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千年造反史:武力奪位者的成功率

[複製鏈接]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09-8-18 18: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皇帝頭銜比任何頭銜都要誘人。只要有機會,總會引得人攫來過把癮,哪怕過把癮就死也在所不惜。中國要做皇帝夢的大致為兩類人——離龍椅最近的人和最遠的人。他們武力奪取帝位的成功率究竟為幾分呢?

  本文來源:《文史天地》 作者:梅桑榆

  在中國古代,所謂「造反」,就是靠武力推翻朝廷,奪取帝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每一次朝代更替,幾乎都是大規模戰爭的結果。而在推翻前朝政權的戰爭中,不知多少人在通往龍椅的險途上浴血搏殺,或死於競爭者的刀劍之下,或踏著失敗者如山的屍骨登上龍椅,當上了皇帝。縱觀歷史,靠武力奪取帝位者,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武力奪位——離龍椅最近的人

  靠武力奪取帝位的第一類人是諸侯藩將、皇親貴胄、功臣勛舊,總之是一些手握兵權,有武力可用的人。對於皇帝的威風和當皇帝的好處,他們比劉邦、項羽未舉事前看到得多,知道得多,對皇權的羨慕與嚮往之心,當然也要比他們強烈得多,因此他們一旦覺得自己兵多將廣,「取而代」的野心就漸漸膨脹。終於在一個他們自以為適當的時機,找一個證明自己「師出有名」的借口,開始了奪取帝位的血腥搏殺。如子天乙、姬發、安祿山、朱棣者流,便屬此類。

  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帝王的鼻祖姬軒轅,就為擁有重兵者做出了武力奪取帝位的示範。據《史記?五帝本紀》稱,當時的「天子」是神農氏。後來各方諸侯逐漸強大,為了擴張生存空間、掠奪人口財富或進行氏族復仇而互相侵伐,而「神農氏弗能征」,可見當時已是諸侯稱雄,天子式微,那些勢力強大的諸侯們已經不再買神農氏的賬。只是一方諸侯,或曰一個部落之酋長的姬軒轅,覺得「取而代」的時機到來,於是憑藉優勢兵力,將企圖稱霸的諸侯一一打垮,結果諸侯盡皆臣服,尊他為「天子」。姬軒轅見時機已到,便毫不客氣地把神農氏趕下龍椅,自己坐了上去,並為自己上了個尊號曰「黃帝」。一個新的王朝從此誕生。

  姬軒轅的巨大成功,給後世有實力向皇帝老爺叫板的人以很大的啟發。到了夏王朝末期,武力奪取帝位,並改朝換代的歷史劇再次上演。

  夏朝的最後一任君王姒履癸,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暴君,荒淫奢侈,濫殺大臣,殘害百姓,其罪惡罄竹難書,因其謚號曰「桀」(凶暴的君主),故又稱「夏桀」。姒履癸的暴政,令國人不堪忍受,大臣相繼逃亡,小民盼他快點死掉,而他仍自以為屁股下的龍椅坐得穩不可撼,向那些進諫的大臣莊嚴宣告:「吾之有天下,猶天下之有日,日亡吾乃亡耳。」也就是說,老子有天下,就像天上有太陽一樣,太陽消逝了,老子才會滅亡,太陽是永遠不會消失的,老子也永遠不會滅亡。夏國的小民聽他這麼說,恨得咬牙切齒,說:「是日何時喪,予與女皆亡!」意即「這個太陽何時才能亡呀,我寧願和你同歸於盡!」

  此時,位於首都安邑東部的諸侯國商,已經十分強大。商國國君子天乙,見夏王朝被姒履癸折騰得江河日下,日薄西山,覺得「取而代」的時機已經成熟,便興兵征討,把效忠於姒履癸的諸侯葛氏、昆吾氏、顧氏、常氏、豕韋氏等一一消滅,掃除了進軍夏國首都的屏障,然後集結重兵,作《湯誓》,誓師伐夏。

  姒履癸正帶著小老婆施妹喜在行都斟鄩(今河南省鞏縣)飲酒作樂,聞報大驚,急忙派大將夏耕領兵出戰,在章山(虎牢關)阻擊商軍。可憐這個靠拍馬逢迎爬上高位的熊包,一上陣就被商軍砍下了尊頭。《山海經》說,掉了頭的夏耕,因驚嚇過度,狂奔了一天,才栽倒在地。

  姒履癸聞夏耕兵敗,連夜逃回安邑,慌忙調集國中兵馬,傾師出動,倉促迎戰。數日後,夏、商兩軍決戰於鳴條(今河南省封丘縣東部)。夏軍被商軍殺得落花流水,幾乎全軍覆沒。姒履癸帶著一幫殘兵敗將落荒而逃。商軍趁勝追擊,姒履癸在施妹喜的家鄉蒙山被商軍活捉,后被流放於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長達四百多年的夏王朝,至此滅亡。

子天乙當年便即天子位,尊號曰「湯王」,又稱「成湯」。他用武力將姒履癸趕下龍椅的軍事行動,史稱「商湯革命」。中國歷史上又一個新的朝代「商」從此誕生。

  六百多年之後,周武王姬發以同樣的手段,將商朝的最後一任君王子受辛趕下龍椅。

  子受辛與姒履癸,就像一對罪惡的雙胞胎,兩個傢伙荒淫殘暴的程度不相上下,而子受辛的某些干法,比姒履癸更勝一籌。因其謚號曰「紂」(殘暴的君主),又稱「商紂」。史書將這兩個末代帝王並稱「桀紂」,與帝王的典範「堯舜」相反,「桀紂」二字成了暴君的代稱。

  姬發的老爹姬昌任周國的國君時,被子受辛封為西伯侯,後來因觸怒了子受辛而被囚於羑里。子受辛為了測試他是否如人們傳說,是一位聖人,將他的兒子姬考殺死,煮成肉羹,讓他品嘗,如果姬昌拒吃子肉,便將其殺掉。姬昌知道暴君的用心,勉強將肉羹吃下,才免一死。後來周國送給子受辛許多美女、駿馬與財寶,子受辛才開恩將姬昌釋放。

  但如此一來,不啻是放虎歸山。姬昌在被捕之前,就禮賢下士,廣施仁義,勵精圖治,周國在他的治理下,已經比較強盛。他死裡逃生,回到周國后,便暗中緊鑼密鼓地做滅商的準備。諸侯中有越來越多的人不滿紂王的暴政而歸附姬昌,周國的勢力日益壯大。

  姬昌死後,謚為「文王」,其子姬發即位,是為武王。姬發繼承老爹的遺志,興兵東伐,在距商朝首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西南郊的牧野,與子受辛率領的商軍展開大戰。商軍大敗,子受辛見大勢已去,一路狂奔,逃回朝歌,爬上平時縱酒淫樂的鹿台,投火自焚。長達600餘年的商朝,隨著這位著名暴君的死而滅亡。

  自此,諸侯尊姬發為天子,這位諸侯同的國君,一變而為周王朝的開山老祖。

  武力奪取帝位,並改朝換代的歷史劇,後來仍繼續上演,漢高祖取代了秦始皇,唐高祖取代了隋煬帝,明太祖取代了元順帝,皆屬此類。只是其主角的身份各有不同,爭奪更加激烈,情節更加複雜罷了。

  對帝位的武力爭奪,常發生於一個朝代被昏暴的君主折騰得眾叛親離,天怒人怨,國勢衰落到極點之時。故以武力奪取帝位者常常打著「弔民伐罪」、「有道伐無道」、「遵從天命」等旗號,子天乙起兵討伐姒履癸,曾作《湯誓》,稱「夏有罪,天命殛之」;姬發起兵討伐子受辛,曾作《泰誓》,稱「商罪貫盈,天命誅之」;總之是遵從天命,是正義的戰爭。而他們發起的戰爭,往往能夠聯合其他軍事力量,並能得到民眾的支持。這說明,武力奪取帝位,不但要靠強大的軍事實力,還要有相應的政治聲望以廣結人心。

  然而,更多的人則完全是為了鬧個皇帝噹噹,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皆屬此類。儘管此類爭奪帝位的戰爭,毫無正義可言,但他們仍可以打出種種欺騙的旗號,比如「安史之亂」的禍首安祿山,就是謊稱接到皇帝密敕,令其入朝討伐權奸楊國忠而於范陽起兵南下,直逼長安的。而這類奪取帝位的戰爭發起者,不論他是無賴還是惡棍,只要能取得勝利,坐穩龍椅,他就是皇帝;如果將龍椅順利地傳給子孫,他就是開國皇帝,而那一家老少幾代統治的國家,便是一個朝代。總之,只要當上皇帝,手中操著生殺予奪的大權,不愁沒人為他塗脂抹粉,把他打扮得如何偉大神聖;也不怕沒人為他舞文弄墨,編造出一部光輝燦爛的發跡史。

武力奪位——離龍椅最遠的人

  靠武力奪取帝位的第二類人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眾。他們或是飽受暴官惡吏的欺壓而嘯聚山林,或是為繁重的稅賦徭役所苦而聚眾鬧事,開始他們只是與官府對抗,後來響應者越來越多,勢力越來越大,待到隊伍壯大到一定程度之時,他們的矛頭便直指朝廷,要以武力將皇帝掀下龍椅。有的人則是在「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之時,加入某個舉事的隊伍,或拉起一幫人馬,後來在征戰中崛起,成為帝位的角逐者。如劉邦、黃巢、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者流,均屬此類。

  在大澤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反抗秦廷暴政的河南陽城農民陳勝,在舉事之前曾出豪語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隨殺了人的老叔避禍於吳中的項羽,恰遇秦始皇嬴政東巡吳越,途經錢塘江,項羽看著皇帝老爺出巡時那種冠蓋如雲,車馬迤邐的壯觀場面,心中不禁冒出一個膽大包天的念頭,脫口說道:「彼可取而代也。」嚇得他的老叔項梁急忙捂上他的尊口,曰:「不要胡說八道,要滅九族的!」

  秦朝未亡時,劉邦只是個鄉間小吏,曾帶民夫到秦朝的首都咸陽服過勞役。一次,他有幸目睹了始皇帝天神般的威風,羨慕得失聲慨嘆日:「大丈夫當如此也!」

  這三位閣下,都在中國歷史的舞台上鬧出了不小的動靜。劉邦由羨慕到行動,終於幹上了皇帝,開創了西漢王朝;項羽、陳勝也曾鬧了個王冠加頂,在史籍中留下了引人注目的篇章。而他們的話,可謂說出了所有羨慕皇權、覬覦皇權者的心聲。儘管陳勝是被迫揭竿,但在他看來,王侯將相併不都是爹媽給的,是可以靠奮鬥爭取的,而對他這個小民來說,只有靠武力殺開一條通向成功的血路!這一類用武力奪取帝位的人,其舉事時的情形和動機各不相同。

  有的人是因形勢所迫。

  陳勝雖然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千古豪語,但若不是連綿陰雨將他和前往漁陽服兵役的900多個小民阻於大澤鄉,延誤了報到的日期,若不是嚴酷的秦律規定「失期當斬」,使他已預知不冒險一拼,將是死路一條,他恐怕不會「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打出「伐無道,誅暴秦」的旗號,向皇帝叫板。

  鳳陽皇覺寺的小和尚朱元璋,若不是寺院被元軍燒毀,害得他無處藏身,恐怕他仍在皇覺寺打坐念經,不會投奔紅巾軍將領郭子興。他幹上皇帝之後,曾對大臣日:「朕遭時喪亂,初起鄉土,本圖自全。」說出了他早年投軍的動機:只是為了自保,而不是要當什麼皇帝。

  如果說兩千多年前的一場連綿陰雨澆出一場推翻暴秦的戰爭,六百年前的一場大火,則燒出一個將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取而代的人。

  有些人一開始目標並不明確。

  劉邦初舉事時,沛縣父老殺了縣令,請他代之,他卻連連推辭,說什麼:「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一敗塗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願更擇可者。」生怕因帶頭鬧事而惹禍。經大家反覆勸說,他才當了「沛公」。可見他當初只是抱著趁天下大亂,賭一把試試的想法,湊湊熱鬧。後來真的鬧大,才萌生奪取帝位的野心。

  朱元璋當初走投無路,跑到郭子興麾下當兵時,也絕不會想鬧個皇帝乾乾,後來當上了紅巾軍的統帥,才萌生奪取天下,南面稱尊之志。

北宋的四川農民李順,當初不過是跟他的姐夫王小波一起殺貪官、均貧富,並未想到稱王,後來王小波戰死,李順繼任統帥,擁兵數十萬眾,「所向州縣,開門延納,傳檄所至,無復完壘」,聲威大震,才定國號為「大蜀」,自稱「大蜀王」,向宋太宗趙匡義的龍椅進逼。

  李自成當初殺死地方貪官,為了逃避官方的追捕而投奔他舅舅闖王高迎祥,當一名「闖將」時,恐怕不會想到將崇禎皇帝朱由檢「取而代」,後來高迎祥被清軍所殺,由他當了闖王,得以統率大軍,南征北戰,才萌生了「取而代」之心……

  有的人一開始便目標明確,聚眾興兵是為了推翻當時的朝廷,直逼皇帝的龍椅,要將其取而代之。東漢的張角、唐朝的王仙芝、黃巢、元朝的劉福通、清朝的洪秀全皆屬此類。

  武力奪取帝位者,成功者少,失敗者多。特別是第二類以武力奪取帝位者,成功者更是寥寥無幾,自秦以下,真正幹上皇帝,並且能坐穩龍椅者,只有劉邦與朱元璋兩人。

  在正史中,成功者是「某皇」、「某帝」或「某祖」、「某宗」,成敗者則是「叛」,是「賊」,其稱號為「僭」,為「偽」。

  但皇帝的頭銜,畢竟比一切頭銜都要誘人,以武力奪取帝位者,只要覺得時機到來,便要即位稱尊,而不管「皇帝」能當多久,龍椅能否坐穩。

  安祿山攻取洛陽之後,即自稱「大燕皇帝」。但他的兒子安慶緒不久便將他宰掉,將「大燕皇帝」的頭銜奪去。時隔兩年,史思明又殺了安慶緒,奪得「大燕皇帝」的頭銜。

  黃巢率軍攻入長安之後,即改國號為「大齊」,年號為「金統」,行登極禮,部將上尊號日:「承天應運啟聖睿文宣武皇帝」,立其妻為皇后。黃巢頗通文墨,以一首詠菊詩傳后,他對自己能夠趕跑唐僖宗李儇,得以當上皇帝,做了這樣的解釋:「唐帝知朕起義,改元廣明,以文字言之,唐已無天分矣。『唐』去『丑』『口』而安『黃』(繁體字廣為廣字頭下置一黃字),天意令黃在唐下,乃黃家日月也。土德生金,予以金王,宜改年為金統。」老黃口口聲聲把自己的姓掛在嘴上,一心想著讓江山改姓,壓根沒考慮什麼建立一個施行新政的政府。

  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便急吼吼地於武英殿舉行了登極儀式。後來吳三桂降清,李自成率軍親征,在山海關外為吳三桂與多爾袞的軍隊所敗,退回北京。他在清軍兵臨城下,準備撤離北京之前,仍身著皇帝冠冕,列仗受朝,追尊七代皆為帝,立妻高氏為皇后。並命牛金星到南郊行祭天禮,很認真地當了一回皇帝。

  洪秀全更是性急,只是佔領南京,距清政府首都還有1000多公里,不知哪天才能將咸豐皇帝趕下龍椅,便急吼吼地將南京改名「天京」,定為天朝的首都,大造宮室,建龍鳳殿,擇日登極,即天王位。所謂「天王」,在洪秀全的「天朝」,其權勢等同於皇帝。他這麼干,也就是不管能否將大清皇帝取而代,先過把皇帝癮再說。

武力奪取帝位,必然要掀起大規模的戰爭。成湯伐夏、周武王伐商,其戰爭如何殘酷,史無詳細記載,但《尚書?武成》說牧野之戰「出流漂杵」,戰場上陣亡將士的血流,使兵器都漂了起來,足見那一仗打得多麼慘烈。武力奪取帝位,是從爭奪一城、一地開始的,孟軻先生形容這種爭奪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這些簡單的文字,已足以說明戰爭的殘酷。

  夏商以後,史籍對於戰爭的記述逐漸詳細。以大澤鄉暴動為發軔的推翻暴秦的戰爭,持續了3年,大小戰役不計其數,巨鹿大戰之後,項羽一次就活埋了投降秦軍20萬人。此後劉項的爭霸戰又持續了5年,歷經大小戰役100餘次,秦朝的首都咸陽被劉邦攻佔時,項羽有大軍40萬,後來只剩下10萬,於垓下一戰全軍覆沒。從這幾個數字,可以大致估汁,亡秦的戰爭,有數百萬人戰死,死於戰火的民眾更不知有多少人。可以說,劉邦是踏著數百萬人的屍骨取代秦二世胡亥,登上皇帝寶座的。

  《新唐書》在卷末評述唐朝的滅亡時說:「……天將去唐,諸盜並出,歷五姓(五代),兵未嘗稍解,至宋然後天下復安。漢之亡也,天下大亂,至晉然後稍定;晉之亡也,天下大亂,至唐然後復安。治少而亂多者,古今之勢,盛王業業以求治,可少忽哉!」《新唐書》為宋代歐陽修、宋祁所修,這兩位閣下還不能預見到宋代之後的變局,中國歷史上每一次朝代更替,幾乎都要「天下大亂」,按照歐陽修的句式繼續寫下去,便是:宋之亡也,天下大亂;元之亡也,天下大亂;明之亡也,還是天下大亂……而大亂最終都歸結到帝位的爭奪上來。這種爭奪帝位的戰爭,有的持續幾年,有的持續十幾年,戰火或燃及十數省,或遍及全國,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可以說,凡是用武力奪取帝位的皇帝,都像劉邦一樣,是踏著如山的屍骨登上龍椅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1: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