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時間2009年12月20日 轉載)
來源:南方日報
民間一邊痛罵官員貪腐,一邊想方設法和官員拉上關係「走後門」,一邊痛罵富人,一邊卻也可以為了利益對窮人兄弟痛下黑手。我們必須反思「民敗」是怎麼造成的,奢華之風其實只是一個方面,關鍵的是社會向上渠道的堵塞。
最新一期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刊載署名秦曉鷹的文章指出,奢華之風不但會極大地固化中國現已存在的地區差距和貧富差距,而且會加劇權力尋租式的「官腐」和投機賭徒式的「民敗」。「官腐」已經被討論過許多次了,每年層出不窮的腐敗大案、要案、窩案,早就讓人深惡痛絕卻又習以為常了;然而「民敗」卻多少讓人錯愕。「民敗」,意指民間百姓的精神敗落。從大案要案中能夠看出某些官員的精神墮落,但百姓呢?通常置於道德批判者的角色,很少有人反思百姓的墮落。
2007年,孫立平先生曾作過一次題為《窮人手裡沒有抵禦墮落的資源》的演講。他指出,社會墮落窮人也會隨之墮落,墮落的速度甚至超過整個社會。正由於此,「民敗」是隨著「官腐」而產生的必然物,有「官腐」,便會有民敗,因為伴隨著公務員階層、商人階層等在攀比奢華中所造成的社會心理失衡,拜物主義在民間難免肆虐,這種肆虐所帶來的便是民間對利益的畸形追求。要麼是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要麼是達不到目的不擇手段,其結果是富者仇窮,窮者仇富,社會各階層之間矛盾加劇,分化加劇,社會穩定機制出現大問題。「民敗」包括什麼呢?譬如民間一邊痛罵官員貪腐,一邊想方設法和官員拉上關係「走後門」,一邊痛罵富人,一邊卻也可以為了利益對窮人兄弟痛下黑手。
雖然和「官腐」一樣,「民敗」只是局部的,但這種局部所孕育的破壞性能量卻不可小覷。因為社會心理的仇視一旦流行開來,再想挽回將比登天更難。因此,我們必須反思「民敗」是怎麼造成的。奢華之風其實只是一個方面,它充其量是極大刺激了民間對官場、商場等領域的嚮往和仇視,更關鍵的是社會向上渠道的堵塞。在傳統社會,無論出身草野還是富貴之家,只要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天分,通過考試改變人生道路者大有人在,但如今,是「窮二代」和「富二代」並存,窮人孩子由於資源有限,想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的幾率受到了壓縮,而富人的孩子有更多的機會獲取成功。正如孫立平先生所言:「一個社會當中,僅僅是貧富差距大一點我覺得還不要緊,最怕的就是窮人失去向上流動的希望,最怕的就是一種絕望的感覺。」
正在熱播並引起廣泛爭議的電視劇《蝸居》,所反映的正是底層精英難以通過正常渠道向上流動之後的無奈。由於資源缺乏,即便大學畢業,也只能在底層苦苦掙扎,在高房價的約束下,所謂白領往往不過是白領工資的形象代言罷了。1980年代,我們還常常講「知識決定命運」、「知識改變命運」,但如今在社會資源過度向權勢階層集中的情形下,知識已經很難再說是命運的第一決定者了。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窮人的孩子接受不到較好的教育,農村教育的匱乏自不待言;即使窮人的孩子通過自身的天分和打拚考取了大學,但要找到好工作,常常需要好的實習機會,需要人脈資源,這些都不是窮人的孩子所能夠具備的。可惜的是,社會雖然看到了其中所孕育的巨大不公平,也嘗試通過農村義務教育全免費來緩解這種不公平,但農村教育的落後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徹底改變。曾經發生過的少年阿星殺人事件、「砍手黨」村落都已給這個社會敲響了警鐘:窮人一旦墮落,其破壞性將超乎人的想象。
社會向上流動的機制必須得到改變,當越來越多的窮人被擋在上一個階層之外的時候,當越來越多的富人安枕無憂坐享資源優勢的時候,貧富差距的對立和巨大的刺激必然使這個社會遭遇斷裂,這種斷裂的風險不是我們可以承受的。「官腐民敗」絕對不是也不應是這個社會前進的方向。南方日報評論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