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徐木匠的「圓滿」與常人的「死」

[複製鏈接]

24

主題

71

帖子

5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倚窗慢語 發表於 2009-10-16 11: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徐木匠之死事件引起了眾網友的熱議,一個死了十多年的普通的木匠何以引起如此大的轟動,看來人們對死是非常關注和敏感的,也由此讓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徐木匠的「圓滿」與常人的「死」有什麼不同。
死亡是永恆的斯芬克斯之謎,迷人而神秘。常人畏懼並拒絕死亡,傳統形而上學追問事物之後的第一原因,卻未直面事情自身。由此死亡遮蔽於日常和歷史之中。死亡首先是不再生活,是人與世界關係的結束。其次,死亡被作為「圓滿」,日常語義中死亡還是生活世界與死後世界的一個通道。死亡的遮蔽體現於常人對死亡的態度。從這點上看,徐木匠的「圓滿」與常人的「死」沒什麼兩樣,最終走向生命的終結,與世界關係的結束。
死亡首先是「不再生活」。 不再生活不僅表示此人已不再存在,亦不再居住於此世界中,這裡的居住構成了家的含義,是人生活的基礎。死亡在日常語義里首先揭示的是這種「不再生活」,生活由此終結。當我們說某人死了,或談論某人生前如何如何時,那個被談論的某人自身已不可能參與其中。死亡是人與世界關係的結束。  
如果說死亡的「不再生活」是一種消極、否定的態度,那麼對死亡的另一種態度則是積極和泰然任之的——死亡作為「圓滿」。從這個意義上講,常人的死亡似乎是消極的死,而徐木匠的死則是積極主動的死。印度佛教中人的死亡被稱作「圓寂」或「涅盤」,伴隨死亡的不是恐懼和拒絕,而是歷經人生艱辛之後的大徹大悟,棄世絕欲之後復歸宇宙的絕對意志。而中國民間也有把某人的死亡看作人生的「白喜事」,是生命的一個完滿的歸宿和結局,相對於婚姻的「紅喜事」。正是因為死亡的不可經驗性和不可知,賦予了它更多神秘甚至靈異的色彩,許多人相信人死後可以進入另一個世界,由此,死也構成這一世界和那一世界的通道。
死亡對常人而言總是未來的和過去的,而非將來的和現在的。因此,「死」這個概念對常人來講是沒有希望的夢想的,常人也懼怕死。往往想盡各種辦法想長命百歲。而徐木匠所追求的「圓滿」是另一類的「死」,異於常人的「死」,看看原文中徐木匠對追求圓滿的看法:「他就說我練功是為了你們好,等我哪天圓滿了,白日飛升,到天上想要什麼有什麼,你們就可以跟著我過好日子,世界末日你們才能躲得過去。」他對死是毫無懼怕,對圓滿是心神嚮往之的,算好了時間,用藥物結束了生命,且在日記的最後一頁寫著「公元一九九八年一月二十三日凌晨二時副元神修鍊圓滿」。在日記本的旁邊,還留有一張寫的歪歪扭扭的字條:「遲了!來不及了!快打麻藥,讓我快死!」的紙條。看得出徐木匠對死是多麼的大無畏,其勇氣和精神也是常人無不可比的。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常人的死是自然的發生、發展至消失,是順應自然界的規律,順應生死就像順應黑夜與白天,是自然的規律;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莊子 至樂篇》),人之生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而徐木匠的圓滿似乎是誤入歧途,沉淪於沉淪中。徐木匠因為精神上的某種誤入和迷失,導致迷途在虛無主義的世界里,無路可尋,沒有希望。家園感的喪失使虛無主義者墮入虛無,此虛無的極端形式是漠視、無所謂,最可怕的是對生命的漠視,亦即對死亡的漠視。冷漠比畏懼和憎惡更加可怕,因為漠視死亡和生命,是對他人的和自己的死玩世不恭的態度。這種心態在自殺者和殺人者身上尤為突出。自殺者剝奪自身生命,出於絕望或者痛苦,死亡以一種解脫塵世的方式呈現於面前;殺人者剝奪他人生命,因為憤怒或仇恨。二者都出於情感的慾望和衝動。死亡的熟視無睹和對生命的漠視只能讓現代人遠離精神的家園,遠離真理與光明的道路。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徐木匠的圓滿又可以定為自殺或教唆自殺。且還自以為得到了圓滿和復活。徐木匠的圓滿和常人的死有著質的區別和意義,作為常人的我們也無法理解他的圓滿。作為常人更願意好好地活著,好好地享受生命存在的意義,It matters not how a man dies, but how he lives——一個人怎樣死去並不重要,重要的在於他怎樣活著。
死亡之迷永遠是一個難以詮釋的話題,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徐木匠的「圓滿」和常人的「死」,究竟有何相同與不同,也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也請各位網友談談自己的高見。
make life simple

9

主題

50

帖子

17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7
沙發
棋禪一道 發表於 2009-10-23 09:46 | 只看該作者
徐木匠的死,是因為精神控制而最終死於非命的,與常人之死不可同日而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2: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