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兩岸300年的心結 折磨人的政治符號

[複製鏈接]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kihito 發表於 2009-11-26 21: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國共將領後人長城下合奉兩岸烈士熱血土。


  星島環球網消息:新加坡《聯合早報》25日刊發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陳孔立的文章《折磨人的政治符號》,該文就兩岸的「心結」作出解讀:說到底,所謂「心結」,所謂政治難題,只不過是政治符號而已。我相信有關政治符號的爭議,兩岸有能力、有智慧為了兩岸人民的利益,找到雙方能夠接受的解決辦法。

  11月18日邵宗海教授在《聯合早報》發表《兩岸政治互信不足的癥結》一文,第二天見面時,我對他說,我同意「癥結是雙方的心結」這一說法,但他只是「點到為止」,沒有進一步說明「心結」是什麼?怎樣才能化解這種心結?於是我向他說明我自己的詮釋。

300多年前的悲劇

  說起來十分令人感慨。300多年前,清朝當局與台灣明鄭政權之間的心結,仍然延續至 當年清朝要招撫鄭氏,條件是必須「剃髮」,而鄭成功入其子鄭經則始終堅持「不剃髮」,並要求「依北韓例」。為什麼一方堅持要「剃髮」,另一方要堅持「不剃髮」呢?因為剃不剃髮是兩種不同的政治符號,「剃髮」是清朝人的標誌,而「不剃髮」則仍然是明朝人。鄭氏堅持「不剃髮」,就是表明忠於明朝。所謂「依北韓例」也就是不投降清朝,而保住明朝一片江山。

  那時還沒有「國家」「主權」的觀念,也沒有「國旗」,但已經十分重視政治符號,而把「剃髮與否」作為是否忠於朝廷的主要標誌,這就是當年中國人處在兩個政權之下所形成的「心結」。所以在清兵入關時,有所謂「留發不留頭」的說法,有一大批人為了忠於明王朝保留原有的政治符號,而甘願犧牲生命。清朝與鄭氏沒有能力解決這一政治難題,最終招撫不成,只好武力解決,造成一次「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歷史悲劇。

歷史不應重演

  今天兩岸出現的局面,與300多年前何其相似。當然已經不是「剃髮與否」的問題,但仍然是政治符號問題。「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台灣的政治定位」、「兩岸政治定位」「兩岸政治關係」、「互不否認」,乃至「國際空間」、「台灣前途」等等,都涉及政治符號之爭。這是擺在兩岸面前的一大政治難題。

  現在,兩岸已經有不少學者正在研究破解難題的辦法,諸如,「一中各表,互不否認」、「整個中國,兩岸統合」、「一中兩憲,對等實體」;「一中框架,相互默認」、「一中共表,互相承認」、以及「一中三憲」、「球體理論」、「國名國號」、「一國兩區」、「一國兩府」、「合作主權」、「多體制國家」、「蘇格蘭、英格蘭模式」等等,都是圍繞著政治符號問題,尋求解決的方案。從實質上說,就是兩岸要整合成一個政治符號,還是要堅持兩個政治符號的問題。

  我認為凡是為解決政治難題提出的方案,都應當受到歡迎與尊重,都可以作為兩岸共同研究的方案。分歧是必然存在的,只有面對分歧,共同尋求解決辦法,才能獲得共識。

  說到底,所謂「心結」,所謂政治難題,只不過是政治符號而已。我相信有關政治符號的爭議,兩岸有能力、有智慧為了兩岸人民的利益,找到雙方能夠接受的解決辦法。否則,難道生活在21世紀的兩岸中國人仍然沒有能力解決這一個300多年前延續下來的政治難題嗎?難道還要遭受政治符號的折磨,被政治符號「憋死」,最終導致兵戎相見嗎?

化解的道路

  實際上,60年來兩岸對政治符號的態度已經有了許多變化或鬆動,從互不退讓、「漢賊不兩立」、「老死不相往來」,到開放探親、「三通」、兩會的溝通、國共平臺的構建,兩岸高層官員的會面,互相組團參加對方舉辦的運動會,共同步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軌道,這個變化是30年前難以想像的。政治符號的敏感度與約束力都在減弱,這是符合兩岸人民期待的。再經過若干年的交流交往,進一步削弱敵意,積累互信,化解這一心結應當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是,心結的形成畢竟有其深層的歷史背景與社會根源,而且又與兩岸不同的社會制度緊密相關。因此,要完全化解這一心結,並非易事,也不是短期內可以達到的。兩岸之間各個方面的交流溝通是化解心結的必經道路,而相互包容則是促進相互理解的必要前提。


廈門金門前線廣播的無硝煙之戰:如今金門馬山喊話站沒有了,仍有炮兵觀測所。


  有人主張,當前兩岸關係最好「模糊化」,因為一旦在這個問題上「較真」,就難免引發爭議,有傷感情。是的,現在雙方同意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展開對話,這是雙方可以接受的,沒有必要有意地去「升調」或「降調」。在擱置爭議的條件下,「模糊化」有其必要,也有其作用。但到了進入政治談判時,「模糊化」是無法解決問題的,那時就有必要「清晰化」:兩岸政治定位清晰化,兩岸公權力機構清晰化,一句話,就是「政治符號清晰化」。這樣才能「名正言順」地簽署協議,才能推動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為此,不應當停留在「模糊化」階段,兩岸學界、民間應當事先做好準備,對這個問題展開研究與討論,為化解心結,為破解政治符號這一政治難題發揮應有的作用。


為慶祝國民黨建黨115週年,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前左)24日到台北國父紀念館,向孫中山銅像獻花致敬。



馬英九致詞緬懷孫中山時,感傷落淚。



孫中山夫婦銅像落戶武漢


星島環球網  2009-11-26
盈盈萬物,生生不息,唯道獨尊,無為而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5: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