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迪拜債務追蹤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9-12-3 13: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迪拜政府不為債務提供擔保

  據新華社電 阿聯酋迪拜酋長國政府11月30日首次公開表示,政府對「迪拜世界」的債務不負有責任,因此不對其提供擔保。

  當天,迪拜財政局總幹事阿卜杜勒·拉赫曼·阿薩利赫說,迪拜世界是一家以商業運作為基礎的公司,其與其他國家同類企業一樣,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在支付債務方面遇到困難,「債權人應對他們借錢給迪拜世界的行為負起責任,他們認為這家公司是迪拜政府的一部分,這是不正確的。」

  另外,阿薩利赫還指出,媒體把迪拜世界與迪拜酋長國政府混淆在一起,致使金融市場對迪拜政府決定重組迪拜世界一事反應「過分」。

  迪拜政府2010財年預算委員會負責人達希·哈勒凡當天稍後說:「外界混淆地方企業債務與迪拜政府債務。政府債務數額微不足道。」據該委員會聲稱,迪拜政府自身債務僅有100億美元。

  事件影響

  迪拜債務危機波及建設銀行

  本報訊 據《東方早報》報道,中資銀行中終究出現了迪拜債務危機的受害者。建設銀行(601939)(601939)新聞發言人王琳前日在回答媒體詢問時表示,目前該行個別海外機構在中東持有一定的風險敞口,但「規模佔全行總資產的比例很小,對我行的資產質量和盈利狀況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

  此前的11月27日,中國銀行(601988)(601988)、工商銀行(601398)(601398)、交通銀行(601328)(601328)已分別撇清了與迪拜債務危機的關係。

  不過花旗集團此前發布的報告指出,在迪拜世界子公司Nakheel於2012年8月到期的一筆18.5億美元的銀團貸款名單中,發現有工行(601398)(601398)的名字。

  工行的中東子銀行去年10月在迪拜正式開業,成為國內商業銀行在中東地區設立的首家全資子銀行。同期工行還在卡達多哈成立了工行多哈分行。

  深度反思

  溫州「炒房團」資產蒸發20億

  隨著債務危機導致迪拜房地產神話破滅,占迪拜華商十分之一的溫州人,資產蒸發20億元左右。慘痛的教訓讓溫州「炒房團」第一次真正面對「血淋淋」的現實:迪拜樓市危機是否也在預警中國房地產業?

  據新華社電 奢華之都迪拜,是阿拉伯世界第一個允許外國人購置房產的地方。地產向外界解禁的那一天,才是迪拜樓市起步之日。而短短十年間,當地樓價漲了三到四倍,其飆升速度可以用瘋狂來形容。

  據總部設在迪拜的亞洲商務電視台董事長王偉勝介紹,2001年當地一幢獨立別墅每平方米只要8000元,到金融危機之前,房價每平方米漲到4萬多元。普通公寓的價格在最高時也達到了每平方米二三萬元人民幣。

  迪拜溫州商會會長陳志遠說,溫州人在當地買房的,保守估計有五六千人。「迪拜的樓市跟中國差不多時間起步,漲得還沒有國內快,以迪拜自由港的地位,石油國的資金和當時全世界熱錢的追捧程度,誰也想不到房價才到每平方米二三萬元就垮台了。」

  「炒樓花」埋下巨大風險

  事實上,迪拜是一個「免稅天堂」,炒樓的回報率非常高。王偉勝說,當地的售樓方式就像「賣樓花」,業主可以分期付款。樓還在打地基,交10%,過三五個月再交10%。買下一層樓的物業,總價是1000萬元,但首期只要付100萬元,三個月後房價升了10%,這時投資者轉手賣掉,就能賺100萬元,投資回報率是100%,而且除了一點點戶名轉讓手續費以外,沒有任何稅收。

  「很多人看到暴利,轉行做這個的非常多。包括華商在內,這個來錢比傳統貿易快很多。剛開始一套兩套,最後是大家一起整層買,整幢買。」王偉勝說,「全世界的炒房團都來,印度人最多,一個印度人買了五十幢別墅。溫州人裡面,只要在那邊經商幾年的,沒有不買房子的。」

  危機是血淋淋的一課

  樓價推升地價,地價又推升樓價,源源不斷的國際遊資不停注入,如果沒有金融危機,誰都認為迪拜的樓市奇迹還會走得更遠。

  「如果沒有金融危機,我的『上海島』現在已經有幾十億元的銷售了。」上海中州國際控股集團董事長鬍賓說。

  欠下800億美元外債的迪拜世界房產項目,已經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爛尾工程。這個吸引了各大銀行、國際熱錢競相投資的「世界地球島」,規劃中是世界最大的人造海島群。2007年胡賓以2800萬美元買下其中一個小島,並命名為「上海島」,計劃在島上投資12億元人民幣建造「海上皇宮」,目前這一項目已停工擱淺,這是中國人在當地最大的投資項目之一。

  投資教訓

  給國內瘋漲的樓市敲響警鐘

  親歷了這一事件的溫州商人們表示,這次事件帶來的最大教訓就是,投資不能頭腦發熱。損失最慘重的,都是炒樓賺到錢以後,再到處拆借投入巨資的人。現在絕大部分溫州人慶幸的是沒有傾家蕩產在當地炒樓,大部分人是在原來的主業之外,拿出一部分資金作房產投資,都還「撐得住」。

  一些浙江企業家認為,迪拜樓市的崩盤對國內瘋漲的房地產也敲響了警鐘。現在國內越來越多的企業家不願意做實業,覺得搞房地產來錢快,都去做「投資家」,但社會的發展還是要靠實業一步一個腳印做出來,不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企業家的心態,都應避免浮躁,「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經濟才能健康平穩地運行。


來源:廣州日報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3: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