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第四野戰軍解放36縣市 勝利後為何檢討?

[複製鏈接]

1497

主題

1859

帖子

118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霹靂舞者 發表於 2009-12-21 02: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只看檢討,還以為他們打了敗仗】


  1949年7月上旬,第四野戰軍發起宜沙戰役、湘贛戰役,兩役殲敵兩萬,解放湖北、湖南、江西36個縣市。戰後,各軍卻紛紛進行「檢討」。

下面的內容,來自9月5日40軍黨委給「兵團黨委並前委」的一篇「作戰檢討」(標點系本文作者所加):


  (甲)南下中道路有限,我們部隊擁擠(通城到長壽街只有一條路),由北往南多半是翻山越嶺,又是森林地帶,敵人正利用此種有利地形逐次抵抗,遲阻我軍前進……


  (乙)我們本身對山地作戰思想認識不足,不敢實行大膽迂迴包圍的一點兩面戰術。對山地防禦敵人,初期是尖刀式攻擊……進攻九嶺打的是笨仗,自己消耗不少,俘敵只有一十餘人,且增加部隊疲勞,前進受阻。這是說明當時對敵人特點沒有摸到,地形沒有很好調查研究……


  (丙)過去在東北較長時間平原作戰,到山地后因地形複雜,顧慮大。尤其擔任迂迴的部隊,遇到小情況容易形成分兵,結果突擊力量減少……


  (丁)下層比較普遍存在輕敵麻痹,對警戒工事不注意。此次二七團由丫江橋向攸縣前進中,有一個連不偵察搜索,遭敵突然襲擊,傷亡三十餘人,死者連槍口帽都未取下。對桂系作戰,如不注意搜索偵察,還會吃虧。


  接下來還有「可以消滅的敵人而沒有消滅的基本檢討」等內容。


  如果說40軍在湘贛戰役中有些戰鬥沒有打好,「理應」深刻「檢討」,那麼再看看在開國大典的禮炮聲中,把桂系主力打得落花流水的衡寶戰役,立下大功的45軍135師,戰後是怎麼「檢討」的:


  一、在戰術指揮上:


  部隊過於分散;三種情況下的三種打法運用不夠;連排幹部指揮不熟練;火器與火力協同不好,重火器未起到應有作用,多掉在部隊後邊;戰場觀察搜索不嚴,致我部隊進到火網距離下遭敵火殺傷很大。


  二、在戰鬥動作上:


  利用地形地物不好及隊形密集,增大了傷亡;不會保存體力,以備用於最緊張的衝鋒階段,而一開始就跑步前進,故衝鋒時喘不過氣來;不肅靜、不沉著;衝鋒后或劇烈運動后,有的不知向自己的指揮員靠攏,以便觀察指揮信號,有的不知向前看齊跟上去。

 三、在戰術上:


  重火器拆卸、運動、選擇及進入陣地慢,動作表現不熟練;射擊紀律不嚴,浪費彈藥。


  光看這些文字,不知底細的人,還以為135師是吃了敗仗呢。


  那時人們文化水平比較低,更兼時間寶貴,難得在文字上反覆斟酌。像40軍那篇《作戰檢討》,有錯別字,一些文字也不規範,連標點符號也沒有,部隊番號一會兒用東北野戰軍的,一會兒又用第四野戰軍的,可他們對自身的缺點、弱點、錯誤的認識,絕對是真誠的、深刻的。


  他們當然認真總結經驗,但更看重教訓,因為他們不想重複錯誤。那時有句話叫做「成績不說跑不了,問題不說不得了」。


  【政治民主、軍事民主:敢於對上級說「不」】


  特別能戰鬥的共產黨人,特別喜歡給自己挑毛病,也特別善於給自己挑毛病,還善於對上級說「不」。


  1948年12月中旬,平津戰役期間,東北野戰軍7縱司令員鄧華,受命指揮2縱、7縱、9縱攻佔塘沽、大沽,切斷敵人的海上逃路。


  一條通往塘沽的鐵路,并行一條狹窄的土路,周圍是一望無際的鹽田和寸草不生的鹽灘,幾幢鹽工的紅磚房子在地平線上微微凸起著。難題不在於敵人縱深如何層層設防,也不在於「重慶號」等艦隻可從海上支援敵人作戰,而是那些鐵路、公路上根本展不開部隊,只能從鹽田、鹽灘上發起攻擊。地域平坦不怕,可以挖交通壕,「東北虎」對此已是輕車熟路,但對於蓄滿海水的鹽田和漲潮時一片汪洋的鹽灘,另當別論。即便表面乾爽之地,兩鍬下去,苦鹹的海水就冒出來了。有的勉強挖出半人多深,第二天又塌成了一條爛泥溝。在前線看地形的鄧華,兩件呢子衣服加上毛衣、襯衣,仍感寒風刺骨,官兵們一身泥水,如何作戰?


  23日至24日,7縱兩個師加9縱一個團攻擊大沽受阻,傷亡慘重。鄧華當即下令停止攻擊,致電林彪,在報告了塘沽地形和進攻受阻的情況后說:


  此次為我們入關第一仗,故必須慎重從事,充分準備……據我們估計,塘沽為敵人唯一退路,故不打而跑的可能性較小(據供,敵人要守,到塘沽后趕築工事就是證明)。萬一跑了於敵更為不利,而便可打天津、北平。


  鄧華雖未明確建議改打天津,但意思已比較明白。 而在11日、21日兩天,毛澤東兩次致電林彪、羅榮桓和劉亞樓,說明攻佔塘沽的重要性:


  「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兩點攻克,就全局皆活了」。


  「我軍應不惜疲勞,爭取於盡可能迅速的時間內殲滅塘沽敵人」。


  當時,鄧華不可能看到這些電報,但從「林羅劉」發來的一封封電報中理解毛澤東的戰役構想、意圖,對於鄧華這樣身經百戰的將軍卻是很容易的。「秤砣雖小壓千斤」。堵截海口,全殲華北之敵,塘沽原本是平津戰役中舉足輕重的一個支撐點。在新保安被攻克,張家口亦指日可下后,塘沽的分量和地位就愈顯突出了—— 在這種形勢下,鄧華卻作出新的判斷,建議改變攻打計劃?


  這可不是鄧華第一次對上級說「不」了。
1947年6月的四平攻堅戰,戰前鄧華認為僅有兩個縱隊攻城,兵力不夠,致電林彪,建議再增加一個縱隊,實在不行,兩個師也可以。林彪未置可否,只增調6縱17師。激戰兩星期,兩個縱隊傷亡慘重,有的簡直快打殘了,才把6縱另兩個師調來參戰,形成「添油戰術」。


  鄧華還曾建議推遲攻擊時間,未獲同意。


  打了半個月的四平攻堅戰,已經控制3/4的市區。國共雙方皆傷亡慘重。守敵71軍的軍直屬隊都打光了,軍長陳明仁把衛隊都派上去了,手槍放到桌上,一旦解放軍攻進地下室就自殺。關鍵時刻,杜聿明援軍趕到。林彪無奈,只好下令撤出四平。


  戰後總結,林彪和劉亞樓講了兩點教訓,一是對敵情判斷不明,守軍有3萬多人,卻判斷為不到兩萬人,攻城兵力顯然不足;二是打急了,有的部隊沒看地形就發起攻擊,違背了「四快一慢」中「慢」的原則……


  卻說這次林彪看到鄧華的報告后,明白了兩沽的複雜形勢,立即向軍委建議「放棄攻擊兩沽計劃」。毛澤東接到林彪的電報,一看就明白地圖與實地往往不同,有時靠地圖指揮、決策是行不通的。儘管此前下了那麼大的決心,在12月29日23時給林彪、劉亞樓的複電中,毛仍然痛痛快快地寫道:


  放棄攻擊兩沽計劃,集中五個縱隊準備奪取天津是完全正確的。

【那一時期的共產黨人不怕暴露缺點】


  1936年紅軍東徵結束回到陝北,中央召開團以上幹部會,毛澤東作東征總結報告,然後以師為單位進行討論。78師十幾個人坐在一棵老榆樹下,有人說毛澤東講得好,有人不以為然,羅列出一堆錯誤和問題。雙方正在爭論,毛澤東過來了。大家繼續發言、辯論,師長田守堯、政委崔田民和副師長韓先楚,照樣說好、說不好,全無顧忌。毛澤東面帶笑意,跟大家坐在一起,不時在本子上記錄幾筆,自始至終只見點頭,未見搖頭。


  解放戰爭,從長白山打到海南島,打完一仗,無論打好、沒打好,只要條件允許,從縱隊(軍)到師、團、營、連、排、班,都要開戰評會,給自己挑毛病。如果是上級的問題,領導指揮有誤,那就更得說明白,「將失一令而軍破身死」呀。


  剛從戰場上下來的軍人,失去那麼多戰友,隨時可能投入戰鬥,又要流血犧牲,什麼都敢講,只求打勝仗、少流血。3縱7師21團副政委雷致祥,人稱「伙夫司機」,當面給師領導提意見,說某某是「擺到桌面上的英雄主義」,某某是「隱蔽的英雄主義」,某某是「沒有主見的尾巴」,然後一一以事實說明。


  政治民主,軍事民主,生活民主,「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那一時期的共產黨人,朝氣蓬勃,什麼都不怕。他們敢於給自己挑刺,敢於對上級說「不」。他們不怕暴露自己的缺點和問題,他們也實在沒有什麼拿不到檯面上的東西。

398

主題

4821

帖子

4770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770
沙發
海外憤青 發表於 2009-12-21 12:2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主題

455

帖子

493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93
3
montreal73 發表於 2009-12-21 21:54 | 只看該作者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4

主題

4481

帖子

3108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08
4
zhousx18 發表於 2009-12-24 10:46 | 只看該作者
鄧華這個人就是長了點本事就看不起原來的上司,林彪把他當作自己的親信推薦到志願軍任第一副司令,職位比老資格的陳賡還高,這人就翹尾巴,對林總不敬,和彭德懷一起倒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1001

帖子

415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5
5
gpan1975 發表於 2009-12-25 02:30 | 只看該作者
鄧華這個人就是長了點本事就看不起原來的上司,林彪把他當作自己的親信推薦到志願軍任第一副司令,職位比老資格的陳賡還高,這人就翹尾巴,對林總不敬,和彭德懷一起倒台!
zhousx18 發表於 2009-12-24 10:46


不管怎麼說,鄧華還是有本事、有主見的。要不是他,老彭還要發動第6次戰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13: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