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斯大林身世之謎:只在公開場合提過一次父親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09-11-23 17: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9-11-23 網易歷史 

  對自己的出身諱莫如深

  神秘的斯大林有著謎一般的身世。

  在蘇俄領導人心中,革命者除了黨的事業外,不應當存在任何個人的東西,儘管列寧和蘇俄其他革命者不寫日記,不過多地宣傳

  自己的家庭,而斯大林對此更是諱莫如深。

  1929年,蘇聯準備慶祝斯大林的大壽。這時,斯大林的秘書托夫斯圖哈從所有的檔案館里調出了關於斯大林的檔案資料,想寫一部完整的斯大林傳記。結果,他只寫出了一本薄薄的、說明不了任何問題的《斯大林傳略》,因為有關斯大林身世和經歷的資料少之又少。

  布爾加科夫是斯大林時代最神秘的作家。他因為寫過幾本被禁的劇本而出名,也因為一個上演劇《圖爾賓一家的命運》受到斯大林格外垂青。這齣戲斯大林看了無數遍,布爾加科夫也因此名噪一時。1939年,莫斯科藝術院交給布爾加科夫一個任務,為斯大林的青年時代寫劇本。他很快就寫了一部有趣的、富於浪漫色彩的關於科巴的劇本。科巴是斯大林年輕時的曾用名,劇本很快在劇院通過了,當時,管文化的官員也很為此高興。但後來,布爾加科夫同院方談妥,要到喬治亞去一次,找些斯大林年輕時的見證人談談,充實一下劇本,並找找有關檔案和文獻資料。但是,此事突然半途而廢。劇院領導對作家說,斯大林的秘書處讀了劇本后說,不能把斯大林化為文學藝術形象,讓他在台上講一些純屬虛構的話。

  據說,對於這件事,斯大林本人也說:「所有的年輕人都一樣,為什麼關於斯大林的青年時代要寫一部劇呢?」

  於是,劇本夭折了。

  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也曾有為斯大林寫傳記的念頭,但是托夫斯圖哈在給高爾基的回信中寫道:「雖然拖了些時間,我還是把有關斯大林生平的某些材料給您送去,正如我已經事先說明的那樣,材料相當缺乏……」關於斯大林的檔案資料,按托夫斯圖哈的話說:「……迄今為止,資料少得猶如『貓的眼淚』……檔案資料貧乏,提供不了任何東西。」結果,高爾基也沒寫成。

  斯大林不喜歡過多地提到自己。用他自己的話說:「跟其他革命者相比,我當時並沒有做過任何值得大書特書的工作。」

  斯大林寧可沒人知道他的過去歷史,也不願意人們去了解他,他對自己的出身等諱莫如深,因此,人們對他早年的生活以及他的雙親知之甚少,對於他酒鬼鞋匠父親最後的下場和結局,人們也傳說不一。對他的母親也流傳著各種「謠言」。有人甚至對斯大林到底是誰的真正的兒子也提出懷疑,還有他的生日也不確切。

  在所有這些不確定中,只有一件事是確定的:斯大林出生在喬治亞的一座小城——哥里,惟此而已。

  母親騙說自己領走了兒子

  1899年,斯大林因宣傳馬克思主義而被教會中學開除。

  當時,學校存有一份檔案材料:《教會中學校務大會關於約瑟夫·朱加什維利因不參加考試而被開除的記錄摘抄》。

  斯大林被學校除名后,沒有回家,而是到觀象台找了一份工作。他的母親很快就知道了這件事,篤信宗教的她承受了可怕的打擊。她覺得自己當初為兒子所做的犧牲都白費了,她擔心上帝會就此拋棄兒子。她來到觀象台,在這時住了一段時間,想勸服兒子回到教會中學去,但是沒有成功。

  有趣的是1930年,斯大林的母親對美國記者H·R·尼克博克談話時,對這件事做了完全的否認。她在美國記者面前不承認兒子是被學校開除的,硬說是她自己把兒子領走的。她說:

  「由於他身體不好我才把他帶回家的。他進神學院時,還是個壯小夥子,可是過分的用功使他到19歲時身體垮了。醫生告訴我,他可能患的是肺病。於是我把他從學校領走了。他不想離開學校,是我把他拖走的。我只有這麼一個兒子啊。」

  斯大林的母親說這番話,為兒子的開除解脫是出於什麼目的?人們無從知曉。惟一可以說服人的解釋就像這位母親所說的:她的心為兒子和上帝之間的關係不好而不能平靜,她寧可自己擔著罪名,也要使兒子不開罪於上帝。

  斯大林不可能不了解母親的這份心。從他後來的行為看,他盡量避免在宗教問題上過於刺激母親。

  母親一生的遺憾

  斯大林的母親葉卡捷琳娜是一個虔誠的教徒。

  1935年,斯大林已經功成名就,成為前蘇聯學和國家的偉大領袖。當他返回故里去看望他的母親的時候,母親對他說:

  「真可惜,你沒能當上神父。」

  這是她一生深感遺憾的事。斯大林在世時,常常以讚歎的口吻說起母親的這番話,欣賞母親對他所取得的人間盛譽及對凡塵利祿所持的輕蔑態度。

  斯大林惟一公開提起父親,卻不合事實

  關於斯大林的父親維薩里昂·伊凡諾維奇·朱加施維里有許多不好的傳說。

  他是個小鞋匠。斯大林在小時候常常挨喝醉酒的父親的打罵。有一次醉酒的父親打他的時候,他將一把刀子朝父親身上投擲過去,父親怒吼著追他,鄰居們把他藏起來才了事。對於父親,斯大林沒有什麼好印象,也沒有什麼感情。但是,斯大林後來在《無政府主義還是社會主義?》一文中,把做鞋匠的父親描寫成了一個從手工業者發展成無產階級的人。他說:

  「假定有一個鞋匠開了一個小鞋鋪,因為競爭不過大廠主,結果只好關門,到梯弗里斯皮鞋工廠老闆阿德里漢諾夫那裡當雇傭工人去。他進阿德里漢諾夫的工廠,並不是想永遠當個雇傭工人,而是想積些錢,湊一筆資本,再開自己的鞋鋪。可見這個鞋匠的地位雖然已經是無產階級的地位,但他的意識暫時還不是無產階級的意識,而是徹頭徹尾的小資產階級意識。換句話說,這個鞋匠的小資產階級地位已經消失,再也不存在了,然而他的小資產階級意識還沒有消失,他的意識落後於他的實際地位……他打算積些錢,再開自己的鞋鋪。這個無產階級化了的鞋匠工做了一個時期就感覺到積些錢是一件很難的事,因為領到的工資只夠勉強維持生活。而且他又看到開個鋪子並不是那樣吸引人:要付房租、顧客刁難、手頭無錢、大廠主的競爭以及諸如此類的種種麻煩——多少令人操心的事在折磨一個開小鋪子的鞋匠。而無產者可以少操這種心,既沒有顧客的麻煩,也不必擔心房租,早晨去上工,晚間『安心地』下工,星期六也同樣安心地把『工錢』裝進口袋。我們這位鞋匠的小資產階級的夢想就在這裡受到了第一次打擊,在他心坎中就初次產生出無產階級的意識。

  「過了一些時候,我們這位鞋匠覺察到:領到手的錢連買最必需的東西也不夠,增加工資對於他是極端重要的。同時他又發現工友們在談論著什麼工會和罷工。我們這位鞋匠在這裡意識到:要改善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和廠主作鬥爭,而不是開自己的鞋鋪。他加入工會,參加罷工運動,並且很快就開始接受社會主義思想了……」

  這是斯大林在公開場合惟一一次提到父親。

  按斯大林的這種說法,他是一個有覺悟的無產者的子弟,可以說是俄國的倍倍爾了,倍倍爾是德國工人出身的革命家,斯大林一直推崇的人。而在事實上,這個鞋匠並沒有成為一個有覺悟的無產者,而是一個對妻兒不負責任,只知道喝酒的酒鬼,斯大林一生都恥於提起他。

  父親在酒後鬥毆中被人捅死

  斯大林的父親維薩里昂·伊凡諾維奇·朱加施維里祖祖輩輩都是農奴,他自己則成了一個小鞋匠,與一個家奴的女兒葉卡捷琳娜結婚。他們生了三個孩子都夭折了,斯大林是他們的第四個孩子。喬治亞人以能喝酒著稱,鞋匠的喝酒更是出類拔萃,「醉如鞋匠」是人們的一句口頭禪。維薩里昂體格魁梧,黑眉濃須,脾氣暴躁,他酗酒成性,把掙的錢都買酒喝了,沒有足夠的錢養活全家。

  1890年,維薩里昂·伊凡諾維奇·朱加施維里在一次酒後爭吵鬥毆中被人用刀子捅死,那時斯大林才11歲。這段經歷給他留下的都是痛苦的回憶。從此以後,他沒有了粗暴兇狠的父親,只有同母親相依為命。

  斯大林一生自己取過兩個名字

  今天,斯大林這個名字已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斯大林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載入了歷史史冊。

  然而,「斯大林」這個名字是他34歲時取的。他一生給自己取過兩個名字:一個是科巴,流行於革命者中間;另一個就是斯大林,震驚了整個世界。

  斯大林,最鮮明簡潔地表達了他的性格特徵,它的俄文意思就是「鋼鐵」,鋼鐵般的性格,一個鐵腕人物。同樣地,科巴這個名字,同他的性格也極相符合。「科巴」,意思為「不屈不撓的人」、「無情的人」。在喬治亞的傳奇故事裡,這是一個綠林好漢的名字。

  這兩個名字都十分恰當地表達了斯大林的人格特點,無論是「科巴」還是「斯大林」,都是斯大林非凡一生的文字寫照。

  本文摘自《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斯大林》 出版: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0: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