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森特 梵高晚期作品集錦-1853-1890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09-10-4 08:29 編輯



La Mousmé-蝴蝶姑娘-1888
梵高的藝術意圖與方向常常被聳人聽聞的傳說所掩蓋. 在藝術家的短暫成熟期(1888-1890), 世俗的誘惑和衝動與工作的完整性, 敏感度及定力矛盾重重.
在7/25/1888致弟弟西奧(巴黎畫廊經銷商)的信里: 我花了整整一個星期畫這幅畫, 如果你讀過"蝴蝶夫人"(Madame Chrysanthème-Madame Butterfly)就知道她是誰了, 不過我還得省點腦力以便親身體會, 我的蝴蝶是個12-14歲的日本鄉間女孩兒.
生動的臉龐, 有力的線條和大膽的互補色, 體現了梵高的投入, 這張畫屬於一個系列, "繪這幅畫讓我興奮至靈魂深處, 天際無涯".
http://www.balletmet.org/Notes/ButterflyStory.html
這個網裡的歌劇劇情簡介寫得簡明扼要. 保暖思邪門, 當時的歐洲有錢人流行赴日本, 目的之一就是臨時夫人, 所以有商家專門在窮鄉僻壤尋找幼女簡單訓練后應市, 小說的作者也去過. 結局為儘管離別時蝴蝶痛哭流涕, 信誓旦旦, 但是男主人公臨時回去取東西時, 正好見到其在高興的點錢, 並隨時準備歡迎下一任.
http://www.nga.gov/fcgi-bin/tinfo_f?object=46626
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
http://www.nga.gov/collection/gallery/gg84/gg84-main1.html
梵高這幅畫被分列在幾個展覽里, 順手來一段.
「後印象派」這個詞是英國評論家羅傑弗萊創造於1910年, 而當時所歸入的畫家均已辭世, 如梵高, 高更, 修拉和塞尚(Van Gogh, Gauguin, Seurat, and Czanne). 後印象派並不是局限性描述一個樣式或技法, 高更大膽與濃重的色彩, 梵高的高度表現性, 甚至情緒化, 瑟拉的系統性色點和塞尚對構圖的高度關注. 從某種意義上講, 這些藝術家不再滿足於描繪視覺效果(像許多藝術家在19世紀80年代那樣), 他們的表現力在於越過表面現象, 將情感, 智慧與畫面結為一體, 無論如何印象派一詞承認並造就了這些藝術家.


Roulin的嬰兒-1888



梵高自畫像-1889
雖然他的職業生涯是短暫的, 僅僅持續了10年, 文森特被證明是一個非常多產和創新的藝術家. 雖然他嘗試了各種課題-風景, 靜物, 人像才確定他作為藝術家的自我. 與倫勃朗一樣, 梵高深入探討自畫像並且畫了不下36幅, 這張屬於晚期的作品.
人很難了解自己, 畫像則更難. 我很瘦, 臉色蒼白如鬼, 黑暗的紫藍色背景和黃色的頭髮與頭部白色形成反差效果. -給弟弟的信
http://www.nga.gov/fcgi-bin/tinfo_f?object=106382


橄欖園-1889
1889年下半年, 梵高身不由己, 畫了至少15張橄欖園. 他寫信給弟弟西奧說: 全力以赴,
他們是老銀(old silver), 有時更藍了, 有時綠色, 古銅色, 高於泥土的褪色部分是黃色, 粉紅色, 紫色中帶有桔黃色...非常困難給以真實描繪. 他發現橄欖樹林非常神秘莫測, 美不勝收.
-大概是因為弟弟常年卧病在床, 所以梵谷每次寫信都非常詳細, 為研究與鑒定留下了非常珍貴的資料.



玫瑰-1890
由於酗酒和嫖娼, 文森特逐漸疏遠他的鄰居, 最終導致他們的行動, 1889年阿爾勒人散發了一份請願書, 驅逐文森特. 梵高自我流放至附近的雷米, 不過因禍得福, 期間高產達200幅之多, 包括兩幅最好的風景畫.
流放期所作玫瑰是梵谷最大, 最美麗的靜物-盛開的花束. 儘管他有時會賦予不同花卉以特定的含義, 不過這裡未作具體說明. 梵高認為花開花落代表著植物生命的誕生和更新, 畫里著意描繪春季新葉鮮綠色微妙的色彩, 玫瑰的原色為粉色, 瓶中的花已經開始酬謝, 形成了與綠色的互補與對比. 梵高致信向西奧解釋: 油漆很厚, 要用一個月才能幹, 所以沒有隨身攜帶畫作(5月16日動身-6月24日畫到達瓦茲).
http://www.fodors.com/world/europe/france/provence/feature_30009.html#
http://www.nga.gov/fcgi-bin/tinfo_f?object=72328


白衣少女-1890
1890年5月21日, 梵谷來到瓦茲(Auvers)-巴黎城外的一個小鎮, 弟弟西奧對他的健康表示關注, 並建議他訪問一位順勢療法醫生和狂熱的藝術贊助人. 從梵高抵達瓦茲到兩個月後去世(7月29日), 畫了大約70幅畫, 平均每天超過一幅. 6月中旬致信高更:"我試圖做一些小麥的研究"...我想以此生動又寧靜的背景畫一些肖像. 事實上, 兩個畫作中展現出同樣的年輕女子:「戴大黃帽子(配以天藍色絲帶)的農婦".
nothing but ears of wheat with green-blue stalks, long leaves like ribbons
of green shot with pink, ears that are just turning yellow, edged with the
pale pink of the dusty bloom─a pink bindweed at the bottom twisted round
a stem.
這段兒對小麥的描述把俺這正牌兒農夫都轉胡塗了, 明天早晨腦力狀態好一些再琢磨一下子.
http://www.quackwatch.org/01QuackeryRelatedTopics/homeo.html
1755-1843年, 德國醫生塞繆爾 哈尼曼(Samuel Hahnemann-1755-1843), 開始制訂西方18世紀晚期順勢療法的基本原則, 這個網站有些民間療法的辯論(專業與業餘水平一勺燴).
http://www.nga.gov/fcgi-bin/tinfo_f?object=465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