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漢武帝不經意改寫歐洲歷史 北匈奴滅亡西羅馬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9-24 07: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誰不經意改寫了歐亞歷史
    -《世界知識》主編精心研究並披露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北匈奴被漢軍打敗后,余部西遷入歐洲,並在300多年後致使西羅馬滅亡

    -東西突厥政權被唐軍消滅后,余部西逃,其後裔在歐亞大陸先後建立四大帝國


    一隻蝴蝶扇動一下翅膀,可能會在千里萬里之外掀起一場風暴。因為它的翅膀振動了周圍的空氣,這種振動一波一波傳導開去,可能會在很遠之外,或者很長時間之後,造成很大的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位相距700年的帝王,就是這樣兩隻蝴蝶。他們在各自的首都長安城裡各自做出了一項決定,卻在不經意間給歐亞大陸造成了長久的影響,而這種影響至今仍在被我們感覺到。

    這兩位帝王,就是漢武帝和唐太宗。

  ◎第一隻蝴蝶◎

    -漢武帝不經意改寫了歐洲歷史

    -裹挾、逼迫其他蠻族進入並最終導致西羅馬滅亡

    兩漢相繼對匈奴進行決定性打擊,迫使北匈奴被迫西遷進入歐洲,最終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歷史假設,已為許多人所熟悉。

    根據中國史籍記載,對北匈奴的最後一場戰役,發生在東漢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北(匈奴)單於復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後漢書·南匈奴列傳》)。

    「逃亡不知所在」,這六個字是中國史籍對北匈奴的最後一次記載。北匈奴到哪兒去了?

    在古羅馬史籍記載中,公元374年左右,一支來自亞洲、從來沒有見過的游牧部落,自東向西渡過伏爾加河和頓河,進入歐洲東部,並且帶動、裹挾、逼迫許多其他野蠻民族一起向羅馬帝國邊界涌去,「一路掃蕩破壞所遇到的一切」。公元5世紀,這些蠻族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東部地區。公元476年,經歷了蠻族長期沉重打擊的西羅馬帝國滅亡。

    渡過伏爾加河的這批兇狠、奇特的游牧民族是什麼人呢?長期以來,歐洲人只稱他們為Huns,讀音既像漢語的「匈奴」,也像漢語的「胡」。中國學界根據如下假設,將其譯為「匈人」或直接譯作「匈奴人」。

    18世紀,先是一些來到中國的西方傳教士提出,也許這些匈人就是被漢朝打敗的匈奴人的後裔。法國漢學家、歷史學家德揆尼,與英國歷史學家吉本,都進一步印證這一觀點。從此之後,「匈人」就是匈奴人的觀點就在西方和中國史學界開始流傳。

    如果這種觀點成立,我們是否可以說,公元前2世紀末期漢武帝在長安城做出打擊匈奴決定的那一瞬間,就等於一隻蝴蝶開始扇動翅膀。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歐洲經曆數百年「黑暗時代」后,通過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政治革命和工業革命等偉大的社會運動,迅速崛起成為主導世界歷史的力量,世界也因之而改變。有人說,自從漢武帝決定打擊匈奴,或者是自從秦始皇修建長城——歐洲,從而世界的命運就已經被註定。

  ◎第二隻蝴蝶◎

    -唐太宗再振翅膀,後果驚人

    -突厥人被迫向西發展,屢建帝國,屢次失敗

    漢武帝發動打擊匈奴的戰爭700多年後,歷史重演。

    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冬,唐太宗命十萬大軍北出雁門關,拉開唐與突厥30餘年戰爭的序幕。又一隻蝴蝶振動了翅膀。唐太宗和十萬唐軍的敵人,就是稱雄漠北、多次進犯內地並對唐王朝構成嚴重威脅的突厥人。

    反擊突厥的戰爭分兩個階段,分別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時期完成。第一階段消滅了東突厥,解決了北部地區的邊患。第二階段完成的是在西域打擊西突厥的戰爭,伴隨著唐與西突厥對西域的激烈爭奪。平西突厥的最後一戰爭爆發在顯慶二年(公元657年),西突厥首領阿史那賀魯戰敗跳伊犁河逃往石國(今塔什干),被當地人擒獲,送與唐軍。西突厥自此滅亡。

    其後唐朝對西域進行了有效的政治和軍事統治,西突厥余部不但不能再威脅騷擾內地,而且也不再能夠在西域繼續生存下去,他們只好像他們遙遠的祖先匈奴人那樣向西發展。

    從此以後,中國史籍中關於突厥的記載逐漸平息。不久之後,在中亞、西亞、歐洲,波斯人、阿拉伯人、拜占庭人以及後來西方人的史籍中,卻有一批批的突厥人部落縱橫馳騁在中亞、西亞和歐洲的大地上,一次次地發動進攻,一次次地建立帝國,一次次地失敗,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裡,把歐亞大陸的許多地方也攪得天翻地覆。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沙發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9-24 07:54 | 只看該作者
◎關於突厥人◎

    -歐亞大陸上那一批批「突厥人」是誰

    -天生的戰士、政治大玩家以及生意高手

    遭到唐帝國打擊遷到中亞以後,突厥人的生存環境和生存狀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亞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民族眾多,各種文明相互交錯,而且,在這裡自古以來存在著許多文明古國,突厥人不再可能像以前那樣舉族對鄰國大規模地襲擊、搶劫、騷擾、作戰。他們不得不和當地居民生活在一起,變過去的游牧生活為定居農業生活。突厥人與中亞各族彼此混雜融合,就使突厥人的社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幾代人以後,就很難分清誰是真正意義上的突厥人,還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突厥人。所以,遷到中亞的突厥各部已不是同一個種族集團。所謂「突厥人」,是當時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對他們的一個籠統的稱呼,而其實他們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文化、宗教信仰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在此也統稱這些操各種突厥語言的民族為突厥人。


    那麼,他們又是憑藉什麼一次一次在歐亞大陸上縱橫馳騁呢?

    突厥人是天生的戰士。儘管敗於唐朝,但在其後的一千多年裡,他們在歐亞大陸縱橫馳騁,戰士的天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突厥人是天生的外交家和國際政治大玩家。不管是居於漠北高原之時,還是西遷中亞之後,他們洞悉歐亞大陸的國際關係、洞悉其風雲變幻和遊戲規則,並且妥善利用、縱橫捭闔、長袖善舞。

    突厥人還是做生意的高手。不管是與波斯聯手還是與拜占庭聯手,都有一個非常現實的目的:壟斷絲綢之路。他們利用居住在中亞這樣的條件,把與中國作戰所掠奪來的絲綢,把東方商人販運到中亞的絲綢,拿去與羅馬、拜占庭做生意,獲利非常豐厚。

    他們就是憑藉著這些本領,在濃墨重彩地書寫著歷史。

  ◎「塞爾柱帝國」◎

    -一個虛擬又實在的帝國

    -被阿拉伯帝國征服,又尋機佔領首都

    原先那種「草原帝國」式的國家形態在唐朝打擊下瓦解了,西遷南下的突厥人卻在1000多年的時間裡,在中亞、西亞、南亞建立了一個個定居式的帝國,其中有些已經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而有些至今仍然能夠讓世界感受到他們曾經的存在。

    公元7世紀是突厥人命運中的一個生死攸關的嚴峻關口。在東方,他們遭到唐帝國的沉重打擊,不得不向西遷徙;幾乎同時,在歐亞大陸西部出現一個強大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以旋風般的速度迅速擴張,很快滅亡了突厥人曾經的盟友和對頭波斯薩珊帝國,大軍直逼中亞,立足未穩的突厥人又淪為阿拉伯人的被征服者。面臨這樣嚴重的民族生存危機,突厥人的辦法就是忍耐和等待。阿拉伯人儘管征服了突厥人所居住的地方,但是卻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每年引進大批的突厥奴隸作他們的雇傭軍、邊防軍甚至宮廷衛隊。曾經叱吒風雲的突厥人豈甘如此命運。他們總能翻雲覆雨,尋找機會,推翻統治者,變成主人的主人。塞爾柱突厥人就是從奴隸做主人的典型例子。這支突厥人接受了伊斯蘭教,受編成了阿拉伯人的雇傭軍以後,不斷參與當地的政治紛爭、宮廷陰謀,到公元11世紀,乾脆大軍進入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迫使哈里發授予他們「蘇丹」稱號,實際上成了阿拉伯帝國的主人,使哈里發帝國名存實亡,並嚴重威脅著拜占庭帝國。塞爾柱突厥人攻佔了拜占庭地中海東岸基督教發源地,這是歐洲十字軍東征的誘因。

    ◎帖木兒◎

    -噩夢一般的帝國

    -縱橫中、南亞,卻在進攻中國途中死去

    公元13世紀初,歐亞大陸國際政治形勢再次發生重大變化,突厥各部又面臨著一次新的生存危機。正是在突厥人和他們的先祖匈奴人的故地上,蒙古人突然興起,接著開始了東征西討的過程,很快把歐亞大陸攪得天翻地覆,包括突厥人建立的一些國家,盡遭蒙古鐵騎橫掃,相當一部分突厥人又成為蒙古統治之下的奴隸。

    蒙古人和阿拉伯人犯了同一個錯誤,即招募大量的突厥人做奴隸和雇傭軍。受人奴役本來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悲慘下場,但是,突厥人卻似乎樂此不疲,因為他們總能找到翻雲覆雨、反客為主的機會。

    蒙古人在歐亞大陸建立若干帝國和汗國之後,與突厥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各民族混雜通婚,他們的種族血統也發生了變化,有許多蒙古族接受了突厥血統和突厥文化。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跛子帖木兒在14世紀後期登上了歷史舞台。他具有突厥和蒙古雙重血統,而由於蒙古的強大,他標榜自己的父系是蒙古人,但現代的學術研究認為可能正好相反。不管怎麼說,他在中亞和西亞建立了一個強大帝國,以撒馬爾罕(在現在的烏茲別克)為首都,曾向西圍攻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向南侵入印度洗劫德里。公元1404年(明永樂二年)他踏上了進攻中國的旅途,但由於其本人死在途中而使明朝解除了一大禍患,其帝國很快分裂。

    帖木兒沒有戰略、沒有目標,他的帝國崩潰后沒有留下任何歷史業績,因此在歷史上沒有任何意義。說帖木兒帝國,是因為他的後代在南亞建立了功業,並且到今天仍舊能夠感覺到影響。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3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9-24 07:54 | 只看該作者
   ◎莫卧兒帝國◎

    -決定了南亞的命運

    -使佛教在它的誕生地滅亡

    帖木兒的第四代(或者第五代)後裔巴布爾,在16世紀初期率領大軍打進印度,建立了莫卧兒帝國。「莫卧兒」就是「蒙古」之意,他也是以成吉思汗的後代自居。莫卧兒帝國是印度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的王朝,從16世紀上半期直到1858年印度反英大起義失敗后被英帝國殖民當局所廢除。在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穆斯林國家之一,與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與伊朗薩非帝國並列為三大穆斯林帝國,也使伊斯蘭教在印度次大陸紮下了根。


    印度次大陸是宗教文化非常發達的地區,自古以來,耆那教、婆羅門教、佛教和錫克教等在次大陸具有深厚影響。早在阿拉伯帝國建立的初期,伊斯蘭教就被阿拉伯大軍帶到印度河領域。當皈依伊斯蘭教的突厥各部以中亞為基地接連向印度發起進攻時,伊斯蘭教也進一步進入印度,正是突厥人的入侵,使佛教在它的誕生地印度次大陸終於滅亡了,從古老的婆羅門教發展出來的印度教逐漸興起。而正是巴布爾所建立的莫卧兒帝國使伊斯蘭教最終在印度次大陸紮根,使次大陸形成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並列的局面。

    這就造成兩大宗教在當地的彼此競爭。多數民眾信仰印度教,一部分民眾皈依了伊斯蘭教,而莫卧兒帝國統治者卻是伊斯蘭教的,就使印度在被穆斯林的莫卧兒帝國統治的同時,廣大民眾中卻依然是印度教暗潮洶湧。從17世紀起,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到20世紀當次大陸開始掀起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鬥爭的時候,兩大宗教的矛盾就顯現出來。印度教的群眾追隨聖雄甘地和國大黨,而穆斯林群眾追隨著後來成為巴基斯坦國父的真納。1947年他們終於擺脫了英國統治而獲得獨立的時候,次大陸上就建立了兩個國家,一個是印度,一個是巴基斯坦。

    印巴分治後於1947、1965、1971年先後爆發三次戰爭,最後一次還導致巴基斯坦發生分裂,出現一個新的國家——孟加拉國。

    現在,印巴兩國都是有核國家,兩國圍繞克什米爾等問題的對立依然存在。2001年美英打擊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戰爭結束后,原先在塔利班庇護下的「基地」組織逐漸將根據地轉移到阿巴邊境,巴基斯坦在世界反恐鬥爭中處於風口浪尖的地位。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4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9-24 07:54 | 只看該作者
   ◎奧斯曼帝國◎

    -推翻諸多帝國,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

    -參與列強爭奪,因在「一戰」中失敗而分崩離析

    另一支對世界歷史造成巨大影響的突厥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奧斯曼突厥人。他們原來是跟隨著塞爾柱人進入西亞的,13世紀末,這支突厥人的首領奧斯曼一世率領部落向塞爾柱人宣布獨立,奧斯曼帝國從此邁出了第一步。

    奧斯曼人的發展非常迅速,到了14世紀,他們把原屬拜占庭的整個小亞細亞全都納入版圖,並且渡過黑海海峽進入東南歐。此後在一個世紀中,他們不斷取得軍事勝利,進佔馬其頓,攻克索非亞,剿滅塞爾維亞帝國,最終在1453年攻陷了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推翻了長達千年的拜占庭帝國。隨後他們渡過多瑙河繼續進入歐洲腹地,擊敗匈牙利,圍攻維也納,對歐洲一直保持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強大壓力。

    奧斯曼帝國首都在伊斯坦布爾(即原君士坦丁堡),領土中心在小亞細亞半島(現在的土耳其),版圖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向西北深入東南歐巴爾幹半島,向北到達外高加索地區,向東抵達波斯邊界,向南把整個阿拉伯半島納入版圖,向西沿著北非海岸一直延伸到大西洋沿岸。帝國內部各個被壓迫民族不斷反抗帝國統治,而在外部,沙皇俄國、英國、法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等歐洲列強,都從各個方向對這個帝國的領土蠶食鯨吞,加劇了這個帝國的衰落。

    這個帝國一方面受西方列強的欺壓,另一方面,它多次參與歐洲列強對世界的爭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和主要參戰國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也最終使奧斯曼帝國分崩離析。

    一次大戰後,英法對奧斯曼帝國進行了入侵,帝國中心發生凱末爾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通過武裝鬥爭,不但抵禦了列強的侵略,而且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

    奧斯曼帝國雖然垮台了,但它的影響依然遍及當時帝國的整個範圍所在。埃及、利比亞、沙特、伊拉克、敘利亞這些中東大國,科威特等波斯灣國家,都是奧斯曼帝國解體后建立的獨立國家。

    東南歐地區在歷史上是一個民族、文化、語言、宗教、國家邊界、風俗習慣等犬牙交錯、非常複雜的地區,奧斯曼帝國在這裡建立統治,又把伊斯蘭教推行到這個地區,使這個地區在原來的東正教、天主教之外,出現了以伊斯蘭教為信仰的穆斯林居民。

    從19世紀前半期到20世紀初,先是希臘,隨後是塞爾維亞、波斯尼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相繼從奧斯曼帝國分離出來,建立自己的國家。加上從奧匈帝國分離出來的國家,東南歐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的國家,其中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波黑)等先後組成了幾個南斯拉夫聯盟國家。二次大戰之後,南斯拉夫成為東歐社會主義陣營中的成員。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東歐劇變,南斯拉夫也發生了解體,這個過程中發生了流血衝突,先是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發生了武裝衝突,接著在1993-1995年,發生了長達三年的波黑戰爭。

    -主講者:徐波

    -演講話題:漢唐帝國重構世界版圖

    -地點: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大屏幕放映廳

    -演講者小傳:

    徐波,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長期從事國際關係和世界歷史研究及媒體工作,曾任高校教師、電視節目主持人,現為《世界知識》雜誌主編,中印友協理事、全國記協理事,並為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專家委員會成員,主持並主講「偉大的世界文明」系列講座。著有《情感與利劍——民族主義何以重構世界版圖》等。

薩科齊是我北方少數民族少皞氏後裔? 祖先遷出中原



薩科齊演講(資料圖)

    據台灣聯合新聞網13日報道,旅美中國歷史學者朱學淵在9月號的「歷史月刊」上撰文指出,依姓氏考據,法國總統薩科齊是中國北方民族少皞氏的後代。

    朱學淵指出,薩科齊(Nicolas Sarkozy)的父親是匈牙利貴族保羅.薩科齊(匈牙利名為Nagy-Bocsay Sarkozy Pal),而匈牙利民族的祖先可追溯到以女真為代表的中國北方民族。

    保羅.薩科齊姓Sarkozy,名Pal,前面的Nagy是匈牙利語的「大」字,Bocs是女真姓氏「蒲察」,Nagy-Bocsay是部落名「大蒲察」。因此他是「大蒲察的薩科齊家的保羅」。

    保羅母親的姓名為Csafordi Toth Katalin,她的娘家姓氏Toth是匈牙利頭號大姓,也就是女真姓氏「拓特」。這個拓特家族出自Csafordi部落,中國《魏書》說到「鮮卑乞伏」人物,匈牙利文的cs讀ch,Csafor讀音是「乞伏」,因此法國總統的祖母是「乞伏底的拓特家族的卡塔琳」。

    保羅.薩科齊的祖輩是匈牙利的「二等貴族」,他們大多是馬札兒人(Magyar)各部落的後代,「大蒲察」和「乞伏底」大概就是這些遠東部落中的兩個。

    中國北方民族也有與Sarkozy讀音相關的姓氏,新疆的《錫伯族姓氏考》中就有「薩孤氏」,女真人把族名「薩孤」畫蛇添足為「薩孤子」,即匈牙利姓氏Sarkozy。

    匈牙利還有一個小姓Sarho,與Sarko只差h/k間的輕微音變,它的讀音就是〈五帝本紀〉中的史前中原姓氏「少皞氏」。

    這樣一路追下去,發現匈牙利姓氏Sarkozy是根源在黃河流域的「少皞氏」,祖先是黃帝時的東夷族首領少皞。少皞氏流出中原就成了「戎狄」,走的最遠的當上了法國總統。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5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9-24 07:54 | 只看該作者
皇族身份隱瞞千年 帝賜官傘保存至今





村民李初愛舉著官傘。

    「廣東懷集縣冷坑鎮有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後裔。」日前,有讀者稱,冷坑鎮有4萬多李氏後人,而他們很少提起自己是大唐皇帝後裔的身份。記者前往懷集冷坑鎮一探究竟。

    祖先出了14位唐朝皇帝

    冷坑鎮譚福村委會譚拱村民小組的李初愛老伯,是該鎮李氏理事會推選出來的官傘保管人,記者來到他家,他先拿出一本《珠堂李氏族譜》,「祖先有誰,上面全有記載。」李初愛說,唐朝14位皇帝都是李氏老祖宗。「如果從冷坑開基始祖李什八算起來,我是第25世,如從李氏受姓一世祖李利貞算起來,則是第115世了。」李初愛說,如從唐太宗李世民算下來,他是李世民的第57代嫡孫。

    冷坑李氏理事會會長李浩林帶記者來到去年新修建起來的李氏大宗祠,記者見到,祠堂牆上有一大理石雕刻的序言榜,上面清清楚楚地介紹道:「始祖李什八,原籍福建上杭,乃隴西堂大唐皇帝世民三十二代嫡孫。」

    談起懷集冷坑李氏的來龍去脈,李什八23代裔孫、譚福村87歲的李朝綱告訴記者,冷坑開基始祖李什八出生在南京與蘇州之間的筋竹巷,乃元朝末年名將,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李什八多次與明軍作殊死戰鬥,轉戰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等地,1372年敗退至懷集冷坑,偶遇一姓郭放鴨村民,危急中他在橋底先拴好馬,然後卸甲換裝,化裝成當地放鴨村民得以避過追兵,后遂在此解甲歸田,立戶開籍,繁衍後代。

    冷坑鎮是懷集縣人口最多的一個鎮,而李氏後人有4萬多,成為冷坑鎮人口最多的姓氏。對於自己大唐皇帝後裔的身份,1000多年來,當地的李氏後人從沒提起過。

    明帝賜官傘保存500年

    採訪中,李初愛老伯常常提起祖先留傳下來的官傘,原來,這官傘是冷坑李氏一族的「傳家寶」。「平時人們或許在戲劇或電影中見過官傘,但真正的古代官傘現在已非常罕見。」李初愛說。李初愛小心翼翼地從房間里的一口木箱中取出摺疊好的兩頂官傘,我們見到,木箱底中墊放有鞭炮。「這鞭炮含有硫黃,可以驅蟲防潮。」李初愛說。隨後,他用兩支竹架將兩頂官傘撐開,舉了起來,「村中遇有大喜事,才啟用這兩頂官傘,以緬懷祖先。」

    兩頂官傘里襯均是純麻布,外層分別用白、紅、黃3種優質綢布縫製而成,外表綉有獅子、龍、鳳和牡丹花等物;傘撐開時,高約1.2米,直徑0.8米,傘面每隔一指頭寬綴有一直徑約1厘米的金屬鏡飾物,組成一圈,陽光下,閃閃發光甚為奪目。

    李氏族譜中有官傘的記載:李什八第七代裔孫李永通是明朝將領,從小聰穎,深諳孫子兵法,練就十八般武藝。明朝天順六年(1462年)有邊民叛亂,朝廷通過比武招將平叛,永通奪冠,因此朝廷降旨敕封永通為征叛主帥,並賜帥旗一面、大小涼傘(即官傘)、戰袍、戰馬一批,這涼傘(即官傘)便是這次平叛戰鬥中由明朝皇帝賜給的。

    在平叛戰鬥中,李永通身先士卒率領精兵3000如猛虎下山般沖向敵陣,殺得天昏地暗,飛沙走石,後來由於中了叛敵奸計被圍困后戰死沙場。從此,李永通後人便將涼傘保存起來,至今已500多年。(據《廣州日報》報道)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91

帖子

7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2

積分
70
6
gj-83 發表於 2009-9-24 16:23 | 只看該作者
'而匈牙利民族的祖先可追溯到以女真為代表的中國北方民族'
此言一出,即證明作者是個『史盲』,不懂歷史卻以為自己可以顛覆歷史
匈牙利人一般任務是馬扎爾人 和 匈奴人的後裔,注意了 匈奴人是很落後的 連自己的姓氏都沒有,他們以某種意義上『嫁』的方式 融入到馬扎爾人當中。是匈牙利貴族 不代表就一定有匈奴血統,而是 很多匈牙利人有匈奴血統,由於匈奴人沒有姓氏 甚至沒有文字 所以你很難調查清楚 一個匈牙利人到底有沒有匈奴的血統。。。這種推論只能說老薩可能有匈奴的血統。。。也可能沒有。。。
北方少數民族多了去了 這句話要是直白點寫成是『而匈牙利民族的祖先可追溯到匈奴人』還可以理解點,居然扯到女真頭上去了,作者是裝傻呢,還是本來就不同歷史。。。女真可沒辦法代表匈奴的。。。
另外匈奴要是 追根到《史記》上 那可是『夏之苗裔也』,然後推論 老薩 也是『夏之苗裔也』。。是不是?是漢人之後裔。。
你當自己是高麗棒子啊,想鬧國際笑話還是咋地?
荒謬至極。。。不可理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21: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