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9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慶大典上孫中山毛澤東胡錦濤對視的目光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09-10-16 02: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9-10-13 22:21:28] 作者:秦恨海  

文/秦恨海



第一幅,就是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巨幅畫像,半個世紀下來,早已深印國人記憶。

當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四偉人的巨幅畫像出現在首都國慶遊行隊伍中時,人們的注意力都為之吸引。不過,也有不少人注意到了廣場上的另外一幅偉人巨像。

便是坐落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對著天安門方向,與毛澤東的目光互相對視的孫中山畫像。

有人對60周年國慶大典掛孫中山世像感到不解。也有的浮想聯翩,認為是中國共產黨在作什麼暗示。其實這裡有個小常識。我國政府規定:每逢五一、十一等重大節日,天安門廣場都要懸掛孫中山和毛澤東兩位偉人的畫像。本來都是臨時的,每到大節日(五一、十一)才擺出來,文革開始毛主席像固定了,孫中山像依然是一到大節日就擺出來。所以,並不是60周年大慶才刻意把孫中山像擺放出來的。

為什麼要懸掛中山先生畫像呢?因為孫中山是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因為他,封建帝制被打入了歷史塵埃,民主共和的理念才開始深入人心,最後成為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國共兩黨都尊孫中山為代近中國的「國父」。



如果拿今年的國慶節與60年前的開國大典相比,雖然無法與其改朝換代開天闢地的偉大歷史意義相提並論,但作為中華民族復興的一個關鍵歷史節點,還是各勝擅場的。

如果再提前30年,看看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不久的10月1日,那時共產主義的曙光還剛剛照到中華大地上一小部分知識分子的頭上,而軍閥割據、外侮不斷、民不聊生的情形,其對比已不是雲泥天壤可以形容。

若再提前10年,1909年,在行將就木的清王朝濃濃的屍氣和列強鐵蹄聲聲中,就難尋任何中華民族生的氣息了。除了一個叫做孫中山的人,正在和一些與他有同樣夢想的革命黨人,以一次又一次失敗的革命,不斷積累力量和經驗,欲終結清王朝封建統治實現民主共和,讓人看到一絲中華民族重生的希望。

他終於取得了一半的勝利——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華民族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可惜由於革命不徹底,最終並沒有使得中華民族真正站立起來。於是,他在生命的最後遺憾地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但如果我們從一百年前開始寫中國史,他自然是第一個要大書特書的偉人。60周年國慶,回眸可見百年歷史滄桑。



1949月9月21日,毛澤東在全國政協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發表的題為《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著名講話中指出:「一百多年以來,我們的先人以不屈不撓的鬥爭反對內外壓迫者,從來沒有停止過,其中包括偉大的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辛亥革命在內。我們的先人指示我們,叫我們完成他們的遺志。我們現在是這樣做了。我們團結起來,以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內外壓迫者,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了。」

10天以後,1949年10月1日,他就在開國大典上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不知毛澤東在此時有沒有想到孫中山。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了,後來,孫中山像和馬恩列斯毛等偉人像就擺在了天安門廣場。雖然孫中山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導師,但是也擺在天安門廣場。後來馬恩列斯的像撤離了天安門廣場,而孫中山像卻繼續在重大節日擺放,顯見歷代中國共產黨人對孫中山的尊崇。

在中國共產黨發展史上,馬恩列斯的地位與作用不容置疑,但孫中山其實也功不可沒。

如果不是孫中山領導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提出了「三民主義」,從思想上、行動上、制度上推翻封建體制,中國大地上就不會有共產主義思想誕生的肥沃土壤。如果不是孫中山推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中國共產黨就不會如此快地走上中國革命的舞台。

應該說,中國共產黨建立初期,我們黨確立的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方針是非常正確的。孫中山並不因為中國共產黨是個幾十人的小黨而有所輕視,接受並積極推動了這一合作,確可見證其偉大。

雖然第一次合作因為孫中山的早逝而不久就被野心勃勃的蔣介石所破壞,但處於建立初期的中國共產黨在與國民黨的合作中,確實積累了不少政治鬥爭的經驗,革命力量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壯大。

今天,毛澤東與孫中山在天門廣場上相向而視。如果他們在天有靈,也許毛澤東會對孫中山說一聲:感謝您曾經對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孫中山則肯定會對毛澤東說:只有您和您所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才讓中華民族真正站立起來了。



胡錦濤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看著遊行隊伍中四幅偉人緩緩經過面前時,一定也可以看到對面人民英雄紀念碑前面的孫中山像。不知有沒有看到?不知看到後會怎麼想?

但他舍軍裝或西裝不穿,穿起中山裝——整個國慶慶典上幾十萬人中唯一裝中山裝的人——檢閱三軍時,人們確實想到了很多很多。一樣穿著中山裝的孫中山的目光,一樣穿著中山裝的毛澤東的目光,和這一天全球關注的目光,構成了一個極其奇妙特異的時空。 

如果說孫中山在重大節日出現在天安門廣場,已是慣例,不足為奇。那麼,當60周年國慶慶典上4幅偉人像一起出現時,應該說已經具有了新的含義。中華人民共和國60周年國慶,孫中山像與4位偉人像一起出現在遊行隊伍中,自然是不可能的。但孫中山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正與他對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一樣,

歷史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正是在孫中山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基礎上進行的。中國共產黨「走向共和」的偉大事業,也可以說是繼承了孫中山的遺志。

對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與建設和孫中山的關係,2006年11月12日胡總書記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大會上說的一段話,其實是我黨作出的歷史結論:

胡錦濤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親密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孫中山先生也始終把中國共產黨人當成自己的親密朋友。孫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志,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開展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開拓前進,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中國的面貌發生了舉世矚目的深刻變化。

胡錦濤特別指出,撫今追昔,我們可以告慰孫中山先生的是,令他憂慮重重的舊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令他念茲在茲的中國人民的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他魂牽夢縈的中國現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前景已經展現在我們面前。

面對著天安門城樓對面的孫中山像,看著眼前雄壯的三軍指戰員、高精的神兵利器、歡樂的人民群眾,胡總書記應該倍感欣慰。

我們繼承了孫中山的遺志,只不過我們走的路與他不一樣。我們取得了成功!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329

主題

2518

帖子

874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74
沙發
belayashma 發表於 2009-10-16 02:55 | 只看該作者
毛澤東對孫中山說:你背後躺著的還是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2

主題

2147

帖子

549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49
3
lpknx 發表於 2009-10-16 03:18 | 只看該作者
哈, 有意思. 兩個敵對的REGIME都宣稱自己繼承了老孫的正統衣缽.

一個搶著了他的親兒子; 一個搶著了他的二夫人.

下面就看誰能把他的畫像畫像舉的比對方高了.
後院被雪蓋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4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09-10-16 04:1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華盛頓人 於 2009-10-16 08:26 編輯

孫中山是國父. 宋慶齡是國母. 是中國最大的民主黨派民革(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第一任榮譽主席(第一任主席是李濟琛).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國家副主席. 李濟琛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國家副主席(所以第一屆國家領導人中民革竟有兩位國家副主席.. 還擔任過人大副委員長. 可看出兩者的密切關係.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5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09-10-16 04:2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華盛頓人 於 2009-10-16 04:26 編輯

百度百科首頁
李濟琛
[編輯本段]生平概述
  李濟琛(1885—1959),后名李濟深,字任潮,原國民黨高級將領,陸軍一級上將,廣西蒼梧人。李濟琛北伐前即是黃埔軍校副校長,是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解放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之一。早年就讀於廣州黃埔陸軍中學、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后,在新軍任見習官、排長,后入廣東陸軍講武堂繼續學習。1909年,被保送到設在保定的軍咨府軍官學校(后改名陸軍大學)學習。畢業后,留校任教官,歷時五年。
  1920年,李濟琛南下廣州,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軍政府,任粵軍第1師副官長,後任師參謀長。1922年,第1師師長鄧鏗被刺身亡后,兼任代理師長。1923年以後,正式升任第1師師長兼參謀長,併兼任西江善後督辦,大元帥大本營西江辦事處處長等職。
  1924年1月,孫中山決定創辦黃埔軍校,李濟琛被任命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委員長蔣介石)。2月,任黃埔軍校教練部臨時主任。3月,又任軍構入伍試驗委員會代理委員長。當時,李濟琛因還在西江練兵,這些工作都由鄧演達代理,5月,李濟琛被孫中山任命為黃埔軍校教練部少將主任。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后,粵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4軍,李濟琛升任軍長,並晉陞為陸軍上將。10月,參加第2次東征,任東征軍第2縱隊縱隊長。隨後又任國民革命軍南路總指揮。率陳銘樞、張發奎等部南征雷州半島和瓊州。對廣州革命根據地的統一和鞏固作了貢獻。
  1926年1月,在國家黨第2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李濟琛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候補委員、國民政府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等職。4月,又兼任黃埔軍校副校長。7月,國民革命軍舉行北伐,李濟琛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上將總參謀長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後方留守主任,並代行總司令職權(總司令蔣介石在前方指揮作戰)。此外,還兼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廣東省政府軍事廳廳長、黃埔軍校副校長、第4軍軍長等職,總攬廣東黨政軍全權。所部第4軍兩個師和葉挺獨立團,由副軍長陳可鈺率領,參加北伐,攻必克,戰必勝,使第4軍獲得「鐵軍」光榮稱號。
  1927年4月初,李濟琛和古應芬到上海參加蔣介石召開的反共會議。會後,返回廣州,發動「四•一五」政變,派軍隊包圍中華全國總工會廣東辦事處和省港罷工委員會,解除工人糾察隊武裝,查封工會、農會、學生會等革命團體,殺害鄧培、蕭楚女、熊雄等兩千多名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後,李濟琛擔任國民政府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中央政治會議廣州分會主席、廣東省政府主席和第八路軍總指揮。9月,國民黨寧、漢、滬三方合流后,又任中央特別委員會委員。曾派重兵圍攻進入潮汕地區的八一南昌起義部隊。
  1929年3月,在蔣介石和桂系軍閥李宗仁、白崇禧之間爆發蔣桂戰爭。3月15日,蔣介石以夥同李宗仁、白崇禧「分頭髮難,謀反黨國」的罪名,將李濟琛扣押,軟禁於南京湯山,剝奪軍政大權,並「永遠開除黨籍」。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李濟琛被釋放。同年11月,在國民黨第4次全國代表大會,李濟琛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中央政治會議委員,並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辦公廳主任和訓練總監。但李濟琛沒有接受蔣介石的收買,不久離開南京到廣州,開始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的政治活動。1932年,曾組織「抗日軍人聯合會」,圖謀反蔣,未成。后又聯合方鼎英、陳銘樞等組織「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為當時擁胡(漢民)反蔣(介石)的軍事頭領。
  1933年10月23日,蔣介石召開國民黨中常會,將李濟琛第2次「永遠開除黨籍」。11月20日,李濟琛與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率領十九路軍在福建發動反蔣軍事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並與紅軍簽訂反蔣抗日軍事協定,從此開始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李濟琛被選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1934年春,蔣介石急調京畿的36師、87師入閩「平亂」。陳誠集團近在贛東,故蔣令陳率部入閩。不久,由於共產黨舉止失誤,沒有配合和有力,福建事變被蔣介石成功鎮壓,李濟琛逃亡香港。后又在香港組織「中華民族革命大同盟「,出版《大眾日報》,繼續進行反蔣抗日宣傳。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李濟琛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主張國共合作,一致抗日,蔣介石鑒於全國的抗日形勢,撤銷對李濟琛的通緝令,並任命李濟琛先後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戰地黨政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桂林辦公廳主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院長等職,還授予李濟琛陸軍一級上將軍銜。1944年,桂林淪陷后,他團結一部分軍人和進步人士,在家鄉廣西蒼梧組織抗日武裝,開展敵後游擊戰。1945年5月,在國民黨第6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李濟琛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
  抗日戰爭勝利后,李濟琛聯絡馮玉祥等反對蔣介石發動內戰,曾兩次在廬山與蔣介石面談,批評蔣的內戰政策。1946年3月至4月,李濟琛聯絡李章達、蔡廷鍇等先後兩次娛會議,正式成立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並被推選為主席。聯絡國民黨內愛國民主人士,反對蔣介石內戰獨裁,為促進國內和平民主而努力。1947年3月9日,李濟琛在香港發表《對時局意見》,號召國民黨內「每一個對國家負有責任感的人」,都應勇敢地站出來「改正黨內反動派的錯誤政策」。5月,國民黨中央以「背叛黨國」的罪名,將李濟琛第三次「永遠開除黨籍」,並下令「全國通緝」。
  1948年1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成立,宋慶齡被推選為名譽主席,李濟琛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和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5月5日,發表通電,代表民革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關於召開新政協、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五一」號召。12月,應中共中央邀請離開香港北上,到達東北解放區。1949年6月,代表民革在北平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
  1949年9月,李濟琛代表民革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1屆全體會議,併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9月,在第1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49年11月、1956年2月和1958年11月,在民革第2、3、4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李濟琛均當選為民革中央主席。
  1956年,當時國家副主席李濟琛致毛主席的信,有言:「在政治上出爾反爾,營造鬥爭氣氛,製造對立階層,會造成深遠創傷。」
  1959年10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6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09-10-16 04:23 | 只看該作者
[編輯本段]李濟琛年譜(一)
  (1885——1959年)
  1885年誕生
  11月6日(清光緒11年9月24日),李濟琛出生於廣西蒼梧縣冠蓋鄉(后改為大坡鄉)料神村的一個又耕又讀的漢族家庭。祖先原籍江蘇武進,后因做官去廣西,才在廣西落戶。父親李均尚是秀才,在當地私塾做教師。母親吳氏是一位勤勞、儉樸、能幹的農村婦女。李濟琛,后名李濟深,字任潮。
  1891年(6歲)
  李濟琛父親去世,隨叔父李均良入鄉塾讀書,聰明好學。
  1897年( 12歲)
  李濟琛入高級鄉塾「大館」讀書,每天放學后和農忙季節,在家從事放牛、打柴等農業勞動。
  1901年(16歲)
  李濟琛考入梧州中西學堂讀書,當時正是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戰爭和戊戍變法運動失敗之後,我國的民族危機十分嚴重,李濟琛在該校讀書數年中,在進步教師胡漢民等人的啟發教育下,萌發了愛國民主思想和救國志願。
  1904年 (19歲)
  李濟琛懷著救國救民的志願,毅然投筆從戎,投入廣東黃埔陸軍中學學習軍事。
  1906年(21歲)
  因清政府減少全國軍事學校,黃埔陸軍中學被撤銷,李濟琛轉入廣東陸軍速成學堂步兵科學習。
  1907年(22歲)
  李濟琛在陸軍速成學堂畢業,被分配到廣東新軍當見習官。后調任新軍學兵營排長,與在該營任連長秘密從事革命活動的同盟會員鄧鏗,結成了莫逆之交。
  1909年(24歲)
  李濟琛入廣東講武堂繼續學習。
  1910年(25歲)
  廣東督練公所選送李濟琛到保定軍官學校(后改為陸軍大學)「軍官深造班」深造,攻讀高等軍事學。
  1911年(26歲)
  10月 辛亥革命爆發。李濟琛參加了保定軍官學校內進步師生的反清活動。
  12月 廣東革命政府都督胡漢民,派老同盟會員姚雨平率領廣東北伐軍北上,李濟琛聞訊後由北京趕到上海,參加了廣東北伐軍,被姚雨平總司令派在司令部任作戰參謀。
  1912年(27歲)
  1月1日 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建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並決定出師北伐。
  l月11日 孫中山宣布自任北伐軍總司令,黃興為陸軍參謀長,分數省進行六路北伐,姚雨平部是北伐軍的主力,負責沿津浦線向北進攻。
  1月中旬 姚雨平率領北伐軍在固鎮、宿州、徐州與清軍進行戰鬥,取得大捷,李濟琛參加了這三次戰役,表現了軍事才能,並建立了戰功。
  2月 南北議和成功,清帝宣統宣布退位。廣東北伐軍停止北伐,改稱第四軍,由姚雨平任軍長,下轄第22、24兩個師,李濟琛被提升為22師參謀長。
  3月 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由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第四軍隨即被撤銷,李濟琛和軍長、師長等一同離職。
  此時胡漢民曾擬推薦李濟琛去廣東任革命軍某部旅長,李婉言辭謝,決定回保定陸軍大學完成學業。
  1913年(28歲)
  陸軍大學由保定遷到北京,李濟琛繼續在該校「軍官深造班」深造。
  1914年(29歲)
  李濟琛在陸軍大學畢業,被留校擔任教官多年,為我國軍界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材,如曾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長的徐永昌,就是李的學生。
  1920年(35歲)
  年底 孫中山返回廣州,重建海陸軍大元帥府,再次開展反對北洋軍閥政府的「護法運動」,引起李濟琛的注意。
  1921年(36歲)
  春 李濟琛回南方探親,在廣州會見了摯友、孫中山的得力助手、粵軍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鄧鏗將軍,被鄧鏗留在第一師任副官長,參加中國國民黨,追隨孫中山進行護法鬥爭。
  不久,李濟琛被調升為粵軍第一師參謀長,協助鄧鏗將軍訓練第一師,使該師很快成為廣東革命政府所屬部隊中戰鬥力最強的一支軍隊。
  6月 因桂系軍閥出兵進犯廣東,粵軍第一師奉命開往粵北禦敵,李濟琛隨軍出征,在連城星子一帶大敗敵軍,打垮和消滅沈鴻英部1萬餘人。
  1922年(37歲)
  3月 鄧鏗將軍被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的黨羽暗殺,梁鴻楷繼任粵軍第一師師長,李濟琛仍任第一師參謀長,決心繼承鄧鏗遺志。
  5--6月 粵軍第一師奉孫中山之命參加北優。在師長梁鴻楷和參謀長李濟琛的指揮下,向江西進車,連戰皆捷,並在兄弟部隊配合下,一舉攻克贛南重鎮贛州。
  6—7月 陳炯明及其黨羽在廣州發動了反對孫中山的叛亂,北伐軍奉命回師平叛。粵軍第一師內因擁陳派力量強大,在回師途中,竟有一個團抗命參加叛軍對北伐軍作戰,兩個團發生動搖,李濟琛因此憤而辭職。
  8月 北伐軍回師平叛失敗。粵軍第一師重歸陳炯明控制。后李濟琛又按照孫中山的秘密指示,回粵軍第一師任參謀長,暗中聯絡革命軍官鄧演達等人,等待時機。
  12月 孫中山委派桂軍劉震寰、滇軍楊希閩等部組織西路「討賊軍」,準備進軍廣州,討伐陳炯明。李濟琛派人與西路討賊軍聯絡,暗中支持配合。
  1923年( 38歲)
  1月初 李濟琛率粵軍第一師兩個團和工兵營,在封開前線起義,反對陳炯明部叛軍,並配合西路討賊軍奪取了肇慶、三水,向廣州進軍。16日,配合西路討賊聯軍進佔廣州。陳炯明率殘部退往東江地區。
  2月 孫中山到達廣州,重建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任命各部官員,並整編部隊,李濟琛升任粵軍第一師師長。
  3月 李濟琛奉命率領粵軍第一師進駐江門,用突襲手段將繼續在江門作惡的原陳炯明部陳德春旅全部繳械。併兼任大本營駐江門辦事處處長,為大本營籌款。
  5月 李濟琛奉命率部參加討伐桂系軍閥沈鴻英。中旬,指揮粵軍第一師,一舉攻克肇慶,消滅沈部一個旅,隨後又收復西江各縣。
  7月上旬 李濟琛指揮粵軍第一師收復被沈鴻英部佔據的廣西重要城市梧州,迫使沈軍一個旅投降。同時,被任命為梧州善後處處長。
  7月19日 李濟琛被孫中山破格任命為西江善後督辦,負責統籌處理西江地區(包括廣西、廣東數十個縣)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各項事宜,仍兼粵軍第一師師長。
  李濟琛為了平定長期陷于軍閥紛爭的廣西,採納鄧演達等人的建議,制定了積極扶植並依靠傾向革命的新桂系黃紹竑、李宗仁部收拾廣西局面的戰略,在孫中山、廖仲愷等人的認可下逐步實施。為此,李濟琛隨即將梧州城交給黃紹竑部接防,后又派兵幫助黃部攻克藤縣,使其迅速擴大了地盤和軍事實力。
  8月 李濟琛在廣東肇慶設立了「西江善後督辦公署」。督辦公署下設參謀長、副官長、秘書長和民政處、綏靖處、軍法處,及「西江財政整理處」等機構。
  12月 李濟琛以西江善後督辦公署名義,在肇慶創辦了「西江陸海軍講武堂」,為兩廣培訓軍事人材。
  1924年(39歲)
  1月初 駐粵佳軍陳天泰部企圖襲取梧州。李濟琛為貫徹扶植新桂系收拾廣西局面的既定方針,命令所部幫助黃紹竑部在都城將陳天泰部繳械,隨後又動負黃紹竑、李宗仁等正式參加國民黨。
  1月中下旬 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李濟琛擁護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聯俄、聯共與扶助農工的政策。
  春 黃埔軍校開始籌辦,李濟琛為軍校的籌辦出謀劃策,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多方面的支持。6月,黃埔軍校正式成立,李濟琛兼任軍校教練部主任,鄧演達任副主任。
  5—8月李濟琛積極支持李宗仁、黃紹竑的「定桂討賊軍」,打垮了舊桂系軍閥陸榮廷部3萬餘人,佔領了廣西三分之二的地區,奠定了統一廣西的基礎。
  12月 在李濟琛的幫助和支持下,李宗仁、黃紹竑分別就任孫中山廣西大本營所委派的「廣西綏靖督辦」、「廣西綏靖會辦」職務,建立了廣西革命政權。
  1925年(40歲)
  1月 李濟琛派粵軍第一帥主刀,支援新桂系李宗仁等與軍閥沈鴻英部進行決戰。至3月,新桂系將沈軍3萬多人全部消滅,從此統一了廣西。
  2月 李濟琛派粵軍第一師陳銘樞旅參加廣州革命政府討伐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
  3月12日 中國國民黨總理、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在北京病逝。李濟琛極為悲痛。
  6日 李濟琛率粵軍第一師回廣州,參加平定軍閥楊希閩、劉震寰的叛亂,保衛革命政權。
  7月 廣州國民政府及其軍事委員會正式成立,由汪精衛任主席。國民政府隨即將駐粵各軍一律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李濟琛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下轄4個師和1個獨立團。
  8月20日 國民黨左派、國民政府委員兼財政部長廖仲償被右派刺殺后,李濟琛支持和參與了國民政府打擊國民黨右派的活動。
  9月23日 李濟琛被國民黨中央補選為軍事委員會委員。
  10月 國民革命軍舉行第二次東征。李濟琛任東征軍第二縱隊長,建立了重大戰功。這次東征徹底消滅了軍閥陳炯明的殘餘勢力。
  10月底 李濟琛奉命援救南路,后被任命為南征軍總指揮,指揮第四軍和廣西李宗仁部,打跨南路軍閥鄧本殷部5萬人,並於次年1月指揮部隊渡海作戰,徹底消滅了逃往海南島的鄧軍殘部,實現了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
  1926年(41歲)
  1月 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李濟琛因在前線未能參加,但因其戰功卓著,被大會選舉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2月22日 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批准蘇聯顧問羅茄覺夫(羅息喬夫)辭去國民革命軍參謀團主任職務,決定改參謀團為參謀部,派李濟琛為參謀部部長。
  2月23日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李濟琛為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
  3月20日 蔣介石發動「中山艦事件」,李濟琛對蔣的專斷行為不滿,曾當面批評蔣,要他「向政府和黨自請處分」。
  4月 李濟琛和蔣介石、譚延闓、朱培德、宋子文等人,受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的委託,負責共同籌劃北伐事宜,制定北伐戰略,並決定出兵湖南援助唐生智。
  5月李濟琛派第四軍葉挺獨立團開往湘南前線,援助唐生智軍。
  6月 李濟琛派第四軍第十師(師長陳銘樞)和第十二師(師長張發奎)自廣東出發,向湖南進軍,參加北伐。
  7月上旬 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國民政府決定李濟琛以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身份,兼任北伐軍後方留守總司令,坐鎮廣州,統一指揮兩廣根據地各警備區的防務,同時組織人力物力支援前方,保障前線的軍需供給。
  9月初 李濟琛為保障北伐軍的後方交通線不被敵軍截斷,親自指揮部隊,攻克重要戰略城市贛州。
  10月 由李濟琛派副軍長陳可鈺率領的第四軍第十師、第十二師和葉挺獨立團,因在兩湖戰場上所向無敵,屢建奇勸,10月10日又攻下了武昌城,因而被人民譽為「鐵軍」,並受到北伐軍總司令部特令嘉獎。
  11月 國民政府改組廣東省政府,命李濟琛兼任廣東省軍事廳廳長,后又任命李濟琛為廣東省政府主席。
  12月 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往武漢,決定在廣州設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分會,負責領導廣東、廣西的黨政軍事宜。由李濟琛任廣州政治分會主席,何香凝、孫科、戴季陶等七人為委員。
  1927年(42歲)
  3月10—17日 國民黨中央在武漢召開了二屆三中全會,李濟琛被全會選為國民政府委員和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
  4月上旬 李濟琛與黃紹竑應蔣介石的要求去上海。在上海多次和蔣介石、張靜江、吳稚暉、李石曾、古應芬、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陳果夫、陳立夫等人在一起開會,討論反共「清黨」問題。李濟琛支持了蔣介石等人的反共清黨主張。
  4月12日 李濟琛、古應芬等由上海回到廣州。同一天,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反共「清黨」的「四•一二」政變。
  4月14日 李濟琛在廣州召開駐粵陸海軍高級軍官會議,傳達蔣介石反共「清黨」的密令,成立了廣州特別委員會,宣布任命錢大鈞為廣州戒嚴司令,決定於次日凌晨起,在全市進行大搜捕。
  4月15日 廣州市全天戒嚴,在錢大鈞統一指揮下,國民黨軍警分路在全市對與共產黨有關的各機關、團體、學校和住宅進行了大搜捕,並收繳了工農群眾的武裝,封閉了各工會、農會和其他一些團體。
  同一天,李濟琛在廣州發出通電,指責武漢國民黨中央已為共產黨把持,宣布與武漢國民政府脫離關係,並表示希望「蔣江合作」。
  4月18日 南京國民政府宣告成立,李濟琛致電祝賀表示擁護。
  4月20—30日 廣東北江地區和海陸豐地區,在中共領導下,部分工人、農民和士兵先後舉行起義,李濟琛派兵將起義鎮壓。
  5月 南京國民黨中央決定改組廣州政治分會,仍由李濟琛任主席,以古應芬、戴季陶、黃紹竑、李宗仁、白崇禧、宋子文、李福林等人為委員。24日,廣州政治分會宣布成立。同時,廣州特別委員會宣告結束。
  6月 南京國民黨中央決定改組廣東省政府,任命11人為省政府委員,李濟琛為廣東省政府主席。
  8月1日 在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七•一五」公開宣布分共「清黨」后,以周恩來為首的中並前敵委員會,領導賀龍、葉挺、朱德指揮的國民革命軍等部,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起義勝利后,起義軍隨即撤出南昌,向廣東進發。
  8月10日 南京國民政府任命李濟琛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負責統轄兩廣地區軍隊,圍攻「八一」起義軍。李濟琛派三十二軍軍長錢大鈞等人率部分路對起義軍進行堵擊。 8月下旬錢大鈞部在江西會昌等地被起義軍擊敗。
  9月3日 李濟琛就蔣介石宣布辭職事,通電發表時局宣言,呼籲黨內團結,蔣汪合作,認為「擁汪倒蔣或擁蔣倒汪,均屬不當」。
  9月13日 李濟琛再次發表宣言,勸寧漢合作、蔣汪合作,並提出:(一)黨內各派應徹底實現統一;(二)恢復蔣介石總司今職,汪精衛亦不可「引退」;(三)速開中央執監委聯席會議,解決黨政軍等各項重大問題。
  9月15—17日 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了中央執監委聯席會議臨時會議,決定成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代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職權,負責接管寧漢兩個政權,改組國民政府。在會上。李濟琛當選為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委員和軍事委員會主席團的成員。
  9月下旬 張發奎、黃琪翔及其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從江西追擊「八一」起義軍,到達廣州和廣東地區,受到李濟琛的歡迎。隨後,李濟琛任命張發奎為廣東省國民黨改組委員、廣州政治分會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任命黃琪翔為廣東省軍事廳廳長。
  9月 「八一」起義軍進入廣東潮汕地區,李濟琛派第八路軍副總指揮黃紹竑代總指揮,指揮陳濟棠、徐景唐、薛岳、錢大鈞等部,對起義軍進行堵截、尾追,至10月上旬,起義軍除由朱德、陳毅率領約2000人突圍、后輾轉上了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外,其餘各部均在第八路軍的圍攻下,先後遭到失敗。起義軍主要領導人潛往
  香港。
  10月7日 李濟琛和張發奎聯名發表通電,表示歡迎汪精衛來粵「主持黨國大計」。李還派代表去漢口迎接汪精衛南下。
  10月29日 汪精衛等一行由香港到達廣州,李濟探親赴碼頭迎接。隨後,汪精衛在廣州積極開展反對南京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的活動。李濟琛雖不完全贊成,但仍給予支持。
  11月上旬 蔣介石派宋子文到廣東活動,鼓動汪派人物驅逐李濟琛及桂系黃紹竑出廣東,把廣東變成蔣江聯合反對南京「特委會」的基地。汪精衛接受了這個主張,便與張發奎密謀,決定「倒李驅桂」。
  11月16日 李濟琛隨汪精衛離粵赴港去滬。當夜,黃琪翔根據張發奎與汪派的密謀,聯合李福林、薛岳等部,打著「護黨救國」的旗號,在廣州發動了軍事政變,奪取了李濟琛的權力。此事被稱為「張黃事變」。
  11月下旬 黃紹竑奉李濟琛之命率廣西部隊,會同廣東徐景唐等部準備合擊廣州,討伐張發奎。張發奎命黃琪翔率主力第四軍等部開往西江布防。
  12月11日 中共廣東省委乘廣州兵力空虛,以共產黨人葉劍英率領的第四軍教導團為主力,在工人赤衛隊的配合下,發動了廣州起義,並成立了蘇維埃廣州公社。但不久就遭到國民黨各路軍隊的圍攻而失敗。
  12月中旬 南京國民黨中央重新任命李濟琛為第八路軍總指揮,並授予他整頓粵局的全權。20日,李濟琛在汕頭召開軍事會議,設立大本營,指揮陳銘樞、陳濟棠、錢大鈞、徐景唐、黃紹竑等各部對張黃軍發動進攻。張發奎、黃琪翔宣布下野去港,該部由繆培南率領,由廣東逐步撤往贛南,戰爭停止。
  1928年(43歲)
  1月4日 李濟琛重返廣州,恢復了黨政軍各項職務,重新控制了兩廣地區。為加強廣東治安和處理善後,李濟琛將全省劃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地區,分別任命徐景唐、蔣光鼐、陳濟棠和王應榆為各區善後委員,派他們的部隊駐防各區,並將徐、蔣、陳分別由師長提升為軍長或總指揮。
  2月上旬 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在南京召開。在這次會議中,李濟琛被選為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常委。
  2月下旬 英國公使蘭浦生到廣州訪問,李濟琛與他會談了改善粵港關係的問題。
  3月初 李濟琛出訪香港,受到港督金文泰的隆重接待。接著港督又回訪了廣州。通過互訪,粵港關係得到很大改善,廣東的工商業和對外貿易日益恢複發展。
  3月7日 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在廣州、武漢、開封、太原分別設立政治分會。廣州政治分會仍由李濟琛為主席。
  3月8日 國民政府任命李濟琛為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併兼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副校長。
  3月19日 李濟琛為調停蔣桂關係,促成北伐,從廣州到達南京。下旬,經李濟琛的調停,蔣介石與李宗仁為實現關係正常化,在南京達成了以下幾項協議:(一)桂系與西山會議派脫離關係;(二)蔣介石不給汪精衛實際的政治權力;(三)桂系支持北伐,蔣系軍隊不進入桂系控制之地區。
  3月30曰 李濟琛在南京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職。同時何應欽就任總參謀次長職。
  4月5日 蔣介石在徐州誓師「北伐」,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的第二次北伐開始。
  5月3日 日本侵略者為阻止北伐,出兵濟南,製造了「濟南慘案」。慘案發生后,蔣介石曾主張回師南下,停止北伐。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和國民政府主席譚廷闓等人主張繞道北伐。李濟琛完全支持馮、譚等人的主張,堅決反對蔣回師南下的主張。
  5月7日 在李濟琛的支持下,廣州各界20餘萬人民在東校場舉行了抗議日本出兵濟南大會,通過了抵制日貨、實行對日經濟絕交、倡議組織全國反日侵略大同盟、要求國民政府限令日軍立即退出山東等七項決議。
  5月11日 李濟琛在廣州召開黨政軍聯席會議,號召各界人民不忘濟南慘案的國恥,並規定軍、政、學各界在一個月內,停止舉行宴會。
  5月中旬 北伐軍繼續向北進軍。李濟琛電促李宗仁派第四集團軍主力,北上增援。
  6月初 奉軍退出關外,北伐軍佔領了北平、天津和華北各地,第二次北伐取得勝利。不久,張學良在東北「易幟」,接受南京國民政府領導,國民黨宣布「統一」完成。
  7月6日 李濟琛北上,在上海對記者發表談話,表示擁護裁軍主張,介紹了他在廣東實行裁軍的做法,並希望全國都認真實行裁軍。
  7月中下旬 李濟琛在北平多次出席蔣介石召集的北伐軍最高將領會議,與閻錫山、李宗仁、白崇禧等共同商討了對奉問題、裁軍問題、財政問題和關內軍事及熱河地區的善後等問題。
  8月8—15日 李濟琛出席了在南京召開的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會議討論了調整國民黨黨內關係、改革國民政府體制和裁軍等問題,並改選了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李濟琛被選為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成員。
  8月下旬 國民黨中央為改組國民政府,實行五院制,組織了「五院組織法」起草委員會,李濟琛和蔣介石、譚延闓、孫科等十餘人被推為起草委員會委員。
  10月8日 國民黨中常會討論通過了國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名單及國民政府各院和行政院各部的組成人員名單,李濟琛任國民政府委員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部參謀總長。
  11月21日 國民黨中政會批准李濟琛辭去廣東省政府主席職務。並按照李濟琛的推薦,任命陳銘樞為廣東省政府主席。
  1929年(44歲)
  1月 蔣介石在南京召開全國軍隊編遣會議,李濟琛出席會議,被選為全國編遣委員會常務委員,兼編遣委員會總務部主任。會議決定在全國設立八個編遣區,李濟琛又被任命為廣州編遣區主任。
  2月22日 桂系控制下的國民黨武漢政治分會,將蔣系人物、湖南省主席魯滌平撤職,自行任命何鍵為省長,被稱為「湘案」。「湘案」發生后,蔣桂矛盾公開化,蔣介石決心乘機發動討桂戰爭。
  2月28日 南京國民黨中央指責武漢政治分會違法越權,蔣介石令蔡元培、李濟琛等人查處。
  3月初 蔣又指使國民黨元老吳稚暉等人勸請李濟琛北上調處蔣桂矛盾。李濟琛以大局為重,不顧個人安危,於3月12日隻身到南京進行調停。
  3月21日 蔣認為李濟琛是桂系的「首領」,暗中支持桂系反蔣,便不顧信義,將李濟琛逮捕,囚禁於南京湯山。
  3月26日 蔣介石對桂系下了「討伐令」,發動了蔣桂戰爭。27日,國民黨中央又宣布永遠開除李濟琛、李宗仁、白崇禧黨籍。
  3月29日 李濟琛的部下蔣光鼐、蔡廷鍇、余漢謀、陳章甫等粵軍將領聯名致電蔣介石,譴責蔣的惡劣行徑,要求恢復李濟琛的自由。
  3—7月 國民黨元老吳稚暉、蔡元培、李石曾等人,也多次要求蔣介石釋放李濟琛。
  7月31日 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作出決定,准李濟琛恢復自由。但蔣介石對恢復李的自由不放心,便將李濟琛從湯山放國南京鼓樓李的家中軟禁。
  1931年(46歲)
  2月28日 蔣介石將國民黨元老、立法院院長鬍漢民囚禁,引起國民黨內各派共同反對。后反蔣派集中在廣東,另立中央,與南京蔣介石中央對抗。
  7—8月 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負責人鄧演達,聯絡各方軍事力量,準備推翻蔣介石的反動統治。李濟琛曾秘密籌款20萬元,交給鄧演達作為活動經費。
  9月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堅持對日不抵抗政策的蔣介石,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南京國民黨中央為了與粵方取得妥協,被迫接受粵方提出的蔣介石必須下台和恢復胡漢民、李濟琛自由等條件。
  10月19日 根據國民黨中常會的決定,李濟琛恢復國民黨黨籍並獲得自由,隨即離開南京,經上海、香港赴廣州。
  11月 國民黨各派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分別在南京、廣州、上海召開。李濟琛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12月15日 蔣介石被迫下野。蔣在下野前,秘密逮捕和殺害了鄧演達。李濟琛聞訊后極為悲痛,並與胡漢民、馮玉祥等24人共同發起,為鄧演達舉行了追悼會。
  12月21—29日 李濟琛出席了在南京召開的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這次會議改組了國民政府,李濟琛被任命為訓練總監、接著又擔任軍委辦公廳主任。
  1932年(47歲)
  1月28日 日軍進攻上海,李濟琛支持十九路軍在上海發動抗戰,從多方面給予大力支援。
  3月6日 蔣介石出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軍事參謀部參謀長,重掌國民黨軍權,並繼續推行對日妥協退讓政策。
  5月 蔣介石任命李濟琛為鄂豫皖三省「剿匪」副總司令,坐鎮蚌埠。李濟琛因不滿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及其特務統治,不久即離職去香港,走上了公開反蔣抗日的道路。
  1933年(48歲)
  5月 李濟琛與出國考察剛返回香港的陳銘樞共謀反蔣抗日大計,決定以駐守在福建的十九路軍為基本力量,並派人去各地積極活動,策動各方面共同反蔣抗日。
  7月 李濟琛、陳銘樞致電汪精衛等,反對國民黨鎮壓馮玉祥領導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
  9月 李濟琛、陳銘樞通過蔡廷鍇派人至閩西前線,與紅軍司令員彭德懷等人,商談合作反蔣抗日事宜,取得成功。后十九路軍代表又和蘇維埃政府及紅軍代表,簽訂了《反日反蔣初步協定》。
  10月 李濟琛、陳銘樞在香港召集反蔣各派力量的代表開會,決定在福州發動事變,成立抗日反蔣的人民政府。
  11月 中旬李濟琛、陳銘樞又在福州東郊鼓山主持召開了十九路軍將領和各反蔣派代表的會議,最後確定了發動事變的時間和具體計劃。
  11月20日 福建事變爆發。全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在福州召開,李濟琛在大會上發表了演說。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權利宣言》。當晚,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在福州成立,李濟琛被推舉為主席,併兼任人民革命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
  11月23日 國民黨中央宣布開除李濟琛、陳銘樞等黨籍,免除他們所擔任的各項職務。隨後即調派大軍對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發動進攻。
  1934年(49歲)
  1日中旬 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屬軍隊在國民黨大軍進攻下遭到失敗。李濟琛等人逃往香港。
  在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存在的三個月時間中,李濟琛曾主持召開了16次政府委員會會議,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具有進步意義的對內對外的宣言和綱領,並實行了一些有利於人民的措施,為我國的民族民主革命作出了貢獻。
  下半年李濟琛聯合徐謙、朱蘊山、方鼎英等人,組織了「革命軍人抗日聯合會」,后又秘密建立了「黃埔革命同學會」,策動國民黨軍人開展反蔣抗日活動。
  1935年(50歲)
  7月 李濟琛為挽救民族危機,繼續進行抗日反蔣鬥爭,聯合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人,在香港建立了「中華民族革命同盟」(簡稱「大同盟」)。李濟琛被推選為中華民族革命同盟主席。
  秋 中華民族革命同盟先後在香港出版了《大眾日報》、《民族陣線》、《戰線》等報刊,又在廣州創辦了《在抗戰旗幟下》的小型刊物,積極宣傳抗日反蔣。
  12月 中華民族革命同盟發表政治綱領,提出了策動全國陸海空軍、武裝全國人民、對日作戰、收復失地、推翻南京國民黨政權、樹立人民政權等八項具體主張。
  1936年(51歲)
  上半年 中華民族革命同盟派陳銘樞等人訪問莫斯科,與中共駐莫斯科代表商談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合作事宜。李濟琛託人帶親筆信件給中共,向中共表示致敬。
  6月 李濟琛派中華民族革命同盟中央委員李章達等人,去上海參加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成立大會。會後,又支持李章達等人在華南各地成立救國會組織和「全救會」華南區總部,積極開展抗日救國方運動。
  7月 兩廣事變爆發后,李濟琛應李宗仁邀請到達南寧,鼓勵和支持桂系堅持抗日主張,頂住蔣介石的壓力。
  8月 兩廣事變發生后,中共中央毛澤東等曾派代表去廣西,通過李濟琛的介紹向桂系說明了中共的抗日主張及希望「首先和兩廣當局結成抗日同盟」的意願。同時,李濟琛又推動桂系派代表去陝北,向中共提出雙方訂立抗日救國協議的建議。
  9月 毛澤東分别致函李濟琛、李宗仁等人,除表示贊成雙方簽訂抗日救國協定外,並闡述了中共最新提出的「逼蔣抗日」主張。
  10月 李濟琛接受中共「通蔣抗日」的主張,重新制定了中華民族革命同盟的綱領,提出了「召集人民救國會議」、「組織抗日國防政府,成立全國抗日聯軍」、「釋放救國的政治犯,爭取救國的一切自由」等主張,放棄了反蔣的口號。
  12月15日 李濟琛在廣西獲悉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於12日發動了扣留蔣介石的西安事變后,向全國發出通電,主張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同時,李濟琛寫書信四封,派專人去上海,分別送交宋慶齡、何香凝、張群和吳稚暉,請他們立即行動起來,千方百計地促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12月16日 李濟琛得悉國民黨中央推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準備對西安進行「討伐」后,當夜又與李宗仁、白崇禧等16人通電全國,反對內戰,主張西安事變「政治解決」,要求國民黨政府將「攻擊西安之中央軍,從速移開綏遠」,援助綏遠抗戰。
  12月18日 李濟琛再次發出通電,反對對西安用兵和誣衊張、楊,指出張楊兩將軍都是愛國將領,只因蔣介石對他們的抗日要求「屢陳不納」,才「迫以兵諫」,「絕不能以叛逆目之」。
  1937年(52歲)
  春 李濟琛在梧州召集中華民族革命同盟各省代表舉行會議,商討抗日救亡和推動國共合作等問題,接著,李濟琛代表「大同盟」發表了《解決時局抗日救亡之意見》,提出了「停止內戰、一致對外」、「開放政權、肅清親日派」、「召集救亡會議」等五條「挽救危亡、團結禦侮」之主張。
  稍後,李濟琛為了與中共中央建立直接聯繫,共商國是,又和蔡廷鍇聯名致書毛澤東,並派楊德華送往延安。毛澤東及時給李濟琛、蔡廷鍇寫了復函。
  7月 盧溝橋抗戰爆發后,李濟琛響應蔣介石團結抗日、共赴國難的號召,從廣西到達南京,後去廬山,支持蔣介石領導抗日。蔣介石委任李濟琛為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委。
  8月 日軍佔領平津后,向南推進,勢如破竹。李濟琛便向軍委會建議,將大軍退入山西,利用山區地形,牽制日軍,使日軍短期內不能南下,支持上海抗戰。軍委會接受李濟琛的建議,並派李去山西,協助閻錫山執行這一計劃。
  9一10月 中國軍隊在上海淤滬地區進行抗戰,李濟琛曾到前線視察,組織聲援,鼓勵前線的將士英勇殺敵,為國立功。
  10月30日 在陳銘樞的堅持下,李濟琛等人領導的中華民族革命同盟自動宣布解散,重新回到國民黨內。
  11月 日軍進攻甫京。李濟琛隨軍事委員會遷至武漢,主張發動民眾,不分黨派,重用抗日人才,實行全民抗戰。
  1938年(53歲)
  1月 新四軍組建軍部時,李濟琛決定將他在中華民族革命同盟時聯繫的一部分地方武裝,編入新四軍戰鬥序列,參加抗戰。葉挺軍長表示歡迎,但因蔣介石不批准,竟未能實現。
  4月 國民政府公布了《國民參政會組織條例》,籌備國民參政會。李濟琛推薦了不少愛國民主人士擔任國民參政員。7月,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在武漢開幕。
  夏 李濟琛致函蔣介石,指出汪精衛之流是不抗戰的,不能重用。同時建議邀請毛澤東、周恩來、白崇禧、馮玉祥等抗戰派人物「參加最高國防委員會,商量國家大計」。
  秋 李濟琛由武漢去衡陽,約集國民黨民主派人士譚平山等,擬定了一個改組行政院的計劃。後去桂林,寫親筆信十多封,派人去四川活動,爭取中共和各黨派及國民黨地方實力派對改組政府方案的支持。
  蔣介石電邀李濟琛去重慶,並派陳誠到桂林促駕。為顧全團結抗戰的大局,李濟琛來到重慶。不久汪精衛叛國投敵。
  1939年(54歲)
  1月 國民黨為加強戰區的黨政工作,決定成立軍事委員會戰地黨政委員會,蔣介石要李濟琛負責主持。李提出由蔣兼任主任,並在用人方面要打破黨派界限,蔣表示同意。
  3月 戰地黨政委員會宣布成立,李濟琛任副主任委員,主持工作。委員有陳誠、翁文灝、王葆真等人,邵力子任秘書長。委員會下設政務、黨務、軍務、總務、機要五個組,並在各戰區司令長官部設立戰地黨政委員會分會,在戰區內的各省政府設立辦事處,「推行一切戰區內的黨政事宜。」
  夏、秋 李濟琛主持創辦了戰地黨政委員會的機關刊物--《戰地通訊》,並支持和資助中共黨員錢俊瑞創辦了《戰地評論》雜誌,宣傳反對妥協投降和團結抗戰的主張。
  同年,李濟琛還派愛國民主人士王造時、陳希周、黃逸峰等,以戰區黨政委員會指導員和視察員的身份,去各戰區指導和檢查工作,促進了各地的團結抗戰,並支持錢俊瑞在重慶舉辦「戰地座談會」,經常邀請愛國民主人士就團結抗戰問題舉行座談。
  1940年(55歲)
  春 國民黨發動第一次反共浪潮,蔣介石命令衛立煌率領大軍兵臨晉城,準備進攻八路軍。李濟琛為了防止內戰,派王葆真先後訪問衛立煌將軍和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將軍,促成朱德與衛立煌在洛陽秘密會談,達成了停火協議,使晉東南兩黨兩軍出現了局部和平共同對敵的局面。
  夏 蔣介石因不滿李濟琛在戰地黨政委員會的活動,免去其副主任職務,調其去桂林任軍委辦公廳主任。
  6月 桂林軍委辦公廳成立,李濟琛到職。桂林辦公廳下轄第三、第四、第七、第九四個戰區,指導桂、粵、湘、贛、閩、浙、蘇、皖八省。
  下半年 李濟琛運用軍委辦公廳主任的職權,為解決軍需民食,團結軍民克服困難、堅持抗戰進行了大量工作。同時積極支持桂林八路軍辦事處的各項活動,並給中共從國外進口經桂林轉運去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大批戰略物資提供各種方便。
  同時,李濟琛被推為「廣西建設研究會」名譽會長。該會所用研究機構中,有上百名從全國各地去的文化界進步人士擔任研究員,在桂林積極從事創辦報紙、刊物、出版社、書店、劇團等進步文化活動。李濟琛對他們從多方面進行支持和保護,使桂林成為當時大後方著名的「文化城」。
  1941年(56歲)
  1—2月 皖南事變后,國民黨發動了全國性的反共浪潮,國民黨特務策劃對在桂林的大批中共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進行大逮捕。李濟琛用各種辦法幫助他們離開桂林,使李克農、夏衍、范長江、張友漁、楊東蒓、姜君辰等人都逃脫了國民黨的逮捕和迫害。同時,他還冒很大風險,幫助逃離重慶到達桂林的愛國民主人士鄒韜
  奮離開桂林去香港。
  春 廣州兒童劇團因團長有「異黨」分子嫌疑,全團20多人被第七戰區扣押,經李濟琛營救獲釋。同時,桂林特務組織準備逮捕由陶行知領導的「新安旅行團」成員,李濟琛為使該團免遭迫害,解囊資助路費,讓該團及時離開桂林去敵後抗日根據地。
  4月 李濟琛放走秘密離開重慶經桂林去香港辦報紙,當時還處於非法地位的「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央常委梁漱溟,並資助其部分辦報經費。不久,《光明報》在香港出版,刊登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宣言》和《綱領》,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
  1942年(57歲)
  春 1941年底香港淪陷后,大批在香港從事文化活動的愛國民主人士紛紛逃來桂林,生活困難。李濟琛設法籌款予以救濟,並積極幫助他們尋找工作。
  夏 日寇進攻東南亞各國,東南亞大批華僑紛紛逃到桂林和廣西各地。李濟琛聯合廣西省政府主席黃旭初等人,立即成立了「廣西各界救濟歸國僑胞委員會」,並促成省政府作出救濟僑胞的決定,從而使各地僑胞得到了救濟和安置。
  本年 李濟琛以軍委辦公廳名義,將桂林國民黨政府軍警機關以「異黨」嫌疑分子名義,非法逮捕的大批有激進思想的愛國青年的案件,調到辦公廳軍法處「審理」,然後將他們無罪釋放。到本年底,就有70多人被釋放。
  1943年(58歲)
  6月 李濟琛應周恩來的要求,派朱蘊山持他的親筆信件去柳州面見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營救從越南潛入我國、被作為政治嫌疑犯逮捕關押的越共領導人胡志明(當時化名阮愛國),9月,胡志明獲得釋放,恢復自由。
  冬 李濟琛獲悉國民黨當局即將逮捕在桂林的中共地下黨員、著名文化界人士陳翰笙,便立即派人通知陳逃走。陳翰笙後來回憶這段驚險歷史時,稱李濟琛「是他的救命恩人」。
  12月 蔣介石撤銷桂林軍委辦公廳,調李濟琛任軍事參議院院長。李濟琛雖接受任命,但拒絕去重慶,仍留在桂林從事抗日民主活動。
  本年 李濟琛將被國民黨作為政治犯軟禁在湖北恩施的老部下、中共黨員、新四軍軍長葉挺接來桂林居住。並多方託人照顧被國民黨秘密逮捕關押的國民黨元老廖仲愷、何香凝的兒子中共黨員廖承志。
  1944年(59歲)
  1月 桂林文化界人士聽說李濟琛將軍要調走,為李舉行送別宴會。出席宴會的有柳亞子、金仲華、田漢、歐陽予倩等人,賓主在會上頻頻舉杯,互相勉勵,流露了真摯深厚的感情。
  3月 李濟琛被聘請擔任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會名譽會長,支持戲劇界在桂林進行大會演。參加這次會演的共有來自西南各省的30多個戲劇團體的1000多人,演齣劇目60多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月 李濟琛針對豫湘桂戰役中國民黨軍隊在河南、湖南的慘敗,在桂林發表廣播演說,大呼剷除失敗主義,要求實行民主辦法,堅持抗戰。並和柳亞子、黃旭初等人,在桂林發起成立了「抗日動員宣傳工作委員會」和「桂林文化界抗戰工作協會」,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啊,重慶、成都等地各界人士紛紛響應。
  夏 李濟琛為團結國民黨內民主力量與反民主勢力進行鬥爭,推動民主改革,與何香凝、柳亞子、陳邵先等人一起,積極籌備建立國民黨民主派組織。同時,李濟琛還派朱蘊山去重慶,推動民主政團同盟改組為民主同盟,以便吸收無黨派民主人士入盟,擴大社會影響。
  7月 日軍進迫衡陽,李濟琛在桂林發起開展了「抗日救亡獻金勞軍運動」,並與柳亞子等人組成「長老團」,到處宣傳勸募,還親自參加了「國旗獻金大遊行」。
  8月 在衡陽淪陷前後,李濟琛鑒於抗戰形勢十分嚴重,曾聯絡龍雲、余漢謀、張發奎、薛岳等將領,並爭取史迪威將軍給予美國軍事物資的援助,準備在西南地區獨立堅持抗戰。后因史迪威被美國總統召回美國,國內形勢也發生了變化,這一計劃未能實現。
  9月 李濟琛離開桂林到賀縣八步,看望疏散到那裡的何香凝、柳亞子、歐陽予情、梁漱溟等人,並和在八步、昭平的愛國民主人士商談了抗日救亡問題,推動他們組織起來,堅持抗戰。隨後,李濟琛去梧州。
  11月 李濟琛由梧州回到家鄉蒼梧縣大坡鄉料神村。此時桂林已淪陷,梧州也很快被日軍佔領,李濟琛便發動家鄉人民組織起來進行抗日,並派人與老部下蔡廷鍇、張炎等將軍聯絡,推動他們在廣東組織抗日武裝。
  12月 日寇派一個曾是李濟琛舊部屬的姓林的漢奸去蒼梧大坡鄉李的家中作說客,勸李濟琛與日本人「合作」,並說日本人願將中南和華南地區交李管轄,遭到李濟琛嚴詞拒絕。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7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09-10-16 04:24 | 只看該作者
[編輯本段]李濟琛年譜(二)
  1945年(60歲)(字數受限制,只能取前部)
  1月初 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狄超白去蒼梧李濟琛的家鄉看望李濟琛,轉達了中共與李加強合作的願望;同時,蔣介石通過熊式輝,派彭澤湘到蒼梧,接李濟琛去重慶,李拒絕前往,並複電蔣介石。
  1月 李濟琛率隨員十多人,南巡桂東南各縣,發動各界人民開展抗日。在玉林時,他曾和當地黨、政、軍負責人及各界代表,共商建立粵桂邊人民政府,以便有組織地領導抗戰。這一倡議得到了各界人民的支持,但因遭到玉林行署主任的阻撓而未能實現。在玉林,李濟琛還致電李宗仁、白崇禧和黃旭初,建議廣西全省應「建立人民武裝,提倡人民自衛」,並「尊重民權,促進人民自治」。
  2月 李濟琛南巡到達蔡廷鍇的家鄉廣東羅定,此時蔡已通過其部下與中共合作,在三羅地區建立了抗日武裝,李濟琛與蔡廷鍇等討論了開展敵後抗戰問題。
  同時,李濟琛在羅定收編了一支由二三百人組成的鹽警隊,作為軍事參議院的警衛隊,后帶回蒼梧。
  3月 中共廣東臨時省委和東江縱隊的代表李嘉仁在羅定會見了李濟琛,與李商談了雙方進一步加強合作的問題,后東江縱隊曾託人帶給李濟琛10兩黃金和1斤人蔘,補助李作為開展抗日活動的費用。
  4月 李濟琛一行南巡結束,回返蒼梧。在回返途中,李應邀曾到郁南通門視察了中共領導的抗日游擊隊,受到熱烈歡迎,並在1000多人的大會上發表了堅持抗戰、主張民主的演說,給當地軍民很大的鼓舞。
  5月 李濟琛一行回到蒼梧后,中共粵中部隊的代表楊基到蒼梧看望李濟琛,商談了雙方加強合作的問題。李濟琛囑楊回部隊后,就將他的近況發電報報告周恩來。
  稍後,一個國民黨特務在蒼梧李的家鄉行刺李濟琛,未逞。刺客當場被李的警衛人員捉住,送往專員公署,后被釋放。
  夏 李濟琛派陳殘雲去廣東羅浮山區,通過東江縱隊與中共中央商討下一步抗戰行動,不久中共中央決定:成立「華南民主聯軍」,以東江縱隊和珠江縱隊為骨幹,請李濟琛任司令,反攻廣州。但後來由於形勢發生變化,此計劃未能實行。
  8月 日本帝國主義宣布投降,抗日戰爭結束。此時李濟琛正在家鄉患惡性瘧疾,經治療休養后,又投入了新的鬥爭。
  1946年(61歲)
  1月10日 國民黨、共產黨、民主同盟、青年黨和社會賢達五方面的代表,為協商解決戰後的和平建國問題,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開幕。
  1月21日 李濟琛為促進政協會議取得成功,對記者發表談話,明確主張「先政治民主化,而後軍隊國家化」。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月底,政協會議就改組政府、整編軍隊、國民大會、憲法草案與和平建國綱領五項重大問題達成了協議。李濟琛非常高興。
  2月10日 國民黨特務破壞了在重慶召開的慶祝政協成功的大會,製造了震驚中外的「較場口慘案」。李濟琛密切注視著形勢的發展。
  2月18日 李濟琛到達廣州,隨即會見了由重慶來廣州的孫科。孫科向李濟琛透露了國民黨「主戰派」正準備通過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撕毀政協決議的動向。
  3月3日 李濟琛由廣州飛抵重慶,出席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在這次會議上,國民黨頑固分子猛烈攻擊政協決議,並通過了多項修改政協決議的決定。李濟琛在會上被推選為國民黨廣西籍國大代表。
  3月17日 中共南方局和各民主黨派中央在重慶廣東酒家設宴歡迎李濟琛等人赴渝,150餘位各黨派領導成員和民主人士出席,馮玉祥主持會議,周恩來、張瀾、李公朴、鄧初民等發表了演講,一致對李濟琛始終堅持抗戰、主張實行民主進行了高度評價。李濟琛也在會上講了話,批評國民黨內頑固派反對政協決議的態度,要求大家為維護政協決議共同努力。
  3月 李濟琛會見了1945年10月在重慶秘密成立的國民黨民主派組織——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的領導人譚平山、陳銘樞、朱蘊山等,表示支持「民聯」的主張與活動,並接受聘請,擔任了「民聯」高級「指導員」。
  4月 遵照李濟琛離開廣州前的囑咐,蔡廷鍇、李章達等人在廣州開會正式成立了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簡稱「民促」),李濟琛被推選為「民促」中央理事會主席。
  5月15日 香港《華商報》發表「民促」成立宣言。宣言指出,「民促」建立的宗旨,是「欲團結海內外志同道合之同志,齊一步伐,集中力量,以促進中國之民主運動,共同完成建國大業,使和平、統一、民主、富強的新中國,得以雄臨於世界。」
  5月20日 李濟琛在重慶接受新華日報記者訪問,呼籲停止內戰,他指出,抗戰八年老百姓已經夠苦了,再打內戰,「老百姓怎麼受得了?!」呼籲國民黨當局馬上停止內戰,「建立一個各黨派聯合的政府」。同時,李濟琛還當面對主張打內戰的白崇禧等高級將領發出警告,指出打起來,「你們一定失敗」。
  5月21日 香港《華商報》發表了「民促」的「政治主張」,共73條,是一個全面系統的政治綱領。它主張:「國家主權屬於中華民國人民全體」,「國內一切民主黨派一律處於合法平等地位」,國民黨應「根據孫中山天下為公的精神」,「自動結束黨治,建立舉國一致的民主聯合政府」。經濟方面主張「節制資本」,實行「平均地權」。
  5月下旬 李濟琛在重慶與孫科;馮玉祥、陳銘樞等人,聯名約集國民黨內對蔣介石內戰獨裁政策不滿並有民主思想的國民黨元老和地方實力派人物于右任、覃振、熊克武、楊傑、張知本、龍雲、劉文輝等數十人舉行宴會,暢談時局,討論聯合起來反對內戰、獨裁、共同挽救時局等問題。
  這次會議后,李濟琛又和馮玉祥、陳銘樞、劉文輝、龍雲、蔣光鼐、余心清、朱蘊山等人在重慶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相互約定:如果蔣介石「破壞政協決議,國共分裂,進行全國性的內戰」,「我們就聯合國民黨內部可以聯合的力量,組織團體,展開反蔣鬥爭」。
  5月底 國民政府還都南京。李濟琛與馮玉祥等一起乘輪船回南京。路過萬縣時,李濟琛秘密囑咐當時駐防在萬縣的覃異之將軍,應設法不要參加內戰。
  6月 李濟琛派王葆真、余心清等人去北方策動國民黨軍隊反對內戰,還在南京當面囑咐吳化文、張克俠將軍「不要打中共,遇到中共可把軍隊撤到別的地方去」,並和章伯鈞等人一道,幫助吳化文與人民解放軍陳毅司令員建立了秘密聯繫,后吳化文在濟南戰役中率部2萬多人舉行起義。
  6月下旬 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李濟琛與第三黨領導人彭澤民、郭冠傑等,聯名致電美國總統杜魯門和國務卿馬歇爾及參眾兩院,要求美國政府停止援助蔣介石政府。
  7月 李濟琛被國民黨政府授予陸軍上將軍銜。並應蔣介石多次電邀,去廬山與蔣會談,曾勸告蔣介石停止內戰,實行政協決議。離開廬山回南京時,又給蔣留下一封長信,對其作最後規勸。
  秋 李濟琛鑒於蔣介石的內戰獨裁政策無法改變,便決定去香港組織力量公開反蔣,為了籌集活動經費,他將南京的住房典出,獲得1億元,相當於港幣20萬元。
  10月 由中共南方局倡議創辦的新型文科大學--達德學院,在香港九龍青山灣正式開學。該院是在李濟琛、何香凝、蔡廷鍇等愛國民主人士的支持下創辦起來的,由李濟琛任董事長,陳其瑗任校長,並邀請了一批民主教授任教。
  11月15日 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一手包辦的「國民大會」,李濟琛是「國大代表」,但拒絕出席違反政協決議的假民主的會議,並於11月下旬去上海。
  12月底 李濟琛在上海秘密會見了宋慶齡,談了他決心去香港組織國民黨革命派公開反蔣的打算,得到宋慶齡的支持。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4

主題

4481

帖子

3108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08
8
zhousx18 發表於 2009-10-16 11:48 | 只看該作者
主席說李濟琛就是一現行反革命而已,需要那麼多篇幅介紹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

主題

1235

帖子

27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1
9
民工老貴 發表於 2009-10-16 13:26 | 只看該作者
老毛一直端然於天安門城樓上,而老孫只是偶爾立於廣場上。孰君孰臣,一目了然。
不過,每年國慶讓老孫來朝拜老毛,也不知是哪個龜兒子的主意,太有才了,也太損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0

主題

1145

帖子

24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5
10
零下三度XVI 發表於 2009-10-16 21:08 | 只看該作者
第一:中國現在不是民主共和,
第二:共產主義帶來的不是曙光,是災難。
大陸淪陷以前共產黨說:一黨獨裁,遍地是災。現在看來的確是這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0

主題

1145

帖子

24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5
11
零下三度XVI 發表於 2009-10-16 21:20 | 只看該作者
百度百科首頁
李濟琛
[編輯本段]生平概述
  李濟琛(1885—1959),后名李濟深,字任潮,原國民黨高級將領,陸軍一級上將,廣西蒼梧人。李濟琛北伐前即是黃埔軍校副校長,是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中國國民黨革 ...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09-10-16 04:21

百度這個閹貨的資料你也敢用,不怕有假?
大陸淪陷以前共產黨說:一黨獨裁,遍地是災。現在看來的確是這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12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09-10-17 02:3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非常時期 於 2009-10-17 03:54 編輯

8# zhousx18


這話是你說的還是毛澤東說的?  李濟琛是批評過毛澤東. 但我沒聽說過毛澤東說李濟琛是現行反革命, 請給一個原話出處(何時,何地,)(要聯接). 當然成立民革以前.李濟琛幾何是國民黨第二號人物. 他當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 黃埔軍校副校長. 參加過四一六清共和對井崗山的圍剿. 殺過共產黨. 但我們現在談的是參加民革后的李濟琛.謝謝了.
格外小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13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09-10-17 11:48 | 只看該作者
8# zhousx18


再問一遍. 這話是毛澤東何時何地說的?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14
akihito 發表於 2009-10-17 12:5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kihito 於 2009-10-18 12:18 編輯

國慶大典上孫中山,毛澤東,胡錦濤對視的目光

一個是中華民國創始人   

另一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創辦人   

還有一個是可能將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融合在一起的人   
盈盈萬物,生生不息,唯道獨尊,無為而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15
akihito 發表於 2009-10-18 04: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kihito 於 2009-10-18 04:51 編輯


孫中山的中山裝



毛澤東的中山裝



胡錦濤的中山裝
盈盈萬物,生生不息,唯道獨尊,無為而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201

帖子

4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2

積分
47
16
vacances 發表於 2009-10-18 18:46 | 只看該作者
:akihito

不知道你想說什麼?是想說孫大炮的表情最真實嗎?還是想說胡長的帥?還是毛笑的最舒心?這也說明了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216

帖子

459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59
17
JGL123 發表於 2009-10-18 22:47 | 只看該作者
:akihito

不知道你想說什麼?是想說孫大炮的表情最真實嗎?還是想說胡長的帥?還是毛笑的最舒心?這也說明了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vacances 發表於 2009-10-18 18:46

我猜想akihito是想說, 毛和胡的胡裝並非真正的孫中山胡裝. 事實上二者也的確有著極明顯的不同, 難怪老外有毛裝一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97

主題

7532

帖子

3898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898
18
cenote 發表於 2009-10-19 01:50 | 只看該作者
胡錦濤的表現至今為止,可圈可點!

就像14樓所指出的,是否可成為

[quote]還有一個是可能將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融合在一起的人[quote]!
清靜無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357

帖子

478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78
19
愛國有理 發表於 2009-10-19 04:03 | 只看該作者
7# 華盛頓人
花這麼大的篇幅介紹李濟深,似乎與原帖風馬牛不相及,不知何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357

帖子

478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78
20
愛國有理 發表於 2009-10-19 04:18 | 只看該作者
1# 華盛頓人
毛澤東與孫中山都支持「改造民眾,創立共和」,孫中山在最弱勢的情況下得到中共及前蘇聯的支持,採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正確政策,才使得國民革命蓬勃發展,幾乎成功,可惜被蔣介石的愚蠢做法打斷,功虧一簣。但中共與孫中山的合作是非常好的,所以孫中山在中共高層中的威信也不低,再加上孫中山是最早舉起共和大旗的人,所以他獲得了中共的極大尊重。以上兩位都是開創歷史的人,希望胡錦濤也能有這樣的大智慧與大魄力,再造共和,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民主富強之路,完成先人的遺願,成為歷史偉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14: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