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7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作者有關當下金融危機的熱門評論包括:「資本家的愚弄」(Capitalist Fool)、「財富的反轉」(Reversal of Fortune)、「3萬億美元的戰爭」(The $3 Trillion)以及「布希先生的經濟後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Mr. Bush)等。
【內容提要】由於華盛頓所奉行的理論與實踐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尷尬,當這次危機結束之時,美國式的資本主義將受到沉重地打擊。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提醒人們:幻想被打破的發展中國家,很可能將告別自由市場,從而給全球的穩定和美國的安全產生新的威脅。
殖民主義為發展中國家留下了一筆複雜的遺產,但有一點卻很清楚,殖民地的人們認為,他們曾被殘酷地剝削。對於新崛起的領導人來說,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他們的經歷提供了解釋;它揭示道,從本質上講剝削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二戰以後,眾多的殖民地迎來獨立;這種政治獨立終結了經濟殖民主義。在諸如非洲這樣的地區,以提供很小回報來榨取其自然資源,蹂躪其環境。這種行為的掠奪性顯而易見。在其他地方,這種情況卻不是很嚴重。在世界大多數地方,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 M. F)和世界銀行這樣的全球性機構,開始被看作后殖民時代的統治工具。這些機構推行市場原教旨主義(又稱「新古典自由主義」);後者被美國人理想化為「自由、無約束的市場」。它們督促金融機構實行「三化」:非管制化、私有化和貿易自由化。
世界銀行和I. M. F說,它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它們為一批信奉自由市場的經濟學家所支持,其中大多數來自自由市場經濟學的大本營----芝加哥大學。最終,「芝加哥人」的計劃沒有帶來他們曾經許諾的碩果。收入停滯不前;哪裡有增長,哪裡的財富就流向社會頂層。經濟危機在特定國家發生得愈來愈頻繁----單在過去30年裡,就出現過上百次的劇烈危機。
對於第三世界批評美國式資本主義的人士來說,美國對當下危機所做的反應只是最後的救命稻草。在十年前東亞發生金融危機期間,美國和I. M. F.要求那些遭受危機影響的國家通過消減支出來減少赤字。這種作法導致愛茲病在泰國等地重新復甦,而對象印尼這樣的國家來說,這種作法意味著縮減對飢餓群體的食物補貼。美國和I.M.F.強迫這些國家提高它們的利率,有的甚至超過了50%。他們責備印尼對其銀行的嚴管,要求印尼政府停止「救市」。它們「哀嘆」:這開了一個多麼糟糕的先例!這是對自由市場這座瑞士鬧鐘機制多麼粗暴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