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萬鋼:科技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09-8-27 04: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9年08月26日 14:27  法制日報

  新華社記者 胡浩 顧瑞珍

  「為國家的長遠發展打地基、鋪好路,科技部的任務就是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正在接受共和國部長訪談的科技部部長萬鋼面帶微笑,隨手端起身邊的咖啡。

  「這種支撐和引領包括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科技無處不在。比如這杯咖啡,是海南產的咖啡豆經過科學研究、測試,最終燒制出來的具有藍山風味的咖啡,就是我們自主創新的成果。」

  「走出危機,需要依靠科技引領」

  「縱觀人類歷史,每次經濟危機都促進了科技革命,每次人們走出經濟危機,都是依靠科技引領。」萬鋼說。

  2008年,經過20多年精心培育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呈現出極大的抗風險性。我國西部和中部,高新技術企業經濟增長速度平均在19%至20%,在外向度較高、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的東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仍然以超過10%速度逆市發展。

  「金融危機中,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反思,反思的結果就是轉型。各國都意識到,經濟轉型的供給來源於科學技術,來源於科技的突破。」萬鋼表示,對於我國而言,要從容面對經濟危機,走出低谷,需要在新能源、生物技術、信息領域和先進位造領域重點做好科技支撐,爭取突破。

  「百姓身邊的科技,是衣食住行」

  科技服務經濟,科技同樣惠及民生。

  萬鋼在向愛彈鋼琴的女兒解釋科技到底能為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什麼時,他這樣說:「學鋼琴需要使用節奏器,原始的節奏器功能單一,只能起到合拍的效果;而現在的微電腦控制節拍器具有錄音、調音等功能,更有助於學習和使用。」

  「這都是科技帶來的。百姓身邊的科技,是衣食住行。」以「食」為例,中國用佔世界8%的耕地,養活25%左右的人口,同時還能給其他國家以支持,沒有科技的支撐是不可想象的。

  萬鋼清晰地記得1969年他當生產隊長時,鄉間流傳的目標口號是畝產糧食600斤「過黃河」,畝產糧食800斤「跨長江」。而通過袁隆平等科技工作者的努力,通過多年來科技助推糧食增產項目的實施,2008年,他在河南看到,玉米畝產1035公斤、小麥600公斤。

  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抗災救災和災后重建中,科技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衛星遙感、無人駕駛飛機、北斗導航定位、網路通信等一批先進技術手段,在災區道路不通、氣候惡劣的情況下,為及時了解災情,果斷決策,有效救災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

  「科學精神激勵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才」

  「1964年10月16日,我正在理髮館剪頭髮,聽到單管收音機中傳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的消息。當時我對原子彈還沒有深入認識,只知道不得了,有了原子彈就沒人敢欺負我們國家了。」萬鋼深情地回憶當時的情景,「對科學的憧憬和為科學發展貢獻力量的朦朧理想,正是從那時樹立了起來。」

  從「兩彈一星」成功帶來的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到科教興國戰略對科技人才培養、全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重視,再到建設科技創新型國家理念的深入人心,萬鋼認為,科學精神激勵和造就了一代代人才。

  「老一代科學家留下了默默奉獻的精神,留下了勇於犧牲的勇氣,留下了把知識和命運結合在一起的文化。」萬鋼說,多年所積累的精神財富和人才資源正是國家核心競爭力所在。

  據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23: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