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教:東方文化與文明的重要支柱

[複製鏈接]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09-8-15 10: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佛教傳入漢地,時間最長,發展變化最多,影響也最為廣遠。這一歷史經驗很值得我們
認真進行深入的研究。大體說來佛教與漢民族文化的結合是沿著三個方面進行的,即佛
教的學術化、藝術化和社會化。

(一)學術化 

佛教傳入中國時,面臨一個民族傳統文化高度發展的社會。從一開始這個社會的知識階
層就把佛教作為一種思想學說來接受,鑽研講習,不遺餘力。由於書寫工具的便利,每
一新譯經論不久即可傳遍全國,講、錄、注、述,蔚然成風。因此,在教理、教義的研
究方面很快就達到很高的水平,贏得當時國外佛教學者的讚美和崇敬。如東晉時的道安
(312-385),被西域的佛教大師鳩摩羅什譽為「東方聖人」,「恆遙而禮之」;北魏
時的曇謨最,妙達《涅槃》、《華嚴》,印度的佛教學者菩提留支來華,「見而禮之。
號為東土菩薩。」又把他著的《大乘義章》譯為梵文,「寄傳大夏。彼方讀者皆東向禮
之為聖人矣。」唐玄奘在印度被尊稱為大乘天和解脫天,更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歷史事
實說明,大乘佛教傳入中國后,教義的研究始終是發展的主流,由此引起十餘種宗派的
繁興和二萬三千餘卷大量譯籍及著述的出現。

(二)藝術化 

在佛教傳入以前,中國的藝術和工藝已達到極高的水平,書法、繪畫、製造工藝、紡織
、建築等的精美在世界上都冠絕一時。大乘佛教傳入后,吸收了漢文化這一方面的長處
,引起畫像、造像、寺塔建築等藝術和工藝的發展,使佛教面目煥然一新。公元三○一
年前後來華的耆域大沙門看見洛陽寺、塔、宮殿的壯麗,讚歎說,「兜率天宮彷彿似此
」。公元五一六年洛陽永寧寺建成后,菩提達摩祖師見之,「口唱南無,合掌連日」,
讚歎說,「此寺精麗,閻浮所無」,「極佛境界,亦未有此」。他又看見修梵寺的金剛
像,形像逼真,讚美說,「得其真相。」至於歷史上一些著名畫家如顧愷之、吳道子、
楊惠之等為寺院所作的壁畫、塑像引起轟動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今天,敦煌壁畫、龍
門造像、樂山大佛、雍和宮大佛、布達拉宮等以及遍布全國的寺、塔、石刻,其藝術上
的價值已為世界所公認。事實上,大乘佛教的這一發展方向,是用漢文化中高超的藝術
手段和方式來表達佛教的思想教義。近代有人認為中國佛教是多神教,是偶像崇拜,這
是完全不理解佛教教義和無視歷史事實的一種誤解。事實上,大乘佛教信奉「諸法緣起
性空」的學說,佛教不承認有創世主,也不相信有主宰人類命運的天神。


安岳候家灣石窟002號西方三聖龕主尊阿彌陀佛像

(三)社會化 

中國大乘佛教繼承和發展了龍樹的「一切資生事業悉是佛道」和彌勒的成佛必須修學五
明的思想,在僧俗信徒中產生許多著名的學者,如一行、道宣、王維、孫思邈等人。到
了禪宗六祖慧能(638-713)提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思想,以後的懷海(
720-814)又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原則,因而使佛教與社會生活打成一片,
在實際行動上實現了釋迦牟尼的「成熟有情,莊嚴剎土」的理想,使大乘真正發展為「
人間佛教」。自公元九世紀以後的一千餘年中,佛教的高僧大德從事造橋、修路、興修
水利、植樹造林、行醫施藥、賑災救難、救死扶傷,以至興辦社會福利事業、從事民族
團結工作、進行整理文化遺產者代不乏人。舉其著者,如深受禪宗思想影響的西藏寧瑪
派高僧缽闡布在擔任吐蕃僧相時力主和議,促成唐、蕃立碑結盟(821一3),結束了百
余年紛爭的局面,開闢了漢藏兩族世代永好的新的歷史時期。明代僧人道衍(1335—
1419)主持《永樂大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八卷的編纂,總匯了當時漢文化的全部內容
,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大乘佛教的這一發展,使佛教與中國文化完全打成
一片,而無法分割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大乘佛教傳入中國后,和中國文化相結合,發展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與中國的思辨哲學相結合,而向學術化發展,對教義愈研愈精,由此引起各
宗派的成立,使佛教本身達到高度的繁榮;一方面是與中國的精美工藝相結合而向藝術
化發展,使佛教成為絢麗多彩的藝術寶庫;一方面與中國的人生理想相結合而向社會化
發展,使佛教與中國社會密切聯繫。這三方面都使佛教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大乘佛教提出菩薩應以五明為修學的主要內容以來,佛教已由避世潛修的宗教信仰
和思辨哲學轉而向世間的學術、文藝、理論科學、生產工藝的領域邁進。我們千多年的
歷史經驗證明,佛教在中國大地上吸取中國文化的營養,沿著這一人間佛教的方向發展
,取得極其巨大的成功。我們教祖釋迦牟尼的「成熟有情,莊嚴剎土」的偉大理想已在
東方的廣大地區在一定的程度上化為具體的現實。在人類所創造的各支古老文化中,佛
教已以獨具的精深哲學思想,豐富的精神財富,龐大的文獻寶藏,精美的文化遺產而成
為東方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支柱。它在長期進行「成熟有情,莊嚴剎土」的崇高事業的同
時也使自身成熟起來和嚴凈起來了。

我們相信,在未來的世代中,佛教必能一如既往,進一步與全人類的先進文化相結合,
開出更加絢麗的花朵。我們佛教徒必將以更加精進勇猛的精神,深入學習五明,廣行利
他事業,為全人類的和平、進步和幸福的光輝遠景做出前所未有的貢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00: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