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雲曉 趙霞
當代人才最鮮明的標誌是創造力,而想象力是人的創造力的本源之一。幻想作為創造想象的一種特殊形式,是那些與個人願望相聯繫,並指向未來的想象,它是許多創造活動的萌芽和開端。
中國孩子的想象和幻想能力究竟如何呢?早在2000年時,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的專家合作,已經就我國城市兒童的想象和幻想做過一項深入的調查研究,或許人們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示。這項名為「我國城市兒童的想象和幻想」的研究,由我和兒童心理學家陳會昌教授主持,其目的正是為了從總體上把握我國兒童想象力的發展狀況,探索我國兒童想象力發展的影響因素,從而為提出改善我國兒童的想象力發展狀況的干預措施提供依據,更好地激發與培養我國兒童的想象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多項調查表明,中國青少年想象力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束縛,已經到了需要全社會關注甚至拯救的地步。
為什麼要拯救想象力?因為人類的歷史是創造的歷史,而創造的歷史就是想象力發展的歷史,甚至可以說,想象力是第一創造力。沒有想象力,人類無法續寫生命的輝煌,無法面對今日的挑戰,就連最基本的生存都成了問題。
為什麼要拯救中國孩子的想象力,因為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撒下天羅地網,正在從根本上摧毀一代孩子探索未來的興趣和勇氣,使他們變成沒有個性更沒有創造力的考試機器。
一、 中國孩子想象力危機的表現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統計顯示,2002年----2006年間中國排名一直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2002年第33位,到2006年下降到了第54位。這些事實突出反映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和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據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世界21個國家的調查,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強的,但是孩子們為此付出的是沉重的代價。調查同時顯示,中國的中學生在學校用來做數學題的時間是每周307分鐘,而其他國家孩子學數學的時間僅為217分鐘。中國學生回家后還要花4個多小時的時間對付數學題,而其他國家孩子在家裡學數學的時間不超過一小時。
令人痛心的是,中國學生為這個「計算能力世界第一」付出的不僅僅是時間,強大的計算能力是以孩子們的創造力為代價換取的。中國孩子的創造力在所有參加調查的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五。中小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佔4.7%,而希望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只有14.9%。另外,「2001年全球重要科學發現100項」中,中國「三項科學新發現榜上有名」,其中兩項是與美國合作完成;美國的幾個專業學會共同評出的影響人類20世紀生活的20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是由中國人發明的;中國學子每年在美國拿得博士學位的有2000人之多,為非美裔學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一倍,但美國專家評論說,雖然中國學子成績了得,想象力卻是大大缺乏。
為了解我國中小學生想象力的發展狀況和特點,我們課題組採用美國著名創造力教學研究專家F·E·威廉斯編製的創造傾向測驗,對中小學生進行了測查。該測驗包括4個維度:好奇心、想象力、挑戰性和冒險性。在調查中,考慮到被調查者的理解力,從小學三年級到初中二年級的1370名學生參加了此項調查。
對創造傾向測驗所包括的四個維度的平均分進行比較(由各維度總分除以題目數得到,平均分最高為3分),結果發現,好奇心的分數最高,為2.39;挑戰得分是2.28,而冒險性和想象的得分最低,分別為2.25和2.18。這一結果表明,中小學生的好奇心強而冒險性和想象力弱。
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合作的大型調查中發現,在上課聽講遇到問題當場舉手提問的學生中,小學生僅佔13.8%,初中生和高中生居然僅佔5.7%、2.9%!這是我們在全國10個省市對3737名中小學生調查的結果。進一步分析發現,「沒有把握就不舉手」者最多:小學生佔34.8%、初中生佔48.8%、高中生佔42.8%。可是,「知道也不舉手」者中,小學生佔4.5%、初中生佔14.5%、高中生竟佔33.8%!為什麼年齡越高越不敢或不願提問題了呢?專家們認為,年齡越大的學生越怕回答失誤丟面子,他們因為缺乏自信而趨於保守。
在學生的心目中,哪個年齡段的人最善於幻想呢?研究者設計了「你認為最善於幻想的是以下哪個年齡階段的人」一題,要求被調查者在幼兒、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成年人中做出排序。統計結果表明,46.6%的被調查者選擇「小學生」為最善於幻想的人,占最多數,其次是初中生和幼兒,分別佔24.2%和13.3%。選擇大學生、成年人和高中生比例均很小,分別僅佔6.0%、4.0%和3.1%。
小學階段是求知慾比較旺盛、好奇心比較強的階段,小學生的興趣比較廣泛,因此這一階段是想象發展的重要時期。從教育現狀來看,學生進入中學以後,學習任務比較重,正規教育中嚴格的科學訓練和注重對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培養都會使兒童的想象發展受到制約。此外,中學生的身體發展進入青春期,需要考慮的現實中的事情增加了,這些也會使想象和幻想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請看中國青少年對自身創造人格和創造力的評價。
在教育部科技司、團中央學校部和中國科協科普研究所聯合做的「2002年全國青少年創造能力培養社會調查」中,專家組把興趣與好奇心、意志力與進取精神、懷疑精神與獨立性、自信心與合作意識等狀況,作為評價青少年是否具有初步創造人格特徵的4項指標。調查顯示:僅7.3%的青少年自認為具有創造人格。與1998年的首次調查相比,自評具有初步創造人格特徵的被調查者的比例,從4.7%上升到7.3%,即增加了2.6個百分點;但與2000年調查相比,自評具有初步創造人格特徵的被調查者的比例下降了3.7個百分點。
表1 被調查者自評具有初步創造人格特徵比例之比較(%)
有關初步創造人格的問題
1998年
2000年
2002年
許多別人視為平常的事,我卻很有興趣和好奇心(隱含指標:興趣與好奇心)
即使遇到不幸、挫折或反對我的情況,我仍能保持工作熱情(隱含指標:意志力與進取精神)
對於老師或課本上的說法,我時常表示懷疑(隱含指標:懷疑精神與獨立性)
我既有自信,又樂於聽取別人的意見(隱含指標:自信心與合作意識)
4.7
11.0
7.3
本次調查亦對初中生和高中生自評具有初步創造人格特徵的比例進行了統計,並與1998年和2000年的相關數據進行了比較(見表2)。
表2. 初中生和高中生自評具有初步創造人格特徵比例之比較(%)
不同對象選擇有關初步創造人格的問題
1998年
2000年
2002年
初中生被調查者
5.1
11.4
7.5
高中生被調查者
3.6
10.6
6.4
我們2000年的全國調查結果顯示,13.5%的中小學生的職業理想是科學家,而2009年的一項調查結果則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我國城市兒童的想象和幻想」課題組對中小學生的職業理想進行了調查,問卷中給出了20種職業供選擇,它們是:農民、工人、護士、醫生、小學教師、中學教師、大學教師、戰士、軍官、國家幹部、技師、工程師、建築師、科學家、發明家、音樂家、畫家、演員、舞蹈家和律師。除以上職業外,題目還有「其它」一項,供被調查者填寫未列入的職業。統計結果顯示,在給定的20種職業中,選擇「科學家」的被調查者為數最多,佔13.5%,是惟一超過10%的;畫家(7.3%);國家幹部(6.8%);律師(6.6%);醫生(5.8%)。若按倒數排序,選擇「農民」的人數最少,僅為0.2%;倒數第二為「工人」(0.6%);「技師」(0.7%)被排在倒數第三。在選擇「其它」一項的學生中,填寫「運動員」的被調查者人數最多,佔全部參加調查中小學生的4.7%;填寫「從事多種職業」(2.1%)和「商人或企業家」(1.9%)的人數也相對較多。
這一結果表明,從事科學研究是最受中小學生歡迎的職業選擇。職業理想的選擇反映了中小學生對自己未來的憧憬。學生對各種職業選擇的多寡,也是當今社會人們的職業價值觀的體現。以科學家為職業理想的人數最多,這是和現代社會崇尚科學的潮流相吻合的,同時也體現了科學幻想書籍對中小學生的影響。
但是,一項最新的中小學生理想調查的結果卻顯示,科學家排倒數第三。這是天津《城市快報》2009年6月3日的報道,主持這項調查的是中紀委駐中科院紀檢組組長王庭大,一次他在網際網路上看到有個高三學生職業理想調查,文科考生4207人,理科考生3630人,熱門理想職業依次是公務員、律師、醫生、記者等,前幾位唯獨沒有科學家.看著這個調查王庭大心裡很不是滋味,他決定自己做一個調查,他選擇了北京市兩所中學和兩所小學1180名同學,列舉了9個備選職業,就「長大最喜歡從事的職業」進行排名,結果排名第一的是企業家,其次是歌星影星,科學家居倒數第三,只比工人和農民排名靠前。王庭大還列舉一個現象來表達他的痛心,「這幾年,陳省身、黃昆、唐敖慶等一位又一位科學大師離我們而去,科學界為之扼腕,聞訊的公眾卻相當茫然,公眾享受著科學家的科研成果帶來的便利,卻不知道科學家是誰。」
二、 中國孩子想象力危機的原因
2006年11月20日,在國務院會議室,面對6位大學校長和教育專家,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說:「去年看望錢學森時,他提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隨後總理提出三個問題:高校學生在增多,學校規模也在擴大,但是如何培養更多的傑出人才?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高校如何辦出自己的特色?
2002年的「全國青少年創造能力培養社會調查」結果顯示,僅7.7%的家庭具有優良的創造性培養環境,比2000年的5.2%增長了2.5個百分點。其中,初中生和高中生中各擁有青少年創造性培養優良家庭的比例是5.1%和8.0%(2000年為4.3%和5.0%)。
調查結果還顯示,僅2.0%的學校具有優良的創造性培養環境。從地域分佈來看,大城市(百萬人以上)、中小城市、鄉鎮農村擁有青少年創造性培養環境優良中學的比例分別為3.9%、1.4%和1.9%,與2000年的2.4%、1.8%和1.5%相比,可以看出大城市擁有青少年創造性培養環境優良中學的比例有了明顯提高,鄉鎮農村亦有了提高,但中小城市卻比2000年下降了0.4個百分點。另外,六成多農村在校學生認為「多數理科教師上課基本上複述課本內容」。
據2005年的調查顯示,54.7%的中小學生的父母希望孩子讀博士學位,83.6%的中學生的父母要求孩子考試考前15名。這兩個數據可以清晰地說明今日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脫離了中國的實際狀況,也違反了學習的規律,因為中國的高校擴招到現在,同齡人能夠進入高校的比例也不過20%左右。1999年和2005年的兩次調查還證明,全國半數以上的中小學生學習超時睡眠不足的狀況,非但沒有好轉並且在繼續惡化。這一組數據使我們做出當前中小學生學習負擔依然沉重的判斷,並多次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改革的建議。
毋庸置疑,在應試教育猖獗的地方,科學教育和科普事業是沒有位置的,即使投入巨額資金,也往往是取其名而無其實。
2009年是國際天文年,對於中國,還有一次非同尋常的機遇。國家天文台稱,7月22日,平均每300年才會發生一次的日全食在我國長江流域出現,堪稱21世紀中國人能看到的最壯觀的天象之一。上海、浙江嘉興等最佳觀測地點的酒店,早在幾個月前就被來自全世界的天文愛好者預訂,觀測工具一度攀上熱銷排行榜。
作為鐵桿的天文愛好者,杭州高級中學二年級學生來晨瑩,一個常常半夜爬起來觀測星空的小女孩為此興奮和期待了好一陣子。然而,提起近一年來在對浙江省校園天文台調查時見到的景象,她又痛心不已。
有資料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校園天文台數量最多的國家。國內校園天文台比較密集的省區之一浙江省現有天文台690餘座,其中有200多座在這次罕見的日食天象觀測帶上,浙江余新中學更是幸運,日食帶中心線將劃過校園。這一情況,在2007年國際日全食會議上,曾讓與會專家們驚羨不已。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自2008年9月至今,來晨瑩和同學陳少聞、胡韻希在地理老師林嵐的指導下,成立了《浙江省校園天文台現狀調查與使用效率提高探索》課題小組,對全省校園天文台覆蓋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並利用課餘時間多次前往金華、溫州、台州等地,行程上千公里,對17所中小學的天文台進行了實地抽樣考察。
2009年7月11日中國青年報對此做了詳細報道。據悉,調查報告顯示:校園天文台中有22%從未使用,22%曾經使用但由於各種原因現已棄之不用,其餘的均為低頻率使用。此外,他們對望遠鏡質量也做了仔細調查。其中多達70%的望遠鏡需要通過適當的維修和調整后才能正常工作,另外還不乏部分望遠鏡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而需大規模維修。
關於中國兒童想象力差和冒險性弱的發現值得深思,這使我想起了另一項調查發現,即發現膽小已成為當今小學生最突出的缺點,至少有31.2%的小學生承認這一點。
1996年春天,為了進行全國少年兒童思想道德文化狀況的調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等機構在3月20日星期三的《中國少年報》上,刊登了「讓我們都來子解自己」的調查問卷。10天之內,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除港澳台、西藏)小學生16350份問卷。問卷中有一題:「每個人也都有缺點,那麼,你認為你的主要缺點是什麼?」回答「膽小」的人數絕對占第一位,高達31.2%。另外一題:「每個人都有優點,那麼你認為你最值得驕傲的優點是什麼呢?」回答「有毅力」的占倒數第一位8.9%,而回答「勇敢」的占倒數第二位11.1%。由此得出結論,膽小已經成為當今小學生最突出的缺點,值得引起關注。
那麼,孩子的膽小都有哪些表現?有什麼危害?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兩個發現或許表明,中國孩子膽子小不敢冒險,已經成為較為普遍而穩定的缺陷。然而,其嚴重性並未引起國人的重視,更未採取有效措施,而這是真正的危機所在。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陳會昌教授,作為兒童想像力研究的課題組長,在分析中提出了更深層的論斷。他說:
據國外權威心理學家的研究,猶太人和東亞人的一般智力是世界各民族中最高的,我國中學生在世界奧林匹克數理化競賽中屢屢獲獎就是證明。但華人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只是猶太人獲獎人數的二十八分之一,原因在哪裡呢?我分析了一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心理特點,發現他們具有以下幾個共同特徵:(1)對自然界和科學現象具有廣泛而深刻的興趣;(2)從小具有一種自發的探索精神和強烈的想像力;(3)具有強烈的自我成長動機和成就動機;(4)高度的創新性、獨立性和求異性;(5)具有反潮流精神,不追求物質利益;(6)刻苦、頑強、百折不撓的精神。
但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和教育除了支持上述第6點(如「十年寒窗苦」,「頭懸樑,錐刺骨」)之外,對其他5點並不提倡。我們的傳統文化鼓勵順從聽話,而不鼓勵獨立見解;鼓勵中庸、隨大流,而不鼓勵競爭、冒尖;鼓勵穩妥可靠,而不鼓勵異想天開;鼓勵「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而不鼓勵個人的獨特性;鼓勵兒童把成人的興趣當作自己的興趣,而不保護和激發兒童天性中潛在的興趣和求知慾。
我贊同陳教授的觀點,並願意試著找出更具體的病因。
我想,應試教育的評價體系可能是導致中國兒童膽小的第一因素。兒童天性有親師傾向,大都渴望得到優良的成績,並因此得到教師和父母的欣賞。可是,在應試教育評價體制下,一切都有標準答案,學生不敢越雷池半步。長大一些,他們更感受到標準答案的威力,離開了得分點,就離開了高分,而失去了高分,就失去了進入重點學校的機會,進而失去了謀生的捷徑!試想,誰還敢大膽想像?更何談什麼幻想!
在我們做的兒童想象力調查研究中,課題組最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哪些環境因素影響兒童想象和幻想的發展。綜合本次研究的結果,不難發現,從宏觀的方面來說,兒童想象的發展首先受到其生存的文化環境和社會氛圍的影響。人的想象的發展和社會文化環境、民族性有關係。如果整個民族很求實,比較保守,傳統遺留下來的寫真的東西就比較多,那麼人就缺乏創新的動力和意識,想象的成分就少了。此外,社會氛圍是否寬鬆,兒童所接觸的讀物和其他傳媒是否提倡敢於大膽想象,都會影響兒童想象的積極性。然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教育卻鼓勵順從、聽話,不鼓勵獨立見解;鼓勵中庸、隨大流,不鼓勵競爭、冒尖;鼓勵穩妥、可靠,不鼓勵異想天開;鼓勵兒童把成人的興趣當作自己的興趣,不保護和激發兒童天性中潛在的興趣和求知慾。這些無疑會束縛兒童的想象力。兒童想象的發展也與他周圍所接觸的人的觀念和行為密切相關。教育中,教育者(包括學校的老師和孩子的父母)是否重視想象力的培養,是否引導兒童進行想象,給兒童提供想象發展的空間,都會影響兒童想象活動的開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應試教育也是阻礙想象力和幻想力發展的主要因素。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想象和幻想教育沒有放在應有的位置上,有很多做法束縛了兒童的想象力發展。除了學校以外,父母們也沒有給孩子提供發展想象的心理空間。父母過分看重分數,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家庭氣氛就比較活躍,否則,氣氛也會馬上緊張起來。
對於想象力的發展來說,「自由」是最重要的因素。這種自由包括時間上、空間上、行為上、思想上等多方面的自由。如果成人總是告訴孩子,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一定是藍的不是紅的,那麼兒童就沒有想象,你不告訴他,他反而有想象的空間,自由越多,想象的生存和發展越有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