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改革開放30周年特別報道:小崗村重走集體合作路

[複製鏈接]

1428

主題

2029

帖子

169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9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outon2008 發表於 2009-9-22 09: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改革開放30周年特別報道:小崗村重走集體合作路  





【字型大小 大 中 小】 【留言】 【列印】 【關閉】  【Email推薦:    】




「十八戶」摁滿手印的秘密協議



包干到戶的領頭人嚴宏昌

    30年前,這裡的18位農民冒著坐牢的危險摁下手印,分田到戶,掀開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30年後——

    從安徽省鳳陽縣城往東,過臨淮關,東南行至小溪河鎮,小崗村很快出現在眼前。


    30年前,18位勇敢的貧苦農民正是在這裡摁下鮮紅的手印,掀開了中國農村歷史嶄新的一頁,中國千百萬個鄉村從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30年後的今天,小崗人再次來到一個艱難抉擇的十字路口。合地、走集體之路,重新擺在他們的面前。

    30年一個嬰孩已經成年,30年一個大國完全崛起。30年來,一切都在變化,唯一永恆的或許只有改革本身。

    小崗村處處是工地

    2008年3月13日中午,50多歲的楊明吉走在小崗村中心地帶的「友誼大道」上。見到熟人,楊明吉遞上一支香煙,閑談了幾句。

    此時,全長700米的友誼大道上四處堆積著成垛的紅磚、成堆的沙子和建築石子。友誼大道南北兩邊,好多家庭正在將老屋拆除,修建新房,有的二層小樓已經初具雛形。

    洋溢在春風當中的小崗村儼然成了一處大工地。「一百來戶人家差不多有五六十戶都在翻修或新建樓房」,小崗村村民委員會主任關友江告訴記者。

    今年60周歲的關友江年輕時討過飯,是當年摁下紅手印的「十八戶」之一。如今,他不僅是小崗村村民委員會主任,同時也是小崗村大包干紀念館的副董事長。

    楊明吉的家在友誼大道的南側,那是一層樓的平房,「上面再垛一層,就成了兩層小樓。」

    這項工程大約花費三四萬元錢,楊明吉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情,不過一下子拿出三四萬元絕非易事,「去年兒子才結婚,年底又添了一個孫子,花了好幾萬塊錢。」

    單幹是搞到頭了

    今年60歲的嚴宏昌永遠忘不了30年前的那個冬天。「那時候,想找18個人一起開會非常難。就像搞地下工作,只能單線聯繫。」「譬如說,我和你關係好,我就偷偷地動員你。你然後偷偷地動員和你關係好的人,無論如何不能將我暴露。」

    就這樣,1978年12月,「十八戶」的當家人聚集在村民嚴立華家,摁下了生死手印,分田到戶。在摁滿手印的「秘密協議」上,歪歪扭扭地寫著一行字:萬一走漏風聲,隊幹部為此蹲班房,全隊社員共同負責把他們的小孩撫養到18周歲。

    1979年,作為帶頭人之一的嚴宏昌突然處在了風口浪尖。「一開始就給我定了性。說我拉社會主義的倒車,挖社會主義的牆腳,走資本主義道路,是標準的現行反革命。」

    嚴宏昌不服氣:「我交售了糧食,對國家有貢獻,就是光榮的。難道年年吃回銷糧反而光榮?」

    大包乾的第一年,小崗村大獲豐收,嚴宏昌交售的糧食「差不多完成了二三十年的任務」。

    30年彈指一揮間,嚴宏昌的5個子女也已成家立業,「大兒子開了公司,小兒子出國讀博士。」嚴宏昌感到很滿足,「現在生活有保證,黨和國家政策又好,比30年前不知道幸福多少倍。」

    不過,嚴宏昌也不是很滿足,「現在農資價格漲得快,單搞農業生產、靠種地很難致富。」

    單幹搞生產是搞到頭了,青年人開始外出打工。「全村100來戶人家,大約有七八成人家都外出打工了。」關友江說。

    重走集體合作之路

    2008年3月12日,植樹節。在小崗村西頭的那片葡萄園裡,全村老老少少聚在一起,開了個會。

    「除了外出打工的,村裡人差不多全都來了。」關友江告訴記者。

    這次村民會議只討論了一個話題:土地流轉。

    在這次村民會議上,村裡拿出一個方案:以每年每畝500元的價格,將農民的土地反租過來,統一平整,對外招租。引進資金和項目后,辦起來廠子,村裡人還可以進廠打工,也可以獲得額外的收入。

   「至少80%的人同意這個方案」,關友江告訴記者,即使退一步說,把土地反租過來,大片土地集中在一起,進行平整,小田變大田,也可以順利實現大農機作業,土地的利用效率會高得多。

    今天的小崗村讓周邊村莊很是羨慕,然而頭頂著「中國十大名村」光環的小崗村,和全國其他名村相比,不論是產值還是人均收入,都有不小差距。

    種種跡象顯示,在「分田到戶」30年後,小崗村走向集體合作的脈絡越來越清晰。

    小崗村的未來

    在小崗村黨支部書記沈浩看來,小崗村當前已經走到了一種蓄勢待發的節點上,「我們將小崗的產業發展定位於現代農業、旅遊觀光業。」沈浩透露說,最近幾年來,小崗村不斷更新、改良葡萄品種,差不多有600畝土地種上了葡萄,這佔了全村土地的近三分之一;村裡還發展養殖業,這些都有力地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最近三年,小崗村人均純收入連續高走,到2007年底已經達到6000元。」

    全長21公里的小崗大道將在今年6月底前貫通,屆時鳳陽縣豐富的旅遊資源和小崗村的紅色旅遊將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這位從安徽省財政廳選派到小崗村擔任支部書記的「城裡人」告訴記者,2004年他第一次來到小崗時,路非常難走,連當時一位副省長的座車底盤都剮壞了,雖然有過心理準備,一看到實際情況,還是非常落寞。「這些年下來,有時也很委屈,也流過幾次淚」,不過最終還是堅持下來了,小崗村也一天一天地變好。

    掛職3年期滿的沈浩,本來可以回到合肥上班了,卻又被村民們挽留下來了。「小崗村的村民們時隔二十多年之後,再次主動摁下手印,派代表到省里要求把我留下來。我不能辜負這種信任。」「紀念改革最好的方式就是繼續深化改革」,沈浩說,小崗人有條件有信心通過集體合作之路,讓大家的腰包鼓起來。這種集體合作之路,是一種市場化的道路,和30年前集體制的內涵完全不一樣。

    記者手記

    希望在於變

    這似乎是一片充滿神奇色彩的土地。

    30年前18位農民的驚人之舉,被演繹成無數個版本,爭相傳誦。當年的許多細節其實已經無從追尋,即便是如今被統稱為「十八戶」的當事人,也很難過多描繪他們最初的「英勇果敢」。

    一切,緣於生存的艱難。窮則思變,幾乎已成為中國農村千百年來的永恆主題。走進小崗,你才會發現,中國農民對於這一主題的探索與開拓,還在繼續。前路茫茫,唯有努力。

    這或許正是在改革開放30年紀念之際重新品味小崗的最大價值。除了頭上那一道紅色的光環之外,小崗其實更像是中國千萬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農村,一片貧瘠的土地,千百勤勞的村民,沒有更多的優勢。

37

主題

209

帖子

6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1
沙發
machinist 發表於 2009-9-22 19:53 | 只看該作者
是分是合,老百姓自己會做決定!
只要不折騰老百姓,中國的事情會好的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2: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