費結構,所以,不用啟動價值機制也一樣。但是,事實上,消費結構調整了好多年,貧富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相反。為什麼會這樣?吳敬璉說這是改革不徹底的原因,把國有企業全部私有化了問題就解決了。在他看來怎麼才算改革徹底呢?全部私有化就徹底了。怎麼才叫全部私有化徹底呢?由少數人掌握全部財富就叫徹底。正寫到此處的時候,我們讀了鄭永年和孫立平二先生的文章,前者說中國的GDP主義導致了道德淪喪,後者談了中國社會的全面潰敗。對於兩位先生的判斷我是贊同的,但對於導致道德淪喪和社會全面潰敗的原因和解決方案卻不敢苟同,因為,在我們看來,不論是道德淪喪也好,社會潰敗也罷,都是恢復剝削制度,清除社會主義價值秩序、價值機制的必然,而非沒有西方式民主的結果。價值秩序是中國前三十年大眾民主的文化現象,價值機制則是前三十年大眾民主也即人民大眾當家作主的運行狀態。
社會主義價值秩序、價值機制的形成,使中國的政治文明、經濟文明和社會文明達到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高度,也使中國數百年來又一次躋身世界強國之列,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
但隨著復辟潮的興起,世界各國人民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自然成了主流精英共同聲討的對象,這就為美國資產階級聲討中國創造了條件。奧巴馬對文革的控訴,一是出於美國資產階級對文革的恐懼,生怕中國重啟文革引爆美國民眾的反抗,二是向中國武力威脅,避免中國順應民眾要求重啟文革,從而失去向美國輸送利益的管道,三是為美國派政治精英和知識精英打氣,繼續加快為美國利益的改革開放,打消中國左轉的念頭。
所以,重啟文革,讓民眾整肅美國利益代理、代言人,是打破奧巴馬戰爭夢想的第一步。
三、兩國戰爭能力評估
中國只要有對美堅定的核戰意志、核戰決心,中美之間就不會有戰爭。
但是,一怕中國失去核戰意志、核戰決心。因為,一旦中國失去核戰意志、核戰決心,中美之戰就為期不遠了。二怕美國誤判中國的核戰意志、核戰決心,如果美國誤判了中國核戰意志、核戰決心,中美之戰也不遠了。
因為,核戰爭是兩國俱亡的戰爭,而美國發動戰爭的本質是控制世界資源,控制世界財富流向美國,而不是為了自取滅亡。所以,中國的核戰意志、核戰決心只可加強,不可鬆動,更不可消失。
擦槍也有走火的時候,誤判也屬於美國智力的正常範圍,因為,當佔有慾望占居美國決策理性時,美國那隻邪惡的戰爭之手就會按動戰爭的按鈕。所以,作好戰爭準備並非為了戰爭,而是為了避免戰爭的發生。避免戰爭的發生也非失去戰爭意志,更非削弱或解除戰爭能力,而是強化戰爭意志,強化戰爭能力,迫使美國那隻邪惡的戰爭之手不敢伸向戰爭按鈕。
避免戰爭的途徑也並非只有亮出武器,更多的則在世界這個大棋盤中。
如果每個棋子都是自由的哲學表達,每個棋子又都凝聚著所有棋子的力量,奧巴馬必定會再次走進國家領導人的書房,帶著小丑似的拘束不安(如果說尼克松是帶著紳士的拘束不安進入毛主席書房的話,奧巴馬必定帶著小丑似的拘束),向胡主席請教戰略哲學問題。
一)、美國的優勢與死穴
美國的優勢就是科技先進,武器裝備先進,電子化水平高,而且具有很強的立體作戰能力,特別是空中打擊能力和海上打擊能力,這是美國的系統優勢。但美國最怕的是大眾民主。所以,大眾民主是美國的死穴。敲擊美國的死穴,就足可以致癱美國財團組成的黑惡勢力。
二)、中國的優勢、潛在優勢或死穴
美國的優勢恰恰是中國的弱勢,但中國人的戰神精神卻會把有限的裝備發揮到極致,這就是中國的優勢。而潛在的優勢則在於複製社會主義的能力。但中國的死穴是有一個官僚資產階級,而且,官僚資產階級依伏於美國,主流知識精英依伏於官僚資產階級,形成了西方學者所謂的利益相關體,並形成了從理論到操作的潛機制。孫立平先生認為破除這個潛機制的途徑是「民主自由」,但我卻認為,「民主自由」形成剃頭式政治機制,前門趕出狼,後門又進來了虎。恐怕真正有效的方法唯有「造反有理、革命無罪」的大眾民主。有人可能認為社會轉型大眾民主代價太大,但世界歷史證明,大眾民主是代價最小,也是最有效的轉型途徑。
結束語
奧巴馬的戰爭信號(張宏良先生稱為戰爭威脅),說明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十分險惡,並非某些人判斷的越來越好。險惡的國際環境和惡化的國內環境,其根源在於立國原則的改變,或者說是對立國原則和對大眾民主價值機制全面否定導致的後果,但同時也為中國的社會轉型提供了機遇。因為,危為機之始,機為安之初,內為外之基。固基在民均,民均則志同,志同則外敵不敢存妄動之心也。由此觀之,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大眾民主的價值機制,是毛主席留給中華民族內固國基,外御強敵之精華,亦是應對戰爭威脅之策略。
奧巴馬怒指之處,必是奧巴馬所懼之處。
敵懼則固之,敵愛則革之,敵怒則樂之,敵樂則怒之,是為馭敵之道。
馭敵有道,敵必敬之,敵強而擊之,敵必畏之。
敵強己弱,敬之則危,擊之則安,這就是核時代的戰爭哲學。

(鳳凰網)
格外小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5: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