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需要挑戰「國際慣例」的國膽

[複製鏈接]

1428

主題

2029

帖子

169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9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outon2008 發表於 2009-9-12 03: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需要挑戰「國際慣例」的國膽


摩羅:中國,需要挑戰「國際慣例」的國膽

作者:摩羅    文章發於:烏有之鄉    點擊數:1219    更新時間:2009-9-11   頂    薦  ★★★ 【字體:小 大】


中國,需要挑戰「國際慣例」的國膽

中國,需要挑戰「國際慣例」的國膽 摩 羅 殖民時代,弱國被強國的槍杆子所統治。「全球化」時代,弱國被強國制定的遊戲規則即所謂「國際慣例」所統治。 「國際慣例」說起來冠冕堂皇,實際上是專門用來維護強國利益的。所謂國際慣例,就是強國用來掠奪弱國利益的一種制度化安排。 弱國沒有制定遊戲規則的發言權,無法公正地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猶有甚者,弱國常常被「國際慣例」冠冕堂皇的外衣所眩惑,把它當作維繫天下運轉的不二法則,甚至把自己有資格按照國際慣例辦事,看作莫大的光榮和進步,看作擺脫卑屈地位和國民劣根性的證明。只有跪著思維的人才會這樣理解問題。而許多曾經慘遭殖民的國族,正好習慣於跪著思維。這樣的錯誤想法只能誤國誤民。 弱國的知識分子,應當發揮其知識的特長,成為挑戰「國際慣例」、維護國家利益的國膽。知識分子有其特定的知識背景作為支持,可以洞察到他人所不可能意識到的風險與隱患,以及潛在敵人以特定知識譜系的名義所實施的花招和軌跡,同時還可以為國家和民族貢獻破敵之策和轉守為攻的戰略。中國正處在一個需要國膽而且正在誕生國膽的時代。最近兩年,隨著《中國不高興》(宋曉軍等)、《中國沒有榜樣》(劉仰)、《貨幣戰爭》、《貨幣戰爭2》(宋鴻兵)、《金融超限戰》(郎咸平)、《中國怎麼辦—當次貸危機改變世界》(時寒冰)等著作的出版,我們看到了一批為中國的國家利益大聲疾呼的國膽。去年以來在中國市場熱銷的宋鴻兵名著《貨幣戰爭》就是這樣一本意在挑戰「國際慣例」,維護中國的金融利益,幫助中國人樹立金融戰略意識的著作。 全書主要內容都在講西方金融家如何利用血緣關係、金錢、權錢共謀、陰謀、謀殺、戰爭、詐騙、銀行機構、國債、行業標準、遊戲規則等等一切手段,從政府和國民那裡謀取巨額財富的故事。它把幾百年來西方金融業的奧秘乃至整個資本制度的奧秘,製作成一張X光片,清清楚楚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從此不再被西方冠冕堂皇的金融政策及其遊戲規則炫耀了眼目。在我看來,整本書都是為那篇後記所做的鋪墊,後記中所表達的觀點、主張才是作者不吐不快的情愫。在這篇名為《對中國金融開放的幾點看法》的後記中,作者終於用了他的最大努力,為中國的金融戰略支招。宋鴻兵在後記一開篇就指出:在探討中國金融開放的風險問題時,大多數學者和決策者關注的是「戰術」層面上的風險,比如外資銀行參股控股的風險,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的監管風險,利率市場化的風險,證券市場波動風險,外匯儲備貶值風 摩 羅

殖民時代,弱國被強國的槍杆子所統治。「全球化」時代,弱國被強國制定的遊戲規則即所謂「國際慣例」所統治。

「國際慣例」說起來冠冕堂皇,實際上是專門用來維護強國利益的。所謂國際慣例,就是強國用來掠奪弱國利益的一種制度化安排。

險,房地產貸款市場風險,資本帳戶開放風險,人民幣升值風險,國有銀行內控缺失風險,金融衍生工具市場風險,巴塞爾協議的衝擊風險等等。 其實,金融開放的最大風險源自「戰略」層面,即金融開放的本質實際上是一場「貨幣戰爭」,缺乏利益博弈的戰爭意識和準備是中國當前最大的風險!在這場金融戰爭中,我們從多個角度說都處於非常不利的境地。為了克服這種不利境地,作者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主張。其中的主張之一,就是「應該大力推動國際籌備貨幣的多元化」。這一主張顯然是對美國獨掌國際金融霸權和貨幣霸權的挑戰。 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爆發以前,就如此急切地要求「推動國際籌備貨幣的多元化」,顯示出這是一位真正具有洞察力和戰略眼光的學者。而金融危機爆發以後,中國政府所提出的最具長遠戰略意義的主張,也恰是弱化美元的霸權地位,努力推進國際籌備貨幣的多元化,包括謀求建立超越國家主權的國際籌備貨幣。這與宋鴻兵不謀而合。《貨幣戰爭》最具有戰略眼光的主張,在於為了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必要時可以蔑視並打破由國際大佬制定的、僅僅對國際大佬有利的「國際慣例」。 我們知道,自從五四時賢主張全盤西化以來,中國的教育資源全部都是西學,我們每個讀書人都可以說是西方教育背景的人。我們早就習慣於以西方的是非為是非,以西方制定的統掌世界的遊戲規則為金科玉律,絲毫不敢懷疑,尤其不敢稍有違背。宋鴻兵卻明確分析「國際慣例」對我們的戕害,進而提出了抵制「國際慣例」的戰略主張。 金融領域的「國際慣例」,實際上是美英銀行用來封殺競爭對手的有效武器。針對新興國家比如中國的崛起,和中國金融業的逐步壯大,他們非常可能為中國量身製作一套全面遏制中國銀行業的「國際慣例」,中國人如果沒有這種警惕性,可能會失敗得很慘。中國再也不能跪著思維,而應該掙脫桎梏,挺起脊樑,用公義的火眼金睛洞穿這些冠冕堂皇的「國際慣例」,利用我們的經濟能力和外交資源,針鋒相對地與國際壟斷組織及其霸權進行利益的博弈和遊戲規則的博弈,也就是必須按照公平的原則,建構新的國際秩序,形成新的「國際慣例」。如果那些國家利用所謂「國際慣例」來遏制中國海外銀行的發展,中國也可以制定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銀行業規定,限制乃至關閉那些大牌銀行在中國的運作。回顧英美成為國際銀行業的主導力量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建立國際銀行網路是必經之路。中國的銀行業不應該只在中國本土與國際接軌,而應該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去境外直接收購歐美的銀行或擴張分行,建立中國自己

弱國沒有制定遊戲規則的發言權,無法公正地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猶有甚者,弱國常常被「國際慣例」冠冕堂皇的外衣所眩惑,把它當作維繫天下運轉的不二法則,甚至把自己有資格按照國際慣例辦事,看作莫大的光榮和進步,看作擺脫卑屈地位和國民劣根性的證明。

的全球金融網路。在博弈中學習博弈,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我們必須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由學習遊戲規則到制定遊戲規則,由遵守國際慣例到主導國際慣例,這是我們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 「第三世界」弱國如果沒有這種打破不合理的遊戲規則的膽略,那就只能永遠任人宰割,永遠做國際社會的三流公民。弱國的知識分子除了利用發達的大腦為國家提供戰略思想,還應該充當自己國家的膽囊——那是產生勇氣和魄力的關鍵器臟。《中國不高興》、《中國沒有榜樣》、《貨幣戰爭》、《貨幣戰爭2》、《金融超限戰》和《中國怎麼辦》都在努力給中國知識分子增加國家利益這個維度,我把它們看成中國知識分子的啟蒙著作,其中蘊含著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新信息和新希望。他們可能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中最早出現國家利益覺醒的一批人,因而也可能是率先起來捍衛國家利益的一批自覺的國膽。 中國的國膽正在破土而出。 上一個啟蒙時代,五四時賢敢於將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一把丟個乾淨,決意將自己「置之死地而後生」,終於從極度屈辱的絕境殺出一條血路來。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國膽。《中國不高興》、《中國沒有榜樣》、《貨幣戰爭》、《貨幣戰爭2》、《金融超限戰》和《中國怎麼辦》的作者群體是新一代啟蒙思想家,是新一代國膽。未來二十年間,他們將會取代五四時賢,對後來的知識分子產生積極的引導和示範作用。

只有跪著思維的人才會這樣理解問題。而許多曾經慘遭殖民的國族,正好習慣於跪著思維。這樣的錯誤想法只能誤國誤民。

弱國的知識分子,應當發揮其知識的特長,成為挑戰「國際慣例」、維護國家利益的國膽。

知識分子有其特定的知識背景作為支持,可以洞察到他人所不可能意識到的風險與隱患,以及潛在敵人以特定知識譜系的名義所實施的花招和軌跡,同時還可以為國家和民族貢獻破敵之策和轉守為攻的戰略。

的全球金融網路。在博弈中學習博弈,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我們必須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由學習遊戲規則到制定遊戲規則,由遵守國際慣例到主導國際慣例,這是我們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 「第三世界」弱國如果沒有這種打破不合理的遊戲規則的膽略,那就只能永遠任人宰割,永遠做國際社會的三流公民。弱國的知識分子除了利用發達的大腦為國家提供戰略思想,還應該充當自己國家的膽囊——那是產生勇氣和魄力的關鍵器臟。《中國不高興》、《中國沒有榜樣》、《貨幣戰爭》、《貨幣戰爭2》、《金融超限戰》和《中國怎麼辦》都在努力給中國知識分子增加國家利益這個維度,我把它們看成中國知識分子的啟蒙著作,其中蘊含著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新信息和新希望。他們可能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中最早出現國家利益覺醒的一批人,因而也可能是率先起來捍衛國家利益的一批自覺的國膽。 中國的國膽正在破土而出。 上一個啟蒙時代,五四時賢敢於將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一把丟個乾淨,決意將自己「置之死地而後生」,終於從極度屈辱的絕境殺出一條血路來。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國膽。《中國不高興》、《中國沒有榜樣》、《貨幣戰爭》、《貨幣戰爭2》、《金融超限戰》和《中國怎麼辦》的作者群體是新一代啟蒙思想家,是新一代國膽。未來二十年間,他們將會取代五四時賢,對後來的知識分子產生積極的引導和示範作用。

中國正處在一個需要國膽而且正在誕生國膽的時代。最近兩年,隨著《中國不高興》(宋曉軍等)、《中國沒有榜樣》(劉仰)、《貨幣戰爭》、《貨幣戰爭2》(宋鴻兵)、《金融超限戰》(郎咸平)、《中國怎麼辦—當次貸危機改變世界》(時寒冰)等著作的出版,我們看到了一批為中國的國家利益大聲疾呼的國膽。

去年以來在中國市場熱銷的宋鴻兵名著《貨幣戰爭》就是這樣一本意在挑戰「國際慣例」,維護中國的金融利益,幫助中國人樹立金融戰略意識的著作。

中國,需要挑戰「國際慣例」的國膽 摩 羅 殖民時代,弱國被強國的槍杆子所統治。「全球化」時代,弱國被強國制定的遊戲規則即所謂「國際慣例」所統治。 「國際慣例」說起來冠冕堂皇,實際上是專門用來維護強國利益的。所謂國際慣例,就是強國用來掠奪弱國利益的一種制度化安排。弱國沒有制定遊戲規則的發言權,無法公正地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猶有甚者,弱國常常被「國際慣例」冠冕堂皇的外衣所眩惑,把它當作維繫天下運轉的不二法則,甚至把自己有資格按照國際慣例辦事,看作莫大的光榮和進步,看作擺脫卑屈地位和國民劣根性的證明。只有跪著思維的人才會這樣理解問題。而許多曾經慘遭殖民的國族,正好習慣於跪著思維。這樣的錯誤想法只能誤國誤民。 弱國的知識分子,應當發揮其知識的特長,成為挑戰「國際慣例」、維護國家利益的國膽。知識分子有其特定的知識背景作為支持,可以洞察到他人所不可能意識到的風險與隱患,以及潛在敵人以特定知識譜系的名義所實施的花招和軌跡,同時還可以為國家和民族貢獻破敵之策和轉守為攻的戰略。中國正處在一個需要國膽而且正在誕生國膽的時代。最近兩年,隨著《中國不高興》(宋曉軍等)、《中國沒有榜樣》(劉仰)、《貨幣戰爭》、《貨幣戰爭2》(宋鴻兵)、《金融超限戰》(郎咸平)、《中國怎麼辦—當次貸危機改變世界》(時寒冰)等著作的出版,我們看到了一批為中國的國家利益大聲疾呼的國膽。去年以來在中國市場熱銷的宋鴻兵名著《貨幣戰爭》就是這樣一本意在挑戰「國際慣例」,維護中國的金融利益,幫助中國人樹立金融戰略意識的著作。 全書主要內容都在講西方金融家如何利用血緣關係、金錢、權錢共謀、陰謀、謀殺、戰爭、詐騙、銀行機構、國債、行業標準、遊戲規則等等一切手段,從政府和國民那裡謀取巨額財富的故事。它把幾百年來西方金融業的奧秘乃至整個資本制度的奧秘,製作成一張X光片,清清楚楚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從此不再被西方冠冕堂皇的金融政策及其遊戲規則炫耀了眼目。在我看來,整本書都是為那篇後記所做的鋪墊,後記中所表達的觀點、主張才是作者不吐不快的情愫。在這篇名為《對中國金融開放的幾點看法》的後記中,作者終於用了他的最大努力,為中國的金融戰略支招。宋鴻兵在後記一開篇就指出:在探討中國金融開放的風險問題時,大多數學者和決策者關注的是「戰術」層面上的風險,比如外資銀行參股控股的風險,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的監管風險,利率市場化的風險,證券市場波動風險,外匯儲備貶值風

全書主要內容都在講西方金融家如何利用血緣關係、金錢、權錢共謀、陰謀、謀殺、戰爭、詐騙、銀行機構、國債、行業標準、遊戲規則等等一切手段,從政府和國民那裡謀取巨額財富的故事。

的全球金融網路。在博弈中學習博弈,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我們必須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由學習遊戲規則到制定遊戲規則,由遵守國際慣例到主導國際慣例,這是我們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 「第三世界」弱國如果沒有這種打破不合理的遊戲規則的膽略,那就只能永遠任人宰割,永遠做國際社會的三流公民。弱國的知識分子除了利用發達的大腦為國家提供戰略思想,還應該充當自己國家的膽囊——那是產生勇氣和魄力的關鍵器臟。《中國不高興》、《中國沒有榜樣》、《貨幣戰爭》、《貨幣戰爭2》、《金融超限戰》和《中國怎麼辦》都在努力給中國知識分子增加國家利益這個維度,我把它們看成中國知識分子的啟蒙著作,其中蘊含著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新信息和新希望。他們可能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中最早出現國家利益覺醒的一批人,因而也可能是率先起來捍衛國家利益的一批自覺的國膽。 中國的國膽正在破土而出。 上一個啟蒙時代,五四時賢敢於將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一把丟個乾淨,決意將自己「置之死地而後生」,終於從極度屈辱的絕境殺出一條血路來。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國膽。《中國不高興》、《中國沒有榜樣》、《貨幣戰爭》、《貨幣戰爭2》、《金融超限戰》和《中國怎麼辦》的作者群體是新一代啟蒙思想家,是新一代國膽。未來二十年間,他們將會取代五四時賢,對後來的知識分子產生積極的引導和示範作用。 它把幾百年來西方金融業的奧秘乃至整個資本制度的奧秘,製作成一張X光片,清清楚楚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從此不再被西方冠冕堂皇的金融政策及其遊戲規則炫耀了眼目。

中國,需要挑戰「國際慣例」的國膽 摩 羅 殖民時代,弱國被強國的槍杆子所統治。「全球化」時代,弱國被強國制定的遊戲規則即所謂「國際慣例」所統治。 「國際慣例」說起來冠冕堂皇,實際上是專門用來維護強國利益的。所謂國際慣例,就是強國用來掠奪弱國利益的一種制度化安排。弱國沒有制定遊戲規則的發言權,無法公正地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猶有甚者,弱國常常被「國際慣例」冠冕堂皇的外衣所眩惑,把它當作維繫天下運轉的不二法則,甚至把自己有資格按照國際慣例辦事,看作莫大的光榮和進步,看作擺脫卑屈地位和國民劣根性的證明。只有跪著思維的人才會這樣理解問題。而許多曾經慘遭殖民的國族,正好習慣於跪著思維。這樣的錯誤想法只能誤國誤民。 弱國的知識分子,應當發揮其知識的特長,成為挑戰「國際慣例」、維護國家利益的國膽。知識分子有其特定的知識背景作為支持,可以洞察到他人所不可能意識到的風險與隱患,以及潛在敵人以特定知識譜系的名義所實施的花招和軌跡,同時還可以為國家和民族貢獻破敵之策和轉守為攻的戰略。中國正處在一個需要國膽而且正在誕生國膽的時代。最近兩年,隨著《中國不高興》(宋曉軍等)、《中國沒有榜樣》(劉仰)、《貨幣戰爭》、《貨幣戰爭2》(宋鴻兵)、《金融超限戰》(郎咸平)、《中國怎麼辦—當次貸危機改變世界》(時寒冰)等著作的出版,我們看到了一批為中國的國家利益大聲疾呼的國膽。去年以來在中國市場熱銷的宋鴻兵名著《貨幣戰爭》就是這樣一本意在挑戰「國際慣例」,維護中國的金融利益,幫助中國人樹立金融戰略意識的著作。 全書主要內容都在講西方金融家如何利用血緣關係、金錢、權錢共謀、陰謀、謀殺、戰爭、詐騙、銀行機構、國債、行業標準、遊戲規則等等一切手段,從政府和國民那裡謀取巨額財富的故事。它把幾百年來西方金融業的奧秘乃至整個資本制度的奧秘,製作成一張X光片,清清楚楚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從此不再被西方冠冕堂皇的金融政策及其遊戲規則炫耀了眼目。在我看來,整本書都是為那篇後記所做的鋪墊,後記中所表達的觀點、主張才是作者不吐不快的情愫。在這篇名為《對中國金融開放的幾點看法》的後記中,作者終於用了他的最大努力,為中國的金融戰略支招。宋鴻兵在後記一開篇就指出:在探討中國金融開放的風險問題時,大多數學者和決策者關注的是「戰術」層面上的風險,比如外資銀行參股控股的風險,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的監管風險,利率市場化的風險,證券市場波動風險,外匯儲備貶值風

在我看來,整本書都是為那篇後記所做的鋪墊,後記中所表達的觀點、主張才是作者不吐不快的情愫。在這篇名為《對中國金融開放的幾點看法》的後記中,作者終於用了他的最大努力,為中國的金融戰略支招。

宋鴻兵在後記一開篇就指出:險,房地產貸款市場風險,資本帳戶開放風險,人民幣升值風險,國有銀行內控缺失風險,金融衍生工具市場風險,巴塞爾協議的衝擊風險等等。其實,金融開放的最大風險源自「戰略」層面,即金融開放的本質實際上是一場「貨幣戰爭」,缺乏利益博弈的戰爭意識和準備是中國當前最大的風險! 在這場金融戰爭中,我們從多個角度說都處於非常不利的境地。為了克服這種不利境地,作者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主張。其中的主張之一,就是「應該大力推動國際籌備貨幣的多元化」。這一主張顯然是對美國獨掌國際金融霸權和貨幣霸權的挑戰。 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爆發以前,就如此急切地要求「推動國際籌備貨幣的多元化」,顯示出這是一位真正具有洞察力和戰略眼光的學者。而金融危機爆發以後,中國政府所提出的最具長遠戰略意義的主張,也恰是弱化美元的霸權地位,努力推進國際籌備貨幣的多元化,包括謀求建立超越國家主權的國際籌備貨幣。這與宋鴻兵不謀而合。《貨幣戰爭》最具有戰略眼光的主張,在於為了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必要時可以蔑視並打破由國際大佬制定的、僅僅對國際大佬有利的「國際慣例」。 我們知道,自從五四時賢主張全盤西化以來,中國的教育資源全部都是西學,我們每個讀書人都可以說是西方教育背景的人。我們早就習慣於以西方的是非為是非,以西方制定的統掌世界的遊戲規則為金科玉律,絲毫不敢懷疑,尤其不敢稍有違背。宋鴻兵卻明確分析「國際慣例」對我們的戕害,進而提出了抵制「國際慣例」的戰略主張。 金融領域的「國際慣例」,實際上是美英銀行用來封殺競爭對手的有效武器。針對新興國家比如中國的崛起,和中國金融業的逐步壯大,他們非常可能為中國量身製作一套全面遏制中國銀行業的「國際慣例」,中國人如果沒有這種警惕性,可能會失敗得很慘。中國再也不能跪著思維,而應該掙脫桎梏,挺起脊樑,用公義的火眼金睛洞穿這些冠冕堂皇的「國際慣例」,利用我們的經濟能力和外交資源,針鋒相對地與國際壟斷組織及其霸權進行利益的博弈和遊戲規則的博弈,也就是必須按照公平的原則,建構新的國際秩序,形成新的「國際慣例」。如果那些國家利用所謂「國際慣例」來遏制中國海外銀行的發展,中國也可以制定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銀行業規定,限制乃至關閉那些大牌銀行在中國的運作。回顧英美成為國際銀行業的主導力量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建立國際銀行網路是必經之路。中國的銀行業不應該只在中國本土與國際接軌,而應該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去境外直接收購歐美的銀行或擴張分行,建立中國自己在探討中國金融開放的風險問題時,大多數學者和決策者關注的是「戰術」層面上的風險,比如外資銀行參股控股的風險,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的監管風險,利率市場化的風險,證券市場波動風險,外匯儲備貶值風險,房地產貸款市場風險,資本帳戶開放風險,人民幣升值風險,國有銀行內控缺失風險,金融衍生工具市場風險,巴塞爾協議的衝擊風險等等。

其實,金融開放的最大風險源自「戰略」層面,即金融開放的本質實際上是一場「貨幣戰爭」,缺乏利益博弈的戰爭意識和準備是中國當前最大的風險!

在這場金融戰爭中,我們從多個角度說都處於非常不利的境地。為了克服這種不利境地,作者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主張。其中的主張之一,就是「應該大力推動國際籌備貨幣的多元化」。

這一主張顯然是對美國獨掌國際金融霸權和貨幣霸權的挑戰。

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爆發以前,就如此急切地要求「推動國際籌備貨幣的多元化」,顯示出這是一位真正具有洞察力和戰略眼光的學者。而金融危機爆發以後,中國政府所提出的最具長遠戰略意義的主張,也恰是弱化美元的霸權地位,努力推進國際籌備貨幣的多元化,包括謀求建立超越國家主權的國際籌備貨幣。這與宋鴻兵不謀而合。

《貨幣戰爭》最具有戰略眼光的主張,在於為了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必要時可以蔑視並打破由國際大佬制定的、僅僅對國際大佬有利的「國際慣例」。

1428

主題

2029

帖子

169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93
沙發
 樓主| houton2008 發表於 2009-9-12 03:32 | 只看該作者
中國,需要挑戰「國際慣例」的國膽 摩 羅 殖民時代,弱國被強國的槍杆子所統治。「全球化」時代,弱國被強國制定的遊戲規則即所謂「國際慣例」所統治。 「國際慣例」說起來冠冕堂皇,實際上是專門用來維護強國利益的。所謂國際慣例,就是強國用來掠奪弱國利益的一種制度化安排。弱國沒有制定遊戲規則的發言權,無法公正地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猶有甚者,弱國常常被「國際慣例」冠冕堂皇的外衣所眩惑,把它當作維繫天下運轉的不二法則,甚至把自己有資格按照國際慣例辦事,看作莫大的光榮和進步,看作擺脫卑屈地位和國民劣根性的證明。只有跪著思維的人才會這樣理解問題。而許多曾經慘遭殖民的國族,正好習慣於跪著思維。這樣的錯誤想法只能誤國誤民。 弱國的知識分子,應當發揮其知識的特長,成為挑戰「國際慣例」、維護國家利益的國膽。知識分子有其特定的知識背景作為支持,可以洞察到他人所不可能意識到的風險與隱患,以及潛在敵人以特定知識譜系的名義所實施的花招和軌跡,同時還可以為國家和民族貢獻破敵之策和轉守為攻的戰略。中國正處在一個需要國膽而且正在誕生國膽的時代。最近兩年,隨著《中國不高興》(宋曉軍等)、《中國沒有榜樣》(劉仰)、《貨幣戰爭》、《貨幣戰爭2》(宋鴻兵)、《金融超限戰》(郎咸平)、《中國怎麼辦—當次貸危機改變世界》(時寒冰)等著作的出版,我們看到了一批為中國的國家利益大聲疾呼的國膽。去年以來在中國市場熱銷的宋鴻兵名著《貨幣戰爭》就是這樣一本意在挑戰「國際慣例」,維護中國的金融利益,幫助中國人樹立金融戰略意識的著作。 全書主要內容都在講西方金融家如何利用血緣關係、金錢、權錢共謀、陰謀、謀殺、戰爭、詐騙、銀行機構、國債、行業標準、遊戲規則等等一切手段,從政府和國民那裡謀取巨額財富的故事。它把幾百年來西方金融業的奧秘乃至整個資本制度的奧秘,製作成一張X光片,清清楚楚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從此不再被西方冠冕堂皇的金融政策及其遊戲規則炫耀了眼目。在我看來,整本書都是為那篇後記所做的鋪墊,後記中所表達的觀點、主張才是作者不吐不快的情愫。在這篇名為《對中國金融開放的幾點看法》的後記中,作者終於用了他的最大努力,為中國的金融戰略支招。宋鴻兵在後記一開篇就指出:在探討中國金融開放的風險問題時,大多數學者和決策者關注的是「戰術」層面上的風險,比如外資銀行參股控股的風險,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的監管風險,利率市場化的風險,證券市場波動風險,外匯儲備貶值風

我們知道,自從五四時賢主張全盤西化以來,中國的教育資源全部都是西學,我們每個讀書人都可以說是西方教育背景的人。我們早就習慣於以西方的是非為是非,以西方制定的統掌世界的遊戲規則為金科玉律,絲毫不敢懷疑,尤其不敢稍有違背。

中國,需要挑戰「國際慣例」的國膽摩 羅 殖民時代,弱國被強國的槍杆子所統治。「全球化」時代,弱國被強國制定的遊戲規則即所謂「國際慣例」所統治。 「國際慣例」說起來冠冕堂皇,實際上是專門用來維護強國利益的。所謂國際慣例,就是強國用來掠奪弱國利益的一種制度化安排。弱國沒有制定遊戲規則的發言權,無法公正地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猶有甚者,弱國常常被「國際慣例」冠冕堂皇的外衣所眩惑,把它當作維繫天下運轉的不二法則,甚至把自己有資格按照國際慣例辦事,看作莫大的光榮和進步,看作擺脫卑屈地位和國民劣根性的證明。只有跪著思維的人才會這樣理解問題。而許多曾經慘遭殖民的國族,正好習慣於跪著思維。這樣的錯誤想法只能誤國誤民。 弱國的知識分子,應當發揮其知識的特長,成為挑戰「國際慣例」、維護國家利益的國膽。知識分子有其特定的知識背景作為支持,可以洞察到他人所不可能意識到的風險與隱患,以及潛在敵人以特定知識譜系的名義所實施的花招和軌跡,同時還可以為國家和民族貢獻破敵之策和轉守為攻的戰略。中國正處在一個需要國膽而且正在誕生國膽的時代。最近兩年,隨著《中國不高興》(宋曉軍等)、《中國沒有榜樣》(劉仰)、《貨幣戰爭》、《貨幣戰爭2》(宋鴻兵)、《金融超限戰》(郎咸平)、《中國怎麼辦—當次貸危機改變世界》(時寒冰)等著作的出版,我們看到了一批為中國的國家利益大聲疾呼的國膽。去年以來在中國市場熱銷的宋鴻兵名著《貨幣戰爭》就是這樣一本意在挑戰「國際慣例」,維護中國的金融利益,幫助中國人樹立金融戰略意識的著作。 全書主要內容都在講西方金融家如何利用血緣關係、金錢、權錢共謀、陰謀、謀殺、戰爭、詐騙、銀行機構、國債、行業標準、遊戲規則等等一切手段,從政府和國民那裡謀取巨額財富的故事。它把幾百年來西方金融業的奧秘乃至整個資本制度的奧秘,製作成一張X光片,清清楚楚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從此不再被西方冠冕堂皇的金融政策及其遊戲規則炫耀了眼目。在我看來,整本書都是為那篇後記所做的鋪墊,後記中所表達的觀點、主張才是作者不吐不快的情愫。在這篇名為《對中國金融開放的幾點看法》的後記中,作者終於用了他的最大努力,為中國的金融戰略支招。宋鴻兵在後記一開篇就指出:在探討中國金融開放的風險問題時,大多數學者和決策者關注的是「戰術」層面上的風險,比如外資銀行參股控股的風險,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的監管風險,利率市場化的風險,證券市場波動風險,外匯儲備貶值風宋鴻兵卻明確分析「國際慣例」對我們的戕害,進而提出了抵制「國際慣例」的戰略主張。

金融領域的「國際慣例」,實際上是美英銀行用來封殺競爭對手的有效武器。針對新興國家比如中國的崛起,和中國金融業的逐步壯大,他們非常可能為中國量身製作一套全面遏制中國銀行業的「國際慣例」,中國人如果沒有這種警惕性,可能會失敗得很慘。

中國再也不能跪著思維,而應該掙脫桎梏,挺起脊樑,用公義的火眼金睛洞穿這些冠冕堂皇的「國際慣例」,利用我們的經濟能力和外交資源,針鋒相對地與國際壟斷組織及其霸權進行利益的博弈和遊戲規則的博弈,也就是必須按照公平的原則,建構新的國際秩序,形成新的「國際慣例」。

險,房地產貸款市場風險,資本帳戶開放風險,人民幣升值風險,國有銀行內控缺失風險,金融衍生工具市場風險,巴塞爾協議的衝擊風險等等。其實,金融開放的最大風險源自「戰略」層面,即金融開放的本質實際上是一場「貨幣戰爭」,缺乏利益博弈的戰爭意識和準備是中國當前最大的風險! 在這場金融戰爭中,我們從多個角度說都處於非常不利的境地。為了克服這種不利境地,作者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主張。其中的主張之一,就是「應該大力推動國際籌備貨幣的多元化」。這一主張顯然是對美國獨掌國際金融霸權和貨幣霸權的挑戰。 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爆發以前,就如此急切地要求「推動國際籌備貨幣的多元化」,顯示出這是一位真正具有洞察力和戰略眼光的學者。而金融危機爆發以後,中國政府所提出的最具長遠戰略意義的主張,也恰是弱化美元的霸權地位,努力推進國際籌備貨幣的多元化,包括謀求建立超越國家主權的國際籌備貨幣。這與宋鴻兵不謀而合。《貨幣戰爭》最具有戰略眼光的主張,在於為了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必要時可以蔑視並打破由國際大佬制定的、僅僅對國際大佬有利的「國際慣例」。 我們知道,自從五四時賢主張全盤西化以來,中國的教育資源全部都是西學,我們每個讀書人都可以說是西方教育背景的人。我們早就習慣於以西方的是非為是非,以西方制定的統掌世界的遊戲規則為金科玉律,絲毫不敢懷疑,尤其不敢稍有違背。宋鴻兵卻明確分析「國際慣例」對我們的戕害,進而提出了抵制「國際慣例」的戰略主張。 金融領域的「國際慣例」,實際上是美英銀行用來封殺競爭對手的有效武器。針對新興國家比如中國的崛起,和中國金融業的逐步壯大,他們非常可能為中國量身製作一套全面遏制中國銀行業的「國際慣例」,中國人如果沒有這種警惕性,可能會失敗得很慘。中國再也不能跪著思維,而應該掙脫桎梏,挺起脊樑,用公義的火眼金睛洞穿這些冠冕堂皇的「國際慣例」,利用我們的經濟能力和外交資源,針鋒相對地與國際壟斷組織及其霸權進行利益的博弈和遊戲規則的博弈,也就是必須按照公平的原則,建構新的國際秩序,形成新的「國際慣例」。如果那些國家利用所謂「國際慣例」來遏制中國海外銀行的發展,中國也可以制定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銀行業規定,限制乃至關閉那些大牌銀行在中國的運作。回顧英美成為國際銀行業的主導力量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建立國際銀行網路是必經之路。中國的銀行業不應該只在中國本土與國際接軌,而應該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去境外直接收購歐美的銀行或擴張分行,建立中國自己如果那些國家利用所謂「國際慣例」來遏制中國海外銀行的發展,中國也可以制定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銀行業規定,限制乃至關閉那些大牌銀行在中國的運作。回顧英美成為國際銀行業的主導力量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建立國際銀行網路是必經之路。中國的銀行業不應該只在中國本土與國際接軌,而應該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去境外直接收購歐美的銀行或擴張分行,建立中國自己的全球金融網路。在博弈中學習博弈,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我們必須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由學習遊戲規則到制定遊戲規則,由遵守國際慣例到主導國際慣例,這是我們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

「第三世界」弱國如果沒有這種打破不合理的遊戲規則的膽略,那就只能永遠任人宰割,永遠做國際社會的三流公民。弱國的知識分子除了利用發達的大腦為國家提供戰略思想,還應該充當自己國家的膽囊——那是產生勇氣和魄力的關鍵器臟。

的全球金融網路。在博弈中學習博弈,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我們必須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由學習遊戲規則到制定遊戲規則,由遵守國際慣例到主導國際慣例,這是我們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 「第三世界」弱國如果沒有這種打破不合理的遊戲規則的膽略,那就只能永遠任人宰割,永遠做國際社會的三流公民。弱國的知識分子除了利用發達的大腦為國家提供戰略思想,還應該充當自己國家的膽囊——那是產生勇氣和魄力的關鍵器臟。《中國不高興》、《中國沒有榜樣》、《貨幣戰爭》、《貨幣戰爭2》、《金融超限戰》和《中國怎麼辦》都在努力給中國知識分子增加國家利益這個維度,我把它們看成中國知識分子的啟蒙著作,其中蘊含著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新信息和新希望。他們可能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中最早出現國家利益覺醒的一批人,因而也可能是率先起來捍衛國家利益的一批自覺的國膽。 中國的國膽正在破土而出。 上一個啟蒙時代,五四時賢敢於將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一把丟個乾淨,決意將自己「置之死地而後生」,終於從極度屈辱的絕境殺出一條血路來。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國膽。《中國不高興》、《中國沒有榜樣》、《貨幣戰爭》、《貨幣戰爭2》、《金融超限戰》和《中國怎麼辦》的作者群體是新一代啟蒙思想家,是新一代國膽。未來二十年間,他們將會取代五四時賢,對後來的知識分子產生積極的引導和示範作用。

《中國不高興》、《中國沒有榜樣》、《貨幣戰爭》、《貨幣戰爭2》、《金融超限戰》和《中國怎麼辦》都在努力給中國知識分子增加國家利益這個維度,我把它們看成中國知識分子的啟蒙著作,其中蘊含著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新信息和新希望。

險,房地產貸款市場風險,資本帳戶開放風險,人民幣升值風險,國有銀行內控缺失風險,金融衍生工具市場風險,巴塞爾協議的衝擊風險等等。其實,金融開放的最大風險源自「戰略」層面,即金融開放的本質實際上是一場「貨幣戰爭」,缺乏利益博弈的戰爭意識和準備是中國當前最大的風險! 在這場金融戰爭中,我們從多個角度說都處於非常不利的境地。為了克服這種不利境地,作者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主張。其中的主張之一,就是「應該大力推動國際籌備貨幣的多元化」。這一主張顯然是對美國獨掌國際金融霸權和貨幣霸權的挑戰。 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爆發以前,就如此急切地要求「推動國際籌備貨幣的多元化」,顯示出這是一位真正具有洞察力和戰略眼光的學者。而金融危機爆發以後,中國政府所提出的最具長遠戰略意義的主張,也恰是弱化美元的霸權地位,努力推進國際籌備貨幣的多元化,包括謀求建立超越國家主權的國際籌備貨幣。這與宋鴻兵不謀而合。《貨幣戰爭》最具有戰略眼光的主張,在於為了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必要時可以蔑視並打破由國際大佬制定的、僅僅對國際大佬有利的「國際慣例」。 我們知道,自從五四時賢主張全盤西化以來,中國的教育資源全部都是西學,我們每個讀書人都可以說是西方教育背景的人。我們早就習慣於以西方的是非為是非,以西方制定的統掌世界的遊戲規則為金科玉律,絲毫不敢懷疑,尤其不敢稍有違背。宋鴻兵卻明確分析「國際慣例」對我們的戕害,進而提出了抵制「國際慣例」的戰略主張。 金融領域的「國際慣例」,實際上是美英銀行用來封殺競爭對手的有效武器。針對新興國家比如中國的崛起,和中國金融業的逐步壯大,他們非常可能為中國量身製作一套全面遏制中國銀行業的「國際慣例」,中國人如果沒有這種警惕性,可能會失敗得很慘。中國再也不能跪著思維,而應該掙脫桎梏,挺起脊樑,用公義的火眼金睛洞穿這些冠冕堂皇的「國際慣例」,利用我們的經濟能力和外交資源,針鋒相對地與國際壟斷組織及其霸權進行利益的博弈和遊戲規則的博弈,也就是必須按照公平的原則,建構新的國際秩序,形成新的「國際慣例」。如果那些國家利用所謂「國際慣例」來遏制中國海外銀行的發展,中國也可以制定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銀行業規定,限制乃至關閉那些大牌銀行在中國的運作。回顧英美成為國際銀行業的主導力量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建立國際銀行網路是必經之路。中國的銀行業不應該只在中國本土與國際接軌,而應該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去境外直接收購歐美的銀行或擴張分行,建立中國自己 他們可能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中最早出現國家利益覺醒的一批人,因而也可能是率先起來捍衛國家利益的一批自覺的國膽。

中國的國膽正在破土而出。

中國,需要挑戰「國際慣例」的國膽 摩 羅 殖民時代,弱國被強國的槍杆子所統治。「全球化」時代,弱國被強國制定的遊戲規則即所謂「國際慣例」所統治。 「國際慣例」說起來冠冕堂皇,實際上是專門用來維護強國利益的。所謂國際慣例,就是強國用來掠奪弱國利益的一種制度化安排。弱國沒有制定遊戲規則的發言權,無法公正地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猶有甚者,弱國常常被「國際慣例」冠冕堂皇的外衣所眩惑,把它當作維繫天下運轉的不二法則,甚至把自己有資格按照國際慣例辦事,看作莫大的光榮和進步,看作擺脫卑屈地位和國民劣根性的證明。只有跪著思維的人才會這樣理解問題。而許多曾經慘遭殖民的國族,正好習慣於跪著思維。這樣的錯誤想法只能誤國誤民。 弱國的知識分子,應當發揮其知識的特長,成為挑戰「國際慣例」、維護國家利益的國膽。知識分子有其特定的知識背景作為支持,可以洞察到他人所不可能意識到的風險與隱患,以及潛在敵人以特定知識譜系的名義所實施的花招和軌跡,同時還可以為國家和民族貢獻破敵之策和轉守為攻的戰略。中國正處在一個需要國膽而且正在誕生國膽的時代。最近兩年,隨著《中國不高興》(宋曉軍等)、《中國沒有榜樣》(劉仰)、《貨幣戰爭》、《貨幣戰爭2》(宋鴻兵)、《金融超限戰》(郎咸平)、《中國怎麼辦—當次貸危機改變世界》(時寒冰)等著作的出版,我們看到了一批為中國的國家利益大聲疾呼的國膽。去年以來在中國市場熱銷的宋鴻兵名著《貨幣戰爭》就是這樣一本意在挑戰「國際慣例」,維護中國的金融利益,幫助中國人樹立金融戰略意識的著作。 全書主要內容都在講西方金融家如何利用血緣關係、金錢、權錢共謀、陰謀、謀殺、戰爭、詐騙、銀行機構、國債、行業標準、遊戲規則等等一切手段,從政府和國民那裡謀取巨額財富的故事。它把幾百年來西方金融業的奧秘乃至整個資本制度的奧秘,製作成一張X光片,清清楚楚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從此不再被西方冠冕堂皇的金融政策及其遊戲規則炫耀了眼目。在我看來,整本書都是為那篇後記所做的鋪墊,後記中所表達的觀點、主張才是作者不吐不快的情愫。在這篇名為《對中國金融開放的幾點看法》的後記中,作者終於用了他的最大努力,為中國的金融戰略支招。宋鴻兵在後記一開篇就指出:在探討中國金融開放的風險問題時,大多數學者和決策者關注的是「戰術」層面上的風險,比如外資銀行參股控股的風險,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的監管風險,利率市場化的風險,證券市場波動風險,外匯儲備貶值風

上一個啟蒙時代,五四時賢敢於將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一把丟個乾淨,決意將自己「置之死地而後生」,終於從極度屈辱的絕境殺出一條血路來。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國膽。

《中國不高興》、《中國沒有榜樣》、《貨幣戰爭》、《貨幣戰爭2》、《金融超限戰》和《中國怎麼辦》的作者群體是新一代啟蒙思想家,是新一代國膽。未來二十年間,他們將會取代五四時賢,對後來的知識分子產生積極的引導和示範作用。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 烏有之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3
akihito 發表於 2009-9-12 04:3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基督天主神 發表於 2009-9-12 10:19 | 只看該作者
比北朝鮮差遠了。
那才是玩弄國際慣例的頑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10: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