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邋遢道人:計劃經濟時期實行票證制度的原因分析

[複製鏈接]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09-12-6 19: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計劃經濟時期生活用品供應緊張和實行票證制度的原因分析  
作者:邋遢道人  

中國計劃經濟時期試行了票證制度,這是個事實。對於這一點,文人們在各種場合對此進行了充分的、持之以恆的「憶苦思甜」。不僅在論壇上會不斷看到友控訴票證制度,控訴那個時代,去年總結改革偉大成績時這個問題也被大量引用,甚至春節晚會的小品也有控訴、諷刺用票證為主題的節目。經過二十多年持續不斷的描繪,票證制度和使用票證的時期已經被塗得很黑。讓很多年輕人以為30年前的中國人確實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那麼簡單,都有歷史背景和前因後果。簡單那改革後生活用品供應充足,沒有了票證來控訴六七十年代生活物資供應相對緊張是很可笑的。如果把「今天……,30年前……」這個句式作為評判一個時代的唯一模型,那麼任何國家的任何階段都可以被任意描繪。  

貧道下面試圖從多個角度來看待六七十年代生活用品供應緊張以及使用票證制度的原因。  

六七十年代,我國的票證制度試行很長時間。票證供應的物資有時候多,有時候少。多的時候十幾種,包括火柴、香煙、糖等都憑票供應。少的時候只有幾種。到文革後期,多數地區只有糧食、食用油、布匹憑票供應。這些物資一般都是生活必須品。  

物資供應緊張並不都是供給不足造成的,需求旺盛和供給不足都可能造成短缺。生活必須品的供給很少能突然大幅度增加,尤其像糧食、肉類、油料、棉花等農產品。如果六七十年代生活必需品的總產尤其人均產量低於50年代,甚至低於解放前,那麼可以把問題歸結在生產發展遲緩,生產力破壞上。如果這個時期各類物資無論總量還是人均量都大於50年代未試行票證時期和解放前自由市場經濟時期,那麼,簡單說社會主義經濟「破壞了生產力」就不符合事實。  

貧道在前一個帖子中提供了關於糧食和肉類生產中,30年前與60年前,以及30年前與解放前最高產量的對比。其中生豬和羊用了年底數,因為解放前數字沒有肉的產量。下面再引述一下:  

年份/// 糧食 /// 生豬 //// 羊 //// 人口  

1936 / 13868 /// 7853 /// 6252 / / 52000  

1949 / 11318 /// 6775 /// 4235 /// 54167  

1952 / 16392 /// 8977 /// 6178 /// 57482  

1965 / 19453 // 16693 // 13903 /// 72538  

1979 / 33212 // 31971 // 18314 /// 97542  

1985 / 37911 // 33140 // 15588 // 105851  

解放前中國沒有精確人口普查。1909年清政府曾推算人口為3.7億。1929年國民政府開始對13個省人口進行調查,1931年估算數字為47470萬人。30年代中前期戰亂比較少,經濟發展也很快,因此有些專家人估計抗戰前中國人口達到了6億甚至7億人。貧道按1929年到1937年人口年均增長率為1.2%計算(當時嬰幼兒死亡率高,同時也有局部戰亂)把抗戰前人口計算52000萬人。算多了,右派說貧道把基數做大了。這樣計算:  
解放前最高人均糧食為 267公斤 ,生豬0.147頭,羊0.117隻。  

1949年的低點,人均糧食為209公斤,生豬0.125頭,羊0.078隻。  

1952年土改結束,人均糧食285公斤,生豬0.156頭,羊0.107隻  

1965年文革前,人均糧食268公斤,生豬0.192隻,羊0.192隻  

1979年改革前,人均糧食340公斤,生豬0.328隻,羊0.188隻  

1985年取消肉票,人均糧食358公斤,生豬0.313頭,羊0.147隻。  

這樣看,無論總產量還是人均產量,票證時期的人均糧食和人均生豬和羊年底數都不僅比60年前高,而且比國民黨「黃金時期」高很多。60年代中期人均糧食雖然沒有解放前最好年份高,但人均豬和羊都超出解放前最好年份50%左右。到70年代,人均糧食大幅度超過解放前,同時,人均肉類基本翻了一番還多。  

雖然數字如此,但還是很多人感覺當時供應很緊張,很多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和解放前生活比較富裕的群體覺得日不不好過。一般老百姓也覺得供應緊張。這是為什麼呢?是不是這個時期生產發展得還太慢,於是造成供應緊張呢?  

貧道覺得評價一個時期生產發展快還是慢,總要有個對比。增長速度或者解放前比,或者與改革后比,或者與其他同類國家比。改革前的30年,糧食、生豬、羊的年增長率分別達到3.65%、5.31%和5.0%,即使與解放前最好年份比,也分別年均增長2.95%、4.79%和3.65%,實際是很高的數字。解放前統計數字很難找到,那麼我們與改革后的數字比。1979年到2006年,糧食、生豬、和羊的年均增長率,年均增長為1.57%(49748萬噸),1.69%(49440.7萬頭)和2.7%(36896.6萬隻)。比30年前的增長率低出1倍到2倍。前30年增長速度是后27年的兩倍到三倍,這樣的事實情況下還能得出前30年經濟破敗,生產力破壞,經濟崩潰的邊緣的結論,那麼怎麼來評價后30年呢?  

其實,不僅吃的如此,其他很多物資也是這種情況。  

30年前,我國棉花總產220.7萬噸,是1949年的44.4萬噸的5倍,是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4年84.9萬噸的260%。棉布產量121.5億米,是1949年18.9億米的643%,是解放前最高年份1936年27.9億米的435%。而羊毛、毛線、呢絨、自行車、手錶、縫紉機、燈泡等新的生活必需品,都是數百倍甚至數千倍的增長。而這些東西都在六七十年代曾經用過票證。所有以上物資的增長率,也都是數倍於改革后30年的速度。  

貧道列舉以上數字,很多右派會認為這是簡單的為前30年塗脂抹粉。其實貧道沒這個意思,真實目的是引出以下疑問:如果前30年生產發展很快,人均供給量增加很快是事實,怎麼還會發生供給不足並導致票證制度?    

我們還可以橫向比較一些供應不緊張,沒有實行票證制度國家的供應情況。印度顯然是一個與中國對比的好對象,因為都是人口大國,印度農業資源優於中國(人均耕地面積是中國的2倍),都是從殖民地半殖民地獨立的國家。印度沒有發生過生活必需品供應緊張的情況,也沒有試行票證制度。  

1970年,中國人均糧食為289公斤(總產23996萬噸),肉類7.2公斤(豬牛羊肉總產597萬噸)。印度人均糧食211公斤,肉類1.4公斤。印度人均可供給糧食和肉類為中國的73%和19%。其中人均肉類產量不足3斤。但是,印度人一點沒感覺供給緊張,照樣沒試行票證制度。到1980年,中國人均糧食超過了300公斤,肉類產量接近13公斤,但印度人均糧食還是211公斤,人均肉類下降到1.3公斤。1970年,沒有感覺供應緊張,沒有試行票證制度的國家很多,但是人均肉類產量比中國7.2公斤低的國家有很多。比如韓國3.2公斤,伊朗1.2公斤……大部分亞洲國家,甚至游牧人口很多的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都低於1970年前後的中國。當然,歐洲國家和南美放牧條件非常好的國家人均肉類產量高於中國。(貧道上個帖子出來,方天佑懷疑數字真實性。貧道給了他具體網址。不過這次只告訴,以上數字均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國際數據/1996,自己花功夫查吧)印度2006年人均肉類產量達到多少呢?不足6公斤,比中國1970年的7.2公斤低得多!  

也就是說,人均供給量並不是「感覺供應緊張」和「不得不試行票證制度」的原因。人均供給量多了,照樣會緊張,少了,照樣可以不緊張。其實,中國解放前人均可供給糧食、肉類都比解放后少得多,其中肉類、棉花、棉布等要少好幾倍,但很少感覺供應不足(除了抗戰時期重慶和延安)。  

那麼,為什麼中國在人均生活必需品供給能力並不低的情況下,感覺供應不足,試行了票證制度了呢?原因就只能從需求角度上找了。  

所謂生活必需品,首先與收入情況有關。勉強糊口的時候,糧食是生活必需品,而肉類就不是生活必需品。衣不蔽體的時候,自紡土布是必需品,機織布就不是生活必需品。基本沒有現金收入的時候,火石是生活必需品,但火柴就不是。中國在解放后突然生活必需品供應緊張,根本原因是有一個很大的群體突然把肉類、食用油、機織布、火柴……等一大批物資當作生活必需品了。這個群體就是普通工農群眾。而在此前,或者在印度、伊朗、甚至當時的韓國,工農群眾還不把這些東西作為生活必需品。這才是歷史真實!  

我們也可以從當時的人均收入和這些東西的價格上進行分析。1970年前後,中國農民人均日消費大約在0.33元左右(月10元),城鎮居民人均日消費0.75元(月24元)。看起來確實很低,不過也很平均,也就是所謂「共同貧窮」。這個時期麵粉和大米價格大約0.16元/斤,玉米0.10元/斤,豬肉0.6元/斤,羊肉0.5元/斤,雞蛋0.6元/斤,平布0.15元/尺,斜紋布0.25元/尺,火柴0.02元/盒,食鹽0.07元/斤。城市的電費、水費、房費等幾乎忽略不計。一個人一月吃20斤細糧,10斤玉米面,2斤肉,1斤油,1斤雞蛋,一年2身新衣(25尺),總計多少錢呢?8.5元。也就是多數農民也能達到這個收入和消費水平,城鎮居民都能達到甚至遠遠超過這個水平。但是,這就要有超過1250萬噸而不是598萬噸的肉類產量,超過104億米的棉布產量而不是94億米棉布產量。  

因此,結論應該是,解放后感覺供給緊張,試行票證制度的根本原因,是中國消除了剝削階級,使廣大工農群眾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使他們開始享用解放前只有富裕階層才能享受的生活用品,造成高速增長的生活必需品供給不能滿足更高速度增長的需求。  

當然,這裡面還有兩個很重要的客觀原因。  

一個是由於中國經歷了上百年被列強欺凌后,不得不選擇把迅速發展一個部類齊全的工業、能源、交通和軍事工業體系作為立國的首要目標。這使更多的鋼材沒去造自行車和縫紉機,而給了裝備製造業和能源、交通。還有一點,就是中國的工業化經歷了兩個大量引進設備階段,一個是50年代從蘇聯的大規模引進,一次是70年代初開始的對化肥、化纖等設備的引進。當時中國製造業產品競爭能力很低,主要靠初級產品,尤其是農副產品支持出口。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中國年出口總額在50-60億人民幣之間。初級產品出口佔50%以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和「肉類及肉製品」佔18-20%。也就是說,中國每年出口肉製品和家畜10左右億人民幣。按每公斤1元收購,也有100萬噸。也就是這個時期肉製品產量(600萬噸)的17%左右。70年代中後期,出口達到130-200億,出口肉類佔總產比例達到25-30%,也就是人均可能消費的部分一直保持在 6公斤 左右。這也是中國城鎮居民肉票始終在每月半斤的主要原因。但是,不這樣做,就沒有中國在60年代就實現基本工業化的可能。不這樣做,就沒有十幾條大型化肥廠,也就沒有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糧食的迅速增長。不這樣做,就不可能在80年代初化纖產品大量湧現並取消布票。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毛澤東為了徹底解決婦女生育率和人口增長率問題,選擇了大幅度改善農民醫療衛生條件,大幅度降低嬰幼兒死亡率的治本措施。這也造成60年代人口高速增長(解放前嬰幼兒死亡率達到30%,60年代降低到5%,這就意味著25%本來註定死亡的嬰幼兒活了下來,使人口激增),擴大了人口基數。但正是嬰幼兒死亡率在60年代持續下降,農村青年婦女教育水平迅速上升,使中國HDI指數在70年前後攀升到0.5以上,使中國婦女生育率從60年代的6-7,降低到1979年的2.72。人口增長率從60年代的3.0%-2.8%,降低到計劃生育政策試行前的1979年的1.16%。  

也就是說,計劃經濟時期共產黨在完成迅速工業化和抑制高人口增長率的艱巨任務的同時,還使中國人均糧食,人均肉類,人均棉花和布匹,以及很多原來只有富裕階層才享用的生活用品以遠遠超過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速度增長。共產黨所無法解決的唯一問題,也可以是說是自己造成的唯一問題是——進行了一次徹底的工農革命,讓工農群眾的收入水平達到了普遍能夠消費原來富裕階層才能消費的生活用品的程度,自己給自己造成了麻煩。  

中國共產黨確實比較「笨」,要是選擇其他國家制度,乾脆讓工農群眾吃不起肉,穿不起機織布,讓市場經濟決定誰吃肉,哪裡還有這些事情!!  
今年是中國革命成功60年紀念日,究竟打算讓我們得出一個什麼結論呢?

10

主題

442

帖子

56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61
沙發
想不出名a 發表於 2009-12-8 20:57 | 只看該作者
前三十年沒受過苦。
前三十年毀的是中國的文化。
日本經過二戰,後來能飛速發展,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人才其實並沒有太大損失。一個國家不能靠工農這些人發展,每一個人都要去想往更高的目標。
中國的人才斷帶起碼有10年。90年代讀過書的人都知道,那時候沒有適齡的教師,太老或太小。
知識對一個國家才是最重要的,比來比去。社會主義只能均貧,但也沒有貧富差異,或很小。
算了,共產黨不能解決的問題太多了。他只有在窮苦大眾佔多數的時候,才能成事。所謂中國的士大夫階層永遠都不會買共產黨的賬。而只有占國家人口比例較少的部分的有能力的人富裕起來之後,國家通過稅收等措施才能再來扶持窮苦的工農。可惜,共產黨的制度有問題,它做不到清廉,慢慢地卻形成了官僚買辦的資本主義。因此,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這也是地去共產黨來解釋為什麼西方國家比中國富裕,但還是中國的制度優越時所說的,實際的貧富差距很大。
中國不要總是以為自己與世界上別的國家有什麼不一樣。人類發展還是有共同規律可循的。共產黨不可能消除腐敗,不可能自己消滅官僚買辦。所以,中國要麼保持過去的發展模式,全民均貧,要不然就要一次新的革命。當然這次要慢慢來。
在這裡討論這種問題非常搞笑,因為大家不是在國外,就是有辦法突破共產黨的上網限制。試想一個60年來,一直或多或少地想讓限制國民的言論的政黨,不是太低估了人民的判斷能力,就是太沒有自信。
中國革命成功60年了,我們只能得出一個結論,中國共產黨其實是一個沒有自信的政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 02: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