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與西方戰爭之比較:膽戰心驚的中國戰爭史

[複製鏈接]

1290

主題

1504

帖子

102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2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絢麗多彩 發表於 2009-12-24 02: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絢麗多彩 於 2009-12-24 02:03 編輯

人口比較:中國在戰國大概2000萬人,西漢達到5900萬;亞里山大希臘化帝國的人口大概有4000來萬,羅馬帝國的人口有1.2億左右。

  軍隊規模比較:亞里山大的遠征軍才3.5萬人。



  中國軍隊遠遠超過歐洲。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推翻紂王,雙方兵力分別達8萬和17[或70萬]。公元前225年,秦王派兵20萬入侵楚國失敗而歸;公元前224年,秦王又派兵60萬入侵楚國,第二年終於滅楚國。在這裡可看到人多勢眾的作用。秦始皇守五嶺用兵50萬,防匈奴30萬人,修長成50萬,造阿房宮秦皇陵的130萬人(其中受宮刑者達70多萬人)。以至於「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 (《漢書、嚴安傳》)。

  死人比較:公元前147年羅馬摧毀迦太基,城破時迦太基人戰死8.5萬人,殘存的5萬人悉賣為奴(周一良、吳於廑主編:《世界通史.上古部分》第305頁,人民出版社出版1973年版)。中國歷史的戰爭往往死亡人口過半,自秦以來出現過15次人口大滅亡。

  歐洲為什麼打仗殺人少?中國打起仗來為什麼死得人多?

  1.戰爭的規模不同

  中世紀歐洲無常備軍,打仗是臨時召集軍隊,打仗的主要是中上層的貴族騎士,平民一般不參加軍隊。西方人打仗的時軍隊規模很小;諸侯間的交戰一般就幾百上千人的規模,騎士間的交戰往往通過個人間的決鬥來解決。所以,因戰爭造成的死亡比中國小得多。

  1066年9月威廉率領7000人的軍隊渡海侵入英國,一個月完成對英國的征服。


  十字軍的軍隊規模不過幾萬人,這還是經過教皇廣泛動員的結果。1099年7月15日十字軍佔領耶路撒冷屠殺了7萬人。這跟當時中國五代十國比,殺人的規模還是小的。十字軍遠征,是因為當時的***教政府迫害轄區里的基督徒。

  中世紀的歐洲各國的軍隊規模小。因為:歐洲人吃牛羊肉,肉易腐化,所以不能養大規模的軍隊。歐洲打仗,往往趕著牛羊去打仗,這樣戰爭的規模就小,死得人當然就少。不可能象中國的韓信搞「多多益善」,搞人海戰術打擊對手。

  相反的是:中國軍隊特別多。由於中國人吃糧食、糧食的保存期比較長,不容易腐化,能養很多的軍隊。軍隊規模大,打起仗來必然死得人多。加上用人海戰術圍城,糧食很快消耗完,經常發生大規模人吃人的現象。打仗時,很多中國人躲到城裡,結果還是被相互吃掉了,留在鄉里的人被攻城軍吃了,躲到深山老林好些,可見「苛政猛於虎」。

  2.戰爭的目的不同

  儘管領主騎士好勇鬥狠,互相不斷打仗,但騎士在戰場上的爭鬥往往不以殺戮對方為目的,更多以商業利益為目的。殺死對手,就無法做生意了,就損害了自己的商業利益。所以,盡量少殺是西方戰爭的特點。

  在廷切布雷(Tinchebrai)(1106年)之役,英王亨利一世的300名貴族打敗了亨利一世之兄的所有諾曼底騎士,400個騎士被捕,但亨利的騎士卻沒有一個陣亡。維泰利描述Bremule (1119年)之戰,報告說:「900個武士中,只有3個被殺死」。布汶(Bouvines)之役是中古流血最多,最富決定性的一場戰役,1500個騎士中,只有170個喪生。


  這主要是騎士間的默契與規約均要求善待俘虜及索取合理的贖金額。通常俘虜以信譽保證於一定日期繳給贖金后即被釋回,很少有騎士會破壞這種誓約。有史載英法戰爭時在克里西及普瓦泰被俘的法國騎士,與英國之俘擄者自由而舒適的生活在一起,並與他們的主人分享餐宴及運動,直到被贖回為止。這種以金錢贖俘的方式,甚至連國王也如此。

  在英國議會大廈威斯敏斯特宮門口,豎立著英格蘭國王理查一世(1157-1199,1189-1199在位)的銅像,戴盔披甲,騎著高頭大馬,揮劍直指青天,看上去英武不凡,被稱為英國議會大廈的保護神。那上面用法語寫著「獅心王」。這位被稱為「獅心王」的英格蘭國王是不會講英語的。理查一世是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君主,當時,他的王國的主要疆域是在法國,包含了今天法國的大部分地區;在英國,他也只統治英格蘭地區。理查在位10年,卻只在英格蘭呆了6個月。

  理查因為在一次戰役中打敗了「基督徒世界最大的敵人」———阿拉伯的撒拉丁而一舉成名。據記載,理查在與撒拉丁交戰時英勇無比,身為國王,他親自殺入敵方陣營,連自己的坐騎都在激戰中被砍死了。撒拉丁被迫撤退,還送給理查兩匹駿馬錶示對他的欽佩。

  在回國的路上,理查被奧地利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扣押,以索贖金。不料,亨利六世的妹妹愛上了理查。一次,他們在幽會時被捉獲,亨利六世十分生氣,但他無法因這個原因而處死一個國王,於是他讓人將一頭獅子放進了獄中,但沒有放食物,希望飢餓的獅子吃掉理查。當獅子張開大嘴要吃理查的時候,理查卻搶先一步,將手伸進獅子的咽喉,一直插入胸膛,將它的心臟掏了出來。然後他大搖大擺地走到宴會廳,將獅子心往盤子里一放,開始享用起來,把旁人嚇得面無人色。此後再無人敢暗算他,「獅心王」的稱號也就不脛而走。英格蘭最終為理查支付了天文數字的贖金———英格蘭因此而陷入了嚴重的財政困難,但在英國,從來沒有人責難理查,反而為曾經擁有這樣一位當時歐洲,甚至世界上最英勇的武士和最善戰的國王而自豪。這英國議會決定在議會大廈外面建立他的雕像的原因。

  中古騎士在戰場上甚少殺戮對方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考慮到傷亡過重會引起嚴重的復仇。因此戰場戰死最多的是地位低下的步兵。

  在騎士團體內,所以人都一律平等。為了使騎士們成為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統治者和教會必須對其精神上的價值取向和行動精力上的指向有所規範和引領。10世紀末在法國南部地區發起並擴展到北部的上帝和平運動,就是在教會領導下的維護權利和秩序的運動。從989年到1050年,教會在法蘭西就多次舉行會議,訂立《上帝之和平》,將那些在戰爭中亂殺無辜者開除教籍,並在各中心地區組織和平會議以說服貴族停止私戰。1027年始,法蘭西教會便宣告「神命休戰」。起先這種休戰還限收穫季節和假日以及每星期的某幾天,最後發展到只允許每年中有80天時間可用於私戰或封建戰爭。12世紀,「神命休戰」成了西歐教會法和民法的一部分。


  西方的宗教性起義的屠殺規模比較小,宗教的信奉者總是希望能盡量爭取更多的皈依者,有一種普天下的信教者是一家的概念。布魯諾不是因為日心說而是由於他的異端被燒死,而且沒有誅連到他人。天主教承認自己所犯下的罪,並一直在為過去的過錯進行彌補。

  中國的戰爭的目的不是商業利益,而是佔領土地,達到改朝換代的目的。因此,必然斬草除根、趕盡殺絕,殺得越多越能使己方掌權。

  《漢書》記載王莽篡漢時將反對他的劉信、翟義、趙明、霍鴻等人及其親屬全部「坑殺」,但該書所載的王莽關於誅殺這些人的詔書中,明明白白地寫著是要將這些人的屍體堆土,築為「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觀,上面再樹6尺高的旗杆,寫上「反虜逆賊鯨鯢」。可見「坑」或京觀、武軍實際是一回事,都是指將屍體堆積封土。

  《晉書&8226;載記》有關「坑」的記載不勝枚舉,如310年石勒攻晉冠軍將軍梁巨於武德,「坑降卒萬餘」。317年前趙劉聰鎮壓平陽貴族,「坑士眾萬五千餘人,平陽街巷為之空」。320年石虎擊敗前趙劉曜,「坑士卒一萬六千」。321年石勒「坑」晉軍曹嶷部的降卒3萬人。349年石虎死後,幾個兒子爭奪帝位,小兒子石沖戰敗,「坑其士卒三萬餘人」。還有大量將戰敗方戰俘「盡坑之」的記載。這些「坑」並非活埋,該書記載401年後秦等長期圍攻後涼呂隆佔據的姑臧城(今甘肅武威),城內缺糧,但呂隆不準百姓出城,將企圖逃出城的百姓「盡坑之,於是積屍盈於衢路」。該書的「坑」實際就是將受害者屍體堆積封土的「京觀」。

  唐太宗征高麗時,「收靺鞨三千三百,盡坑之」。北宋田況鎮壓保州反叛士兵,先是招降,然後「坑其構逆者四百二十九人」,得到朝廷讚賞。784年軍閥李希烈叛軍進攻蘄春,被李皋打敗,「斬首萬級,封屍為京觀」。936年遼國幫助軍閥石敬塘消滅後晉政權,將後晉皇室成員以及晉軍將士屍體都埋在汾河岸邊,「以為京觀」。986年遼軍在莫州打敗宋軍,將宋軍屍體築京觀。1410年明朝大將張輔進攻安南,擊敗安南軍隊,殺死 2000多名戰俘「築京觀」。

  

  3.戰爭的方式不同


  西方多海戰,使用海軍,戰爭對社會的直接破壞要比陸戰小些。海戰要求速決戰,在海上拖延意味著死亡,否則,連淡水都沒有喝的了,海軍貴在精,而不是數量。

  公元前490年9月,波斯首先摧毀愛勒特里亞城,然後在馬拉松平原登陸,直指雅典。雅典於是向斯巴達求援遭拒絕,雅典只好孤軍奮戰。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下,一位名叫米太雅得的將軍,率1萬重裝步兵,採用巧妙的陣形,終於在馬拉松平原戰勝波斯大軍,這就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馬拉松戰役,這次戰役波斯十萬大軍陣亡6400人,雅典1萬人只陣亡192人。戰役結束后,米太雅得將軍派一名叫斐力庇第斯的戰士回雅典報捷。他在三小時內跑完了從馬拉松到雅典的路程(42公里),當他風塵撲撲的回到雅典時,只喊了一句「高興吧!我們勝利了」,就倒地而死,為了紀念這位英雄,從1896年開始,即近代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起,定期舉行馬拉松賽跑。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率陸軍約50萬,海軍15萬,戰艦千餘艘,沿第一次進攻線侵入希臘。據說,大軍渡赫勒斯滂海峽時,在674艘戰船搭成的浮橋上行軍7天7夜,軍隊到希臘北部時,無論在哪裡吃兩餐,供應的城市就會整個枯竭。

  斯巴達國王李奧尼達率7200人,核心是300名斯巴達士兵,首先在希臘北部地勢險要的溫泉關迎敵。數十萬波斯大軍一連幾天猛攻,皆不得手,后因姦細的引路,使希臘守軍腹背受敵,李奧尼達為保存有生力量,讓大部分守軍突圍,他和300名斯巴達士兵留下死守,惡戰的結果是他和300名壯士全部陣亡。據說還有請求留下與斯巴達人並肩做戰的400名底比斯人和700特斯皮亞人,也都英勇犧牲。波斯大軍則共損失2萬人。

  溫泉關戰役后,希臘誘強敵在狹窄的海灣決戰。波斯戰艦高大笨重,自相碰撞沉海,希臘人終於以40艘戰艦的損失獲得擊毀波斯300艘戰艦的戰果。公元前479年,希臘人進行了普拉提亞陸戰和米卡爾海角的海戰,把殘留在希臘的波斯主力軍殲滅,希波戰爭基本結束。公元前 449年,希波締結和約,希波戰爭正式結束。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領步兵3萬,騎兵5000(《世界通史.上古部分》第240頁)進入小亞細亞(在當時的東方,這實在算不上一支大軍)。在格拉尼科斯河畔擊敗了四倍於己的波斯軍隊,並通過外交手段使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不戰而降,順利進入敘利亞。公元前333 年在伊蘇斯城同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40萬大軍狹路相逢,大流士在中軍被擊潰的情況下倉皇逃脫,波斯軍隊全線潰敗,連他的母親、妻女都成了亞歷山大的俘虜。


  中國歷史還沒有過這樣智勇雙全、奮勇當先的皇帝。李世民的勇敢是在當皇帝前,當皇帝后征服高麗反以失敗收場。

  1720年一位敏銳的西方觀察家就指出:「中國的一切富足,浮華與禮儀,政體與衙門,生產與貿易,與歐洲相比又算得了什麼?中國的強大不過是一個錯覺。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三萬英國或德國步兵加上一萬名騎兵,只要指揮得當,就能打敗中國的全部軍隊。」

  1840年6月,英國4000遠征軍抵達廣州,他們裝備著槍炮與蒸汽輪船;這些東西馬戛爾尼使團曾經贈給清廷,但清廷並沒有人發現它們有什麼用處。清朝軍隊的主要裝備仍是弓箭和長矛,岸邊的炮台猶如古董。為籌集戰費朝廷在各地廣設關卡,可是這些錢繳入國庫時已經所剩不多。英軍7月攻入廈門、佔領定海,8月進入天津百河口。隨後清廷同意進行談判,英艦返回廣東。1841年秋戰事再起,英軍相繼佔領寧波、上海、鎮江,清朝的經濟動脈京杭大運河因而被截斷,朝廷耐以生存的江南財賦一直就靠它北運。1842年,英軍1千餘人,在寧波擊潰清軍的2萬餘人的精銳大兵團,然後以2千5百人的極少數軍隊,在長江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8月英軍抵達南京,清廷這時感到與其糜兵費餉、節節敗退,不如稍作讓步、委曲求全;而於8月29日在英艦「皋華麗」號上籤署了《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包括2100萬兩白銀賠款,以及將香港割讓給英國,開廣州、福州、寧波、廈門、上海五口通商,清朝海關關稅應公開、明確(次年的虎門條約確定為5%),今後兩國應平等交往;後來的相關附約還含有領事裁判權和最惠國待遇的條款。

  鴉片戰爭后,清朝方面認為對條約不需當真的大有人在,廣東巡撫葉名琛和廣州士紳們即堅決不同意英國人依約進入廣州城,道光皇帝對葉名琛還降旨嘉勉。清朝官吏對外國人採取敵對態度,使正常的貿易難於進行;貨物從口岸城市轉運內地時,各地官吏照例強制收取高額厘金,也使他們無法容忍。1856年,修改條約的時間到了,英、美、法三國即多方和清朝方面聯繫,但清朝官吏根本不予理睬。英法兩國於是決定再度出兵。

  1856年10月,清朝官兵登上在香港註冊的亞羅號船,拆下了船上懸掛的英國國旗;1857年,法國一名傳教士在廣西被中國官吏殺害;這兩件事讓英、法找到了出兵的借口。1857年12月27日,英法聯軍只用了一天時間便攻佔了廣州城。

  1858年5月,2600名聯軍北上攻佔天津。清朝方面不得已,只好與各列強簽署了《天津條約》。條約規定賠償英法軍費百銀600萬兩;同意各國派公使駐京,增加通商口岸;除2.5%的轉口稅外,清朝不得對洋貨再收取厘金;外國人可以進入中國內地;清朝海關應招聘外國人進行管理。條約草簽后,英法撤走了軍隊。

  1859年6月,西方使節乘軍艦抵天津,準備交換條約批准書,卻在大沽口再起衝突。

  1860年8月,英法出兵25000人,並招募2500名中國苦力擔任後勤支援,重新佔領了天津。隨後雙方談判20餘日;9月16日清軍逮捕聯軍談判代表,會談破裂,聯軍恢復進攻,滿清朝廷逃往承德避暑山莊。10月初聯軍佔領北京,10月6日,聯軍進至圓明園,這個無比壯麗繁華的皇家園林,遭到聯軍的搶劫以後又被他們放火燒成灰燼。

  10月底,清廷與各列強簽定《北京條約》,除了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外,對英法的賠款增加到1800萬兩,並割讓九龍予英國。沙皇俄國這次更是滿載而歸:除了獲得與其他列強相同的利益而外,俄國又自稱有調停之功,還從清朝騙得了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它包括今日之伯力和海參崴;1864年又割取了巴爾咯什湖以東、以南的大片土地;兩者合計約100萬平方公里。被騙走了大片土地還滿心感激。

  甲午戰爭滿清數以百萬計的軍隊,無法抵擋裝備還不如滿清的日本十幾萬軍隊。



  當日軍拿下平壤外城時,當日戰鬥就戰死189人,傷516人,清兵傷亡人數少於日軍。日軍所帶的彈藥、口糧都已用盡,在平壤城外冒雨露宿,處境極為艱難。清軍統帥葉志超卻喪失了信心,傳令放棄輜重,輕裝持械,趁夜而退。當時,大雨傾盆,清兵冒雨蜂擁出城。混亂中不分敵我,胡亂放槍開炮,在混亂中死傷人數達到2千多,遠遠超過了在戰役中的損失。平壤戰役后,清軍全部退至鴨綠江邊,日軍於是完全控制了朝鮮。

  致遠號在鄧世昌的帶領下,彈盡艦傷之時勇撞「吉野」,不幸為魚雷所中,全艦官兵共252名壯烈戰死。「經遠」號負傷后,管帶林永升(他是一個留學生)臨危不懼,操輪撞擊日艦。不幸,也中魚雷沉沒,全艦270人除16人獲救外,全部犧牲。

  《馬關條約》規定,清朝要將屬國朝鮮轉給日本,而且清朝還要割讓台灣、澎湖和遼東半島,並賠款白銀2億兩,另外日本還可駐軍威海。後來由於俄、法、德三國的干預,清朝再加賠3000萬兩將遼東贖回。但1897年遼東卻入於俄國之手,7年後又為日本奪占,二戰以後又為蘇俄攘奪,直到斯大林去世兩年之後(1955年)中國才收回主權。

  中國戰爭是陸戰,喜歡搞持久戰,經常是圍城戰術,破壞性大。死的人必然多,不是餓死了,就是相互吃了。魏國將軍龐涓因為嫉妒同學孫臏的才華,而將孫臏誘騙來魏,處以臏刑,挖去膝蓋骨;公元前354年龐涓率領8萬魏兵伐趙,趙向齊國求救,齊王答應出兵,但遲遲不發兵,等到魏軍攻破趙都邯鄲,雙方疲憊不堪時,齊派8萬大軍偷襲大梁,迫使魏軍撤回,於其歸途中攔擊,終獲全勝,這就是孫臏的圍魏救趙。這種包含持久戰的做法必然破壞性巨大。公元前342年孫臏用「減灶法」殲滅了龐涓10萬大軍,龐涓被殺。

  公元517年4月南朝的梁國築淮堰,長九里、高20丈、上寬45丈,軍隊駐紮其上;北魏軍鑿山洞以引水,結果不好。9月北魏軍10萬來攻佔淮堰,但由於淮水暴漲,壩垮,10萬村莊沖入大海。我們假設每個自然村最少50人,則意味著500萬人淹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1-22 22: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