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智庫:解放軍先進指揮通訊系統不參加閱兵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09-10-1 08: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東方網   (2009-09-30)

  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程迪恩稱,國慶60周年閱兵僅能顯示解放軍戰力的冰山一角,而在未來作戰中威力可能更加強大,而且以及取得飛速發展的指揮和控制系統、機載預警系統、衛星導航能力,則幾乎不會出現在閱兵現場。

  東方網報導,美國華爾街日報9月28日刊載了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程迪恩的文章稱,中國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舉行的十一大閱兵,僅能顯示解放軍戰力的冰山一角,而在未來作戰中威力可能更加強大,而且以及取得飛速發展的指揮和控制系統、機載預警系統、衛星導航能力,則幾乎不會出現在閱兵現場。文章還建議美國方面更加重視解放軍在上述領域的發展。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念活動中,最令人側目的事件莫過於中國軍方在國慶閱兵中向全世界展示的各類新型武器了。文章引用媒體報道指出,約52種武器系統將在此次大閱兵中揭開神秘面紗,其中包括洲際和中程彈道導彈、無人機、遠程巡航導彈及國產「殲-10」戰鬥機。

  解放軍新型東風改型導彈將參加閱兵

  從一定程度上來看,這些武器系統可能會分散人們的注意力。畢竟相對低調的指揮、控制和通訊系統(如空中預警和控制飛機以及衛星通信設備)才能更準確地反映出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實力。這些武器系統在閱兵中可能不會太過顯眼,甚至可能不會出現在閱兵現場,但其更加清晰地表明了中國戰略思想和技術的日益精進。

  文章指出,中國並不願意與美國展開兵器對兵器的對決,而是試圖通過「不對稱作戰」途徑獲得相對優勢。解放軍分析家認為,為了打贏未來戰爭,解放軍應該側重提高收集、傳遞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與此同時還要削弱敵人的這種能力。

  目前,中國很清楚如何利用手中的新式先進武器系統對美國造成最大程度的破壞和威脅,天基系統即是這種努力中的關鍵所在。天基系統不僅是收集信息的「制高點」,而且還是美國式戰爭發揮威力的關鍵——美國在科威特、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就是很好的證明。

  文章稱,雖然中國連貫的軍事戰略和日益改善的常規訓練雖不太引人注目,但卻更重要、更令人擔憂。值得一提的是,解放軍的常規訓練內容豐富,包括指揮和控制能力、跨區邊境部署能力及「在複雜的電磁環境中進行訓練」的能力,而後者顯然將網路戰及電子戰包括在內。

  有鑒於此,文章認為中國國慶當天僅能顯示解放軍戰力的冰山一角,而美國的國家安全機構需要探索深入了解中國軍力的途徑。比如,美國不應將目光局限在中國的新武器系統上,而應對中國後勤能力以及訓練制度進行長期、深入的分析。這就需要美國國家安全機構大量研究中文材料,比如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考書籍、教科書和其它官方出版物等,因為這些材料中可能涉及了解放軍軍事理論調整。

  文章稱,如果美國要應對中國的戰略變化,就必須加強在東亞地區的軍事力量。雖然美國現在的側重點是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但東亞地區也存在爆發衝突的可能性。文章認為,美國必須維持其在東亞地區強大的常規力量及影響力,這樣既可安撫美國的同盟國,也能夠向中國標明其在東亞地區承擔的義務。

  文章指出,或許對於美國決策者而言,最大的挑戰是同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間的互動。事實證明,如果要了解中國軍事制度變化,最好的途徑就是同中國軍事人員展開對話、觀察他們的演習、甚至走進軍事學院或高等軍事教育研究所。當然,這種互動需要給雙方都帶來好處,中方也會通過相互訪問以及交流獲得美國的軍事信息,雙方顯然都不會願意維持一個僅讓對方受益的項目。在這種情況下,華盛頓必須使北京確信公開中國在東亞地區的戰略目的符合中美兩國的利益。

  文章稱,很明顯目前美國在亞太地區擁有軍事主導地位,但隨著中國國家利益範圍迅速擴大、軍事能力日益增強,雙方很可能會在亞洲內外產生摩擦。因此,中美兩國有必要減少在軍力及戰略目標方面的誤解。而如果要實現這一點,美國分析家就不能再把時間浪費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要密切關注中國日益增長的整體戰力。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18: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