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際大獎」摻水嚴重 甚至為國人熱衷度身訂做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12-29 09: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人民網  2009年12月29日03:53



宋 嵩繪
  
  編者按:12月23日,本報刊登了《金色大廳「鍍金」之風何時休》一文,分析了國內演出團體一窩蜂奔向奧地利金色大廳的現象,挑破了金色大廳的「藝術泡沫」,引起極大反響。而與「金色大廳情結」類似的,還有「國際評獎情結」。《環球時報》記者調查發現,許多所謂的「國際獎」摻水現象嚴重,甚至因為中國人的熱衷而度身訂做,從中漁利。今天,我們特發此調查,幫助大家了解一些「國際獎」背後的真實情況,更希望提個醒: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既需要得到國際認同,更需要樹立文化自信。

  12月26日,中國武廣高鐵創下「世界第一」的運營時速,全球矚目。在「中國製造」、「中國力量」不斷「提速」,獲得世界認可的同時,各行各業的國際榮譽也接踵而至,鼓舞人心。

  然而遺憾的是,還有不少企業和個人,把在國際上獲獎當成了唯一目標,甚至「跑獎」、「要獎」蔚然成風,彷彿只有冠以「某某國際獎獲得者」的名號,才底氣十足。針對中國人的「國際獎情結」,國外一些人甚至專門創造出相應的獎項。

  「什麼時候中國人的"國際獎情結"沒有了,中國才能成為真正的大國。」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傳媒學教授安德斯·鮑威爾感慨地說。

  「洋獎」高於「土獎」

  「國際獎」盯准中國市場


  近年來,中國人對國際評獎熱衷的新聞經常傳出。

  一些製片人、導演熱衷於拍攝專門的「搏獎影片」,一個闖關不成就去另一個,許多影片已參加過多個甚至多年國際評獎,卻壓根兒沒在國內公映過;一些文學、藝術、科技人士,在評職稱、爭項目,或舉辦各種營利活動時,往往拿出各種國際獎項,但實質「水分不少」。

  林林總總,對「外國月亮」趨之若鶩,讓西方一些人也「靈機一動」,專門設立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獎」。總部位於丹麥的「未來創意獎」就是這樣一個獎項。記者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未來創意獎」的主席格拉維森。這位主席得意洋洋地說,他剛開始「創意」出這個獎項時曾忐忑不安,但沒想到他的那些亞洲朋友告訴他,「未來創意獎」幫助他們的產品在國內闖出了名氣,為此格拉維森還獲得了朋友一筆不菲的回報。

  在英國生活了20多年的華僑鄧先生告訴記者,在英國尤其是倫敦,一些打著「皇家」、「英國國家」等字眼的頒獎活動往往名不符實。儘管如此,很多中國企業和個人都會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參評。「一直以來,中國企業對"洋獎項"的認同感明顯高於"土獎項"。近年來,中國國力提高,對國際榮譽的渴望也越來越強烈,這讓一些人嗅到了"獲利空間",找到了可乘之機。」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國際評獎機構」在相當多的歐美國家,已經成為一個獨特的行業。一些生活在當地的華人,也成了他們試圖利用的橋樑。所謂的評獎委員會,會提供「充分」的材料,以展示其獎項的權威性和影響力,足夠方便中方企業製作廣告之用。

  安德斯·鮑威爾教授說,不僅是中國,世界上很多國家在經歷中國這樣的發展階段時,都存在過「國際獎情結」。這種迫切希望得到國際認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中國實在太大了,當許多中國人都有「國際獎情結」時,自然就會引發世界的關注。

  國外自彈自唱,國內誇大影響

  「國際獎」摻水有三招


  在西方,大多數知名獎項,特別是科學類的,都有較高的權威性和嚴肅性。隨著市場需求旺盛,許多所謂「國際獎」則水分不斷增多,「摻水」奧妙各有不同。

  奧妙之一:誇大影響,借力打力。

  在國外,許多人文科學評獎的主觀性很強,而且「門檻」很低。比如法國的文學獎一年多達400多個,一天攤一個還有富餘。許多獎項屬於「蘿蔔青菜、各人所愛」的小圈子,認同度非常低,也基本沒什麼影響。但一些獲獎者便抓住這種「芝麻」大做文章。前幾年中國出了一名「才女作家」,就靠一次「海外徵文第一名」起家,但那個比賽其實是划區評比,她所在的賽區只有兩名參賽者。

  近年來,德國工業設計獎項——紅點獎,被不少中國企業稱為世界工業設計領域的「奧斯卡金像獎」。而記者了解到,這家評獎機構特設了「中國賽區」,標準當然與德國總部評獎有所不同,而且要付出高昂的參賽費。但中國企業在宣傳時,卻很少提及是「中國賽區」的獎項。

  奧妙之二:內外勾結,一拍即合。

  不論文藝界還是商界,一些所謂「大獎」往往是「自彈自唱」。去年,一個號稱「劍橋」頒獎的留學生評獎活動,在當地華人圈中搞得轟轟烈烈。主辦單位是一家商業公司,但卻掛著與英國多所高校聯合主辦的名義,向留學生徵集論文。聲明說,只要交納一定的報名費,就可以有參評的資格。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留學生告訴記者,他把一篇作業交了上去,沒想到竟被告之獲得了「優秀論文獎」。等他到了頒獎現場才知道,獲得該項「殊榮」的至少有100人。這名學生說,其實這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但他覺得這個證書很值,因為憑著這個證書回到中國,會被刮目相看。

  奧妙之三:李代桃僵,移花接木。

  一些企業自知產品無法在正規博覽會上獲獎,但依然前往會議舉辦地。因為,一般而言,大型博覽會的場外,都會同時舉辦一系列同類型的小型、外圍展覽會。這些展會門檻低、獲獎也容易,企業、產品獲得這些獎項回國后,就以「榮獲國際博覽會金獎」之類裝點門面。

  比如,一位加拿大當地朋友就回憶稱,溫哥華世博會結束后,許多聲稱「獲獎」的中國企業、產品,所獲得的就是這種外圍獎——是「溫哥華的博覽會」獎,但絕不是「溫哥華博覽會獎」。

  自我認同不等於西方認同

  中國人應該更自信

  針對這種現象,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周寧認為,歸根結底是缺乏文化自信。所有「後進」的現代國家,進入現代社會體系都面臨一個如何被接受、認同的過程。這往往容易形成文化焦慮:想向外界證實自己的文化多麼優秀,而潛意識裡卻要取悅西方的文化。中國在過去很長的歷史時段里,對待西方文化,一直在兩端搖擺,時而全盤西化,時而全面否定。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認為,只有先獲得西方認同才能自我認同。

  周寧說,雖然中國現在經濟發展迅速,中國人的自信心也在迅速增強,但中國的文化自信還遠沒有建立起來。重建文化自信要理性、平和,不能總是「一邊倒」。現在我們開始越來越多地思考這個問題,至少說明文化心理的自覺已經出現。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說,中國人對國外評獎格外看重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歷史遺留問題,在過去積弱的時候,中國尤其渴望得到世界的肯定;二是現在全球化進程發展很快,到國外評獎反映了對全球化的重視,並希望借國外的肯定增加在本土的感召力,擴大內部影響。

  「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人的自信心在逐步提高,對國際情況也越來越了解,國際認可的效應在呈現遞減趨勢。追求國際肯定不是壞事,也是有必要的,但不必過分重視,應該懷著一顆平常心,適當追求但不刻意誇大,得不到也不要失落。」張頤武說。 我來說兩句(40)複製鏈接責任編輯:楊笑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6 10: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