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本自拍南京紀錄片遭遇尷尬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9-10-21 19: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記載13位南京大屠殺親歷者證言  上映3個月鮮為人知

     在《南京!南京!》明年3月登陸日本之前,一名30歲的日本青年導演武田倫和搶先一步實現了中國導演陸川的目標。繼今年8月在大阪的放映結束后,武田製作的南京大屠殺題材紀錄片《南京——被割裂的記憶》將於11月14日在東京上映,這是首部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的電影在東京正式公映。   

青年導演的大膽嘗試

    「我的祖父也曾是在中國戰鬥過的一名士兵。據說他平時很穩重,但是一喝了酒就大喊大鬧。他當時經常喊『中國的亡靈來襲擊我了』之類的話,但我最終也沒機會在祖父去世之前直接問他作為加害者的體驗。」促使武田最終拿起攝像機的動力,竟也是拍攝的遺憾。

    這部以紀錄手法拍攝而成的電影《南京——被割裂的記憶》以幾乎靜止的鏡頭,記載了13位南京大屠殺親歷者的證言。這13段受訪的片段中,既有日本老兵隔著時空的懺悔,也有中國受害者始終無法擺脫的夢魘。

    這些受訪者大多已逾90歲,最年輕的老人也生於1920年。在1小時25分鐘的放映時間裡,他們根據各自的記憶講述了日本兵曾用刺刀集體屠殺中國人和強姦女性等罪行。

    「我第一次聽聞日本老兵袒露心跡后,便被深深震撼。」武田說,他用影像記錄的這一切,「就是要讓大家從老人們的語言、表情、語調以及肢體等各方面,去全面感受祖父那個時代對『南京大屠殺』的回憶。那些絕不是遙遠的過去。」

    據日媒披露,本部紀錄片的出演者之一、62歲的松岡環是武田的合作者。10多年來,松岡一直堅持求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暴行。從1988年開始,她訪問南京60多次,從300多人那裡調查了關於大屠殺的真相。1997年開始,她對250多個老日本兵進行過訪問並彙編成冊。

僅獲少數日本人的掌聲   

    雖然被武田搶先一步,但中國導演陸川為《南京——被割裂的記憶》感到很高興:「起碼說明這個事實正在傳播出去,有良知的人都在努力著。」他同時希望,這部影片能為《南京!南京!》登陸日本「探路」。

    身在北京留學的日本80後年輕人加藤嘉一也對本國人自拍的這部電影相當期待。「無論怎樣,這都是一段十分珍貴的記憶,這些老人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武田用影像的方式記錄下他們的記憶,我十分敬重他。」

    加藤嘉一與曾經在日本拍攝《靖國神社》的中國導演李纓有過交流,「從李纓的經歷來看,導演武田的境遇不會好到哪裡,他肯定遭受過右翼勢力的威脅,甚至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事實確也如此。武田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淡淡地談起了拍攝前後的辛酸——他們曾遭受日本右翼勢力的頻頻騷擾,隨後為商業院線的接納頻頻奔走,放映后又面臨一些日本人的質疑、甚至攻擊。「我非常希望自己的電影能讓年輕人了解真相,但看過影片后,許多年輕人卻表示懷疑。」
    30歲的雜誌編輯優希稱:「簡直不相信被採訪者說的話是真的,我不敢相信日本士兵70多年前在南京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我甚至懷疑裡面找來受訪者不是親眼目睹景象的見證人。」28歲的真紀子是一名英文教師,她說:「我們小學到中學甚至大學課本當中都沒有提到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事件,我們只知道中國和日本曾經有過戰爭,我仍相信日本軍隊是有良知的。」

    而29歲的賢吾對影片感到漠然:「不管內容真實與否,都不會對日本人思想影響太大,最多只能當做是飯後談資,然後過幾天就忘在腦後了。」 

    旅日學者馬挺進一步發現,這部南京大屠殺紀錄片其實在日本幾乎「鮮為人知」。日本媒體中僅《每日新聞》和共同社對其進行了報道,不過寥寥400字。隨後,就連這篇小報道也被從《每日新聞》的網路版上刪除了。

「史上最惡毒的反日電影」

    這是一種迴避嗎?加藤嘉一默認了《國際先驅導報》的提問。他說, 正如中國人記住了30萬死難同胞,日本人記住的是長崎、廣島頃刻間夷為平地的悲傷——「人們更容易對自己是受害者的身份念念不忘,而關於自己也是一個加害者,態度則曖昧得多」。

    「模糊的立場造成了對基本事實的模糊理解。」陸川認為,「日本人知道曾經侵略過中國,但這樣的侵略到底有多殘忍,他們並不了解,或者根本不想了解。」對陸川而言,《南京!南京!》的公映會是他與日本民眾直接對話的一個機會,而且這一次,他根本不考慮「票房」一詞。

    陸川之所以有如此心態,源於日本所有媒體對該片的評價:史上最惡毒的反日電影。直到今年9月,日本才終於有發行公司提出購買合約。

    而且,陸川心中始終有一個問號。此前,日本《讀賣新聞》在上海召集幾百名日本留學生集體觀看《南京!南京!》,電影放映結束后,留學生提問熱烈。「但真正的問題始終沒有被提出來。」陸川說,「他們相信這段歷史了嗎?他們對南京大屠殺的看法因這部電影而改變了嗎?」

    「積重難返」——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所研究員吳懷中用4個字形容道:二戰後,日本的國民教育、歷史教育都存在隱患,日本右翼勢力在思想教育領域不斷進行為其侵略戰爭翻案的活動。所以,這一歷史遺留下的問題不可能指望一兩部電影來改變。

拿什麼觸動日本年輕一代

    「但他們都是年輕人,這一點至少令人充滿希望。」陸川對日本青年人歷史觀的改變仍然樂觀。

    事實上,中日間的歷史問題在兩國政府層面已有共識。據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劉江永介紹,1998年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日時,中日發表了關於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日方表示,遵守1972年的中日聯合聲明和1995年8月15日內閣總理大臣的談話,痛感由於過去對中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和損害的責任,對此表示深刻反省。劉江永和吳懷中一致認為,當前,對待歷史問題態度更積極的日本民主黨上台,「這已是一個積極信號」。

    但如何化解兩國民間就歷史問題的誤解和分歧?「我們可能還要經歷一條漫長的道路。」吳懷中坦言,他建議繼續開展「官民互動」。「日本政府如能大膽地推動歷史往前走,在靖國神社、歷史教科書問題上,有更積極地應對,那麼將大大推動兩國關係的發展。與此同時,兩國的國民可以在文化、經濟、體育等方面展開更廣泛的交流。我們今後要大力推廣的就是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和中日間的人文交流。」

    劉江永同時提醒中國民眾在中日歷史問題上「看得更遠一些」。「我們兩國的歷史經歷不同,所以不可能使大家的歷史觀完全一致。」他說,「我們可以本著『求同化異』的思路,站在都盼望友好的立場上,取得對歷史事實真相的一致。但我們需要耐心,畢竟日積月累的矛盾不可能一夜間化解。」



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3: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