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減少魯迅作品引爭議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9-8-12 08: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學校園裡時下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魯迅的文章生澀難懂,不好學,幾乎成了中學校園裡師生的「共識」。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語文教材中,魯迅的作品明顯減少,《葯》、《為了忘卻的紀念》等作品不見了,保留下來的只有《拿來主義》、《祝福》和《記念劉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魯迅的作品真的過時了?一時間,陪伴幾代人成長的魯迅作品,竟然在校園裡面臨尷尬的境地,是去是留,爭議不斷。

昨天,在上海舉行的第四屆魯迅論壇上,來自全國的學者和中學語文老師一起,就新時代如何讀魯迅作品再度展開了探討。

魯迅作品成了語文課的「雞肋」?

論壇現場來了很多全國各地的一線語文教師,他們帶來了很多來自校園的聲音,很多學生反映「魯迅的部分作品很難讀懂,文字較晦澀。」「讀魯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壓抑。」

北京師大附中一位老師坦言,「魯迅作品幾乎快成了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塊雞肋。」

河北滄州中學語文老師陳劍告訴記者:「魯迅的作品不是這麼簡單就能讀懂的,每個人每個階段的體會都不同,還要融合在當時的大背景中來解讀這些文學作品。拿《阿Q正傳》來說,我覺得就可以講一個月的時間,但是現在的應試教育體制不允許我們這樣做,短短的幾堂課時間太短了,也難怪學生難以理解。」

山東陳毅中學的劉明輝老師表示:「其實,即使課本里減少點魯迅作品也沒什麼,我們照樣可以通過別的方式,去學習魯迅的精神。」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語文教材要減少魯迅作品的消息傳出后,網上叫好者不乏人在。有網友表示,「中學的時候,最不喜歡的就是魯迅的文章,半文言半白話,又拗口,還經常是連標點符號都要背下來的,太痛苦了。」

中國教育學會顧明遠會長感嘆,其實孩子不愛學魯迅的文章,還是現在教育的出發點出現了問題,很多老師一上魯迅的課,就開始介紹學習魯迅的戰鬥精神,要孩子們攻克學習堡壘,讓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一提魯迅,大家就聯想到一個橫眉冷對的老頭。這種誤讀,大部分是教學中帶來的。這樣怎麼能完整地認識魯迅的作品呢?」

教授不解:「這樣好的作品,有什麼理由不進教材?」

原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王鐵仙教授,多年來一直參與中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工作,面對來自網路、校園的質疑聲,王鐵仙教授疾呼:「中學語文教材絕不能沒有魯迅作品。」

王鐵仙告訴記者:「就拿《祝福》一文來說吧,這部作品將人物、情節、環境融為一體,體現了一部短篇小說的完美特徵。這樣好的作品,有什麼理由不把它選進我們的教材中去?」

「再拿《為了忘卻的紀念》來說,我在編教材的時候,將它和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以及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編在一起,另兩篇都是舉世聞名的為理想鬥爭的文章,而我們中國的作品中,我認為同樣的文章中幾乎找不到《為了忘卻的紀念》那樣深沉到位的好文章了。」

王鐵仙認為,魯迅的文章並不全是生澀難懂的,一些詩歌、散文照樣很生動,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故鄉》、《風箏》等等,其實孩子們是能接受和喜愛這樣的文章的。「魯迅精神不僅僅是橫眉冷對千夫指,我們大可以選一些孩子能讀懂的文章,來進行教學,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魯迅。」

網上力挺魯迅先生的網友也表示:「魯迅乃一代文學宗師,其對現代文學的影響,絕非他人可比!好比英國人都知道莎士比亞,俄國人都知道托爾斯泰,德國人都知道歌德,中國人怎麼能不學魯迅的文章?」

與魯迅有「時代隔膜」,老師要反思教學方式

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主任委員周令飛認為,目前魯迅選入中小學的文章多達20篇以上,堪稱被教科書引用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但許多篇目的選擇和教法值得商榷。「我們不一定非要讓孩子學習那些生澀難懂的文章。」就連魯迅先生身前自己也曾說過:「中國書籍雖然缺乏,給小孩子看的書雖然尤其缺乏,但萬想不到會輪到我的《吶喊》。」

「如果一開始就接觸那些革命性的文章,很可能引起現在孩子的反感,相反的就能讓他們更容易接受魯迅作品了,首先要找到其中的平衡點。」王鐵仙教授認為,「部分學生疏遠魯迅,主要是因為時代的隔膜,魯迅先生所面對的,是一個政治黑暗的時代,他需要同種種黑暗勢力作鬥爭;今天的時代則較為寬鬆和諧。因此,青年人可能無法體會先生作品中的價值。面對魯迅那些深刻而沉重的思想,我們是無法迴避的,關鍵是如何處理。」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02: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