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DP大掃盲 - 經濟指標GDP能代表什麼 ?
1. GDP大並不代表生產力高,也不表明該國人的生活水平高。
2. 在西方人的規則下,你用它的規則來思維,只會讓窮國更受害。
3. 某人在印度小鎮端一天盤子,只創造1美金的GDP. 但是,其服務於當地社會的效果一點也不比另一位在發達國家端盤子的人差(雖然後者每天創造了100美金GDP)。
4. 你可能會說,這只是個別小的例外。
那麼,我再舉一個大的例子. 比如,登月工程的開支。
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20世紀70年代):耗資255億美元(相當於今天>500億美元)。
美國當前新的登月工程(不含月球基地): 預算大約為2000億美元.
中國的登月工程的開支(常娥一號用了2億美元):預計為《30億美元(不含月球基地).
也就是說做同一件事,美國人可產生的GDP是2000億美元,是中國人的67倍。
從生產力的發展的觀點看,雙方是打了平手。但從GDP的角度看,雙方相差66倍。
5. GDP是什麼? 下面再舉例來進一步說明:
某國總統下令(招標)讓1萬人去挖一條大溝,開支1億美金。所以直接產生了GDP為1億美金。
( 註:由於承包人要買設備/勞保用品/發工資/等等,工人拿到錢後會去消費等等,則產生的間接GDP還要多)。
第2年該國新總統上台,認為前任總統挖的大溝不好(原因可以有許多)決定再次派人去填平。所以又直接產生了GDP為1億美金。
這樣在一年內,該地回復到原狀,該國的財富沒有增加,生產力也沒有任何進步。只是植被被大大地破壞了,環境被污染了。
但是,該年度該國的GDP卻多增加了2億美金。
簡言之,大約只要每一元錢在經濟滾輪中轉一圈,社會統計就將GDP增加1元。
所以,如果給中國人每人每月的工資增加10倍,則中國的GDP就會大於美國的GDP。儘管,你的支出可
能要增加12倍。你的生活質量非但沒有改進10倍,反而是下降了20%。但是這些並不影響GDP的計演演算法。
這樣,你也許該悟出一點,知道什麼是GDP了吧。
GD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經濟體的規模和活力,主要是經濟運行的速度。
6. GDP這一經濟指標,是隨著西方"凱恩斯"的經濟學理論的流行而產生的。它也是為解決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而產生的學說。其核心點就是對經濟的「國家干預」。也有人將其稱為「挖溝理論」。這條溝雖然沒用,但是它刺激了經濟循環。
這一理論在經濟蕭條時特別管用。當前美國和中國的「救市」計劃,實質上就是在實踐這一理論。我們前30年的加大基礎設施的國家投入,也是在應用這一理論。
7. 快速地放大GDP,國家借人民的錢來做「基本建設」可以使經濟之輪加快轉速。但是,這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是有很大區別的。決定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與否的條件不是GDP,而是社會總財富的增速。在社會物質文明仍很低下的21世紀,其主要的增量成份是取決於「純物質」的部份(如大米/汽車/住房,等等)的增速,而不是社會成員可享受到的」服務「的增量。
快速地放大一個社會的GDP,會加快社會的「通貨膨漲」,這在社會經濟(GDP)高速發展的時期特別明顯。
所以,這也就可以解釋了許多人的疑惑:既然GDP和國民總收入比解放初期增加了100倍,為什麼自家的生活沒有感到提高很多。
你可計算一下,假如你們家是城市雙職工居民在1955年全家收入100元,養活5口人(有2個小孩上學,一個老人在家)這在當時是一個中等的生活水平。你家的房費只有幾元,醫療基本全免費,小孩學雜費平均每月不到2元。你家每月應有30%以上的結餘可存銀行。(你家如果存款8年,就可以有能力自建或購買一套約100平米的4居室住房。不需貸款)。
再看2008年典型的城市雙職工居民,全家每月收入4000元,養活5口人,平均每人800元。假如你們仍然是租房,
有2個小孩上學,一個老人在家。你們的生活水平已經到達社會低下的水平了。可能每月沒有一塊錢可以存銀行了。
全民收入和GDP是增加了100倍,但是財富的流向變了。其中,80%都流向了5%的人的口袋裡。你的實際收入沒有拿到社會平均值。這是其一。 其二,即使你家的收入拿到了社會平均值(比如,每月收入大於1萬元),在目前的物價和社會福利政策下,你家要存款30%也是很困難的。也就是說,雖然收入增加了100倍,並不等同於你的生活水平提高了100倍。可能你的感覺是生活質量比50年前略有提高,比如1到2倍。但對於收入增加小於100倍的家庭來說,可能他們的感受是,50年來生活水平反而下降了。
8. 快速地放大一個社會的GDP,還會帶來許多別的負面影響。比如生態環境的加速破壞,地球資源的揮霍和浪費,社會道德的加速敗壞。
全社會的人群都在追逐GDP和撈取金錢的速度,別的就自然顧不上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