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媒體請別渲染身份成見誤導公眾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9-9-19 17: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最近一段時間,有這麼幾種身份的人受到了媒體的格外關注,一個是農民工,一個是白領,還有就是「90后」大學生。先是上海八成白領自認活得不如農民;接著是有位網友以親身體驗,發布驚人之論,說「好女嫁男白領不如嫁農民工」;對於「90后」大學生,當下爭論最激烈的就是父母送他們上學,是不是說明他們不獨立。對於這些人,媒體上的輿論是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其實自己想一想,就覺得這種話題多少讓人感到無聊,甚至沒法討論。就拿「好女嫁男白領不如嫁農民工」這個極其引發爭議的話題來說吧,白領中本來就有人不如農民工,這樣的例子可以找出一大堆。比如華西村的村民、開辦鄉鎮企業的農民等等。就連我家農村開個木料廠的農民,據說都是百萬元身家級別的了,這恐怕是一些白領沒法比的。至於說,有沒有農民工不如白領的,這更能舉出一大堆例子,看看城市裡那些農民工就知道了。

  我的意思是,單純憑藉身份是很難甚至根本就不可能論出個誰高誰低,因為這種身份的背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具有不同能力的人,這些人都是有區別的。這同樣也適用於對「90后」大學生的討論。這些大學生中肯定有一些人獨立性不強,我們完全可以找出一些這樣的例子,反之亦然。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總喜歡通過一些簡單的個例、某部分人甚至某個人的一些行為,就衝動地給符合這部分人身份的一類人下結論。

  稍微梳理一下不難發現,媒體這種過分強調公眾身份的報道,早就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比如最先是對「80后」大學生,只要他們的身上發生了什麼異常的事情,媒體的標題中十有八九就是「80后」大學生如何如何,如果是女大學生,那基本都會把那個「女」字放到題目中。最近關於「富二代」的報道中,媒體也過於強調了這些犯了錯誤的富家子弟的身份。而在更早,河南人也受到媒體的不公平對待,「河南籍××」打架、偷盜的新聞常見諸報端。

  這樣一種有意無意過分強調新聞當事人身份的報道,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矮化了個體,淡化了作為個體的人的豐富性,不利於公眾對新聞進行更準確的判斷和思考。

  在新聞的報道中,一直都強調要微觀真實和宏觀真實相結合。這裡的微觀可以看作是對所報道的具體的新聞要真實;而宏觀,則可看作媒體反映的一類現象、一類人能否大體上也符合事實。從媒體對河南人、大學生、「富二代」、白領和農民工的報道來看,這種宏觀的真實顯然是缺失的,河南人沒有像媒體報道的那樣總是社會的破壞分子,大學生中也有獨立自強者,「富二代」中也不乏具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的,如此等等。

  美國著名專欄作家、傳播學者李普曼早在上個世紀初就提出過「刻板成見」的概念,指人們對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簡單化的觀念和印象。媒體在報道時對公眾身份的過分突出,很有可能會強化公眾的這種身份認識,使之刻板化,並自覺不自覺地以身份來判斷某些人的品行,這很容易在公眾的人際交往中製造誤解,甚至人為地在不同身份的人中製造對立情緒。比如,普通公眾中一些人對「富二代」的反感很難說與媒體的報道沒有關係。因此,希望媒體在報道中能夠就事論事、就人論人,不要某人做了什麼出格的事情,就牽扯出這一類人的素質如何如何的大討論,這樣除了製造轟動效果、耗費公眾的注意力外,沒有什麼好處。


作者:劉福利

來源:中國青年報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7: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