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9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東德人的怨言:資本主義上哪去了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09-11-4 21: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9-11-03   核心提要:在統一之後,許多前東德人並沒有感到自己進入了西部那樣的「資本主義」。一位東部的工程師自嘲說:「過去我們過的是『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柏林牆一倒,我們倒進入了『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了!但我們唯一沒有體驗到的就是『資本主義』......


(來源:鳳凰網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自2003年《十年滄桑——東歐諸國的經濟社會轉軌與思想變遷》一書出版以來,我雖然對東歐國家轉型的現狀仍很關注,但這方面的文章寫得少了。這首先是因為,我原本的專長是研究「蘇聯東歐」的歷史,而不是現狀,對於「蘇東劇變」之前的舊體制,也主要是關心該體制「從何處來」,而不是它「向何處去」。也就是說,我主要研究的是,東歐地區在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如何「節外生枝」地 「岔」向了奧威爾描述的那種「1984年」式的體制,而這個體制怎麼又會「岔」回「主幹」去,應當是另一個課題。但是天賜機緣,使我於1990-1992 年間在波蘭學習訪問,恰巧親身經歷了那場「劇變」以及劇變之後的「陣痛」時期,於是我的研究方向就順理成章地轉向了東歐的體制轉軌。

  現在,絕大多數前「東歐」國家的轉軌已經塵埃落定,我們以《十年滄桑》一書對這一段的研究做了總結之後,雖然仍然保持著對這片土地現狀的關注,但主要興趣再一次轉回到了歷史。

  星移斗轉,「十年滄桑」之後又一個十年過去了。其間,國內聽聞到的消息,多以「劇變」是如何糟糕為主調。所以,「陣痛」時期的東歐報道自然很多。但在進入「第二個十年」之後,東歐的絕大多數國家已經走向復興,社會穩定,經濟持續增長,尤其是已加入歐盟的那些國家,已經開始了一場「新歐洲追趕老歐洲」的比賽。在這一情況下,「消息人士」則似乎把視線移向他處,不再對東歐感興趣,於是就有了所謂東歐 「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的說法。

  直到去冬今春,由於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這些國家才再次走入國內媒體的視野。那些關於「東歐」轉軌國家在此次危機中受到重創的消息,以「東歐沉淪」、「東歐危機」、「東歐陷落」、「東歐貧血症」、「東歐遭遇滑鐵盧」、「第二波金融危機的多米諾骨牌」等語句為標題,屢屢見於報端。另外,今年又剛好是東歐轉軌二十周年,很多朋友對此很關心,希望我們接著撰寫這些國家的第二個「十年滄桑」。

  恰好在7月,我們有機會去德國、捷克、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奧地利六國做了一次考察旅行,其中波、捷、匈、斯四國都是轉軌國家,就德國而言,我們拜訪的柏林、勃蘭登堡、薩克森和薩克森-安哈特等州也都在前東德的地盤上。所以,除了在奧地利的一天外,我們的旅行基本上就是一次「新歐洲」之旅。雖然只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但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這些「前社會主義國家」在轉軌二十年之後,在當前的「金融危機」期間的世道民情與社會風貌。

  需要說明的是:今天這些國家對「東歐」這個概念很排斥。因為作為自然地理概念的「東歐」,本來只指俄羅斯,我們此行拜訪的各國傳統上都被視為地理意義上的中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這些地方也都是德國與奧匈帝國這兩大「中歐強國」的版圖。將這些國家歸入「東歐」,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冷戰」時期的政治地理觀念。如今波、捷、匈、斯等國均自稱「中歐國家」,以區別於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前南斯拉夫諸國等「巴爾幹國家」以及前蘇聯範圍內的「獨聯體國家」。不過,「中歐國家」這個概念與轉軌沒有什麼關係,而新加入歐盟的這幾個轉軌國家現在又以「新歐洲」自居,以區別於非轉軌國家的「老歐洲」和尚未加入歐盟的其他轉軌國家。

  我們的一位英國朋友對「新」、「老」歐洲的分法頗為反感,他認為這是美國人喜歡的一種說法, 「他們不願看到一個一致對外的完整歐洲」。儘管如此,我們拜訪的這些國家的媒體上確實常有「新歐洲」的說法,而這些媒體未必親美。一般認為,「考試」合格加入歐盟就意味著「轉軌」大功告成,所以「新歐洲」國家主要是作為「轉軌完成國家」區別於「轉軌中國家」的,而不是區別於「老歐洲」國家的。鑒於這幾個歐盟新成員國的情況的確有些不同於塞爾維亞這樣的「轉軌中國家」,我們的觀感或許不能涵蓋後者,所以將此行稱為「東歐之旅」、「中歐之旅」、「轉軌國家之旅」,確實都不如「新歐洲之旅」合適。

  前東德:「資本」不願來的「資本主義」?

  1990-1992年我在波蘭做訪問學者時,曾不止一次地去過這些中歐國家,但後來多次去俄羅斯各地,而沒有機緣重返中歐。所以行前我心裡多少有點懸念,不知將要看到一個什麼樣的中歐:是像劇變之初那樣風雲變幻令人眼花繚亂的中歐?還是在「危機」衝擊下一蹶不振的中歐?

  我們最先進入的是前東德,除了一些蘇式的街道布局中留下的舊體制的痕迹外,這裡的就業、社會福利、移民等各種問題都已經和原先的西德一樣,融入西方社會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眾所周知,過去的東德因為與西德近在咫尺,可比性十分顯著,由於處在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前沿地帶,故被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稱為「社會主義的櫥窗」,是東歐各國中經濟發展水平最高、民眾生活最好的國家。儘管如此,它當年的人均 GDP僅為西德的1/4,職工收入為西德的1/3,勞動生產率僅為西德的30%,進出口貿易為西德的1/10,科技水平落後於西德20年。當時東德與西德的說法不同,東邊說「只有生產好才能生活好」,西邊說「只有生活好才能生產好」,東邊是「勒緊褲帶增加生產」,西邊是建立「福利國家」的社會保障。

  從1945到1961年,總人口1664萬的東德竟然有350萬人逃往西德,也就是說超過1/5的人口流失,而且期中許多還是各種人才。這場「逃亡潮」對東德政府的政治合法性構成了極大的衝擊。赫魯曉夫對東德領導人烏布利希說,「我們不能以開放的邊界與資本主義競爭了」,於是就有了柏林牆。但是,高牆的修砌也並沒能阻隔人們對西邊的嚮往,從1961到1980年,又有近20萬人成功逃亡,但也有許多人「越獄」失敗,喋血高牆,演成無數慘劇。1989年劇變時,東德遊行隊伍高舉的口號就是:「我們要像西德人那樣生活!」

  劇變之後德國政府採取一步到位的「輸血」政策,以龐大的財政支持包攬了整個東部地區的經濟改革,從1991到1999年,西部向東部「輸血」高達7740億馬克,為東部建立起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

  前東德公民的個人存款可以按1:1的比率兌換成西德使用的馬克,這為前東德提供了其他東歐國家所無法企及的優勢,於是僅用了五年時間就全面實現了經濟轉型。前東德因為由統一后的德國政府包下來「買斷」,因而成為整個前蘇東陣營中轉軌代價最小、復甦最快的一員。

  但是,德國東部目前也是中東歐地區民眾心理落差最大、牢騷最多的地方。道理也很簡單:現在這裡的人們不是將自己的生活與過去相比,而是與西部的同胞相比,這與其他轉軌國家民眾對於更為富裕的「外國」的感受是不同的。

  其他轉軌國家在「陣痛期」,都曾有過民眾收入一度降低的情況,但在前東德地區,雖然在「劇變」后的第一年裡,大批工廠的關閉導致產值下降,但僅僅東部與西部的馬克按1:1的比率兌換一舉,就使前東德居民的腰包一下子鼓起不少,購買力大大提高。前東德生產的低檔「衛星牌」轎車曾經滿街都是,在劇變之後,一下子就被西德的高檔車淘汰掉了。在二十年之後的今天,就人均收入水平而言,德國東部與西部差別並不大,其主要原因是,全德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和東部人去西部工作,這兩個因素使得人們的收入趨於平衡。

  但這樣的「拉平」並不能填平自尊心上的落差。前東德地區大批「低效率」的工廠關閉后,代之而起的第三產業與旅遊業並不能提供充足的就業。雖然統一后的德國政府以各種優惠政策鼓勵西部資本到東部投資,以實現東部製造業在更新換代基礎上的復興,但是效果並不理想。二十年來,西部資本在東部投資的數字看起來很大,但大多是房地產與第三產業,製造業投資並不多。

  為什麼呢?說來有些諷刺:恰恰是由於劇變之後德國政府通過轉移支付,迅速實現了社會福利、勞工權益的「拉平」和收入的接近,從而使得西部的資本在東部得不到多少廉價勞動力的好處,更不可能開設「血汗工廠(專題)」,以產品回銷西部。另一方面,歐洲一體化使西歐企業可以更多地使用外國勞工,而東部的專業人才又前往西部就業,所以西部的製造業企業寧可就地僱用土耳其或巴爾幹諸國的藍領和來自東部的白領,或者到比東部更貧窮的轉軌國家投資,甚至不遠萬里到中國來輸出「資本主義」,也不願去東部投資設廠,「剝削」那裡的同胞。最明顯的例子是,中國生產的德國品牌的汽車現在已經遠遠超過了前東德地區的產量。

  前東德:「資本」不願來的「資本主義」?

  1990-1992年我在波蘭做訪問學者時,曾不止一次地去過這些中歐國家,但後來多次去俄羅斯各地,而沒有機緣重返中歐。所以行前我心裡多少有點懸念,不知將要看到一個什麼樣的中歐:是像劇變之初那樣風雲變幻令人眼花繚亂的中歐?還是在「危機」衝擊下一蹶不振的中歐?

  我們最先進入的是前東德,除了一些蘇式的街道布局中留下的舊體制的痕迹外,這裡的就業、社會福利、移民等各種問題都已經和原先的西德一樣,融入西方社會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眾所周知,過去的東德因為與西德近在咫尺,可比性十分顯著,由於處在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前沿地帶,故被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稱為「社會主義的櫥窗」,是東歐各國中經濟發展水平最高、民眾生活最好的國家。儘管如此,它當年的人均 GDP僅為西德的1/4,職工收入為西德的1/3,勞動生產率僅為西德的30%,進出口貿易為西德的1/10,科技水平落後於西德20年。當時東德與西德的說法不同,東邊說「只有生產好才能生活好」,西邊說「只有生活好才能生產好」,東邊是「勒緊褲帶增加生產」,西邊是建立「福利國家」的社會保障。

  從1945到1961年,總人口1664萬的東德竟然有350萬人逃往西德,也就是說超過1/5的人口流失,而且期中許多還是各種人才。這場「逃亡潮」對東德政府的政治合法性構成了極大的衝擊。赫魯曉夫對東德領導人烏布利希說,「我們不能以開放的邊界與資本主義競爭了」,於是就有了柏林牆。但是,高牆的修砌也並沒能阻隔人們對西邊的嚮往,從1961到1980年,又有近20萬人成功逃亡,但也有許多人「越獄」失敗,喋血高牆,演成無數慘劇。1989年劇變時,東德遊行隊伍高舉的口號就是:「我們要像西德人那樣生活!」

  劇變之後德國政府採取一步到位的「輸血」政策,以龐大的財政支持包攬了整個東部地區的經濟改革,從1991到1999年,西部向東部「輸血」高達7740億馬克,為東部建立起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

  前東德公民的個人存款可以按1:1的比率兌換成西德使用的馬克,這為前東德提供了其他東歐國家所無法企及的優勢,於是僅用了五年時間就全面實現了經濟轉型。前東德因為由統一后的德國政府包下來「買斷」,因而成為整個前蘇東陣營中轉軌代價最小、復甦最快的一員。

  但是,德國東部目前也是中東歐地區民眾心理落差最大、牢騷最多的地方。道理也很簡單:現在這裡的人們不是將自己的生活與過去相比,而是與西部的同胞相比,這與其他轉軌國家民眾對於更為富裕的「外國」的感受是不同的。

  其他轉軌國家在「陣痛期」,都曾有過民眾收入一度降低的情況,但在前東德地區,雖然在「劇變」后的第一年裡,大批工廠的關閉導致產值下降,但僅僅東部與西部的馬克按1:1的比率兌換一舉,就使前東德居民的腰包一下子鼓起不少,購買力大大提高。前東德生產的低檔「衛星牌」轎車曾經滿街都是,在劇變之後,一下子就被西德的高檔車淘汰掉了。在二十年之後的今天,就人均收入水平而言,德國東部與西部差別並不大,其主要原因是,全德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和東部人去西部工作,這兩個因素使得人們的收入趨於平衡。

  但這樣的「拉平」並不能填平自尊心上的落差。前東德地區大批「低效率」的工廠關閉后,代之而起的第三產業與旅遊業並不能提供充足的就業。雖然統一后的德國政府以各種優惠政策鼓勵西部資本到東部投資,以實現東部製造業在更新換代基礎上的復興,但是效果並不理想。二十年來,西部資本在東部投資的數字看起來很大,但大多是房地產與第三產業,製造業投資並不多。

  為什麼呢?說來有些諷刺:恰恰是由於劇變之後德國政府通過轉移支付,迅速實現了社會福利、勞工權益的「拉平」和收入的接近,從而使得西部的資本在東部得不到多少廉價勞動力的好處,更不可能開設「血汗工廠(專題)」,以產品回銷西部。另一方面,歐洲一體化使西歐企業可以更多地使用外國勞工,而東部的專業人才又前往西部就業,所以西部的製造業企業寧可就地僱用土耳其或巴爾幹諸國的藍領和來自東部的白領,或者到比東部更貧窮的轉軌國家投資,甚至不遠萬里到中國來輸出「資本主義」,也不願去東部投資設廠,「剝削」那裡的同胞。最明顯的例子是,中國生產的德國品牌的汽車現在已經遠遠超過了前東德地區的產量。

  前東德:「資本」不願來的「資本主義」?

  1990-1992年我在波蘭做訪問學者時,曾不止一次地去過這些中歐國家,但後來多次去俄羅斯各地,而沒有機緣重返中歐。所以行前我心裡多少有點懸念,不知將要看到一個什麼樣的中歐:是像劇變之初那樣風雲變幻令人眼花繚亂的中歐?還是在「危機」衝擊下一蹶不振的中歐?

  我們最先進入的是前東德,除了一些蘇式的街道布局中留下的舊體制的痕迹外,這裡的就業、社會福利、移民等各種問題都已經和原先的西德一樣,融入西方社會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眾所周知,過去的東德因為與西德近在咫尺,可比性十分顯著,由於處在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前沿地帶,故被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稱為「社會主義的櫥窗」,是東歐各國中經濟發展水平最高、民眾生活最好的國家。儘管如此,它當年的人均 GDP僅為西德的1/4,職工收入為西德的1/3,勞動生產率僅為西德的30%,進出口貿易為西德的1/10,科技水平落後於西德20年。當時東德與西德的說法不同,東邊說「只有生產好才能生活好」,西邊說「只有生活好才能生產好」,東邊是「勒緊褲帶增加生產」,西邊是建立「福利國家」的社會保障。

  從1945到1961年,總人口1664萬的東德竟然有350萬人逃往西德,也就是說超過1/5的人口流失,而且期中許多還是各種人才。這場「逃亡潮」對東德政府的政治合法性構成了極大的衝擊。赫魯曉夫對東德領導人烏布利希說,「我們不能以開放的邊界與資本主義競爭了」,於是就有了柏林牆。但是,高牆的修砌也並沒能阻隔人們對西邊的嚮往,從1961到1980年,又有近20萬人成功逃亡,但也有許多人「越獄」失敗,喋血高牆,演成無數慘劇。1989年劇變時,東德遊行隊伍高舉的口號就是:「我們要像西德人那樣生活!」

  劇變之後德國政府採取一步到位的「輸血」政策,以龐大的財政支持包攬了整個東部地區的經濟改革,從1991到1999年,西部向東部「輸血」高達7740億馬克,為東部建立起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

  前東德公民的個人存款可以按1:1的比率兌換成西德使用的馬克,這為前東德提供了其他東歐國家所無法企及的優勢,於是僅用了五年時間就全面實現了經濟轉型。前東德因為由統一后的德國政府包下來「買斷」,因而成為整個前蘇東陣營中轉軌代價最小、復甦最快的一員。

  但是,德國東部目前也是中東歐地區民眾心理落差最大、牢騷最多的地方。道理也很簡單:現在這裡的人們不是將自己的生活與過去相比,而是與西部的同胞相比,這與其他轉軌國家民眾對於更為富裕的「外國」的感受是不同的。

  其他轉軌國家在「陣痛期」,都曾有過民眾收入一度降低的情況,但在前東德地區,雖然在「劇變」后的第一年裡,大批工廠的關閉導致產值下降,但僅僅東部與西部的馬克按1:1的比率兌換一舉,就使前東德居民的腰包一下子鼓起不少,購買力大大提高。前東德生產的低檔「衛星牌」轎車曾經滿街都是,在劇變之後,一下子就被西德的高檔車淘汰掉了。在二十年之後的今天,就人均收入水平而言,德國東部與西部差別並不大,其主要原因是,全德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和東部人去西部工作,這兩個因素使得人們的收入趨於平衡。

  但這樣的「拉平」並不能填平自尊心上的落差。前東德地區大批「低效率」的工廠關閉后,代之而起的第三產業與旅遊業並不能提供充足的就業。雖然統一后的德國政府以各種優惠政策鼓勵西部資本到東部投資,以實現東部製造業在更新換代基礎上的復興,但是效果並不理想。二十年來,西部資本在東部投資的數字看起來很大,但大多是房地產與第三產業,製造業投資並不多。

  為什麼呢?說來有些諷刺:恰恰是由於劇變之後德國政府通過轉移支付,迅速實現了社會福利、勞工權益的「拉平」和收入的接近,從而使得西部的資本在東部得不到多少廉價勞動力的好處,更不可能開設「血汗工廠(專題)」,以產品回銷西部。另一方面,歐洲一體化使西歐企業可以更多地使用外國勞工,而東部的專業人才又前往西部就業,所以西部的製造業企業寧可就地僱用土耳其或巴爾幹諸國的藍領和來自東部的白領,或者到比東部更貧窮的轉軌國家投資,甚至不遠萬里到中國來輸出「資本主義」,也不願去東部投資設廠,「剝削」那裡的同胞。最明顯的例子是,中國生產的德國品牌的汽車現在已經遠遠超過了前東德地區的產量。

  對於西部企業而言,德國統一帶給它們的真正機會就是全國市場的擴大,使它們可以瞄準東部人鼓起來的錢包,大力推銷自己的產品。這樣的舉動自然在兩邊都引起了抱怨。東部人怪西部人:「我們的企業被你們的競爭搞垮了,你們又不來投資而只是傾銷商品,搞得我們沒了工作」;西部人覺得更冤:「我們掏了那麼多的『統一稅』來提高你們的收入與福利,使你們買得起我們的高檔商品,以至於西部經濟因此而減速,對此你們不感謝,反倒抱怨。說什麼我們『傾銷』,你們自己不願買『衛星牌』,難道也要怪我們?」



柏林勃蘭登堡門,曾為東西德國的分界線

  「劇變後進入了共產主義」?

  抱怨歸抱怨,如今德國東部的面貌確實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我們在柏林下榻於泰爾託運河之畔,這裡在劇變前本是東柏林南郊著名的工業區,而現在完全是一片綠化帶中稀疏的獨戶住宅群,綠影扶疏,清波蕩漾,昔日的煙囪與廠房都無影無蹤了。柏林以南的各城市也在大興土木,火柴盒式樓群構成的蘇式市區很多又變成了「修舊如舊」的「古城」。

  易北河畔的德累斯頓是前東德第三大城市,在古代原是薩克森選帝侯的宮廷所在地。薩克森在古代曾是德國的經濟文化發達地區,而後來靠「鐵血」政策統一德國的普魯士,相對於薩克森而言,不啻是落後的「蠻族」,當年德累斯頓的古城要比普魯士佔據的柏林華麗、典雅得多,可惜卻在二戰末期著名的「德累斯頓大轟炸」中完全被夷為平地。冷戰時期,前東德領導人醉心於工業,不喜歡「舊社會」的那一套,位於東德版圖內的德累斯頓因而完全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工業中心。所以我最初沒有將德累斯頓列入考察日程,後來列入,也只是想看看那裡的「國企轉制」的情況,以及這個「民主帶頭羊」二十年後的政治生態。聽說要遊覽景點,我還想這個東德的「鐵西區」會有什麼可看的?無非是發發「思古之幽情」而已吧。

  沒想到車一開進城我就吃了一驚:沒看到什麼「私有化的大工廠」,更沒看到街頭民主的遺風,看到的卻是活脫脫一整座當年的薩克森王城。美輪美奐的巴洛克式「古」建築:聖母大教堂、茨溫格宮、阿爾伯特殿、森佩歌劇院、塔什貝格宮、宮廷教堂、王家城堡……座座有古風,以黝黑的大石為材質,似乎飽經風霜,很多雕塑都被精心「做舊」,有點「風化」的模樣。其實除了森佩歌劇院復建於劇變之前,其餘多是劇變后這20年間復建的。聖母大教堂甚至是前不久剛剛啟用。如果沒有介紹,誰會想到這一大片「久歷滄桑的古城」其實不久前還是「東德的鐵西區」?德累斯頓如今已經以旅遊、金融服務等為主業,有人說,這個當年被盛稱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薩」的城市,如今比義大利的佛羅倫薩本身還顯得古雅。

  對於這樣的變化,人們的評價自然是見仁見智。懷念當年工廠林立的人很失落,據說由於製造業的衰落,德累斯頓的失業率最高時達到30%,屬全德之最。雖然這在很大程度上是高福利制度下的「自願選擇性失業」:一方面許多前東德人無所事事,另一方面大量的外國打工者充斥於藍領工作崗位中。但與西邊同胞「個人奮鬥成功者」的自豪相比,許多「吃福利」的東德人仍然感到不是滋味。要知道劇變前他們的收入與購買力雖然遠不如現在,但在「東方」各國中卻是首屈一指、令人稱羨的。

  東部地區的大型工廠雖然劇變后被認為是「低效率」的,劇變前卻代表了整個意識形態陣營的最高水平,那些壯觀的流水線、「高精尖」的設備贏得了東方「同志們」的多少讚歎!當年,西邊的另一個世界他們雖然不能企望,但其他「東方」國家的羨慕使他們自視甚高。然而,柏林牆一倒,情況大變:西邊「同胞」取代東邊「同志」,變成了主要的比較對象,「比下有餘」頓時變成了「比上不足」。福利再高,也有一種接受「施捨」的自卑感,他們對當前生活的滿意度不如以前,也就不難理解了。

  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伊斯特林比較了13個前社會主義國家轉軌之後,居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他發現,通常是1990年最高,此後雖有波動,但整體呈下降態勢。在前東德地區,1990年居民對生活的滿意度為6.59,2005年則下降為6.32。這個調查我認為是很有價值的。

  但是,僅從這一點,能不能判定2005年的東德不如1990年呢?前東德人真的希望回到過去嗎?我想大概絕大多數前東德人不會這樣認為。在統一之後,許多前東德人並沒有感到自己進入了西部那樣的「資本主義」。一位東部的工程師自嘲說:「過去我們過的是『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柏林牆一倒,我們倒進入了『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了!但我們唯一沒有體驗到的就是『資本主義』,因為西邊的資本家寧可去 『剝削』土耳其勞工,也不願來這裡『剝削』我們。」

  說這話的當然只有東部人。因為只有他們會以「按勞分配」還是「按需分配」來區別「社會主義」 還是「共產主義」。在西部儘管也有這樣兩個詞,但「社會主義」就是指「社會黨人」的主張,而「共產主義」就是指「共產黨人」的主張。不少德國西部人也把他們的民主福利國家認作社會主義,或者至少有濃厚的社會主義色彩,而「共產主義」只是過去東德搞的那一套,他們是不會把兩者相混淆的。

  怎樣「轉軌」會更好?

  但是在許多前東德人看來,雖然這西德式的「共產主義」似乎確實比東德式的「社會主義」富裕,但許多人還是對此深表遺憾。不過他們遺憾的究竟是什麼?是想回到過去的「社會主義」去呢?還是不滿於如今的「共產主義」而希望更深地融入「資本主義」?這是耐人尋味的。

  前東德現在並沒有經歷製造業的復興,工業就業率也不高,轉軌的這兩個結果影響了東部人的情緒,其實如果按照另一種方式來轉軌,這兩個結果未必是不可避免的。比較另一些轉軌國家的情況,我們完全可以設想:假如20年前東德沒有民主化,而是原來的執政者忽然羨慕起市場經濟的「花花世界」來了,他們完全可以用行政手段來「招商引資」,不搞什麼高福利和1:1馬克兌換,更不搞西方式的自主工會,而是充分發揮廉價勞動力和隨意圈地的「優勢」,以鐵腕手段「減員增效」——如果是這樣,西邊的製造業資本不一窩蜂地湧進來才怪呢!土耳其人、巴爾幹人也都不用雇了,東德的「農民工」比誰不好使喚?如果是那樣的話,東德沒準早發生「奇迹」了,製造業大暴發,廉價產品充斥西方,都不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是那樣的話,德累斯頓也會多出十倍的煙囪,而不是像如今這樣多出許多哥特式、巴洛克式的尖頂!——只是,如果這樣干,如今的東德人會更加滿意嗎?

  其實如果這樣做,不要說東德的「社會主義」完了,西德的「共產主義」也要玩完。你西德人不是要什麼高福利、強勢工會嗎?資本都跑到東邊去了,看你工人還和誰討價還價?廉價商品從東邊再衝擊過來,你要不蔫了工會、黃了福利,怎麼跟東邊的血汗工廠(專題)競爭?

  所以東邊不搞市場經濟則已,如果搞了,但又沒有民主化,那在統一市場上就難免「劣幣驅逐良幣」,野蠻市場經濟壓垮「社會市場經濟」和「民主福利國家」,都是不難想象的事!

  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比較維度。1990年整個東歐沉浸在政治浪漫主義的狂想中,對轉軌的複雜性缺乏清醒的認識,很多人認為只要改換了社會體制,生活便會一帆風順。那個時候人們的滿意度高,是因為和舊體制時期相比。到了2005 年,「劇變」早已成為「過去時」,而比較的參照系變成了德國西部,滿意度下降實屬情理之中。

  生活滿意度在不同人群中的差異,則更為明顯。劇變時已過而立之年、已在原制度中建立自己的事業、尤其是已經進入官僚體制的人,對於轉軌的滿意度很低,所以前東德的六個州也是由前東德執政黨統一社會黨改成的「民主社會主義黨」的大本營。現在民主社會主義黨約有五六萬黨員,主要反映的是東部一些已經消失的國有企業的職工、幹部和老人的聲音,而年輕人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則與老年人截然相反。從這樣的狀況中能否截取出「東歐人民今不如昔,懷念遠去時光」的結論,實在大成問題。

  事實上,甚至如今的民主社會主義黨能夠反映東部弱勢群體的呼聲,也是劇變之後的事情。劇變以前的東德執政黨,權大氣粗,內有發達的秘密警察系統,外有幾十萬蘇聯駐德軍隊撐腰,號稱是「工人階級政黨」,其實哪裡把工人真當一回事?今天從著名的勃蘭登堡門西望,與東邊「菩提樹下大道」相對的是前西柏林的「6月17日大道」,這條西柏林最寬廣筆直的大道的名字,就是紀念1953年6月17日東柏林工潮的。當時東德大批工人示威,抗議當局提高勞動定額卻不漲工資,東德當局開槍鎮壓,釀成血案,成為冷戰時期整個「東歐」第一起大規模民眾抗爭事件,也是後來民眾大逃亡、政府不得不建起柏林牆圈禁民眾的緣由。如果這個黨真的是靠工人的選票上台,它怎麼敢這樣對待工人?

  「馬克思大街」上的思考

  如今,民主社會主義黨確確實實是靠弱勢群體的選票生存了。二十年來他們兢兢業業,為自己的選民謀利益,在民主政治中站住了腳跟。他們的根基仍在前東德地區,儘管在這「東部六州」總體上他們的支持者也是少數,但在一些市鎮,他們已經贏得選舉,上台執政,在一些東部州,他們也開始與社會民主黨等其他左派力量合作而嶄露頭角。而在劇變之初,由於其背負著歷史包袱,其他「民主左派」曾經很長時間與民主社會主義黨劃清界限。德國主要的左派黨社會民主黨,至今也沒有在與民主社會主義黨合作的問題上鬆口。但是在東部各州,面對右派強大的勢力,當地的社會民主黨在前些年就已經開始與形象大有改善的民主社會主義黨合作,以擴大左派的政治空間。最典型的就是德國首都柏林市,現任的市長是社會民主黨人,副市長是民主社會主義黨人,可以說是個左派市政府了。當然,這種情況在「新歐洲」並不罕見,憲政民主體制下的政黨輪替在這裡已經成為常態。比如波蘭和匈牙利,在劇變后的二十年間,「前共產黨人」或由共產黨改組而來的後繼黨在全國大選中獲勝,主持中央政府,均有好幾次先例了。比起他們,德國民主社會主義黨的成就算是小的。

  在當今德國,民主社會主義黨無疑是對現行轉軌方式最不滿的政治派別。但是他們也並不主張回到過去,其實柏林牆就是在他們還在台上時被推倒的,昂納克等「斯大林主義者」也是被他們開除的。他們已經告別了極權主義,但並沒有告別馬克思主義。而對本文前面講到的「另一種轉軌方式」,他們會更有好感嗎?最近我們的一位左派朋友曾到柏林訪問過他們的一些活動家,據他說,本是想向這「兄弟黨」傳授經驗的,但令他大為吃驚的是,還沒來得及開口,對方就提出了一連串的質問:你們的一些做法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原則嗎?你們的一些政策工人能同意嗎?……這位朋友於是感嘆說,真沒想到他們落到了這步田地,還如此教條而不知變通!

  但我卻想,當年的東德執政黨又何嘗是完全按照馬克思主義行事呢?而在今天的德國,為了獨攬大權什麼事情都可以乾的勢力還能存在嗎?今天這些左派人士憑著那些「落伍」的理念能否贏得選舉並掌權,固然難說,但起碼他們的真誠能贏得一部分選民。如果他們毫無原則,還有誰會把選票投給他們?從另一方面講,在今天的德國,用不著看誰的臉色講假話,只要是自己真信,又不強迫別人,「教條」一點又何妨?

  來到前東德地區,我的一個發現是,這裡在「劇變」后,並沒有像一些國家那樣,發生大量更改地名的事。除了薩克森州的「卡爾.馬克思城」恢復了開姆尼茨的傳統城名,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的發祥地薩克森-安哈特州的維滕貝格前面加了個「路德城」的前綴之外,其他前東德時期帶有強烈意識形態色彩的地名都沒有改。我們下榻的勃蘭登堡州小鎮克倫馬克瑙就有一條卡爾.馬克思大街,我們住的酒店門前是托馬斯. 閔採爾大街,但是劇變之後這些街名都沒有變。進入柏林東部,保留下來的地名就更多了:如卡爾.馬克思大街、馬克思恩格斯廣場、倍倍爾廣場、李卜克內西大街、盧森堡大街、蔡特金大街等,如今都保持原名。馬克思恩格斯廣場上的馬、恩大型塑像也仍然聳立,接受左翼民眾的瞻仰。甚至洪堡大學主樓正廳內也仍然鑲嵌著馬克思的名言:「哲學家的任務是解釋世界,而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俯視著來往樓內的莘莘學子。當然,這些左派名人都是德國人,外國人就未必受到這樣的待遇了。東德曾經有一個「斯大林城」,現在叫做艾森許滕施塔特,不過那是赫魯曉夫時期就改了名,不是劇變后改的。如今,即便在社會主義國家,似乎也沒有以斯大林命名的地名了,倒是在「資本主義花花世界」的巴黎,現在還有一個斯大林格勒廣場。

  我們的一些朋友看到這些地名,大概又會驚呼起來,引為前東德人民「懷念過去」的證據了。但是我們還是有點平常心吧。曾經的極權體制下,左派上台就要消除右派痕迹,右派上台就要消除左派痕迹,這都是不知哪個年月的老黃曆了。今天的東柏林當然仍有馬克思主義的信奉者,「新歐洲」各國也都是如此,也許他們有朝一日也會通過選舉「重新」上台執政,但是他們不可能再像在1953年6月17日那樣對工人搞 「專政」了。——這就是我在從「馬克思大街」走到「6月17日大街」時的感想。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349

主題

7041

帖子

2576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4

積分
2576
沙發
不惑之禍 發表於 2009-11-5 00:28 | 只看該作者
德國東部目前也是中東歐地區民眾心理落差最大、牢騷最多的地方。道理也很簡單:現在這裡的人們不是將自己的生活與過去相比,而是與西部的同胞相比

就是東德比以前好了,但比西德還是有距離。
一個人,如果極力宣揚他自己都不信的東西,那他就是做好了干任何壞事的準備。— 托馬斯潘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539

帖子

380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0
3
nokisnokil 發表於 2009-11-5 01:13 | 只看該作者
德國東部目前也是中東歐地區民眾心理落差最大、牢騷最多的地方。道理也很簡單:現在這裡的人們不是將自己的生活與過去相比,而是與西部的同胞相比

就是東德比以前好了,但比西德還是有距離。
不惑之禍 發表於 2009-11-5 00:28


同西部比有什麼錯么?
既然統一了,既然是同一個國家,為什麼要存在不一致,為什麼不能相比?這難道不是歧視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5372

帖子

225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Grand Jedi Master

Rank: 4

積分
2252
4
jedi_xie 發表於 2009-11-5 03:03 | 只看該作者
這不就是「民主人士」常常批評的 「地區差別,城鄉差別」 了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5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09-11-5 03:16 | 只看該作者
舊的社會主義工業沒有了. 新的資本主義工廠沒有來. 但過的倒也是高福利的共產主義生活. 有意思.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9

主題

7041

帖子

2576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4

積分
2576
6
不惑之禍 發表於 2009-11-5 03:36 | 只看該作者
事實上,甚至如今的民主社會主義黨能夠反映東部弱勢群體的呼聲,也是劇變之後的事情。劇變以前的東德執政黨,權大氣粗,內有發達的秘密警察系統,外有幾十萬蘇聯駐德軍隊撐腰,號稱是「工人階級政黨」,其實哪裡把工人真當一回事?今天從著名的勃蘭登堡門西望,與東邊「菩提樹下大道」相對的是前西柏林的「6月17日大道」,這條西柏林最寬廣筆直的大道的名字,就是紀念1953年6月17日東柏林工潮的。當時東德大批工人示威,抗議當局提高勞動定額卻不漲工資,東德當局開槍鎮壓,釀成血案,成為冷戰時期整個「東歐」第一起大規模民眾抗爭事件,也是後來民眾大逃亡、政府不得不建起柏林牆圈禁民眾的緣由。如果這個黨真的是靠工人的選票上台,它怎麼敢這樣對待工人?

這一段很有意思,引用出來給大家看看。就是西德的民主讓民主社會主義黨真正轉變成工人階級政黨了,哈哈,太有諷刺意義了!!!
一個人,如果極力宣揚他自己都不信的東西,那他就是做好了干任何壞事的準備。— 托馬斯潘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2

主題

1086

帖子

314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4
7
Howei 發表於 2009-11-5 03:42 | 只看該作者
這就是人性的弱點,就像這個罈子里的一些低素質的所謂「異議人士」一樣,既要佔資本主義的好處又想占社會主義的好處,再簡單點講,他們要的生活就是集這個世界上所有好處於一身,但是自己又不想做任何付出。所以稱其為「低素質」一點不為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8

主題

4821

帖子

4770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770
8
海外憤青 發表於 2009-11-5 04:06 | 只看該作者
把德國人整煩了,再SS一次,美英法就知道柏林牆倒掉的真正歷史意義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573

帖子

19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94
9
yantes 發表於 2009-11-5 04:59 | 只看該作者
自己好處佔盡,卻要廣大民眾來「付出」,這就是你「高素質」的主子?

這就是人性的弱點,就像這個罈子里的一些低素質的所謂「異議人士」一樣,既要佔資本主義的好處又想占社會主義的好處,再簡單點講,他們要的生活就是集這個世界上所有好處於一身,但是自己又不想做任何付出。所以稱其 ...
Howei 發表於 2009-11-5 03:42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10
小辣辣 發表於 2009-11-5 12:41 | 只看該作者
東德人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了. 共了西德的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07: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