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說文論武之國進民進(二)

[複製鏈接]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kihito 發表於 2009-10-26 08: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政府現在推行的省管縣,其實是回歸從元朝開始的三級地方制度,到兩級制度。

從秦始皇開始,到元世祖忽必烈,中國的地方政府,基本是兩級的郡縣,或者是州縣。行省在元朝的出現,是因為國土規模比較大,而且少數民族政權,必須有強有力的地方軍政大員在地方上,具有比較大的施政自由度,才能控制住局面。


圖一 元朝行省區域圖


當時元朝是除了吐蕃(今西藏)和畏兀爾(今新疆東部)沒有置行省,直接由宣政院和大都護府統領,臨近首都大都(今北京)的河北、山西、山東和部分內蒙地區,作為腹里,直接由中書省管轄,其餘的中國地區,包括現在中國全境、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區、朝鮮半島、蒙古國、泰國北部和緬甸北部,劃分為11個行省。

其實行省制度是有金朝開始在其末期實行,在元朝初期定製。由於元朝軍事行動用了差不多80來年,才一掃海內,因此變金朝的臨時行省為定製。

從漢朝的削藩以後,一直到了東漢滅亡,中國境內的各派地方勢力一直坐大,直到了隋朝和唐朝,又開始了第二輪的打擊地方勢力的中央集權行動。這個趨勢,在唐朝中期因為各地節度使開始掌控實權,由此帶來的安史之亂,導致了另一輪的中央權力衰弱。那之後的宋朝,並沒有真正統一全國,而導致了中國境內同時出現幾個國家的局面。

而在忽必烈統一中國之後,他的行省政策是唯一一次由中央政權主動增加地方行政權力的行為。在明朝取代元朝之後,明朝建立了南北兩個直隸,形成了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就是十五省的形勢。明朝的省面積要比元朝小,但是人口卻比元朝多。中國人口在漢朝一直到唐朝,大概都是5千萬左右。在北宋和南宋人口有所增長,但又因為多年戰亂,大概在元朝估計是6-7千萬左右,而在明朝,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比如說地球氣候變暖導致糧食耕種月份增加,從安南(今越南北部)引入的優良水稻品種,推廣了兩季稻的栽種,以及最重要的就是玉米和土豆作為食物,從美洲輸入后的大量種植,導致全球人口的增長,中國在明朝的時候,人口就已經過億了。

因此明朝的省份比元朝多,光是從人口增長因素來看,就不足為奇了。而後來清朝的人口更加增長得要快,大概在乾隆皇帝時期,超過了2個億,因此在政府結構上多出了一個總督層次,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其實從古代以來,除了道路的修建和驛站的維持,在傳遞政府公文的信息傳遞技術上比沒有太大的變化。因此隨著地域的擴大和人口的增多而帶來的政府管理事務負荷的增大,只能靠多出來的政府層次來解決問題。

而在工業化之後,交通改善了很多,有了飛機、高速火車和高速公路,通信上的電報、電話和行動電話,信息上的網際網路,收集情況採取的衛星測量,加上電視等直播工具,都大大加強了中央最高層,和邊遠地區的聯繫能力,將地理上的距離縮短了。在這種情況下,真正具有實際意義的中央政府的集權施政,在技術上成為了可能。

在社會層次出現扁平化趨勢,就是說歷史上需要通過垂直和等級分工來組織人群的方式,在社會的各行各業中,逐漸被鬆散和無層次的群體聯繫來替代。這個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結果,就要求在政府管理組織上面,可以採取壓縮不必要的中間環節,使政府的行政結構,和社會發展相一致,而導致今天中國是有可能進行對政府結構的精簡,從而達到官權向民權部分轉讓的目的。

在俺理想的政治結構中,因為省管縣的出現,導致地區一級政府機構的消失。而在基層的鄉鎮地方,以農民自身組織的農協的方式,就是頗類似於傳統社會的保甲那種自治方式,應該可以代替現有的鄉鎮公所。

因為每個省所管理的縣城比較多,最後結果就是獨立於省之外,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直轄市的出現,和以主父偃提倡的推恩令類似的省級細分,應該可以達到虛弱地方勢力,防止地方政治和經濟勢力合流的削藩目的。

這就是俺所謂的國進地退,但還要配合的是民進官退。所謂官退,就是依賴現有的高速鐵路系統,逐漸形成1小時城市圈和3小時城市帶,然後讓這些以跨城市,和這些城市所屬省份的跨省份而形成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來帶動非官方的跨區域社會功能組織出現。比如說,如果你生活在幾個省相交的1小時城市圈,那麼某個城市居住地的居民,其生活和工作的社區不同,必然會導致最後許多社會功能出現跨城市的組織形態。

俺的這種主張,就是最大可能地擴大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和普通人民在政治上的掌控力,而擠壓地方和政府中間層次的力量,使中國的政治結構出現扁平化,和兩頭大、中間小的局面。從中國的歷史上來看,地方勢力集團坐大,導致中央權威衰落,從而虛弱了對這些勢力集團對草民的侵害的制約,常常是中國古代王朝崩潰的主要原因。

而中國當前這個削藩所面臨的任務,和漢朝的情況比較相似,就是在中央權威衰落的同時,還在輿論界里出現一種對新制度的否定,和要求對舊制度的復辟。在這種思想上,沒有進行撥其亂、反其正之前,在全民族沒有形成一個制度上的共識的時候,制度混亂帶來的國家崩潰,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危險。這也是為啥漢朝的削藩行動,和後來明朝和清朝之間的區別。

明朝和清朝時候的削藩,更多的是地方勢力對中央權威的挑戰和爭奪,並沒有對當時大家已經認可了上千年的中央集權文官制度的否定。

新浪博客  2009-10-25  井底望天
盈盈萬物,生生不息,唯道獨尊,無為而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13: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