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呂正操: 西安事變和張學良

[複製鏈接]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09-12-1 14: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西安事變和張學良 來源:南方日報  

百歲開國上將呂正操在接受作者的採訪時,講述了他親身經歷的西安事變,以及他當初跟隨張學良、解放后與張學良詩作唱和、上世紀90年代接受中共中央的委託赴美為張學良賀壽等等鮮為人知的史實,感人至深。

西安事變迄今已整整70周年過去。此次事變震驚中外,影響深遠,它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奠定了中國人民共同抗日禦侮打敗侵略者的基礎,其意義實際上已超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民族主義範疇。

呂正操與張學良都是遼寧海城人。1922年,17歲的呂正操加入奉軍張學良衛隊旅,不久得張學良賞識,送到東北講武堂學習,畢業后先留他在身邊當副官,以後又讓他到部隊帶兵。西安事變前的兩個月,張學良把呂正操從東北軍六四七團團長任上調到西安張公館,負責內勤工作,是現今健在的重要親歷者和見證者。

「擁蔣抗日」的張學良,迅速轉變為「逼蔣抗日」

「9·18事變」后東北淪陷,東北軍將士離家別井。剿共、內戰,東北軍在內耗中損兵折將,國力更深受損害。張學良深感痛心,慨然賦詩:「極目長城東眺望,山河依舊主人非。」他意識到:這麼打下去,日本人會更猖狂,只有聯俄聯共才能打回老家,收復國土。

1936年10月22日,蔣介石親自到西安督戰,布置「剿共」計劃。張學良苦苦陳情,請蔣介石停止內戰。蔣介石卻大發雷霆:「軍人以服從為天職,我叫你去死,你就得去死!」

12月4日,蔣介石由洛陽抵西安,準備召開西北「剿共」軍事會議,南京國民政府的一批軍政要員也來了。其間,張學良以破釜沉舟的決心,聲淚俱下,據理力爭。蔣介石卻拍案大叫:「現在你就是拿槍把我打死,我的『剿共計劃』也不能變!」張學良哭諫無效,又請西北軍司令楊虎城再去勸說,結果仍是白費口舌。此刻,張學良、楊虎城已痛切感到,除了發動兵諫,別無他路可走。

12月9日,蔣介石寫信給陝西省主席邵力子,密囑其在《大公報》發表剝奪張學良、楊虎城的「剿共」兵權,由蔣鼎文取而代之的消息。

張學良、楊虎城獲悉《大公報》將發表剝奪他們兵權的密囑時,知道蔣介石要對他們採取行動了。蔣介石表面上是要打共產黨,實際是一箭雙鵰,順勢收拾東北軍和西北軍。張學良、楊虎城立即進行緊急密商,決定先下手為強,於12月12日凌晨4時,對蔣介石實行「兵諫」。

確定的時間一到,張學良的部隊在臨潼抓捕介石。與此同時,楊虎城的十七路軍也在西安行動。住在西安招待所的南京國民政府的軍政大員均被楊虎城的部隊拘禁,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也在其中。蔣介石的這封密囑也一舉查獲?BR>苦諫——諍諫——哭諫——兵諫,「擁蔣抗日」的張學良,迅速轉變為「逼蔣抗日」。

恰恰是張學良、楊虎城救了蔣介石

呂正操認為,假如歷史真的按照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走下去,不管對蔣介石個人,還是對整個國家,後果都不堪設想。他說:「西安事變」,使蔣介石接受了全國人民的抗日要求,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共同抗日,避免了淪為東方慕尼黑或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結局。從這個意義上講,恰恰是張學良、楊虎城挽救了蔣介石。

事變發生后,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反響。不同國家、不同政治派別,都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利益集團也作出了不同的反應,頓時呈現出極其緊張而錯綜複雜的局面。

呂老回憶道:

西安事變后的一次幹部會上,張學良曾非常鄭重地對到會人員說:「我為什麼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扣留蔣介石?主要是為爭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假如我們拖延不決,不儘快把蔣介石送回南京,將會出現比今天更大的內亂。那我張學良真是萬世不赦的罪人。我一定自殺,以謝國人!」為了國家、民族,張學良已把個人生死毀譽置於度外。

12月25日下午,張學良身著平時極少穿著的戎裝,威武嚴肅地來到下屬們的住處,聲音平和地對大家說:「我要伴送蔣介石回南京,有宋子文、宋美齡和端納作保,沒問題,三天就回來。」大家聽了都很驚訝,都勸他不要去。張學良主意已定,堅決不聽,還很俠義地說:「好漢做事好漢當。」

呂正操見張學良去意甚決,就對他說:「等你一星期,你不回來,我就回河北掌握部隊。」

臨行前,張學良留下手諭,請東北軍將領聽從楊虎城、于學忠的指揮,然後義無反顧自己下樓開車,送蔣介石到機場,一同上了飛機。從此,被蔣介石監禁逾半個世紀。楊虎城將軍則先被蔣介石逼令離軍出國,回國后遭長期監禁。1949年解放前夕,被蔣介石下令秘密槍殺於重慶。

呂正操遵守12月25日與張學良說好的「等你一星期」的承諾,於31日乘頭班飛機再轉火車、汽車,從西安趕回河北徐水團部,掌握部隊。1937年5月4日,呂正操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於1937年10月14日,率東北軍六九一團脫離南逃的國民黨大軍改編為人民自衛軍,開創了在兵家視為死地的冀中的第一個平原抗日根據地,實現了歷史性轉折。

鶴有還巢夢,雲無出岫心。1936年西安一別,張學良35歲,呂正操31歲,說好3天就回來,卻一別54載不能見面。

張學良和呂正操兩位老人的聯繫是1984年接上的。張學良的侄女張閭蘅往來於台灣、美國、香港、大陸經商。當年6月,她受伯父張學良委託,到北京看望呂正操,告知張學良在台灣的情況。呂正操請張閭蘅帶健身球和新茶給張學良,寄予問候和牽念。此後,兩位老人間的書信、口信、詩作唱和,往來不斷。張閭蘅成了他們之間殷殷的忠實信使。

呂正操和張學良的重逢,是在1991年。

1991年3月10日,張學良和夫人獲准從台北赴美探親。在台北桃園機場登機前,張學良向記者表示想回祖國大陸探親的意思。消息傳到北京,中共中央格外重視。鄧小平得知后,打電話給當時的中央領導說:「你們應該開個會,研究研究這個問題。」

經過研究,確定:見張學良的最佳人選,非呂正操莫屬。

赴美前,鄧穎超在中南海西花廳與呂正操詳談,並以私人的名義給張學良寫了一封親筆信:「今穎超受鄧小平先生委託,願以至誠,邀請先生伉儷,在方便之時回訪大陸,看看家鄉故土,或掃墓、或省親、或觀光、或敘舊、或定居……問候您的夫人趙女士。」表達了一片真誠。

呂正操一行五人,5月23日從北京飛往舊金山,為生於1901年6月3日的張學良賀壽。張學良已先行到了紐約。

歷盡劫波,袍澤情深。1991年5月29日,兩位冰心未改的老人在張學良年輕時的知己、貝祖貽太太蔣士雲家中見面了。剛走出電梯,呂正操就看見了站在公寓門口等候的老師張學良。張學良也一眼就認出呂正操,隔老遠伸出手來。兩位老人雙手緊緊握著,被大家簇擁進屋。

呂正操從祖國帶去的賀禮,處處透著故土溫馨:張學良很喜歡的《中國京劇大全》錄音帶;大陸京劇名角耿其昌、李維康夫婦新錄製的京劇;明前新採制的碧螺春;啟功先生手書的賀幛和一幅國內畫家為張學良畫的肖像。張學良高興地掏出水晶放大鏡,湊得近近的一樣樣細賞。

見面不久,張學良就對呂正操說:我現在有個迷信,迷信上帝。呂正操說:我也有個迷信,我迷信老百姓,迷信人民。蔣介石也信上帝吧,結果800萬軍隊也打敗了。

張學良插話說:得民者昌。呂正操說,對了。人民才是真正的上帝。

張學良說:這次見到你,我也老了,你也老了。我有一句話,什麼叫「大丈夫」?「大丈夫」能屈能伸。我願意保持我現在的身份,假如哪天需要我奔走,我很願意跟你們溝通,過去歷史上我也辦過這樣的事情。呂正操說,您爭取回來看看,了解了解家鄉的變化。張學良也很想回來走走,他說為了中國,為了中國人民,我個人衷心希望兩岸能和平統一,大家和衷共濟才有力量。

第一次見面意猶未盡。5月30日下午,呂正操在曼哈頓一家瑞士銀行的經理辦公室與張學良第二次見面,兩人深談一個多小時。

呂正操首先鄭重向張學良面呈鄧穎超的信和轉達國家領導人對他的問候。張學良沒拿放大鏡,貼著信紙讀了兩遍。然後回過神說:「周恩來我熟悉,這個人很好,請替我問候鄧女士。」

西安事變后,張學良送蔣介石被扣,周恩來急追未果,一直惦念不已。1960年,周總理在一張便條上寫下了「善自珍攝,修身養性,前途有望,後會有期」16個字,托友人秘密相機轉交給張學良。在彌留之際,周恩來還囑咐羅青長:「不要忘記在台灣的老朋友。」指的就是張學良。這些,張學良都心中有數。

張學良坦誠表示:「我這個人清清楚楚地很想回去,但現在時候未到,我一動就會牽涉到大陸、台灣兩個方面。我不願為我個人的事,弄得政治上很複雜。」

此後的兩個晚上,是旅美華僑為張學良祝壽。呂正操送的賀幛掛在6月1日的宴會大廳,向外界透露了呂正操赴美的消息。張學良老師閻寶航先生的女兒閻明光代表國內的親友故舊出席了壽宴。呂正操不便露面且已事先賀壽,所以沒有出席。

張學良請閻明光轉達還想見呂正操一面的意思。

6月4日下午,在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團長李道豫大使的官邸里,兩位老人嘗著新鮮甜美的黃櫻桃,話題廣泛地聊了兩三個小時,故人舊事、政治經濟、國家前景等等都聊到了。

張學良說,自己是個「愛國狂」,如果有來生,還是要做張學良。又說:我還是懷念東北,自「9·18事變」后,我就沒回過老家。

呂正操給張學良講了中國政府「一國兩制」的主張、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等等,還特別告訴他:祖國和東北的家鄉人都熱切歡迎他和趙四小姐早日回去看看。

張學良一直關心祖國的統一,多次表示願意為統一祖國儘力。他說:「我看,大陸和台灣將來統一是必然的,兩岸不能這樣長期下去,台灣和大陸總有一天會統一,這只是個時間問題。我雖然90多歲了,如果還有用得著的地方,我很願意儘力。作為中國人,我願意為中國出力。」

6月2日,張學良即執筆給「周夫人穎超大姐」寫了回信,信中表示:「來美交下尊札,無限欣快,又轉述中樞諸公對良之深厚關懷,實深感戴。良寄居台灣,翹首雲天,無日不有懷鄉之感。一有機緣,定當踏上故土。中樞諸公對良之盛意,敬請代向致敬。」

披肝瀝膽、忍辱負重、浩氣正人

2001年10月15日,張學良病逝於夏威夷史特勞比醫院,踏上故土的願望再也無法實現。呂正操聞訊立即發去唁電。

張學良給後人留下了什麼?呂正操概括了12個字:披肝瀝膽、忍辱負重、浩氣正人。

「作為重要的親歷者您如何評價西安事變?」筆者請教呂老。

「我讚賞美籍華裔唐德剛教授在《張學良的政治生涯》序言里的一句話:西安事變簡直扭轉了中國歷史,也改寫了世界歷史。

「毫無疑問,西安事變有力地推動了中國乃至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這一歷史的轉折,使中國人民全面抗戰,而且打勝了。人民從來就是無堅不摧的力量,我堅信這一點。」

方小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16: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