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市民到公民的距離該有多長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9-12-13 21: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9年12月13日03:38   東方早報  夏佑至 

導讀:抗議方式的差別,源自市民和農民的區別。前者掌握更多的資源,更熟悉信息社會裡的動員技巧,更懂得利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後者卻只能選擇下跪這樣沉重而無可奈何的方式。12月10日,廣州市番禺區政府人士表示,暫緩垃圾發電廠項目選址及建設工作,並啟動有關垃圾處理設施選址的全民討論。這樣,近期廣受關注並引發抗議的番禺垃圾焚燒發電廠選址風波暫告一段落。

但不是每個抗議者都感到喜悅。抗議垃圾焚燒發電廠選址的民眾,除了番禺當地居民,還有廣州市白雲區永興村的村民。永興村是李坑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廣州第一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所在地,村民要求調查該村畸高的癌症發病率與該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關係,並暫停建設該焚燒廠的二期工程。但這種呼聲似乎被遺忘了。

最先反對建發電廠的是番禺區大石鎮會江村周邊的小區居民,他們生活的地方距擬建的發電廠所在地有三公里左右,但他們比距離該地三百米遠的會江村村民更早了解項目的進度,更早開始搜集和分析有關垃圾焚燒發電的信息,也更早採取抗議行動。他們開著私家車奔赴永興村,走訪村民,了解那裡的癌症發病率,最後得出結論,垃圾焚燒發電廠並不像廣州市政府說的那樣清潔無害。11月23日,他們自發前往廣州市城管委上訪,整個過程克制有序,一些業主還熟練地利用網際網路工具發布信息,使這件事變成全國輿論關注的焦點。凡此種種,都表現出良好的市民精神。

上訪人群之間的差別非常明顯。以業主身份參加上訪的媒體人長平回憶說,一位來自會江村的老人,在廣州市政府門前跪了一個多小時。他感到,「跟番禺小區的居民相比,村民們的抗議更加沉重」,「除了策略的不同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李坑遭受的污染,會江面臨的威脅,都更加迫近」。

抗議方式的差別,其實並非由於威脅的迫近程度不同,而是源自市民和農民的區別。前者掌握更多的資源,更熟悉信息社會裡的動員技巧,更懂得利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和他們相比,後者即使面臨更加迫近的威脅,卻只能選擇下跪這樣沉重而無可奈何的方式。

但更加沉重的抗議方式不一定更受關注。李坑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工程沒有受到任何影響,照舊如火如荼地進行。

一份「關於建垃圾焚燒發電廠前後的李坑(永興村)村民癌症統計數據」顯示,從1993年到2005年,永興村只確認有9名癌症死亡病例,其中2例為呼吸系統癌症,佔全部癌症病例的22.2%;而垃圾焚燒發電廠2005年試運營以來,到2009年10月,該村共有62例癌症病例(42例已死亡),其中45例為呼吸系統癌症,佔全部癌症病例的72.6%。數據的指向很明顯,已建成的垃圾焚燒發電廠與周邊居民畸高的癌症(尤其是呼吸系統癌症)發病率之間,存在某種關聯。

這些數據不是出自永興村村民之手,而是番禺的小區業主調查出來的。所以,調查者得出以下結論就不會讓人意外:「以上所有事實證明,垃圾焚燒發電廠對我們周邊的群眾是有害處的,我們身為附近的群眾,為了公眾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著想,要做出有力的反對在番禺大石建焚燒垃圾發電廠(的努力),要求政府還我們美好的生活環境。」

這個結論沒有把永興村民的訴求包括在內,那些不幸罹患癌症的村民的遭遇,只是番禺市民反對興建垃圾焚燒發電廠的一個論據。從市民維權的角度來看,這也許無可厚非,但從公民社會的角度來看,其中的欠缺是顯而易見的。

市民維權專註於本社區的利益:垃圾焚燒廠只要不建在番禺,建在其他什麼地方都可以。而公民卻從別人的痛苦中發現自己的不幸:只要權力不受制約,就會以公共利益為名尋求私利,屆時,每個人都是受害者。

反對垃圾焚燒發電廠——不管是即將建設的還是在建的——的維權活動本來是一個整體,現在卻分裂成了兩個不相關聯的部分,一個在番禺,一個在白雲。番禺的市民與永興村的農民同呼吸(垃圾焚燒的廢氣),卻不能共命運;前者所主張的潛在威脅吸引了所有的目光,而後者已經承受的污染之痛卻似乎被無情地遺忘了。

媒體質疑番禺項目背後的利益糾葛,質疑政府在番禺項目中缺乏公平中立的立場,卻放棄了監督政府在永興村的失職。番禺的業主有機會指出:在番禺聽取公眾意見是環衛局的法定義務,在白雲區永新村進行醫學調查是衛生局的法定義務;誰沒有這樣做,誰就要承擔責任。但他們沒有。

番禺的垃圾焚燒發電廠緩建了,人們從街頭回到各自家中,聽任永興村村民繼續飽受污染和病痛折磨。

在這次缺乏公民精神的社會運動中,褊狹的社區利益最終置換了「公共利益」。番禺區會江村距離白雲區永興村三十公里,在尋求更好的生活的路上,這段距離需要卻沒有被超越。這三十公里路程,見證了從市民到公民的落差。

海明威引用過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一首詩,這首詩說: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如果海水衝掉一塊,/歐洲就減小,/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

不錯,如果因為相隔三十公里,就坐視鄰人的不幸,喪鐘就會為你而鳴。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3: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