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感動!女醫生從醫25年平均單張處方不超80元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12-23 17: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昨日,武漢市漢口醫院醫生王爭艷在社區醫生崗位上正式退休。
  
  武漢晚報12月23日報道  9月25日,經過36000多市民無記名投票,她從20000多名醫生中當選「武漢市人民滿意的好醫生」。
  
  2009年12月22日清晨。王爭艷起床,簡單的早餐后,騎著自行車出門。
  
  天蒙蒙亮,已有病人在漢口金橋社區衛生中心外等候,王爭艷裹著一身寒氣到達。55歲的王爭艷,頭髮花白,腳上是一雙已不多見的翻毛皮鞋。她在那件舊舊的黑色棉衣上罩上白大褂,習慣性摸了一下裝備:左上口袋裡的小電筒,左下口袋裡的棉簽,右下口袋裡的聽診器。一天開始。
  
  王爭艷說話語速快,音量大,常伴手勢,這是長期在嘈雜診室里工作養成的。不過,她有個習慣——從不打斷病人講述,始終微笑著注視對方。接下來,她用雙手為病人做檢查。這是一雙關節粗大、皮膚粗糙的手,多年來,這雙手已像一台精密儀器,可以在病人就診的幾分鐘里,基本鎖定病源。
  
  不敢喝水,以免如廁。一直到中午12點半,病人稀少,她才敢在微波爐里熱一下中飯——那是家裡頭天晚上吃剩的飯菜。沒有午休,王爭艷始終呆在診室,重複著上午的繁雜。沒有下班時間,最後一個病人離開,王爭艷才能善後:收好一天的病歷資料,脫下白大褂,檢查一下小靈通是否通暢——她的小靈通號碼就貼在診室里。
  
  冬日的太陽已落下,很冷,王爭艷走出大門,深呼吸。這是醫生王爭艷重複了25年的普通一天。這是醫生王爭艷的最後一天。從這一天起,她正式退休,25年的醫生生涯,在歲月的流逝中劃上句號。
  
  9月25日,她成為30名「江城好醫生」中的一名。這是她醫生生涯中最後一個榮譽,也是她最看重的一個榮譽——她視之為老百姓為她送別的歌聲。
  
  上醫之境
  
  1984年,30歲的王爭艷從同濟醫科大學本科畢業。前30年,她隨南下軍醫的父親和在醫院做護士的母親在洪湖市長大。少年時最清晰的記憶來自母親。這位在手術室工作的護士是O型血,常常一邊工作,一邊挽袖子為手術台上的病人獻血。23歲考上大學,途中因嚴重的肺結核休學。這段病人生涯,為王爭艷的人生規劃完成最後一筆:不為良相,即為良醫。
  
  30歲的王爭艷在武漢市漢口醫院(原漢口鐵路醫院)開始了醫生生涯。做了11年的內科住院醫師后,在醫院下設的四個門診站點擔任全科醫生,最後成為一名社區醫生。
  
  一代名醫裘法祖,曾給王爭艷上過大課。裘老仙逝時,王爭艷自覺沒資格以弟子名義送行。但是,25年後,王爭艷依然能背出裘老師在大課上說的一段話:「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後看檢查報告,是為上醫;同時看片子和報告,是為中醫,只看報告,提筆開藥,是為下醫。」
  
  王爭艷自認是個合格的學生。她對每個病人都嚴格的執行教科書所教「視、觸、叩、聽」原則。因此,她自信的說,病人走進診室10分鐘,她心裡就有譜了。黃陂農民劉耀東深有體會。他因持續消瘦四處求醫,做過上千元的檢查仍無果。王爭艷用雙手為他「摸」了10分鐘,問「您是不是得過血吸蟲病?」劉耀東驚訝:「幾十年前的事,您怎麼曉得?」——謎底揭曉。
  
  患者王榮華患有世界罕見的「亞急性脊髓聯合變性」,理論上應長期住院。但王榮華窮得連醫保中自己支付的部分都拿不出來,王妻說,丈夫將不死於病,就死於錢。王爭艷的方案是,搶救一緩過勁就回家,她來根據病情調整藥物,王妻拿處方去藥店買葯。這一方案,已維持一個罕見疾病患者的生命十餘年。王妻說,沒有王大夫,就沒有我丈夫的命,我這個家就完了。
  
  王爭艷曾不好意思的說,做醫生,對治病是有癮的。不久前,有個甲流病人就診,久治不愈。王爭艷觀察后說,可能合併支原體感染,要抽血。久病之人怒氣一觸即發:久治不愈,又不能出門,不來醫院。王爭艷說,你不來,我親自到家裡替你抽,你不願付費,我出錢替你付,血一定要抽。檢查結果出來——支原體陽性,需要療程治療。
  
  大愛無疆
  
  能治好病,是合格的醫生,能花最少的錢治好病,才是好醫生。25年來,王爭艷只有這麼一個心得。
  
  50歲的王爹爹是高血壓病人,在頂級大醫院領到了每月800元的處方單——超過他每月退休金的一半。王爭艷為他調整處方,每月只需80元藥費。王爭艷說,沒有訣竅,任何一種病,都有可開可不開的葯,都有高中低價位的藥物,就看醫生一支筆。
  
  王爭艷從醫25年,平均單張處方不超過80元,至今還常開兩毛錢的處方。她解釋,阿托品,調節心率,就只兩毛錢。
  
  有病友如此推薦王爭艷參評「好醫生」:她時刻為病人著想,是個乾乾淨淨的醫生。
  
  王爭艷笑道,我不是為病人著想,我本來就是他們中的一分子。王爭艷所在的醫院,服務轄區內多是經濟能力不高的居民。王爭艷本人,現在每月收入兩千元左右,丈夫是車工,每月扣除三金的凈收入約六百元。一家三口18年來住的房子不足50平方米,讀大學的兒子,至今還睡在閣樓上。洪湖市老家的老人到漢,一家三口要擠兒子的閣樓,把床讓給老人。
  
  王爭艷說,我是怎麼過日子,我的病人就是怎麼過日子;高一點貴一點的葯,我下不了手。25年來,最初的不忍逐漸成為習慣,她的處方,就像海綿里的水,越擠越干。她的生活,也形成了習慣,一分錢一角錢都會攢起來放在小盒子里留著買菜用。一家人很少上餐館,家裡的電視還是17吋的老古董。
  
  然而,今年3月,幾個同事突然上門,逼著借錢給她,要她到隔壁新區買房,房子都替她看好了——此時金融危機,房價便宜。王爭艷最後招架不住,借款36萬元,買下一套46萬的一樓住房。「逼著借錢」的同事只有一句解釋,這麼好的醫生,不該住這樣的房子。
  
  王爭艷不覺得苦。她先後呆過4個門診站點,每到一處,既有老病人輾轉追隨,又有新病人聚少成多。她說,醫生怎麼樣,其實同行和老百姓心裡明鏡似的,只看人家說不說,怎麼說。
  
  因為病人經濟條件普遍較差,王爭艷有替人墊錢的習慣。幾塊錢的掛號費,十幾塊錢的藥費,她常墊,但是多年來,卻保持著一個紀錄:墊出去的錢,從來沒有不回來的。一個農民工在工地摔傷,連縫合帶藥費30元,病人只有20元,王爭艷墊了10元錢,木訥的民工連個謝字也沒有。第二天,一瘸一拐的病人卻捏著10元錢回來了。
  
  王爭艷常說,她只是盡醫生的職責,病人回報的卻是更加的良善和信任,他們的愛更大。此次評選「江城好醫生」,可以上網和電話投票,但很多人,搭著公汽,輾轉半個江城,來投她一票。
  
  一件制服
  
  王爭艷的母校同濟醫科大學,是全國有名的醫科學府。她的79級同學們,大都比她小十歲,如今正是各大醫院頂樑柱。與她一同分到漢口醫院的3名同學,一名高飛,一名南下,一名已是科主任;只有她,越做越「沉」,起初是本院住院醫師,後來到門診站點,最後做了一名社區醫生。
  
  漢口醫院的負責人說,沒有辦法,王爭艷就是一劑葯,放她到哪裡,哪裡的門診就能「活」。她到金橋社區3個月,這個門診就扭虧為盈。「處方廉價,何能盈利?」局外人不解。內行解釋,說俗一點,就是薄利多銷。
  
  2009年,王爭艷第一次參加了同學聚會,這是79級同學入學30年紀念。10年、20年紀念時,她沒去。她的同學大都住著高檔小區,開著名牌小車,而她,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她不好意思。30年聚會時,有同學出妙招,每人發一件制服,大家穿著同樣的衣服去參加,她答應了。
  
  回來時,她帶回一本30年紀念相冊和一件制服。相冊上,當初的青澀少年,而今神態各異,但制服卻是一統的。兒子笑,不如都穿白大褂去好了。她正色道,白大褂是對病人穿的,制服是對同學穿的,要是年年碰頭,都穿同一件制服,她還是願意經常去與同學、同行、同道們相會。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17: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