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西方媒體 「 妖魔化 」 中國的人文亮點

[複製鏈接]

1191

主題

2547

帖子

1117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1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guaiyouli 發表於 2009-10-8 02: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陳維健更多文章請看陳維健專欄
   
     中共六十周年慶典,金戈鐵馬,錦簇花團,海內外一批愛國者的民族自豪如痴如醉,西方媒體卻冷眼向洋。紐西蘭電視三台在播出「閱兵」后,即刻切換到中國百姓在污染貧困環境生活的畫面。解說 畫外音是:中國如此揮霍搞慶典,老百姓卻生活在貧窮之中。這樣的聲音並不僅僅來自紐西蘭這樣的西方小國,也來自西方的大國,英國《泰晤士報》,美國《華盛頓郵報》都發出了同樣的聲音。這樣的聲音,對於我們的愛國同胞來說必然義憤填膺,斥之為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妖魔化。但是,如果理性地來看待這些「妖魔」化言論,就會發現這些妖魔化的背後,是對中國百姓的一份透骨的人文關懷。


   
    中國國慶的揮霍,對於世界上最富裕的美英都是不堪設想的。對於紐西蘭這樣一個小國,當如天方夜譚。在紐西蘭政府每用一分錢,對民眾都要有所交待。紐西蘭是一個沒有正式國慶的國家,「懷當義日」(Wa itangi Day)算是國慶,但是政府不化一分錢,政府首腦在當年與土著居民簽約的地方舉行一個儀式,就完成了國家大典。奧克蘭作為紐西蘭最大的城市,市政大廳牆面剝落,地毯磨損,幾十年沒有錢維修,而政府提供給貧困家庭的「政府房」卻越造越高級,甚至為了不造成地區的差別,刻意在高檔地段建造政府住房,多少來自中國的移民,居住在政府提供別墅式的居室之中安享生活。儘管如此,媒體還時不時地批評著政府對民生的缺失。這樣的媒體當看到中國政府如此揮霍,民生卻如此困苦,如何能不拍案評說?西方媒體的評說,用中共的話來說: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話說對了一部分,它傷害了海內外一部分中國人的感情,這一部分人的榮辱感,是自私自利狹窄的民族主義情感,它缺乏的是對黎民百姓的慈悲與同情。他們不關愛,也不讓別人關愛。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所謂的妖魔化不但沒有傷害他們的感情,而是得到了一份來自遠方的關愛,為他們說出了想說而不敢說的心裡話。在國慶大典和中秋之日的北京,一位來自山東的女訪民李淑蓮在信訪局被祼體打死前,她與審訊警察有過一段對話:派出所一警號040582的警察剛聽完李淑蓮講他們不讓自己穿衣服的事,就不屑的說:「你多大年紀了?沒穿衣服有什麼?強姦你了沒?強姦你了沒?」李淑蓮一下氣哭了,說:「我就是80歲了,也有人權。」 警員說:「人權是外國人創造的,要人權找外國人要去。中國沒有人權!」小警察一語道出了中國人權的真相,放棄中國人權所有權,一腳踢到外國人這裡的正是中國政府。
   
    西方媒體和西方政府,在中國人看來是沒有區別的。但是恰恰相反,西方媒體往往是站在政府的對立面批評政府。這些年來,西方政府從國家利益著想,為了從中國的經濟來往中得益,往往對中國的人權問題保持沉默,並不時地對中共政權進行言不由衷的美化,以達到經濟上的最大收益。而媒體則不同,它的使命是堅持道義立場,中共的利益引誘對他們基本上起不了作用。雖然中共在收買西方政府的同時,也在收買西方媒體。今年美國一所大學對此有過一份調查,顯示中共可以收買媒體老闆,但幾乎沒有可能收買媒體的主持人、編輯、記者。在西方社會從事新聞媒體的人員,都是在社會中富有正義感的人,而且老闆也無權因言論觀點不同炒掉他們,倒是更有可能老闆為此被告上法庭,弄得聲名狼藉。所以西方媒體從來都不會買中共的賬,也不會買那些被「傷害了感情」的中國人的賬。因為他們的立場所在,是那些貧困無助,人權被凌辱的中國人。紐西蘭一名華人記者,去年參加了紐西蘭電視一台,有關「三聚氰胺」的新聞製作「Bad Milk」,獲得了紐西蘭最高新聞Qantas獎。就是西方媒體關注中國弱勢群體,為中國弱勢群體伸張正義之獎。但是不少愛國者對此低語,說她是揭中國的瘡疤,給自己戴上桂冠。
   
    中國的愛國者們對於那些親近美言中國的西方政客,總是給予「中國人民的朋友」的光榮稱號。對於批評中國的西方媒體,總是當作敵人,以最惡毒的語言進行詆毀。但是他們不明白的是,那些給予中國溢美之詞的政客,則是從來都 沒有把中國人當作一個應該和他們的國民享有同樣的人權的人看待過,他們看到的只是中國廉價的勞動,廉價的產品,以及把他們的產品推銷到中國,他們實際上做了當年帝國主義在中國只有通過武力才能得到的利益。而那此批評中共的西方媒體,則對中國沒有任何利益需求。他們把中國人真正當人看,以自己國家的人權標準來為中國民眾說話。中國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語。西方媒體具有的正是這樣一種推已及人的人文關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22: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