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本主流媒體解讀鳩山「東亞共同體」構想

[複製鏈接]

337

主題

2531

帖子

845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dcd cvcv 發表於 2009-11-1 13: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9年10月31日10:32  來源:《中國青年報》





行色匆匆的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的北京之旅雖已過去一段時間,但有關的反響還時有所聞。日本媒體聚焦的話題是:被視為鳩山外交賣點的「東亞共同體」構想在鄰國有何反應?鳩山對此構想有何具體說明?民主黨新政權在這一問題上與自民黨的差異究竟何在?

  很遺憾,日本主流媒體幾乎一致地發現,這個在日本國內既未經過周詳探討、也還說不清楚的構想在搬到國際舞台之後,顯得更為模糊而令人感到疑雲重重。

  構想定位含糊不清

  首先是有關構想的定位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各方最關心的是共同體與美國的關係。在北京的中日韓首腦會議上,鳩山首相表示:「迄今為止,日本略有過於依賴美國之處。」他同時指出:「我們在認識到日美同盟重要性的同時,也將制訂更為重視亞洲的政策。」

  針對鳩山的上述表態,《讀賣新聞》擔憂首相的「東亞共同體」構想會被解讀為日本的外交重心已從美國轉移至亞洲。在一篇題為《重視亞洲的前提是日美同盟》的社論中,保守的《讀賣新聞》寫道:「日本外交的根基是百分之百以日美同盟為基軸的。為了避免引起誤解,我們希望首相反覆予以強調。」

  各報同時也注意到,儘管鳩山在首相就職的記者會上曾表示「並無排除美國之意」,外相岡田克也卻在不同場合清楚地表示,其成員是「日中韓、東盟、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而未包括美國。他說道:「如果美國也加進來,就等於世界的一半。這就說不清楚是什麼(共同體)的了。」對此,不少日本媒體認為兩者的說法前後矛盾,且有因時因地說法不一致之嫌,即日本領導人在訪美時剛剛強調日美同盟的重要性和不排除美國,但一轉身就對亞洲鄰國表示要對「過於依靠美國的政策」進行反思。

  以保守派「壓力集團」自居的《產經新聞》社論就以《不包括美國的共同體是危險的》為題,著重指出:「日本要在亞洲外交發揮領導力量的大前提是必須通過日美同盟的互動與協力。」該報希望首相和外相將此銘刻於心。與此同時,該報還要求當局對不同政治與社會體制的中國在共同體內所處的位置予以說明。
關注主導權之爭奪

  日本媒體對「東亞共同體」構想的另一擔憂是共同體的領導權問題。在一篇題為《含糊不清的「東亞共同體」》的長篇分析文章中,《每日新聞》就以《「日本主導(權)」不易落實》為副題,突出中日兩國對主導權的爭奪。

  該報指出,中國的共同體構想是以東盟為基軸的,和日本極力主張讓澳大利亞和印度等其他區域的大國參加、從而削弱中國的存在感之構想有著巨大差距。

  換句話說,《每日新聞》注意到鳩山民主黨的東亞共同體基本上是沿襲日本原有旨在牽制中國的「10+6」構想(即東盟10國與中日韓3國之外,還加上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印度3國)上的,而與北京堅持原有的「10+3」基本看法截然不同。在這裡,日本傳媒雖然沒有點破小泉時代將大洋洲的兩個白人國家拉進共同體而提出「10+5」構想及自民黨政府後來又積極要把南亞的印度也拉進共同體而提倡「10+6」的潛在意識,就是要加強「價值觀」相同的國家在共同體內的發言權,但都坦率承認目的就是為了和中國爭奪領導權。也就是說,在最關鍵的「爭奪領導權」問題上,民主黨新政府實際上並沒有絲毫改變外務省外交戰略思維的徵兆,而是堅守著對日本有利、且有在共同體內變相推行「價值觀外交」之嫌的「10+6」路線。

  與此同時,不少日本媒體指出「東亞共同體並非鳩山首相所獨創」(《每日新聞》社論語)。在題為《中日韓開始摸索「共同體」》的社論中,《朝日新聞》就寫道:「東亞共同體構想之萌芽,始自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蒂爾提倡的東亞經濟統合的構想。在過去近20年間,官方或民間雖然曾經提出諸多不同的構想,但都未跨越同床異夢的階段。」
同床異夢與中國問題

  同床異夢,可以說這是日本媒體談論東亞共同體問題時最常出現的關鍵詞。各報除了羅列東亞各國間政治體制存有差異以及彼此間還有資源與領土紛爭等摩擦問題而有別於歐洲的統合之外,都不忘把焦點放在「正在崛起中的中國」話題上。日本媒體在論述與中國相處或競爭的問題時,腦中始終存在著美國和日美同盟的影子。

  這些影子之所以揮之不去,自然是與戰前日本在亞洲的外交傳統戰略及冷戰時期日本外交的基本思維分不開的。所謂傳統外交,指的是日本要在亞洲獨大單單依靠本身的力量是不夠的,而必須與本區域之外的霸權國家結盟,戰前的「日英同盟」、「德、日、意軸心國」就是如此戰略下的產物。至於戰後的「日美同盟」,更為戰敗國日本「回歸」亞洲(重點是南進)創造了基本的條件。

  說得透徹些,沒有戰後美國在亞洲推行的冷戰戰略與美國的扶持,日本休想順利「回歸」亞洲(首先是東南亞),更遑論出現戰後的經濟奇迹。





何時不必卧薪嘗膽

  正因如此,儘管戰後日本領導人對於美國的部署並非事事滿意,但基本上是採取唯美國馬首是瞻、卧薪嘗膽的政策。日本的保守政府當然不願意長期忍受如此之窘境,問題是在什麼時刻向白宮表態?上世紀80年代末期,也是日本泡沫經濟鼎盛時期,自認羽翼已豐的日本就曾露出有意與美國平起平坐、甚至分庭抗禮的姿態,當時的日本媒體也在開展「日本名列第一」還是甘心屈居第二的大辯論,積極鼓吹大國意識與盟主論。但到頭來日本打了敗仗,即打了金融敗仗,日人稱之為「第二次敗戰」(第一次敗戰是指敗於美國的原子彈)。經濟泡沫破滅的十多年來,特別是在小泉時代,日本之所以對美國在表面上顯得更為馴服和不敢輕舉妄動,正是因為受到上述過早表態而嚴重受挫的結果。

  從個這角度來看,日本傳媒提醒鳩山首相要以「日美同盟」為重,並非不了解鳩山「保守本流」派(保守正統派)力圖在適當時候當家作主的基本思維和苦心,而是要他們小心翼翼,不要在時機還未成熟時亮出底牌而重蹈覆轍,更何況日本要在亞洲當「帶頭雁」(盟主),還得面對中國的競爭,輕率表示要擺脫美國的保護傘並非上策。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日本媒體針對鳩山的北京之旅從表面上看似乎是批評聲多於掌聲,但深一層分析,各報是在與新政府分擔喜憂、積極出謀劃策。各報所要傳達的信息是十分清晰的:「東亞共同體」的構想並非鳩山首相首創;鳩山「東亞共同體」的構想模糊不清,其具體內涵還有待商榷和補充;各國對此構想的態度仍然還停留在同床異夢的階段;為了確保日本的主導權,鳩山民主黨堅守著自民黨時代「10+6」的基本態度;對於「中國的崛起」及其軍備動向,不可掉以輕心;在有關是否「脫美」或排除美國的問題上,請新政府擺正態度,不要因標新立異或者試圖推行模糊外交而引起長期盟友美國之疑心。

「親美入亞」耐人尋味

  在該問題上,一部分媒體雖然明知鳩山的東亞共同體構想與自民黨並無實質性差異,但對其所擺出的「親亞洲」姿態之過於逼真也有微辭而語帶譏諷。鳩山首相在會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時曾表示:「新內閣將以史為鑒,面向未來。」《讀賣新聞》北京特派員的回應是:「『以史為鑒』,這是中國在談論日本的歷史認識問題時的套語。首相使用這個套語,也許就連北京也沒想到吧!」

  與此同時,各報也把注意力集中於中日兩國間存在著的「食品安全問題」與事關「國益」的東海油氣田共同開發問題上。針對東海油氣田問題,各報著重指出,鳩山首相對中國船在「白樺」(中國稱之為春曉)單獨開採表示擔憂。各報也同時報道鳩山主張要把東海化為「友愛之海」。對此,中國總理溫家寶的反應是基本上贊同,但同時指出此問題還牽涉到國民感情的問題。不過,在報道有關新聞時,擅長圖文並茂解讀問題來龍去脈的日本報章這回著墨不多,既未詳述鳩山為何表示擔憂,也未說明「春曉」是位處中國的海域而非兩國爭執之所在地。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也許是因為擔心白宮對鳩山共同體構想的反應過於強烈及被誤解為不以日本「國益」為重,極力主張早日調整戰後「過於依靠美國」政策的鳩山智囊寺島實郎不久前提出「親美入亞」的口號。現任日本綜合研究所會長、長期擔任日本企業海外戰略顧問的寺島當然不會不清楚戰後日本「回歸」亞洲的歷史,原本就是一部「親美入亞」史。正當鳩山積極到處推銷其「東亞共同體」構想的時刻,鳩山外交與安全保障問題高級智囊為何要迫不及待地提倡一個原本就是戰後日本外交戰略基調的「親美入亞」論?不能不令人感到費解。鳩山構想的賣點和魅力究竟是什麼?頗耐人尋味。 (作者為新加坡旅日學者、日本龍谷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客座教授。)
出問題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別一便秘就怪地球沒引力。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沙發
流水線 發表於 2009-11-1 14:26 | 只看該作者
同床異夢的東亞共同體構想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10月29日發表文章,題為:同床異夢的東亞共同體構想,作者費麗文,全文如下:

  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上周末去泰國出席由東盟加六國組成的東亞峰會,這是鳩山首次與該架構的成員國首腦會面,但卻是他上台一個月,繼聯合國大會、中日韓首腦峰會後,第三次在國際舞台推銷他的「東亞共同體」構想。

  鳩山事後對峰會閉幕發表的《主席聲明》包含了東亞共同體的目標表示滿意。他說:「構築東亞共同體的構想已傳達給了很多國家的首腦,加強東亞各國的合作關係,對實現這個地區的經濟、和平將會起到很大作用,把這個構想作為長期的展望提出來,我感到大致上獲得了各國共鳴。」

  不過,從泰國峰會上,東盟國家更致力於2015年建立東盟共同體的目標來看,東盟國家的「東亞共同體」概念與鳩山的構想不同,而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峰會上說,東亞共同體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突顯了中國表面上贊成鳩山提倡的「東亞共同體」構想,實際上卻不會積極響應的現實戰略。

  中國傳媒、輿論最近公開分析中國對「東亞共同體」不起勁的理由,是東亞各國的經濟、社會情況懸殊和朝鮮這個東亞「問題國」的存在。但非公開的分析中,相信中日這兩個東亞共同體的主要成員國未來經濟發展速度不同,並警惕日本把美國這個同盟國扯進東亞共同體似乎是更主要的原因。經濟發展速度不同,共同體會拖累中國發展;如果美國進入東亞共同體,那麼對中國來說,就失去抗衡美國、歐盟的結構價值,也會增添中日兩國競爭主導東亞共同體的複雜性。

  不過對此,鳩山在東亞峰會後依然顯得樂觀:「法國和德國也曾是敵對關係,但最後還是建立了非常友好的關係,並發展成歐盟。」

  在日本,傳媒、輿論對構築東亞共同體至少沒首相熱衷,理由雖也存在東亞國家經濟、社會情況懸殊和朝鮮核問題威脅等看法,但更多疑慮是中日政治體制差異形成的障礙。《產經新聞》在泰國召開的東亞峰會閉幕後次日發表社論說,對鳩山提倡的東亞共同體,泰國已不掩飾其在東盟的主導權被奪的警惕心,而中國在日本的立場還曖昧不清前,與東盟已具體到創設100億美元投資合作基金和明年自由貿易圈啟動的階段。《產經新聞》當天與立場親美的《讀賣新聞》都在社論中呼籲,為了與在東亞經濟和軍事兩方面影響力太大的中國對抗,東亞共同體需要美國加入。

  如果說兩周前鳩山在北京出席中日韓三國峰會時,張口就承認日本過去太依賴美國的「回歸亞洲宣言」是顯示他構思的東亞共同體結構排除了美國的話,那麼他在泰國東亞峰會上聲明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的基軸,就是他的東亞共同體構想已變調。以至於外相岡田克也還來不及與其同步,仍聲稱東亞共同體結構是中日韓、東盟、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不在其中。

  一周前,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訪日和強硬警告顯然是造成鳩山變調的最大原因。蓋茨上周在東京先後與鳩山、岡田克也和防衛大臣北澤俊美舉行連串會談后,沒能化解美軍駐沖繩基地的普天間機場轉移問題的日美分歧,令他非常光火,嚴辭警告如果日本不履行協議,駐沖繩的美國海軍就不轉移到關島去,駐日美軍就不歸還衝繩基地。蓋茨敲山震虎般的警告可能令鳩山已看出,日本安全和外交都擺脫不掉美國的現實。

  東亞共同體的夢想也許不僅是日本與中國、與東盟的同床異夢,而且現在鳩山政權里也是同床異夢,將來可能還會成為日本夾在中美之間的惡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8: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