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關東軍武器流量考--看看中共到底得到了多少「蘇援」

[複製鏈接]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zjd713 發表於 2009-9-21 14: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zjd713 於 2009-9-21 14:46 編輯

60年前,蘇聯紅軍進入我國東北,全殲日本關東軍7 0萬人。幾十年來,有關關東軍的武器裝備流向,史學界一直沒有明確的說法。敗逃台灣的國民黨"怨氣衝天"地認為,蘇聯將繳獲的日軍裝備全部交給了中共軍隊(1),因為中蘇論戰時期,蘇聯"信誓旦旦"地表示:交給中共的武器包括"步槍70萬支,輕機槍11000挺,重機槍3000挺,大炮1800門,迫擊炮 2500門,坦克700輛,飛機900架,*庫800個"(2);美國方面也認為,"從東北70萬投降日軍那裡繳獲的大量武器裝備,直接或間接的落到了中共手中"(3);我國黨史界、軍史界的相關研究幾乎空白,偶爾涉及也基本上否認蘇聯說法,由於官方一直沒有公布這方面的資料,學術界也缺乏有權威的研究,人們對這一問題仍處在懷疑猜測的狀況。近幾年,由於北大教授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一書基本上認可前蘇聯觀點,曾引起史學界的點點漣漪,但相關研究並沒有有效展開。在抗日戰爭結束60年之際,本文擬拋磚引玉,希冀引起同行的深入研究。
  
  蘇軍繳獲情況
  
  對於提供給中共的關東軍武器,蘇聯方面的數字有4種:第一是前面提到的;第二是《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回憶錄》中提到的,"3700門火炮、迫擊炮和擲彈筒,600輛坦克,861架飛機,680座軍用倉庫及松花江區艦隊的全部艦艇"(按:日本海軍沒有松花江區艦隊的編製,這裡似乎乎指的是原屬於偽滿洲國江上軍的炮艇部隊);第三是北京大學楊奎松教授所著的《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一書中提到的轉引自蘇聯檔案的資料稱"步槍約70萬支,輕重機槍 12000-14000挺,火炮約4000門,坦克裝甲車輛約600輛,飛機800架,汽車約2000輛。"(4);第四是1976年出版的《蘇聯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歷史卷"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條目中曾這樣寫過:"蘇聯的援助是人民-力量壯大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蘇軍指揮部把繳獲原日本關東軍的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轉交給人民-(火炮、迫擊炮和火箭筒37000餘門,坦克600輛,飛機861架,機槍約12000挺,汽車2000餘輛等等)。爾後,蘇聯又向人民-提供了大量蘇制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以上四項作比較,可以看出步槍、機槍、飛機、坦克等項大致相同,而火炮則差距極大,《蘇聯軍事百科全書》中 7000門的火炮數字估計是3700門筆誤,但即使按楊奎松的數字,這批-仍多得令人置疑。
  對於1945年8月關東軍的實力,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認為"有100萬人,裝備有5000門火炮以及1200輛坦克和1900架飛機" (5)。有人認為有"24個師團約有七十萬人,十四萬匹馬,六百架飛機。"(6)或"31個師團75萬人,飛機1200架,坦克160輛"(7)。各種數據的統計都不一致,這與統計口徑不一有關。關於人員方面,許多資料都顯示東北關東軍有24個師團、70萬人,所謂31個師團75萬人的說法是把在朝鮮的幾個師團加上去了,100萬人的說法大概包括了15萬人的滿蒙偽軍和10萬人的偽滿警察。坦克飛機數字出入較大,但"160輛坦克"和"600架飛機"的數字比較可信,日蘇東北之戰只有24天,期間沒有發生大規模的空戰和坦克戰,因為日軍航空部隊原在東北有1800架飛機,在蘇聯對日作戰前,大部分轉移到本土和朝鮮南部用來參與本土決戰。徐焰在《最後的秋季》一書中提到,關東軍當時只有"160輛坦克、600多架飛機,但可用飛機只有155架,另有500架是教練機"(8)。日軍的火炮數量說法最亂,將大炮、迫擊炮、擲彈筒一併計算,難分輕重,后二者不屬重武器,當時日軍大炮的數字是"1800門"較為可信。即使是日軍的輕武器裝備在當時已不再強大。如果按照日軍師團級單位員額最充足的1937年底來計算,一個有2.5萬人到2.8萬人的師團共裝備有步騎槍9476支,輕重機槍388挺。按照這個比例計算,關東軍24-31個師團加上其他獨立部隊所裝備的步騎槍也就是30-40萬枝的樣子,連同偽滿洲國軍裝備的武器在內也很難達到70這個數字。當然關東軍還可能會有一定數量的庫存武器,但是從1943年下半年起關東軍便將其最精銳的部分和大批的作戰物資調往南方諸島,開戰前關東軍所屬各師團均為1943年以後新成立的百字頭師團,"武器更是嚴重缺乏,共缺少野炮400門,機槍235挺,擲彈筒4900支,至於-則差更多,有十幾萬人無槍可持"(9),為此還曾經將偽滿洲國軍的武器收繳了一部分。所以,庫存-不會沒有,但決不至於多達數十萬支。如果按照75 萬人的關東軍裝備有步騎槍40萬支計算,機槍的裝備數量大約是步槍的1/25,所以12000挺這個數字是合適的,這也與中國國民政府接收128萬日軍投降共獲得步騎槍68萬餘枝、輕重機槍不到3萬挺的比例基本吻合。
   按照上述分析,再考慮到戰鬥毀損,蘇軍最終繳獲飛機不超過600架,坦克不超過160輛,大炮1800門以下,步騎槍不足50萬支,機關槍在12000挺以下。
  
  大部分輕武器通過蘇軍流向中共
  
   中共在爭取東北過程中,曾經得到蘇軍的幫助這是不爭的事實,有些已公開的材料也證明了這一點。通過蘇軍取得武器的時間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1945年8月到1945年11月。最先進入東北的我軍曾克林部,從關東軍最大的蘇家屯-庫里運出了2萬支步槍、1千挺輕重機槍、 156門迫擊炮、山炮和野炮5門。抗聯的周保中在接受了長春大本營的-庫后,先後共運出了步槍5萬多支、輕機槍2千多挺、重機槍8百餘挺、擲彈筒5百餘個、迫擊炮20餘門、山炮5門、-1200餘萬發。進駐錦州擔任衛戍任務的周家美部在蘇軍的協助下,通過解除錦州偽滿軍隊一個旅5000餘人的武裝,獲得火炮28門、輕重機槍216挺、步槍3200餘支、-150餘支、炮彈100餘箱、子彈500多萬發、汽車20輛。另外,蘇軍還從繳獲的日偽武器倉庫中,交給我軍衛戍司令部大批武器-,計有各種火炮50餘門,輕重機槍480餘挺、步槍1萬支、-200餘支、各種子彈500多萬發(11)。 1945年11月12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局會議中說"槍接受了十二萬支,還有些炮"(12),1945年11月29日陳雲、高崗在給中央的報告中說"蘇對我援助是秘密的,有限的,槍10萬,炮3百"(13)。從軍隊實力統計上看,1945年底,關內各解放區進入東北部隊總數為107959人,擁有步槍 39641支、輕機槍1139挺、重機槍105挺、擲彈筒59個、迫擊炮64門。1946年5月底退到北滿時的實力統計為:人員324571人,長槍 160881支,輕機槍4033挺,重機槍749挺,各種炮556門(14)。半年內多出長槍12萬多支、輕重機槍3500餘挺、各種炮400多門,這期間戰鬥損耗多,繳獲少,多出的部分應為蘇軍援助所得。
  第二階段為1946年4月到7月。1946年春,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肖勁光來到旅順口,代表中共中央東局和民主聯軍司令部向駐旅順口蘇軍當局要求,將蘇軍繳獲日本關東軍的武器轉交給民主聯軍。蘇聯旅順口駐軍軍事委員會決定滿足這一要求,並對轉交工作做了精心地組織。僅用一周的時間,就將存放在大孤山的 15車廂的武器轉交給肖勁光。1946年6月底,在大孤山又轉交給民主聯軍一批新的武器-。
  到1947年4月即夏季攻勢前,東野實力統計為:人員462867人、長短槍237910支、輕機槍7768挺、重機槍1495挺、各種炮 1219門、坦克25輛(15),比1946年5月多出長短槍7.7萬支、輕重機槍4500挺、炮650門、坦克25輛。這期間軍隊的主要任務是剿匪,共殲滅土匪10萬餘人,繳獲步騎槍51835支、輕重機槍1430挺、坦克9輛、山炮32門、野炮15門;在與國民黨軍隊的戰鬥中,戰果是殲敵5.6萬,繳槍2萬支;另外截止1947年2月,朱瑞領導的炮兵部隊還通過"撿洋落"收集到各種火炮7 0 0餘門(16)。可見中共在這一時期通過蘇軍得到的武器主要是-,槍炮的增量主要來自於戰鬥繳獲。
  1947年6月至1948年8月為第三階段,也是獲得武器裝備最多的一次。東北局軍工部長何長工通過與蘇聯代表卡瓦洛夫談判,通過"一噸換一噸"的方式,將囤積在滿洲里準備運往烏拉爾去鍊鋼的大批蘇軍繳獲的日式裝備接收了下來(17)。1947年6月,朱瑞第二次赴朝,經多方努力,並通過當年克拉辛炮校的同學關係,與蘇方達成口頭協議,蘇方每天夜間向我軍發送日軍的武器裝備和-,我方則用農產品折價交換。在兩個月的時間裡,蘇軍經圖們向我方運送了數十列車的日軍舊武器、火炮和-。以上相加,物資裝備數已超過了以前的援助之和。這些裝備也可以通過東野的實力變化推算出來,1948年8月,即遼瀋戰役前,東野發展到兵員總數1039737人,長短槍435486支、衝鋒槍12960支、輕機槍15582挺、重機槍3136挺,擁有重型火炮660 余門、高射炮116門、追擊炮986門、六零炮2890門(18),比起 1947年4月多出長短槍20萬支、機槍9000多挺,各種炮4000多門。這期間,東野共殲敵30萬,繳獲長短槍10萬支左右,繳獲山炮、野炮、榴炮等重型火炮約250餘門。前文曾提到,1947年2月,朱瑞領導下的炮兵共收集到各種火炮700餘門。其中,榴彈炮49門、野炮97門、山炮108門、步兵炮141門、迫擊炮300餘門,兩者相減,東北我軍從這次援助中獲得了至少200多門重型火炮。如果不計戰鬥繳獲和損耗,東野凈增長短槍20萬支,東北軍工還沒有如此大的生產能力,這些增長只能算到日軍舊武器賬上。
   總計中共軍隊通過蘇軍直接或間接獲得的日軍裝備應有步騎槍30萬支左右,各種炮1600多門(含迫擊炮、擲彈筒),坦克20輛左右。
  
  小部分武器裝備散落民間
  關東軍在瓦解過程中,實施了旨在破壞一切的"第四號計劃",例如在東滿地區,1945年8月9日至10日,日偽撤退時炸毀了西車安、西雞寧的火藥庫、油庫,車安被服廠內所存可供一個師團一年穿用的被服全部付之一炬,而貯存糧食足夠一個軍吃三年的林口糧食廠也被付之一炬,藏匿和毀棄了大量武器 -。(19),由於行動倉促,難以統計其中數字。
  關東軍的驟然覆滅,偽滿洲國樹倒猢猻散,東北地區許多地方處於權力真空狀態,一些未被蘇軍控制的-倉庫,遭到哄搶,有人描述道:"八·一五后,關東到處都搶倉庫。搶吃的,搶穿的,搶用的。各地街頭攤點上,擺的大都是軍用品,從鋪蓋到穿戴,除了鋼盔,什麼都能買到。真有'撿洋落'發財的,一般老百姓矚目的,是汽車,大炮和飛機'軲轤',卸下來安在大車上。飛機輪胎最搶手。"(20)
   嘯聚山林的土匪鬍子乘機搶-、拉隊伍,"最猖狂時,人數達到25萬人左右,為中共軍隊最初進入東北總人數的二點五倍,北滿三分之二的大小城市實際上操縱在土匪手中。"土匪不僅人數眾多,而且武器裝備精良:大股土匪中還含騎兵,並配有坦克、裝甲車和迫擊炮。(21)
  即使中共從蘇軍處獲得的日軍武器-,也在運輸中有遺失現象,李運昌部奉命將瀋陽獲得的武器運往錦州時,由於擔任運輸任務的新部隊在國民黨軍到來之前即發生叛變和逃亡,大部武器在運送過程中遺失。1945年12月30日,彭真向各部隊通報:東北局組織李運昌部"運赴錦州方面的各種-物資(七九子彈49萬發在內),三八子彈達80萬發,手榴彈15萬個,皮鞋、帽子各3萬,大衣1萬,棉裹腿10萬。另由北面運去12000支步槍,機槍300挺"。" 自離瀋陽並把物資西運后,總部已空無所有。"但是各部隊並沒有得到,經調查后李運昌承認:"由葉柏壽及馬叄家運錦之槍彈物資,在中途就被別人取用,無可靠部隊押運,到錦已非原數,又未查清。當時山海關失守,文年生、黃永勝兩部槍未得手。又應付戰鬥情況,曾發機、步槍2000餘支,其他物資本來準備全部補充黃(克誠)梁(興初)師,后因該部來到,錦州已失,大批物資(7列車)又運回朝陽、北票,為人又偷去、私拿一部。"(22)
  對散落於民間的日軍遺棄武器,中共軍隊通過"撿洋落"、"挖窯子"等方式,收集一部分。例如東北炮校將上千名幹部分散到蘇蒙邊界蘇日作戰地區找炮"撿洋落"。炮校師生冒著零下30-40度的嚴寒,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中尋覓。炮校警衛連副連長周天才,一個人就搜集20多門,被命名為"搜炮英雄"。至1946年5月,共搜集到各種火炮700餘門,炮彈50多萬發,坦克12輛,汽車23輛,以及大批火炮零配件和其他器材。(23)
  再如,1946年3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成立前後,籌建人員把搜集飛機和航空器材的工作作為一項主要任務。他們從深山老林挖掘出被日寇掩埋的航材;從荒蕪的機場搜集起一桶桶航油;在鄉野追蹤老百姓的馬車,換回車上的飛機輪胎;航校終於擁有4架初級教練機和1 0餘架高級教練機。
  為解決原料問題,-組織了"挖窯"(日本地下軍用庫)。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期間建造了許多地下倉庫,裡面蓄存大批武器-和軍用物資,這些倉庫非常秘密,都是鋼筋水泥鑄成,存放的武器-和物資不靠牆、不沾地,都放在架子上,保存的非常好。通過"挖窯隊",挖出了大批武器-和軍用物資。能用的武器-送往前線,軍用物資由軍工部統一分配。"挖窯"解決了-相當大的困難。(24)
   中共軍隊還通過剿滅土匪武裝,收繳部分武器,1947年4月,東北匪患基本消除,東北-共殲滅土匪10萬餘人,繳獲長短槍5萬多枝。
  
  大多數重武器運往蘇聯
  蘇軍繳獲的關東軍武器裝備,尤其是飛機、坦克、重炮,在東北解放戰爭史上,幾乎難覓其蹤跡,其援助中共或流向中共的觀點頗令人懷疑,長短槍、輕重機槍、迫擊炮、-確實支援中共不少,但也難以達到前蘇聯所公布的數量。其中原因,可能是出於論戰需要,故意誇大相關數字,以標榜自己對中共的貢獻,也可能由於統計數與實際數一開始就存在較大差距,有些學者認為,蘇軍的統計數字"估計是蘇聯繳獲關東軍的文件獲知關東軍總共的武器數量,在論戰中,就把這些數量當作全部援助中共的數量了,因為蘇軍堆存在邊境的關東軍武器器械都是一堆堆露天堆放的,-也是這樣,不可能一支支清點好了,只有體積概念,而不會有具體數量概念。"當然如果蘇軍繳獲確實有其公布的那麼多,難覓其跡的各類重武器運回國內回爐鍊鋼的可能性最大,蘇聯為了拆運東北工業設備,強詞奪理地聲稱那是"戰利品",強行拆走包括鋼鐵生產、有色金屬冶鍊、機器製造以及水泥、化工、橡膠生產等共約1.9億美元各類機器設備。"(25)在拆運過程中,也會把有較高回收價值的飛機、坦克、重炮運回一部分,否則,不是戰利品的物資運走了,真正的戰利品卻不運走,蘇聯的做法恐難服人,畢竟蘇聯在公開場合一直聲稱:"所繳日本武器,已悉數運回俄國"(26)。國民黨方面比較嚴肅的史書也推測蘇聯"在東北所獲足以武裝八十萬人的裝備,約有四分之一'批交給了中共'"(27),給中共的武器以輕武器及少數火炮為主,重武器則大部運回國內"(28)。
  
  
   參考資料:
   (1)(台)中國大陸問題研究中心編印《兩次大戰與中國前途》,1985年10月版第71頁。
   (2)莫斯科華語電台1967年9月4日、1971年8月26日、1977年8月18日;蘇阿克金著《蘇聯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所給予的軍援》,蘇聯國防部軍事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100頁。
   (3)美國對華關係白皮書,第一卷,第381頁;費正清主編,章建剛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第二部【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9頁。
   (4)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版,第262頁。
   (5)趙寶利等編《血與火的碰撞:重大軍事事件掃描》,科學普及出版社2 002年3月版,第80頁。
   (6)[日]島田俊彥著,李汝松譯《日本關東軍覆滅集》,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第122頁。
   (7)(9)徐付群等編著《"皇軍之花"--日本關東軍內幕紀實》京華出版社1 9 9 4年9月第1版第2 4 3頁o
   (8)徐焰《最後的秋季--對日軍進攻與受降》。-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二版第69頁。
   (10)曾克林《曾克林將軍回憶錄》,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126頁。
   (11)周家美《關於我軍進兵東北接管遼西的回憶》,《錦州黨史資料》第1輯,中共錦州市委黨史辦1987年編印,第44頁。
   (12)毛澤東《抗戰勝利三個月來的局勢和今後若干工作的方針》,1945年11月12日。
   (13)陳雲、高崗致中共中央電,1945年11月29日。
   (14)(15)(16)《解放戰爭時期過渡階段軍事鬥爭回憶史料表冊參考資料》中國人民-歷史資料編委會,-出版社2000年1版第729-769頁。
   (17)田玄《解放戰爭全記錄卷--戰和之間》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442頁。
   (18)《何長工回憶錄》1987年12月第1版-出版社428頁。
   (19)徐付群等編著《"皇軍之花"--日本關東軍內幕紀實》,京華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第250頁。
   (20)張正隆《雪白血紅》,-出版社1989年8月第228頁。
   (21)金沖及編《陳雲傳》,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6月第434頁。
   (22)轉引劉統《解放戰爭中東北野戰軍武器來源探討--兼與楊奎松先生商榷》,《黨的文獻》2000年第四期。
   (23)田幺編《解放戰爭全記錄》,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440-442頁。
   (24)《何長工回憶錄》-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423頁。
   (25)《王首道回憶錄》-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469頁。
   (26)《蔣經國自述》,團結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129頁。
   (27)(台)胡志偉《黑暗與光明》,商務印書館1981年7月第520頁。
   (28)(台)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第七編)戰後中國(一)》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出版,1988年10月1版235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02: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