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東突」之謬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9-9-15 20: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上星期的某一天,當我下班回到居住的小區時,天色已晚。我驚訝地發現,小區綠地的甬道上和小河邊,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了許多蠟燭,幾位居民,包括一些孩子,正在靜靜地一一點燃它們。片刻,一條蜿蜒曲折的燭光長龍,默默點亮了小區寧靜的夜晚。這是小區居民自發地為烏魯木齊7.5事件死難者舉行燭光祈禱。

    才下眉頭,又上心頭。人們已從最初的震驚中逐漸平息下來,開始關注事件背後的深層因素。而境外依然少不了鼓噪喧囂,就像去年3•14事件之後那樣。事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什麼是疆獨、什麼是東突?他們要幹什麼?他們和境外邪惡勢力是什麼關係?……近十幾年來,尤其是2001年之後,本刊曾多次涉及這些問題。本期話題,讓我們進一步撥開迷霧。
                                                             -原編者手記

                       孽緣:「東突」與境外「三股勢力」

                                    薄 旭

    ■中亞:暗流涌動的地區

    這是一片廣袤的大陸,它的東部是終年冰雪的帕米爾高原,西部是煙波浩渺的裏海。在歷史上,這裡是連接中國文明、西亞文明、南亞文明和歐洲文明的十字路口,也曾無數次地創造過屬於自己的輝煌文明。

    在1991年之前,這裡屬於蘇聯的中亞地區,是蘇聯五個加盟共和國所在地,烏茲別克、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和土庫曼這五個加盟共和國的名稱,當時都沒有「斯坦」這個後綴。在幾十年的時間裡,這些加盟共和國一邊接受著蘇聯大量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一邊承受著蘇聯失敗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加盟共和國邊界被隨意變動,清真寺開了又關、關了又開,穆斯林居民被強制接受無神論教育。

    壓制的結果卻是強力的反彈。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后,中亞地區誕生了五個新的獨立國家,在原來的稱呼上加了「斯坦」的後綴。獨立后,這些國家主體民族的民族主義傾向都有所抬頭,宗教則出現強烈反彈。巨變造成的心理失衡,加上一度危機的經濟狀況,種種原因促使人們大量湧入寺院,尋求精神慰藉,這就給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的死灰復燃提供了機會。擯棄現代法制、發動「聖戰」、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這些在常人看來很瘋狂的念頭,卻在中亞國家被一些人付諸實踐。

    因為種種政治變革,以及在民族、宗教問題上的矛盾糾葛,這片廣袤的大地剛剛獨立,就被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和暴力恐怖勢力這「三股勢力」糾纏,其中,「東突」正是這三股勢力的重要一員。

    ■「三股勢力」在中亞

    9.11事件后,美國舉起國際反恐的大旗。但是中亞地區的反恐,起步比美國要早得多。早在1999年8月,「上海五國」(中、俄、哈、吉、塔)元首比什凱克會晤期間,就提出了「三股勢力」的概念。烏魯木齊7.5事件之後,上海合作組織前任秘書長張德廣接受本刊採訪時指出,打擊恐怖主義是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一個共同的重要任務。2001年6月上合組織成立時,發表了《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標誌著上合組織成為在國際上正式提出聯合打擊恐怖主義的第一個國際組織。成員國在這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為此目的還在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建立了常設機構——地區反恐中心,各成員國就恐怖主義活動、反對恐怖主義問題等交換情報,採取聯合行動。同時成員國之間還進行了多次聯合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的軍事演習。

    上海五國反恐行動起步這麼早,是因為東突、「烏伊運」(即烏茲別克伊斯蘭運動)等恐怖勢力和車臣分裂勢力,與本•拉登的基地組織沆瀣一氣,在中亞和高加索地區肆虐為患,而中亞五國恰恰首當其衝。從上世紀90年代起,烏、塔、吉三國的交界處的費爾干納盆地成為宗教極端勢力的一個活動中心 有媒體稱之為「中亞的火藥桶」。在這個火藥桶里,確實裝著一些當量巨大的「炸彈」。

    烏茲別克伊斯蘭運動,其目標就是推翻現政權、建立宗教極端政權,早在9.11事件以前,就已經發展到有組織、有綱領、有根據地、有國際聯絡、有自己的財政保障(主要是搶劫、販毒)的地步。1999年2月,烏伊運在烏茲別克總統的必經之路埋設炸彈,接連製造六起爆炸事件,致使16人喪生,120多人受傷。8月,他們又武裝入侵吉爾吉斯斯坦南部,綁架了吉內務部長及四名日本地質專家等20多人為人質,佔據五個居民點。僅1999年,吉爾吉斯斯坦在打擊烏伊運的戰場上就陣亡士兵30人。

    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簡稱「東伊運」)是境外東突恐怖勢力中第一個上了聯合國黑名單的,它與本•拉登的基地組織過從甚密。1998年,其領導人艾山 買合蘇木,在塔利班的支持下組建了「東突伊斯蘭聖戰者組織」,有300多武裝人員,被編入本•拉登和塔利班的部隊序列,稱作「中國營」。東伊運在埃及、阿富汗和中亞各國都有分支機構,在國際恐怖主義勢力的資助和支持下,它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俄羅斯的車臣及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十多處恐怖訓練基地,培訓骨幹500多人。7.5事件之後,基地在北非的一個分支頭目公開威脅中國,宣稱要為7.5事件中死亡的維族人「復仇」,中國在北非的幾萬名工人都將成為其目標,這也是基地組織第一次直接向中國發出威脅。

    除了這些名聲在外的恐怖組織,中亞還有很多小的恐怖組織,其能量也不可低估。比如「阿克羅米亞」,這個組織2005年在烏茲別克東部的安集延市製造過轟動一時的「安集延事件」。他們襲擊警察和軍隊,搶奪槍支彈藥,衝進監獄釋放了2000多名在押犯,並佔領了安集延州政府大樓和州安全局大樓,隨後煽動數千名民眾上街要求總統卡里莫夫下台。烏茲別克軍警出動裝甲車和直升機才平息了騷亂。此事件造成 173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中國與哈、吉、塔三國有長達3300多公里的共同邊界線,與各國之間有眾多的跨界民族,中國、俄羅斯和中亞國家聯合打擊三股勢力,是維護我國新疆地區安個與穩定的重要手段。上合組織前秘書長張德廣指出,從1996年上海五國機制建立、2001年上合組織成立到現在,中亞地區恐怖威脅的形勢在每個時期所表現的地區和範圍都有所不同。2005年烏茲別克發生的「安集延事件」,也是一種恐怖主義活動。由於烏茲別克共和國政府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當時的暴亂很快被平息下去,恢復了和平與安定。事實證明,這對後來烏茲別克的和平發展非常重要。新疆7.5事件表現形式與之略有不同,但實質一樣,打砸搶燒是它們的共同特點。

    ■「東突」境外活動錄

    自上個世紀中葉開始,在境外前後成立的大大小小東突組織有近百個,主要分佈在西亞、中亞、歐美和南亞地區,在澳大利亞、埃及等地也有東突組織活動。近年來,一些東突組織因為得到了西方國家的資助和縱容,膨脹得比較快,出現了力量整合的趨勢,不愉斷在境內外製造事端,破壞中國的形象和新疆的穩定。

    烏魯木齊7.5事件后,中國社會科學院上合組織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壯志接受本刊採訪,詳細介紹了各種東突組織在境外活動的情況。

    他介紹說,出現較早的是西亞的東突。新疆解放后一部分流亡到土耳其的東突分子,繼續從事分裂新疆的活動,頭面人物是穆罕默德•伊敏和艾沙•玉素甫。先後建立的分裂主義組織有20多個,其中東突厥斯坦慈善基金會影響最大,艾沙親任顧問。伊敏、艾沙死後,東突分子繼續在土耳其活動,得到不少當地泛突厥主義勢力的同情和支持。

    發展較快的是中亞的東突。目前境外一共有大約60萬維吾爾族人,其中超過一半在中亞,中亞維吾爾族人的70%在與新疆有1700多公裡邊界的哈薩克。中亞國家獨立前後,出現了數十個維吾爾族團體,其中不少變成了疆獨組織,最多時達30多個,其中哈薩克就有21個,維吾爾斯坦人民黨(簡稱「維人黨」)影響較大,主席是霍扎姆別爾迪。

    而南亞的東突成分比較雜,對我國新疆穩定威脅最直接。隨著上世紀90年代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國際恐怖主義的泛濫,東突組織也乘勢而起,其中東伊運是公認的國際恐怖組織,創建者是從新疆逃到境外的艾山 買合蘇木。2003年10月,艾山•買合蘇木在巴基斯坦被擊斃,東伊運力量受到削弱,但仍在巴基斯坦繼續活動。

    在歐美的東突則聲勢較盛。上個世紀80年代,東突分子在德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地開始建立組織,逐步發展成為境外東突勢力的主流。先後成立過28個東突組織。為爭取到西方反華勢力的更多支持,這些組織趨於聯合,並提出整合其他地區東突勢力的口號。其中的東突厥斯坦民族代表大會和世界維吾爾青年代表大會在2004年4月合併為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簡稱「世維會」),雖然在德國慕尼黑建立,但主要在美國活動,得到了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公開資助,而該基金會的資金直接來自於美國國會。這筆經費逐年增加,開始是每年20萬美元,2006年達到 39.5萬美元,2007年則增加到52萬美元。

    孫壯志介紹說,境外多數東突組織都以文化活動為掩護,對外宣稱主要是研究、宣傳、介紹東突的獨特文化,著重強調維吾爾族與漢族的文化差異,煽動民族分裂情緒。一般來說,90年代在土耳其、阿富汗、哈薩克等地成立的東突組織,多主張以暴力方式實現獨立。9.11事件以後,東突勢力開始調整策略,新的組織往往淡化其暴力色彩,宣稱要以「和平鬥爭」的方式實現東突的獨立目標。

    孫壯志說,東突組織雖然在分裂目標上是一致的,但具體的思想基礎千差萬別:有的以極端的宗教思想為口號,強調「聖戰」:有的則利用西方的「民主價值觀」,將所謂「民族解放」與人權、民主問題混為一談,爭取國外政界和反華人士的支持。思想上的差異導致了最終目標的不同,有的要建立沒有伊斯蘭宗教色彩西方式的「民主」國家;有的則要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這就使各種東突組織不易整合,其目標也非常虛幻和不切實際。

    烏魯木齊7.5事件的主要策劃者世維會,把總部設在德國慕尼黑。烏魯木齊7.5事件后,我國眾多駐外使領館遭到東突分子的衝擊,慕尼黑總領館首當其衝,在柏林的駐德使館也遭到襲擊。剛剛卸任駐德大使回國的馬燦榮大使,向本刊介紹了東突在慕尼黑的活動情況。馬大使說,東突組織把慕尼黑作為它在歐洲的活動中心,主要是作為它們的宣傳據點。在國內有重要節日,或發生重大事件時,他們就利用國外的便利條件來策劃分裂祖國的活動,包括到我國駐外使領館和其他駐外機構進行抗議示威等。去年3.14事件期間和奧運會前後,他們就多次到我國駐外使領館門口舉行這樣的活動,大概每次幾十人,主要是從各地彙集到慕尼黑等地區的一些分裂分子,再加上一些在西方生活的受蒙蔽的維吾爾族群眾,以及少量的外國人。他們衝擊使領館,散發傳單、扔石頭、毀國旗,等等,暴力傾向很嚴重,目的是為了吸引人們注意,混淆視聽,企圖欺騙國際輿論、破壞國內團結。他們還經常和藏獨組織聯合行動。

    馬大使說,分裂分子的這種欺騙和宣傳並沒有得到德國多少民眾的支持,他們的活動也沒有受到廣泛的注意。德國警方對他們採取嚴格的限制措施,報界也沒有給予他們很大關注。他們有時也能蒙蔽一部分群眾,但多數生活在德國的維吾爾族民眾既不贊同他們分裂祖國的行為,也不參加他們的活動。

    孫壯志對境外東突組織出現的新趨勢了如指掌。他說,這些組織的活動由隱蔽走向公開,由零散走向聯合,暴力和非暴力方式相結合,行動和組織越來越國際化,宣傳手段越來越多樣化、現代化。其境外組織及骨幹成員的數量沒有增多,有的地區東突勢力的發展還受到限制(如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使其在中亞難以大肆活動)。然而其鼓吹新疆獨立的聲勢卻有增無減,和境內東突勢力甚至藏獨及其他非法組織的聯合行動也越來越多,其活動方式主要包括:利用「學術研究」尋找疆獨依據,擴大隊伍;利用網路、通訊等手段來進行宣傳、串聯,甚至直接動員、組織暴力行動;利用境外媒體,特別是吸引一些國際知名傳媒的關注來擴大其活動的效應,提高組織的「知名度」;進行暴力恐怖活動,促使新疆問題進一步國際化。取得西方的重視和國際社會的關注;提高東突領袖的身價。

    國家反恐協調辦公室軟科學專家、上海上合組織研究中心主任潘光,也就東突發展壯大的國際背景在上海接受了本刊採訪。他說,9.11之後,由於全球範圍的反恐鬥爭,東突運動一度處於低潮。2002年,最極端的東突勢力東伊運被列入恐怖主義名單,其中有22人在阿富汗戰爭中被美軍抓獲並被關進關塔那摩監獄。這幾年間在美德等西方國家的東突分子也一度沉寂。但隨著伊拉克戰爭爆發,美國反恐擴大化,恐怖活動形成新的高潮,東突也趁機開始整合。在整合中,東伊運被邊緣化,但也開始走向「聖戰」化,即搞自殺爆炸等恐怖活動。2005年新疆自治區成立50周年前夕,他們播出一段錄像,與基地組織的錄像一模一樣;幾個人戴著面罩,扛著槍,威脅要對中國發動攻勢。2008年初,新疆公安機關破獲東伊運預謀針對北京奧運會實施的暴力恐怖活動案件,抓獲以阿吉買買提為首的十名恐怖團伙頭目及骨幹成員。這讓人感覺到,一些恐怖組織雖然不得不轉入地下,但其瘋狂性、危害性絲毫未減。

    潘光指出,在整合過程中,以世維會為代表的所謂「漸進獨立派」 佔了上風。「漸獨」的特點就是不公開打出新疆獨立的旗號,而是打出爭取維吾爾人的人權、自由、民主這個旗號。從這點可以看出,世維會比較「高明」,他們懂得怎麼宣傳、怎麼取得西方支持。

    總之,潘光認為,9.11事件以來,境外東突分裂勢力呈現出這樣的三條脈絡:以東伊運為代表的極端恐怖主義組織,其地位與影響力日趨邊緣化,但威脅性仍在上升;打著「人權、宗教自由和民族自決」旗號的「漸進疆獨型」分裂組織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開始扮演整合東突分裂勢力的中角;以建立「東突國」為目標的「東突急獨型」分裂組織「東突流亡政府」,無法得到西方國家的公開支持。

    潘光告訴我們,不久前世維會在華盛頓召開大會,其執行主席艾沙的「工作報告」內容與後來發生的7.5事件的過程一模一樣。從這個角度看,7,5事件和世維會的聯繫很明顯,更不用說熱比婭打電話等一些現象。但是同時潘光也指出,7.5事件的暴徒有一大批人是從喀什和和田過去的,裡面肯定有恐怖分子,也就是說,除了世維會的影響外,還有東伊運的恐怖分子,而在中亞被列入恐怖組織名單的「伊扎布特」(伊斯蘭解放黨)也有人參與此事。

    ■「東突」與「三股勢力」的恐怖合力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民族和睦政策感召下,新疆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建設祖國,為實現美好生活共同奮鬥,曾經一度困擾當地的民族分裂主義分子不得不蟄伏起來。從上世紀80年代中國打開國門以後,在國外反華勢力和分裂勢力的支持慫恿下,民族分裂分子結束了「冬眠」。

    新疆葉城縣的阿不力克木•買合蘇木,從1985年至1992年曾連續七年當選為葉城縣政協副主席、伊斯蘭協會會長,併當選為新疆自治區第七屆人大代表。就是這樣一個相貌十分謙和的老人,為新疆分裂分子提出了「20年戰略圖謀」,即從90年代起,「發動十年游擊戰、十年正規戰」。果然,1990年清明,新疆阿克陶縣巴仁鄉,暴徒們鋌而走險掀起暴亂。這是新疆解放40年來最嚴重的武裝暴亂,也是進入1990年代發生在新疆的第一起恐怖事件。

    蘇聯解體后,臭名昭著的艾沙集團認為時機終於到了,在土耳其等地的疆獨分子也藉機進入新疆,宣傳疆獨思想。可以說,我國境內的東突勢力,從其死灰復燃的那一天開始,就有境外三股勢力的影子。

    新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恐怖組織東突伊斯蘭改革黨,就是由境外的極端宗教組織資助的。阿不都克日木•阿不都外力,新疆庫車縣農民,東突伊斯蘭改革黨的元老。1990至 1991年間,他在庫車辦了多個講經班,培訓了近千名弟子。他一直堅持把他的「成績」拍攝下來、寄往境外,彙報自己所做的「工作」,申請更多的經費。1991年,該組織的「突擊隊」在沙雅縣製造了解放以來全國最大的銀行運鈔車搶劫案,以這種方式「籌措」 到了50萬元,並用這筆錢在喀什建立了恐怖訓練基地,購買了槍支彈藥。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1992年春節那石破天驚的一舉。

    1992年2月5日春節,烏魯木齊的公共汽車、影劇院、住宅樓里被安放了四顆定時炸彈。其中影劇院和居民住宅樓中的炸彈被及時排除,但公交車上的兩枚爆炸,造成三人夾生、23人受傷,鮮血的味道瀰漫到了這個城市的各個角落。緊接著,他們又一口氣在新疆境內製造了15起爆炸案。

    1996年,東突伊斯蘭反對黨成員懷揣著暗殺名單分頭行動,準備在齋月同時下手,暗殺總計24名黨政幹部和宗教人士。新疆警方迅速斬斷了這個被稱為「斷橋」、「趕漢」的暗殺行動。

    早在1992年,境外的分裂組織就在伊斯坦布爾召開廠第一屆「東突厥斯坦民族代表大會」,與之相對應的是境內分裂分子秘密召開的「墨玉會議」。墨玉會議討論了「巴仁鄉暴亂」的教訓,研究了塔利班日漸坐大的原因,首次提出「宗教政洽化、宗教知識化、宗教年輕化、宗教武裝化」方針。1996年,境外的分裂勢力再次召開「東突厥斯坦代表大會預備會」、這次境內與之遙相呼應的就是「和田會議」,上述那份令人毛骨悚然的暗殺名單,就是這次會議的重要成果。這一切預示著,我國境內的東突分裂勢力已經融入了國際恐怖主義的「大家庭」。

    1997年2月5日,伊寧發生騷亂,致使七人死亡,200多人受傷。2月25日,烏魯木齊市的三輛公交車上被分別放置了炸彈,最終致使九人夾生、68人重傷。3月,境外東突分子開槍襲擊中國駐土耳其使館、衝擊中國駐伊斯坦布爾總領館,焚燒中國國旗。

    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東突分裂勢力在新疆共實施暴力恐怖案件250多起,造成600多人傷亡。

    ■「東突」的末路;地區反恐機制與全球反恐大環境

    痛定思痛,1998年,新疆警方決心在與「東突』的較量中打贏這一仗,主動出擊,將陰謀消滅在策劃階段。
    4月6日,霍爾果斯口岸,在一輛從哈薩克入境的外籍貨運車上查出了大量手槍、衝鋒槍和子彈,這就是震動全國的「4.6」特大武器偷運案。經過調查,這些武器正是東突解放組織主席買買提明•艾孜來提策劃運進的。公安和武警戰士展開了「緝槍行動」,對東突解放組織藏匿窩點逐一摸清后,進行突襲式的統一搜捕,其間多次與恐怖分子激烈槍戰,數名武警官兵犧牲。這次行動打掉了東突解放組織的指揮體系,粉碎了對方企圖於6月 30日在伊犁地區進行恐怖活動的計劃。

    在冷戰之後的十幾年裡,境外三股勢力對東突的援助主要體現在資金、武器裝備和人員訓練上,但在9•11事件之後,國際社會反恐的大環境發生變化,包括東突勢力在內的中亞三股勢力都受到了沉重打擊。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東突的消亡。經過十年來的反覆較量,仍有一些東突組織散布在中亞、土耳其、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交界處。俄羅斯軍隊和美國軍隊曾分別在車臣、阿富汗等地抓獲過東突成員。張德廣秘書長指出,就7.5事件來說,中國自己完全有能力解決問題,但是上合組織多次舉行軍事演習,顯示了共同反恐的決心和能力。軍演並不只產生威懾作用,事實上,恐怖主義分子不會僅因為看到舉辦軍演就停止恐怖活動。軍演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合作反恐、保衛和平的能力,包括協調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等。在反恐問題上,上合組織成員國今後應加強情況的交流,互相給予聲援,必要時採取更多的聯合行動。

    張德廣秘書長指出,中國境內的東突勢力和境外三股勢力有著組織上和其他具體方面的聯繫。烏魯木齊7.5事件不僅遭到新疆人民的強烈譴責,也在上合組織共同打擊的犯罪活動之列。因此,上合組織對事件非常關注,並發表正式聲明,予以強烈譴責。恐怖主義勢力危害地區和平,對成員國安全穩定造成現實威脅,因此上合組織發表這個聲明是完全正當的,這是對中國方面非常有力的支持,也符合上海合作組織共同的目標。從這次事件也可以看到上合組織維護地區和平、打擊三股勢力的工作的重要性。

    潘光也指出,從1996年建立「上海五國」機制,到2001年上合組織成立,上海五國在中亞反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否則塔利班往北打就打到烏茲別克了。2001年上合組織成立不到三個月,9.11事件就發生了,上合組織在中亞就成了反恐組織。上合組織長期不懈的反恐行動卓有成效。去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上合組織有著大型安保合作,非常成功。據公安部反恐局領導說,由於上合組織密切合作,奧運期間沒有發生一起來自於中亞的恐怖活動。今年上合組織葉卡捷琳堡峰會上決定把這種合作機制常態化,在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甚至俄羅斯索契的冬季奧運會中發揮作用。這也就不難理解7.5事件發生后,上合組織成員國首先發表的聲明。上合組織已達成一種共識,反對民族分裂、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沙發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9-9-15 20:46 | 只看該作者
「東突」神話的歷史迷誤

                                    董玉潔

    ■曾在歐亞大陸縱橫馳騁的一批批突厥人是誰
    「東突厥斯坦」,一個奇怪的名稱。

    「斯坦」,對這個名稱,中國人並不陌生。這是個源自古波斯語的後綴,意為「某人生活的地方」,從南亞到西亞被普遍使用。千餘年前,中國就曾被稱作「支那斯坦」。唐代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派雲騎尉梁懷璥出使中印度戒日王宮廷,戒日王驚問國人:「自古以來曾經有過摩訶震且使者來到我國嗎?」「摩訶」就是「偉大」之意,「震旦」就是「支那十斯坦」的漢譯。「支那」和「震旦」都是古代外國對中國的稱呼。

    一些以此為後綴的國名和地區名讓我們熟悉了這個後綴。尤其是1991年後,中亞一下子獨立出五個以「斯坦」為後綴的國家。在國際新聞里,有這個後綴的名稱也多了起來。

    那麼,「東突厥斯坦」又是什麼?

    突厥,這是中國人的歷史記憶中不可磨滅的組成部分。幾千年間,在中國內地以北的廣闊草原上,曾如走馬燈般一撥撥地興起和衰落過許多游牧民族。突厥人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曾在歷史上書寫過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那麼,歷史上曾經縱橫捭闔的突厥人,與「東突」要建立的「東突厥斯坦」國家,有什麼關係嗎?

    在唐朝經過30年的戰爭先後消滅東、西突厥汗國后,中國史籍中關於突厥的記載逐漸平息。但是不久之後,在中亞、西亞、歐洲,在波斯人、阿拉伯人、拜占廷人以及後來西方人的史籍中,卻有一批批的突厥部落縱橫馳騁在中亞、西亞和歐洲的大地上,一次次地發動進攻,一次次地建立帝國,一次次地失敗,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裡,把歐亞大陸的許多地方攪得天翻地覆。

    那麼,這些突厥人是誰?他們是遭到唐朝打擊之後向西遷徙的突厥人嗎?

    遭到唐代打擊遷到中亞以後,突厥人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亞地區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民族眾多,各種文明相互交錯,而且自古以來存在著許多文明古國,突厥人不得不和當地居民居住在一起,彼此混雜融合,其社會結構很快就發生很大的變化,因此,此後活躍在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所謂突厥人,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同一個民族集團,其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和宗教信仰都在發生變化,只是因為他們都講著這樣那樣的突厥語言,才會被人們統稱做突厥人。

    他們在西遷的過程中皈依了伊斯蘭教,幾百年時間裡在中亞翻雲覆雨,相繼建立過若干政權;在阿拉伯帝國內部上下其手,四面出擊,大敗拜占庭軍隊,抵禦十字軍入侵。14世紀後半期,具有突厥人和蒙古人雙重血統、殺人如麻的帖木兒在中亞登上歷史舞台。帖木兒帝國不久就滅亡了,但他的後代在南亞次大陸建立了功業。1526年,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打敗印度的十萬大軍,以蒙古人後裔的名義建立強大的莫卧爾帝國,直到1858年被英國殖民當局廢除。

    而突厥人的另一支後裔——奧斯曼土耳其人,則對歐洲發出死亡威脅。早在14世紀中期,整個小亞細亞都已處在奧斯曼土耳其人的控制之下。接著他們進入歐洲,對歐洲人不斷取得軍事勝利,並於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千年帝國拜占庭就此滅亡。然後他們渡過多瑙河、擊敗匈牙利,圍攻維也納,對歐洲保持了一個多世紀的巨大壓力。這個帝國地跨亞歐非三洲,在歐亞大陸歷史上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爭奪它的遺產曾是歐洲列強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之一,戰後帝國解體,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但帝國的影響直到今天仍在中東和東南歐等地的民族、領土、宗教等問題上一再表現出來。

    從這些紛雜的歷史上可以看到,突厥汗國在唐朝打擊下滅亡后,儘管一批批操突厥語的民族在歐亞大陸縱橫馳騁,留下不滅的影響,但突厥後裔並未發展成為一個現代民族,「所有突厥人組成的統一國家」在歷史上從未存在過。

    中國社科院歐亞研究所的吳宏偉,早在2002年就在本刊撰文指出了東突厥斯坦迷夢的歷史迷誤。他指出,把生活在歐亞大陸上一批不同民族(部落或部族)的人統稱「突厥人」的應該首先是阿拉伯人。當阿拉伯人在征服這些地區的部落、部族或民族時,面對一個個從沒見過、又在一些方面表現出共同特點的群體,無法將它們互相區別開來,只好把他們統統稱作「突厥人」,把他們居住和活動的地方稱作「突厥斯坦」。阿拉伯人的這種稱呼逐漸為其他一些民族所接受,成為習慣沿用下來。

    後來,使「突厥人」這個指稱所指代的對象不斷擴大,並真正在他們之間建立起相互關係的,在相當程度上來說,是18世紀以來的語言學家。從那時起,東西方國家的語言學家對這些部族、部落和民族語言進行了研究,他們把這樣一批從歷史上看可能有共同來源、或是發生過密切接觸關係的語言群體,劃歸為阿爾泰語系中的一個語族,稱為「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

    那麼,突厥語族包含多少種語言,突厥語諸民族這一群體包括了多少民族?吳宏偉寫道,按突厥語言學家的一般說法,全語族包括了30餘種語言,主要有哈薩克語、柯爾克孜語(吉爾吉斯語)、維吾爾語、烏孜別克語(烏茲別克語)、塔塔爾語(韃靼語)、撒拉語、西部裕固語、亞塞拜然語、土庫曼語、雅庫特語、阿爾泰語、土耳其語等。與此相適應,現在正在使用這些語言的民族都應該算作突厥各民族。

    吳宏偉指出,操突厥語族語言的民族,主要分佈在俄羅斯、中國、土耳其、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亞塞拜然、伊朗、阿富汗、蒙古等以及歐洲的一些國家,人口超過一億。

    現在出現的「突厥語國家」這個概念則是指主體民族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國家。這樣的國家現在有六個,即土耳其、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土庫曼、亞塞拜然。

    中國操突厥語族語言的有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裕固、撒拉、塔塔爾以及新疆蒙古族中的一部分,人口近千萬。這些民族的形成時間各不相同。維吾爾族的祖先,在唐朝時被稱作回紇或回鶻,起初臣服於突厥,8世紀推翻突厥統治者建立政權,疆域廣大,國勢日盛,還曾經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后被所屬部黠戛斯所滅。亡國后的回鶻分三路西遷,其中一支遷到吐魯番盆地,稱高昌回鶻或西州回鶻,另一支遷到帕米爾高原以西,稱蔥嶺西回鶻。元朝時,回鶻與其他操突厥語的民族的長期融合已基本完成,他們的稱作謂也被漢文史籍稱作委兀兒、畏兀兒、畏兀而、偉兀爾等等,14世紀皈依伊斯蘭教 。18世紀中期,清朝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后統一了天山南北,在把天山南疆仍稱為「西域」的同時,也開始把這一地區稱為「新疆」。此時,「維吾爾」作為一個民族最新的名稱開始出現在行文當中。

    古代維吾爾人繼承了古突厥的文字,后受到其他語言影響逐步改進,13世紀以後分化為三支,其中一支被稱作察合台語,是維吾爾、烏孜別克、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塔爾等民族的共同書面語。從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維吾爾文經歷了幾次改革,1982年9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決定全面使用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 「東突」名稱的由來

    既然古老的突厥族今天只存在於歷史的冊頁中,那麼「東突厥斯坦」的說法又從何而來呢?

    1805年,俄國人季姆科夫斯基率先使用「突厥斯坦」一詞,用以從地理上表述中亞及中國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鑒於兩地歷史、語言、習俗的差異和政治歸屬不同,為敘述的方便,他將位於「突厥斯坦」東部的中國新疆塔里木盆地稱為「東突厥斯坦」,同時稱為「中國突厥斯坦」。隨後西方間或有人使用「東突厥斯坦」或「中國突厥斯坦」的地理概念。19世紀中期,俄國兼并了中業三個古老的汗國,設立「突厥斯坦總督區」。於是西方一些歷史地理學家稱中亞河中地區為「俄屬突厥斯坦」,或「西突厥斯坦」。

    俄國人提出的這一名詞明顯的帶有殖民主義色彩,目的是為西方列強劃分利益區提供方便。沙俄的這一行為在中國身上劃開了一道難以癒合的傷口,從20世紀30年代起,此稱呼開始成為東突分子進行民族分裂的工具。

    ■泛突厥主義:一種陳腐的濫調

    東突並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毒瘤,它有著深刻的移植歷史.其思想根植於19—20世紀初的泛突厥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簡稱「雙泛主義」)。

    泛伊斯蘭主義是19世紀後期出現的一種政治思潮,它強調全世界所有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們不分民族和國界,聯合起來建立一個由哈里發統一領導的伊斯蘭教國家,以反抗西方殖民地主義的統治,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18世紀后,奧斯曼帝國蘇丹把在伊斯蘭世界已經廢棄了幾百年的哈里發的桂冠戴到自己頭上,表明自己在伊斯蘭世界的最高權威,既為麻痹境內被壓迫的穆斯林各族,也為爭取全世界穆斯林的支持以對抗歐洲列強的欺凌。

    而泛突厥主義(大突厥主義)產生於19世紀80年代。這是當時一些突厥語族知識分子提出的概念,本來具有號召受俄國壓迫的各突厥語族人民聯合起來反對壓迫的意義。其創始人是克里米亞貴族伊斯馬依勒•普林斯基(1815年—1914年),他被稱為「泛突厥主義之父」。20世紀初期,在俄國沙皇政權迫害下,泛突厥運動領導人紛紛逃亡土耳其,開始了在土耳其的發展發酵期。

    當時,龐大的奧斯曼帝國已病入膏肓,在東西方列強的欺凌下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一些狂熱的民族主義分子,夢想恢復奧斯曼帝國昔日的榮光,很快與泛突厥運動一拍即合,他們錯誤地把實現自己理想的希望寄托在了奧斯曼蘇丹的身上,而帝國當局立即把這些思想變成了推行反動政策的工具,既迷惑境內外穆斯林和突厥語各族群眾,又藉以抵抗西方列強,維持其帝國的夢想和統治。

    他們設想以中亞的撒馬爾罕為首都,建立一個囊括地中海到太平洋沿岸的大帝國。他們建立秘密機關,設立特務組織,向中亞有關國家進行滲透,販運槍支,煽動操突厥語族語言的民族鬧事,這類活動也蔓延到中國邊境。不僅如此,他們實行民族迫害政策,對馬其頓人、亞美尼亞人、阿爾巴尼亞人和阿拉伯人進行大規模屠殺。他們還投靠德帝國,企圖藉助德國在世界上推行泛突厥主義,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德國結成同盟。即使1908年資產階級革命後上台的青年土耳其黨,也依然繼承了歷屆封建統治者的內外政策,並把帝國拖向了與歐洲列強爭霸的戰場,使它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交戰國之一。1923年,土耳其凱末爾革命勝利,隨後青年土耳其黨被取締,但泛突厥主義的影響傳至亞歐大陸許多地區,造成惡劣影響。

    ■「東突」在中國的發展

    20世紀初期,雙泛主義開始向我國新疆地區傳播。有一些從事境外貿易的商人和出國留學人員,接觸到了雙泛思想,便將這些思想帶到新疆。1913年,一些喀什的商人來到伊斯坦布爾,拜訪了當地的負責傳播雙泛思想的負責人。這個負責人答應向新疆地區派出專門的教師。辛亥革命后,新疆省政府嚴禁外國人進入新疆傳播雙泛思想,所以一些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雙泛思想散布人員以「辦教育」為名進入新疆,后遭到新疆地方政府驅逐。

    30年代,新疆各類矛盾激化,麥斯武德、穆罕默德•伊敏等雙泛主義者又陸續回到中國。在英國支持下,1932年初,以穆罕默德•伊敏、沙比提大毛拉為首的民族分裂主義分子在和田、喀什等地進行了猖狂的分裂活動,先在和田成立了和田伊斯蘭政府、「和田艾米爾政府」,伊敏自稱為「艾米爾(即國王)」,沙比提大毛拉任「總理」和宗教領袖。1933年11月12日,伊敏等人在喀什成立所謂的「東突厥斯坦獨立伊斯蘭共和國」。這一政權由和加尼牙孜任總統,沙比提大毛拉為國務總理。在此期間,他們還提出「滅黃漢黑回」的主張,鼓吹「東突厥斯坦乃東突厥斯坦人之東突厥斯坦,無須外人來作吾人之父母」,叫囂「將外人永遠驅逐出境」,激化民族仇恨。1934年2月6日,甘肅回族軍閥馬仲英部攻佔喀什,「東突厥斯坦獨立伊斯蘭共和國」曇花一現,歸於失敗。

    伊敏外逃抵達克什米爾後,把該區的「新疆僑民旅居克什米爾同鄉會」改名為「突厥斯坦僑民聯合會」。美國中情局積極插手,拍攝影片為其造勢。為偽造歷史,伊敏還寫了一本被東突分裂分子奉為經典的《東突厥斯坦史》,鼓吹「東突民族」有近萬年歷史,其祖國「西至北海、紅海、黑海以及歐洲,北至北冰洋,東至太平洋,南至印度洋」,「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民族」。

    1944年9月,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區爆發了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三區革命」,維吾爾、哈薩克族人民舉行武裝起義並組建臨時政府。

    新疆解放前夕,絕大部分「泛突」骨幹逃亡境外,他們對共產黨的民族和睦政策進行惡意攻擊,並狂妄的聲稱要為建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而戰,為新疆局勢的長久動蕩埋下了禍根。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3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9-9-15 20:49 | 只看該作者
                     「疆獨」和它的頭頭們

                                              吳曉芳

    發生在新疆的7.5事件,被認為是東突勢力的兩個主要派別——「世維會」和「東伊運」所操縱的,因而這兩個組織及其頭目們再次進入全中國人,乃至全球人的視野。

    ■世維會:疆獨分子的「新衣」

    早在2003年12月 15日,中國公安部就公布了第一批認定的東突恐怖組織——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東突厥斯坦解放組織、世界維吾爾青年代表大會和東突厥斯坦新聞信息中心。

    此次7.5事件的境外操作者——世維會,全稱「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在眾多東突組織中屬於後來居上者。世維會成立於2004年,總結了「前輩」們的經驗教訓,準確地揣摩了西方某些政客的心思,以「和平、人權、民主」之名行「新疆獨立」之實,在一些國家很受歡迎,甚至得到了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主動資助」。

    9.11以來,在全球反恐的大環境下,很多恐怖組織紛紛跳出來撇清其恐怖和暴力色彩,世維會也不例外。自成立以來,世維會便反覆強調自己是一個以非暴力方式來實現維族自決的和平團體,與恐怖主義無任何牽連,但狐狸尾巴終究是藏不住的。首先,世維會是由東突民族大會和世界維吾爾青年代表大會牽頭、整合多個東突分裂組織而成的,原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分裂組織則成了世維會在全球的分支機構,其成員也自然由世維會接收,其中不乏早就被中國公安部認定的東突恐怖分子。其中,世維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維吾爾青年代表大會和東突厥斯坦新聞信息中心正是臭名昭著的東突恐怖組織,曾以暴力手段實施了多起恐怖事件,如1993年喀什農機公司辦公大樓爆炸案和莎車錄像廳爆炸案,2003年新疆哈密鐵路爆炸破壞活動等。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世維會只不過是疆獨分子的一件「新衣裳」罷了。

    奇 怪 的是,添了「新衣」 的世維會卻似乎獲得了新生。一方面它將民族、宗教問題與人權相掛鉤,迎合了部分西方人士的偏好,壯大了在境外反華勢力中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世維會效仿藏獨勢力,努力將東突問題國際化,同時「審時度勢」轉向漸進疆獨路線。在東伊運等被認定的恐怖組織出現邊緣化的今天,世維會正在逐漸成長為東突勢力的「新生軍」和「主力軍」。

    或許,現在已經到了中國更新東突恐怖組織名單的時候了。

    ■熱比婭:一個善變的女人

    北京時間7月5日11時,一個神秘的女人從美國給遠在中國新疆的弟弟打來電話,告知「現在發生了很多事件,我們都知道,明天晚上烏魯木齊可能要發生一些事件」。隨後,她又打通了另一通國際長途,傳達指令「要勇敢一點」,「事情鬧大一點」。不久之後,一場血染烏魯木齊的悲劇便在新疆發生了,而這個在境外遙控操作這一事件的女人正是世維會現任主席——熱比婭•卡德爾。

    在7月5日之前,熱比婭這個名字於新疆以外的人可能還是很陌生的,儘管她早在1995年就位列美國《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八位,坐擁兩億家產,擁有一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大廈,被公認為新疆女首富。不僅在商場財大氣粗,熱比婭在官場也頗為得志。只有小學文化的她曾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工商聯副主席、新疆女企業家協會副會長、自治區和全國政協委員、世界婦女大會的新疆傑出婦女代表。

    然而,這位「權」途和「錢」途都一路順遂的政、商界大紅人兒,1999年卻搖身一變成為出賣國家情報的階下囚;2000年—2004年,搖身一變成為積極改造、稱自己不配接受減刑、發誓不再參加任何危害祖國的活動的「好」囚犯;2005年,搖身一變成為西方眼中的「避難者」、「人權活動家」;2006年,搖身一變成為世維會的第二屆主席;而現在,熱比婭正在努力變成「維吾爾人的精神母親」、「維吾爾人的達賴喇嘛」……

    熱比婭一次次「華麗」的轉身,讓旁人眼花繚亂,而對於其多變的解釋更是眾說紛紛,莫衷一是。

    為了「理想」?不可否認,有些疆獨分子是在泛突厥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的影響下,為了所謂「新疆獨大」或成立一個大突厥國的夢想而從事分裂活動的。熱比婭懷有這種理想嗎?出生在一個貧困、老實本分的家庭的熱比婭,14歲時遠嫁南疆,懷揣的是對婚後生活的憧憬,而根本不是什麼「實現新疆獨立」這樣深層次的理想。種種跡象表明,熱比婭的轉變似乎是從婚姻梅開二度之時開始的。

    夫唱婦隨?第一次婚姻失敗后,事業如日中天的熱比婭公布了「苛刻」的二婚條件,其中兩條規定頗為醒目,一是必須有大學學歷;二是必須是被女方拋棄的離婚男人。尋尋覓覓中,熱比婭於1981年嫁給了現任丈夫司的克。司的克是名鼓吹新疆獨立的維吾爾族知識分子,後來長期在美國活動,與維吾爾美國協會(一個設在美國的分裂組織)有很深的淵源,經常發表有關民族分裂的言論。婚後的熱比婭「夫唱婦隨」,曾跟隨司的克去土耳其拜訪過老牌民族分裂分子艾沙。1996年司的克前往美國,據稱在此之後,熱比婭一直給丈夫提供所謂維族人被迫害的「情報」。1999年熱比婭因此被捕。當時,已經定居在美國的司的克發了份所謂的《告美國人民書》給熱比婭,示意她手抄后交給到訪新疆的一名美國國會議員,熱比婭被逮了個正著。所以現在很多人猜測,改變熱比婭的正是司的克。難道在生意場和官場精明過人的熱比婭真的是被愛情沖昏了頭腦?

    權宜之計?熱比婭的發家史一直讓人生疑。在上世紀80年代,熱比婭靠給人洗衣服,三個月就積攢了3000元,僅僅依靠這個資本,並不精通漢語的熱比婭走南闖北,從東部沿海進貨,再輾轉回新疆售出,經過11年的倒騰,愣是把一個小攤位壯大成為一座高樓大廈。然而,對熱比婭發家手段的質疑一直不斷。據查實,熱比婭及其子女在烏魯木齊市註冊登記的阿克達工貿有限公司,自1994年至2004年間在經營過程中採用各種非法手段偷稅漏稅800多萬元人民幣,欠繳滯納金2000餘萬元,拖欠銀行和個人各類債務2800多萬元。另據報道,熱比婭曾從事過毒品販賣。這些情況不免讓人猜測,或是因為害怕東窗事發,或者迫於經濟壓力,熱比婭鋌而走險,破罐破摔,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響應了海外反華勢力的號召,踏上了試圖分裂祖國的不歸路。有報道還說,熱比婭在擔任世維會主席后,仍不改其生意人的本性,「貪財」,「不忘記爭取自己的利益」,常以各種理由到境外維族人家中要求捐款。這些行為也不能不令人懷疑她搞所謂分裂、獨立的動機。

    為他人做嫁衣裳?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潘光和趙國軍博士曾撰文指出,世維會有很多人受過大學教育,並能流利地運用外語,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知道如何與西方打交道。而達賴喇嘛在西方的「成功」更是讓這些人艷羨。因此,自世維會成立起他們便極力打造維吾爾人的「精神領袖」,此時此刻,裝扮完美的熱比婭適時出現了:維吾爾族女性,11個孩子的母親,從過政,蹲過監獄,於是,文化水平低、完全不會外語的熱比婭被委以「精神母親」的重任。2005年,「拉夫託人權獎」授予了還在獄中的熱比婭,大大提高了她在西方的知名度。2007年,在德國作家亞歷山大•卡韋利斯的協助下,熱比婭完成了自傳《搏龍鬥士》,達賴喇嘛為這本書作了序。從此,熱比婭被塑造成以一名為維族謀利益的反抗中國政府的鬥士。其實,在境外的疆獨分子中,熱比婭的資歷尚淺,知識水平也很有限,顯然不具備坐上世維會主席寶座的資格和能力,因此有人說,正是由於現實環境的需要,熱比碰一步一步地被各派反華勢力推到了幕前,成為反華勢力的一顆重要的棋子。熱比婭在世維會不是沒有反對聲音,據稱首任主席艾爾肯•阿力普提肯與熱比婭的關係就不太好,今年5月艾爾肯借故沒有參加世維會舉行的第三次大會,在此次會議上熱比婭則再次當選世維會主席。

    熱比婭為何轉變,作為旁觀者的我們也只是猜測,找不到一個明確的答案,善變的熱比婭以後會變成什麼,我們也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明確的是,只要她在疆獨的路上繼續走下去,終將被歷史遺棄。

    ■多里坤•艾沙:東突問題國際化的策劃人

    世維會自成立之日起便竭盡所能地掩蓋與恐怖主義之間的牽連,即使是在確鑿的證據面前,熱比婭在接受BBC採訪時,仍否認世維會指使了7.5事件。不過,在多個東突恐怖組織身居要職、策劃過多起恐怖活動的多里坤•艾沙使世維會的辯解不攻自破。

    多里坤現任世維會秘書長,其實他還有兩個更「風光」的頭銜——世界維吾爾青年代表大會前主席和東突厥斯坦解放組織副主席,曾在新疆與多名犯罪分子組團,從事盜竊、搶劫等犯罪活動和爆炸等恐怖活動,並大力救助東突恐怖分子。而且,多里坤還是中國認定的首批東突恐怖分子名單上的第三號人物,系國際刑警組織紅色通緝令對象。

    多里坤對世維會最大的「貢獻」莫過於推動東突問題的國際化,曾公開宣稱「我們的工作就是使維吾爾問題向國際化演變」。為此,世維會竭力加強與西方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聯繫,並推進與藏獨、台獨勢力之間的合作。2004年多里坤在一次講話中,號召海外流亡藏人與境外流亡維吾爾族人聯合對抗中國政府;2006年多里坤在日本國會介紹所謂維吾爾人權問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努爾 白克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披露,去年拉薩3.14事件發生后,世維會立即發表聲明,附和藏獨勢力,並要求其下屬組織儘快派人潛入國內,效仿拉薩事件策劃大規模遊行示威活動,推動國際社會進一步關注所謂東突問題。在今年5月召開的世維會第三次代表大會上,多里坤總結了世維會在過去三年取得的所謂十項「成績」,其中一個核心就是:以「民主」、「人權」作為外裝飾,推進「新疆議題」的國際化。

    多里坤國際化戰略的推動下,世維會取得了不少「成就」。一方面,世維會攫取了一些西方國家政要的支持,另一方面還得到了部分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支持和資助,比如大赦國際、「保護受威脅民族協會」、「國際無國界人權組織」、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和索羅斯基金會等。據稱,其中的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曾直接找上門來,表示願意提供資金支持,而該基金會的背後支持者即為大名鼎鼎的美國中央情報局。

    ■艾山•買合蘇木:「東伊運」最後的華爾茲?

    作為東突的一股重要勢力的東伊運,全稱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又稱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黨、真主黨、東突厥斯坦民族革命陣線、東突伊斯蘭運動,成立於1997年,是比較老牌的東突恐怖組織。東伊運曾經是國際恐怖組織界的「大紅人」,是「最暴力化的組織」,也是得到境外維吾爾流亡分子資助最多的東突組織。東伊運公開宣揚暴力,以通過恐怖手段分裂中國、在新疆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國」為宗旨。該組織還與國際恐怖組織有密切關係,本•拉登和塔利班都曾為東伊運提供資金、武器、培訓基地,東伊運也曾派過多名成員在基地接受訓練,甚至直接參與基地組織的恐怖活動。東伊運在 2002年 9月11日被聯合國安理會正式確認為恐怖組織,也是惟一一個因威脅美國利益而被美國確認的東突恐怖組織。

    東伊運在上世紀 90年代後期極為「風光」,直接參與和策劃了多起恐怖暴力事件。1999年東伊運策劃了烏魯木齊市2.4搶劫殺人案等一系列暴力恐怖案件,殺害六名無辜群眾;同年6月18日又策劃了新疆新和縣開槍殺害民警一案;仍是1999年,東伊運一手製造了和田地區墨玉縣12.14暴力恐怖殺人案。但是在9.11以後,恐怖組織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得而誅之,東伊運出現了生存危機,一方面,在西方壓力下那些流亡分子和組織不願意落上「支恐」的罪名,相繼減少了對東伊運的資助,其他東突組織也紛紛與東伊運劃清界限。另一方面,在國際社會的打壓下,東伊運的活動空間銳減,因此,東伊運在東突勢力中逐漸被邊緣化。

    艾山•買合蘇木既是東伊運的創建者,也是東伊運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首批中國認定的頭號東突恐怖分子。艾山於1964年出生在新疆喀什地區,師從被「尊」為新疆恐怖分子的祖師爺的阿不力克木•買合蘇木。一副謙和長者模樣的阿不力克木雖沒有直接參與過恐怖活動,然而正是他成立了新疆第一個分裂組織——東突伊斯蘭黨,正是他提出了所謂通過10年游擊戰,再加10年正規戰將新疆獨立出去的20年戰略圖謀。在阿不力克木的調教下,艾山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東突恐怖分子。

    1993年10月,艾山被中國警方抓獲,接受了三年的勞動改造,翌年艾山持假護照潛逃出境成立了東伊運,隨後艾山前往阿富汗投奔本•拉登,在基地組織擔任「共同問題顧問」一職,所謂「共同問題」就是將新疆的恐怖組織和塔利班、本•拉登的基地組織聯成一體,共同行動。1999年,本•拉登明確要求,東突組織的「一切行動要與烏伊運和塔利班協調」。此後,艾山長期在阿富汗的國際恐怖組織基地訓練恐怖分子,並將新疆境內的疆獨分子秘密輸入阿國進行嚴格訓練,再潛入境從事恐怖破壞活動。據稱,經過塔利班基地培訓出來的恐怖分子,「對死的渴望,超過對生的渴望」。2003年10月 2日,艾山在巴基斯坦、阿富汗邊境的一次反恐聯合行動中被巴基斯坦軍隊擊斃,其「恐怖」人生也就此落下帷幕。但是一年後,東伊運死灰復燃,形成了以阿不都勒•哈克大毛拉為核心的五個分支,仍堅持實施「以武求獨」的暴力恐怖犯罪活動。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4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9-9-15 20:52 | 只看該作者
在德國看疆獨

                                     蘇原

    12年前,在中國駐慕尼黑總領館開館前夕,我曾專門從瑞士驅車趕到慕尼黑與參加總領館籌建工作的友人相聚。當時夜已深,我與友人獨自坐在總領館旁邊的酒館里暢飲。近在咫尺的總領館佇立在如洗的月色里,祥和、寧靜……

    我不曾忘記那個寧靜的夜晚,一如我不曾想到,這個曾經如此祥和、寧靜的總領館,卻屢屢遭到敵對勢力的攻擊。一年前的3•14事件爆發后,一幫窮凶極惡的藏獨分子在一個清晨,向總領館發動突然襲擊。我國旗被燒毀、我在總領館工作的朋友也被毆傷。一年後的今天,兩個同樣窮凶極惡的蒙面疆獨分子向總領館投擲燃燒瓶,總領館館舍和國旗再度遭到褻瀆……

    慕尼黑是南德的一個美麗的城市,在我遊歷過的德國城市中,她的美麗是柏林、漢堡、波恩、海德堡等名城所無法比擬的。但藏獨和疆獨的這兩次襲擊,讓國人眼裡的慕尼黑與分裂主義分子聯繫在了一起。

    其實,在此次疆獨分子襲擊總領館之前,我已預見了事件的發生。不獨因為疆獨分子的暴戾,更因為慕尼黑某種程度上是疆獨分子的大本營。疆獨分子的政治領導機構「世維會」的總部以及「東突厥斯坦國民會議」等東突組組就設在慕尼黑。

    維吾爾人在海外分佈很廣,但主要集中在土耳其、德國、美國和澳大利亞,其中德國慕尼黑是東突的政治中心,而種種跡象顯示,烏魯木齊7.5 事件的海外決策指揮中心便是慕尼黑。目前在全德國約有700名維吾爾人,其中僅慕尼黑就有500名。世維會的高級官員曾表示:「慕尼黑有歐洲境內最大的維吾爾社團,因此這裡被許多維吾爾人認為是他們背井離鄉后真正的家鄉。」 除此之外,歐洲議會、綠黨、大赦國際等組織的互動,以及德國政府的支持也造成了東突勢力在德國尤其活躍。去年12月,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就曾表示,若美國關閉關塔那摩,德國願意接收部分囚犯,包括東突分子。此提議得到了德國綠黨的熱烈擁護,今年2月,慕尼黑市議會甚至批准了該項動議。雖然德國政府的這一表態在中國政府的強烈抗議下最終不了了之,但從中不難看出德國政界對東突的態度。

    2004年4月,在德國聯邦政府以及巴伐利亞州政府的默許下,境外的疆獨組織匯聚慕尼黑,成立了統一的疆獨組織「世界維吾爾大會」,老牌疆獨領袖艾沙•阿力普提肯之子艾爾肯•阿力普提肯當選為首屆主席。作為東突的領袖,艾爾肯在疆獨組織中有著重要的影響,且與藏獨的精神領袖達賴交往甚密,疆獨組織及其西方支持者一度想把艾爾肯打造成第二個達賴,可惜沒有成功。於是,2005年3月熱比婭赴美后,疆獨組織和其西方支持者便很快拋棄了艾爾肯,轉而扶持熱比婭出任世維會第二屆主席(今年5月成功連任)。艾爾肯•阿力普提肯只好屈就世維會總顧問。

    與艾爾肯•阿力普提肯以及世維會中的其他老牌疆獨分子如「世維會總秘書長」多里坤•艾沙相比,熱比娜的資格很淺:艾爾肯早在1971年定居慕尼黑時就曾出任美國「自由歐洲電台」總裁的「高級政策顧問」,正是在這個時候,美國中央情報局通過艾爾肯開始同疆獨分子建立聯繫。而多里坤•艾沙則是世維會前身「世界維吾爾青年代表大會」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曾連任三屆該組織的主席;被中國政府列入首批東突恐怖分子名單。雖然如此,但由於熱比婭特殊的經歷,所以倍受疆獨組織以及西方後台老闆的青睞,準備刻意將其打造成第二個達賴。

    與之相呼應,東突分裂分子還刻意效仿達賴集團,把熱比婭吹捧為「維吾爾人的精神母親」、「維吾爾族民族運動領袖」。2006年西方反華勢力還提名其為2005至2006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

    熱比婭之所以得到西方反華勢力的認可,使他們覺得值得投入巨資培養、塑造,是因為他們認為熱比婭是一個成功的維吾爾族女商人,在中國有過從政的背景並且還蹲過中國政府的監獄。此外,熱比婭曾經為維吾爾族人權做過「貢獻」,2004年,挪威拉夫託人權基金會在其出獄之前,便將「拉夫託人權獎」授予了她,這對提升她在國際上的形象有很大的幫助。最後就是境外東突勢力缺乏一個有號召力的領軍人物,此前的艾爾肯資格雖老,但影響力和分量均不足以扮演這樣一個角色,因此熱比婭的出現,對疆獨組織及西方反華勢力而言,無疑是不二的選擇。

    疆獨組織及其西方支持者雖有心把熱比婭打造成第二個達賴,但恐怕他們自己內心也明白,與老謀深算、在西方社會頗有市場的達賴相比,熱比婭著實太嫩。因為這些先天不足,所以熱比婭頻頻出鏡,以積累自己的資源、提升知名度。在出境后的一年內,熱比婭就走遍了美國的50個州。在2006年當選世維會第二屆主席之後便藉機首次訪問了柏林。一年之後的2007年10月,熱比婭就和德國有關基金會的代表以及聯邦議會的人權委員會建立了聯繫,並與德國外交部進行了接觸。去年3月22日,「國際維吾爾人權與民主基金會」在華盛頓舉行了「婦女政治培訓會議」期間,熱比婭帶著50多名婦女走進了美國國會山莊。北京奧運會開幕前的7月29日,熱比婭又會見了美國時任總統布希。今年5月,世維會在美國召開「三大」,得到了美國國會部分議員和「國家民主基金會」的支持和資助。為在世維會三大上造勢,熱比婭還出版了德文和英文兩個版本的自傳——《搏龍斗土》,書中將熱比婭塑造成「一個與中國爭取和平的女人」形象。據悉,這本書由達賴喇嘛作序。

    在與美、德、英、瑞典等國合作的同時,熱比婭還積極尋求與聯合國、歐盟以及國際大赦組織和其它國際人權機構建立合作關係。

    熱比婭以及世維會在國際社會活動時,均以「非暴力」、追求民主與人權的面目出現,但實際上世維會與東突所代表的分裂勢力和恐怖勢力是一體兩面,其宗旨均是企圖將新疆從中國分裂出去,建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只是在外部形態上一個表現為政治層面,一個則是武裝層面。東突恐怖組織的許多重要成員均在世維會中擔任重要角色,反之,世維會一些重要成員也在東突等恐怖組織中掌控著重要權力。一旦世維會所代表的政治勢力很難在國際社會中得到響應,東突等恐怖組織便想方設法在新疆境內製造恐怖活動,以吸引國際社會的注意力。烏魯木齊7.5事件便是明顯的例子。在此事件爆發后,熱比娜等人頻頻接受西方媒體的採訪,在西方媒體刻意渲染,熱比證一時間風光無限、聲名大振!

    熱比婭們的這一招數其實也是學自達賴。當年在藏獨分子製造的暴力活動屢屢被打壓之後,達賴提出了所謂的「中間路線」,以非暴力來重新包裝自己。熱比婭們也希望通過兩個策略交替使用,以引起中國政府對其的重視,抬高自己的身價,進而能夠與中央政府對話,最終實現所謂的新疆問題國際化,使熱比婭們以及世維會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博取更大的生存空間。

    我姑且把這稱作熱比姬的幻想,既然是幻想,恐難有實現的那一天。

    在偷襲我駐慕尼黑總領館的幾天之後,幾百名疆獨分子在世維會副主席艾斯卡爾江的率領下又不辭辛勞北上柏林,在我駐德國大使館門前示威。這次由於有數十名德國防暴警察虎視眈眈在側,他們沒有再蒙面;他們也不再手持燃燒瓶、而是高舉東突的淺藍色星月旗,旁邊幾個土耳其人,手中高舉著同樣圖案的紅色土耳其國旗。

    我望著眼前的這一切,覺得那麼的耐人尋味。


    (《環球視野》摘自2009年第15期《世界知識》)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9

主題

1449

帖子

340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40
5
cangxiao 發表於 2009-9-15 21:50 | 只看該作者
1982年9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決定全面使用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laodai 發表於 2009-9-15 20:52

這好像不是個好主意
不要迷戀哥,哥其實就是個半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0: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