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需建立「世界大國」型的人才戰略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09-10-3 10: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世界銀行一份報告就指出,當前世界工廠、土地、工具以及機械所凝聚的財富日益縮水,人才資本對於一國的競爭力正變得日漸重要,在以知識經濟為主的美國,人才資本「與實物資本相比,重要性要高出三倍多」。未來的中國,要實現大國崛起、產業升級,進行創新型國家建設,就必須對全球人才戰爭做出積極主動的回應。然而,目前中國的人才培養、流失、引進卻不容樂觀。

大學生就業難背後是人才緊缺

  中國的大學生目前正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2007年495萬大學畢業生有100萬未就業;2008年560萬大學畢業生約150萬未就業;2009年610萬大學畢業生又遇上百年一遇金融危機,不能如期就業的人數更多。與此同時,許多企業卻苦於「無人可用」,紛紛熱於海外「人才抄底」。

  這似乎形成一個鮮明的矛盾,有些學者就稱中國本土人才都已經過剩,為什麼還要去海外引進人才。但實際上這兩者並不構成矛盾。中國過剩的是需要國家和社會去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受過高等教育的一般性人才,但能夠自己創造就業機會、以及具備國際競爭力能從海外吸引就業機會的創造性人才和國際化人才卻一直很短缺。

  麥肯錫公司調查報告稱:中國大學畢業生大多數不具備國際競爭力,只有不到10%的人擁有為外企工作的國際化技能,相比之下印度達到25%;中國國每年新培養約60萬名工程師,是美國9倍,然而在中國160萬名年輕工程師中只有約16萬名工程師具備為跨國公司工作所需的實用技能和語言技能;在企業領域的高層次管理人才上,今後10年,中國將需要7.5萬名具備國際化素質的經理人,但目前卻僅有約5000名此類管理人才。這也是中國無法在全球市場吸引足夠多的知識產業外包機會、進而形成以低端製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的重要原因。

  目前,中國教育體系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培養「適應就業崗位需要」的時代,不適應培養自己能創造就業機會的「創造型人才」。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缺少比爾·蓋茨、拉里·埃里森、邁克爾·戴爾等大學沒有畢業、卻能建立微軟、甲骨文、戴爾等高科技公司人才的原因。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2007年進行的全球競爭力評比,中國科研人員總量世界第1,科研開發經費總額世界第6,可見中國科研投入的經費與人力都是世界前列,然而,專利產出率卻排在第23名,基礎研究是否增強長期經濟發展排名是17。這也生動地說明了中國科研實力之所以遜色於西方,不是政府財政投入以及相關人員不足,而是相關使用的人才有量無質。

  中國大學的學歷注水和有量無質現象相當嚴重,因此也意味著大學產業化生產出來的未必是人才。中國每年培養博士總量世界第一,2004年全國共博士點1900多個,2005年高校卻申報增設2700個博士點,一年申報量達到已有數量1.4倍。但即使以2004年的博士點來計算,我國平均每4.2個碩士能出1個博士,而美國是每10個碩士才能出1個博士。

  由於企業缺乏滿足他們競爭需要的高級人才,很自然一旦海外人才降價,「人才抄底」熱就難免出現。政府也很難強迫要求企業必須全部雇傭本國公民。新加坡人力部代部長顏金勇就曾在《聯合時報》舉例說明,如果一家跨國公司的項目需要聘用200名工程師,但只有100名本地工程師稱得上優秀,因此必須聘用100 名海外工程師;如果政府不允許它僱用海外工程師,以為這家公司別無選擇只能再僱用100個本地人,但事實上它還有另外一個選擇:那就是把業務、項目外包到有200名優秀工程師的國家,到時,不但沒得到100個就業機會,還白白失去100個職位。


已培養的人才大量流失

  培養人才的能力相對中國經濟發展非常滯后,並且還有個嚴重的問題:已擁有的人才還大量流失。從1998年5月4日北大百年校慶開始,政府曾投入巨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這一計劃被稱為「985工程」,一期、二期先後近40所大學入圍。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期望能培養「世界一流人才」。然而,頗為尷尬的是,巨額教育投入反而變成了對歐美髮達國家的教育補貼,這也是中國實施「人才強國」等宏遠戰略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北大、清華是內地最著名、能入世界百強的兩所大學,也是最早獲得教育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撥款各18億的兩所高校。然而自1985年以來,清華大學高科技專業畢業生80%去了美國,北京大學這一比例則為76%。2006年,清華和北大還分別以571名與507名博士輸送量,超過美國本土伯克利分校成為美國大學博士生來源最多的兩所院校。留學生出國深造是好事,然而問題是近九成的中國科學與工程博士都會選擇留在美國工作,孜孜不倦地走著「在美留學——找到工作——獲得簽證——申請綠卡——入籍成為美國人」的模式。因此,2008年7月美國《科學雜誌》把清華、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

  印度媒體曾把這種「培養階段」由本國投入成本、「產出階段」卻去了外國貢獻的情況稱為「奶牛現象」:牛的嘴巴在印度,吃的是印度的草,擠奶的卻是外國人。印度前鋼鐵與礦產聯合部長K.C.潘特就總結說:「人才流失的實質是一個國家花費大量錢財培養人才,到頭來卻把教育收穫奉送給別的國家……問題不僅是一個國家得不到本來該有的這種回報,還在於這些國家實際上擔負不起這筆經費開支,卻在幫助那些付得起更多教育經費的國家辦教育,這真是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違背常理的問題。」

  英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EPI)2007年發布《國際學生對英國經濟產生的效應》,計算每個非歐盟國家留學生平均每年帶來收益約2.44萬英鎊。目前,中國每年輸送近20萬留學生出國,在海外正進行學習留學生接近50萬,按每名留學生每年為國外貢獻2萬美元估算,中國僅留學一項就每年為外國補貼100億美元的教育外匯。而且不僅僅是教育、培養、培訓、替代成本不可收回,最嚴重的是自身錯過發展機遇。

  概括來說,「人才外流」、「人才環流」未必帶來損失,但演變成「人才流失」就只會有損失,因為這些人才在海外創造的發明專利、知識產權以及物質財富,國外不可能免費轉讓給中國。截至2008年,中國留學人員總數大約139萬,歸國留學人員只有39萬,回國總比例僅僅為28%。這一回歸率在新興發展中國家最低。而且留學人才學歷越高、專業越熱門,回歸比例越低。國際經合組織有份統計,在1990 至1999 年,大約47%外國出生的博士選擇留在美國,其中各國發展最急需的科學和工程領域,中國博士生滯留率是87%,不但超過台灣(57%)以及韓國(39%),還超過另一個人才流失嚴重的新興發展中國家印度(82%)。因此據美國「全國科學理事會」統計,美國超過三分之一科學家和工程師都來自外國,這些外國出生具有博士學歷的科學家與高級工程師22%來自中國大陸,4%來自中國台灣,排在第2名的印度才只有14%。

  有一種樂觀的看法認為,巨大的人才流失並沒有影響中國過去的經濟騰飛,所以未來也沒有必要擔心。但過去經濟發展之所以不受影響,是因為產業結構以製造業位主,更需要大量廉價的技術工人。如果中國開始產業升級,知識經濟就是人才經濟,缺乏人才的影響就會顯現出來。並且關鍵是中國現在這種高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高出口、高投資基建、低附加價值、低價勞動力付出、低端產業增長為主的「中國製造奇迹模式」無法長期持續,一個《勞動合同法》就讓大批工廠倒閉,除非中國勞動者的收入永遠不增長,否則,勞動力的「廉價優勢」遲早失去,跨國企業接會把製造工廠轉移到越南、墨西哥等更廉價的地區。

  這也是我們需要反思的問題:「龍的世紀」中的「中國龍」難道是全球產業鏈當中的「苦力」?中國難道不能在海外投資、併購等腦力戰場上成為主要玩家?發展知識、科技、創意、創新為核心的「人才經濟」能繼續忽略人才流失嗎?


中國需建立「世界大國」型的人才戰略

  2008年,感到中國、印度咄咄逼人的五角大樓,邀請蘭德公司對自身進行「調查」。但是,蘭德公司卻認為這種懷疑沒有道理,他們稱美國將繼續保持著其在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不是因為貨幣,不是因為能源,不是因為制度文化,而是因為美國競爭對手最優秀的人才不是在與美國的人才競爭,而是與美國的頂尖人才一起為美國工作,例如全世界70%諾貝爾獎得主都被美國僱用,其中一半以上不是美國出生。

  這些研究者認為:獲得外國的技術、專利、知識產權需要付出高額的費用,但是,獲得外國掌握這些技術的人才卻可能完全免費。而要成為世界的超級大國,僅靠培養人才不夠,還要有「世界大國」的人才戰略,不但挽留住本國優秀的人才,還把世界大多數頂尖人才都爭奪到本國來工作。二戰前德國培養的諾貝獎得主是美國的3倍,但因為不同的人才態度,愛因斯坦等大批德國尖端人才毅然前往美國新大陸,最終也把世界中心從歐洲帶到了美國。

  當然,不能忽視美國「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制度的作用。美國有著一套完美的全球人才機制:吸納全世界最優秀的青年去美國深造(美國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超過三分之一給了外國留學生);然後送到全世界最優秀的大學培養成材(排名世界前40大學美國佔了四分之三);接著阻止這些最優秀人才畢業后成為競爭對手,讓他們獲得綠卡以及入籍美國(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的外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大部分會%留下);最後,又向他們提供充分發揮才能的平台(例如全世界科研經費40%是美國提供)。

  然而,在中國,目前不但沒有在全球人才戰爭中主動出擊,爭奪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相反,還處在被動挨打的狀態——僅僅只是被動地防守人才流失。

  許多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西包括我們中國都以「人多地少」作為無法成為發達國家的原因。但是,面積不如中國雲南省、人口達1.2億、多火山地震又資源貧瘠的日本,各類人均自然資源指標比中國、印度更為嚴峻,卻證明了依靠能攬全世界資源為己所用的人才戰略,能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人均收入還曾一度高居世界第一。美國則證明了要吸聚全世界大多數頂尖人才才能成為超級大國。

  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中國必須打贏這場全球人才戰爭,建立能夠在海內外吸引、選拔、使用、挽留住世界頂尖人才的環境、平台、制度,才能實現大國崛起與民族復興,這也是我寫作《人才戰爭》的動力所在。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10-3 11:11 | 只看該作者
人才輸出. 是中國最大的教育失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980

帖子

187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75
3
zhaodeneng 發表於 2009-10-4 22:40 | 只看該作者
怎麼說是「人才外流」?流出的充其量只能說是「毛胚」,是別人幫你加工成才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2177

帖子

127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73
4
zgynkmsgh 發表於 2009-10-5 07:04 | 只看該作者
人才輸出. 是中國最大的教育失敗.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10-3 11:11

不用擔心,他們是到國外實習的,有鳳還巢的時候。重要的是中國需要有創業的環境,種好梧桐樹,方可引來金鳳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4

主題

4481

帖子

3108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08
5
zhousx18 發表於 2009-10-5 07: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housx18 於 2009-10-5 07:15 編輯

中國的教育實際上就是一高考,上了大學就開始划船了,畢業后就不知什麼叫教育了,就開始培養下一代了,平均水準基本保持在高中畢業到大學一二年級的水準。上了研究生的更慘,就是一個中文的CopyCat,博士幹得好的就是一英文的CopyCat,知道北大清華出了多少靠翻譯一兩本教科書成名的中科院士嗎?明明是抄,還敢寫著,都是窩裡橫,高校還產生大量學霸,中國年輕人是出不了頭的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6
zjd713 發表於 2009-10-5 08:0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jd713 於 2009-10-5 08:08 編輯
中國的教育實際上就是一高考,上了大學就開始划船了,畢業后就不知什麼叫教育了,就開始培養下一代了,平均水準基本保持在高中畢業到大學一二年級的水準。上了研究生的更慘,就是一個中文的CopyCat,博士幹得好的就是 ...
zhousx18 發表於 2009-10-5 07:12


這麼說來國外更慘,大學生一大堆,弱智的更多。只有極少數繼續深造下去,大多數屬於混日子,畢業后專業對口比例更低。在國外生活久的都應該知道,大多數如IT業這種高科技行業,在國外本地人才相當少,大多數都是中國人,印度人,西歐人等,本地人都喜歡干一些耍嘴皮子的工作。這說明了什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基督天主神 發表於 2009-10-5 09:56 | 只看該作者
1# 華盛頓人
別扯淡了,中國大陸留不住人才是因為人才戰略嗎?
請問美國的人才戰略是什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基督天主神 發表於 2009-10-5 09:57 | 只看該作者
這麼說來國外更慘,大學生一大堆,弱智的更多。只有極少數繼續深造下去,大多數屬於混日子,畢業后專業對口比例更低。在國外生活久的都應該知道,大多數如IT業這種高科技行業,在國外本地人才相當少,大多數都是中國人,印度人,西歐人等,本地人都喜歡干一些耍嘴皮子的工作。這說明了什麼?zjd713 發表於 2009-10-5 08:05

問題是明知如此您還不回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170

帖子

24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8
9
閑聊 發表於 2009-10-5 11:34 | 只看該作者
等中國強大到和美國足以在經濟上抗衡,人才自然會迴流的。沒有什麼人才戰略的問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9: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