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陀對弟子及教法的期許

[複製鏈接]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09-8-2 21: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釋迦牟尼佛在竹林村度過他最後一次雨安居時,他生了一場嚴重的疾病。在雨安居前一天那個月圓日,佛陀因過去的業而感受到非常刺骨、難忍的背痛。在過去的某一生中,這位將成為釋迦牟尼佛的菩薩是位摔角者,那時他將對手摔在地上,而使對方背脊斷裂。當時機成熟時,也就是佛陀般涅盤前的十個月,這個惡業的果報現起了。此業的力量非常強猛,它的果報將一直持續到死亡才停止。這種痛苦稱為「至死方終之苦」,唯有在死亡來臨時它才會停止。佛陀以他的決意來制止這病痛的生起,這不是一種普通的決心。
首先,佛陀修行色七法及非色七法的觀禪進入阿拉漢果定。阿拉漢果定是指:以涅盤為對象的阿拉漢果心,長時間地持續生起。由於觀禪的修行強而有力,佛陀的阿拉漢果定也強而有力。從該定出來之後,佛陀立定決心:「從今日乃至般涅盤日,願此病不再生起。」因為此業的力量強,所以佛陀每天都必須發如此的決心。這種果定稱為壽行果定(護壽果定或命行果定)。壽行果定指維持壽命的果定;護壽果定指保護壽命的果定;命行果定指維持命根的果定。
佛陀每天都如此修行。雨安居后,佛陀四處遊方,最後到達毗舍離。於毘舍佉月月圓日之前三個月,也就是陽曆二月的月圓日,在遮波羅塔,佛陀決定捨棄生存的意願(舍壽行)。這是什麼意思呢?在那天,佛陀作了如此的決定:「從今日至毘舍佉月的月圓日,我將修行此果定;之後我將不再修行此果定。」這個決定稱為「捨棄生存的意願」。那天,當眾比庫聚集在大林精舍的講堂時,佛陀向比庫僧團宣布他捨棄生存的意願。佛陀對會中的諸比庫說:『諸比庫,我已告訴你們我親身證悟的真理。在徹底學習這些教法之後,你們應該實踐它們、開發它們、勤習它們。』佛陀只教導他親身體驗的法。在此,佛陀說明他對教法以及僧團的期許:僧眾應徹底地背誦佛陀的教法。此是佛陀對教法與僧團的第一個期許。但是單靠背誦是不夠的。佛陀指示僧眾應實踐教法。在巴利文這叫asevitabba 翻譯為實踐,意即:我們應一再地實踐以了解教法。此是佛陀對教法與僧團的第二個期許。佛陀指示僧眾要開發真理。當我們實踐教法時,成長與進步是必要。這是什麼意思呢?當我們實踐教法時,唯有善法出現在我們的心路過程中;它們是:戒善法、定善法及慧善法。這些善法必須持續不斷地生起,直到證悟阿拉果為止。如果佛陀的弟子證悟阿拉漢果,他的修行就算完成。
因此佛陀的弟子必須實踐、開發、修行,直到阿拉漢的階段。要達到阿拉漢的境界,我們必須一再地修行。所以佛陀開示勤習,教導我們應該經常修行。這是佛陀的第三個期許。為什麼這些期許會出現在佛陀的心路過程中呢?『這是為了使純凈的教法能夠確立與久住。』換句話說,這是為了維護純凈的教法,使它源遠流長。每位佛教徒都應儘力維護此正法,不使它斷失,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當努力,然而我們應如何做呢?再重複如下:一、我們應徹底地背誦佛陀的教法。二、我們應實踐教法以便透過親身體驗來了解佛法。三、我們應持續修行佛陀的教法直到證悟阿拉漢果。這些是每位佛教徒的責任。如果是佛教徒,就必須遵循這三項教誨修行。不遵循這三項教誨的人,只是挂名的佛教徒,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若我們如此實行,才可說是活在佛陀的教法中。為什麼我們要如此做呢?『這是為了大眾的安寧與和樂,基於對世界眾生的慈悲,為了天神與人類的幸福與快樂。』如果依照佛陀的教法而修行,我們將能使佛法傳遞於後世,將能教導天神及人類以下的教誨:一、背誦佛陀的教法。二、實踐佛法,以便透過親身的體驗來了解佛法。三、持續修行佛法,直到證悟阿拉漢果。如果我們如此做,諸天及人將能得到這世間的種種利益和安樂,乃至證悟涅盤。如果不將佛法牢記於心,也不修行佛法,那麼我們本身對這些法尚且不了解,又如何能教導天神與人類學習佛法與修行佛法呢?因此,如果我們對佛陀的教法有足夠的信心,我們佛教徒就應該嘗試將佛法牢記在心,在修行中實踐它們,開發它們直到證得阿拉漢果。
你對佛陀的教法有足夠的信心嗎?在《沙門果經》的註釋里有一句話:『真正的三寶信徒能透過修行來表現他們的虔誠。』對於一個沒有虔誠表現的人,我們不能說他或她是真正的佛教信徒。如果對佛陀的教法有真正的信心,那麼你應徹底地學習這些教法,修行它們,毫不間斷,直到證悟阿拉漢果為止。這些是佛陀般涅盤前的重要遺教;如果對佛陀有信心,我們就應遵循這些遺教修行。如果我們對自已的父母有信心,我們會聽從他們的話;同樣地,我們應聽從我們的父親──世尊佛陀的教誨。那麼,這些教法是什麼呢?它們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分。以上總共為三十七道品,在此我將簡要地加以說明。在《巴利三藏》中,佛陀依照聽法者的根性,而以不同的方式教導三十七道品。總結巴利三藏所說的教法,不外三十七道品。若加以歸納,則只有八聖道分。更精要地說,則只有戒、定、慧三學。
首先,我們必須學習戒學,以便依戒奉行;若不了解戒學就無法凈化自己的行為。我們必須學習止禪以控制心,使之專一;若不了解止禪的修行方法,那要如何培育禪定呢?若不修行禪定,我們如何能控制自己的心呢?然後,我們必須學習慧學;若不懂得慧學,我們又如何能開發智慧呢?因此,為了凈化我們的行為,控制我們的心,以及開發我們的智慧,首先我們應將佛法牢記於心。其次我們必須實踐及開發這些法,直到證悟阿拉漢果為止。所以,佛陀在《大般涅盤經》中多次如此策勵弟子:『這是戒行,這是禪定,這是智慧。當禪定以戒行為基礎而完全開發時,其結果是超勝的,其收穫是超勝的。當智慧以禪定為基礎而完全開發時,其結果是超勝的,其收穫是超勝的。智慧完全開發的心是徹底解脫欲漏、有漏、見漏與無明漏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心。如果能以戒為基礎,進而控制自己的心,它就會具備卓越的定力,而能透視究竟的色法。色法以色聚的形態生起,而我們的身體就是由這些色聚所構成的。專一的心能分析這些色聚、透視究竟的名法、透視名色法的因緣、透視名色法及其因緣生滅的本質。這種透視力稱為智慧,是因為以戒為基礎的定而得以開展。專一的心與智慧乃是意志力,能導致證悟涅盤,破除所有執著、煩惱與痛苦,以及從慾望之染與生死輪迴中徹底解脫出來。
由此可知,禪定必須以戒行為基礎。對於在家居士而言,遵守五戒是必要的。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使用酒等麻醉物品。這五戒是所有在家佛教徒都必須遵守的。如果違犯五戒中的任何一戒,此人即自動失去真實在家佛教徒(優婆塞、優婆夷)的資格,他對三寶的皈依也因而失效。佛教徒也應戒除邪命(不正當的謀生方式),不應使用以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挑撥、粗語、綺語等不正當的手段取得的財物。他們也不應經營五種不道德的生意:武器買賣、人口買賣、供屠宰用牲畜的買賣、酒等麻醉物品的買賣、毒藥的買賣。因此,戒行對所有佛教徒都非常重要,不只是為了證悟涅盤,也為了未證涅盤前死後能投生善道。戒行不清凈的人死後不容易投生善道,因為在臨終時刻,所做過的惡行通常會出現,縈迴在他的心裡。他將以這些惡行當中之一種作為心的對象,死後通常投生於四惡道中的一道受苦。
良好的戒行對現生的快樂與安寧也是重要的。若沒有清凈的戒行,一個人無法得到快樂與安寧。一個充滿惡劣性格的人自然為仇敵所圍繞;一個有許多仇敵的人無法得到任何快樂。所以,佛陀作了以下的開示:「一個無戒無定的人即使活到一百年,他的生命仍然不值得稱讚,還不如只活一天而勤修戒與定。」為什麼呢?因為透過禪定而完全開發的心,能產生透視涅盤(生死輪迴的終點)的卓越智慧,並且能息滅所有煩惱與痛苦。因此,我們必須以戒為基礎而修行止禪與觀禪。修行止禪與觀禪時,我們必須修行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什麼是『身』呢?修行觀禪時有兩種身:色身及名身。色身由二十八種色法組成,名身由心與心所組成。換句話說,這些是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與識蘊。至於止禪法門的對象,例如:安般念(入出息念)、三十二身分、不凈觀、四界分別觀等也稱為身。為什麼呢?因為它們也是色法的組合。例如:呼吸即是一群由心產生的色聚。如果分析這些色聚,我們將發現每一色聚里包含九種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顏色、香、味、食素與聲音。同樣地,身體骨骼也是色聚的組合。如果是一具有生命的身體骨骼,它共有五種色聚。當我們進一步分析這些色聚時,它們包含了四十四種色法。在身念處方面,佛陀教導兩種修行方法:止禪與觀禪。佛陀在身念處中提到安般念、三十二身分、不凈觀等,所以我們修行安般念時即是在修行身念處。止禪法門皆屬於身念處。當禪修者修行止禪成功之後,他轉而修行佛法觀禪,辨識二十八種色法,那也是在修行身念處。
在修行名業處的階段,當他辨識感受時,那是受念處。當他辨識心時,那是心念處。當他辨識觸心所時,那是法念處。但是,只辨識受、心與觸並不足以達到觀智,還必須辨識與它們相應的其餘名法。辨識名與色之後,也必須辨識它們過去、現在、未來的因緣,這是緣攝受智。證得緣攝受智之後,正式達到觀禪的階段時,我們即可強調色、或受、或心、或觸。所謂「強調」並非指我們只辨識一種法而已。我們可以著重於辨識色法,但也必須同時辨識名法。然後,當我們辨識名法時,也正是在辨識受、心及法。我們也可以強調感受。然而,單單辨識受是不夠的,我們也應當辨識與它相應的名法、依處(根)及對象(所緣);依處及對象是色法。心念處與法念處的修法也是同樣的道理。在此,觀禪即是觀照這些色名法及其因緣無常、苦、無我的本質。這些法一生起即消滅,因此它們是無常;它們受著不斷生滅的壓迫,因此它們是苦;在這些法當中,並沒有一個穩定、永久、不變的靈魂,因此它們是無我。對這些名色及其因緣無常、苦、無我本質的辨識,即稱為觀禪或覺照的法門。因此,當你修行止禪與觀禪時,我們可以說你在修行四念處。修行四念處時,你應具備充分的四正勤,即四種正確的精進。
四正勤是:努力防止尚未生起的惡法生起;努力去除已生起的惡法;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法生起(止禪善法、觀禪善法、道果善法等);努力開展已生起的善法,直到證悟阿拉漢果。如何修行呢?你必須修行四念處。當你修行時,必須具備充分的四種精進:「即使肉與血乾枯,只剩下皮、骨與腱,我也不放棄修行。」如此精進修行時,你必須具備四神足(成功的四項要素)。
四神足是:一、欲:要證得涅盤的強力意願。二、勤:要證得涅盤的強力精進。三、心:要證得涅盤的強力心念。四、觀:要證得涅盤的強力觀智。如果有夠強的意願,我們將能達成目標;如果有夠強的意願,沒有不能達成的事。如果有夠強的精進,我們將能達成目標;如果有夠強的精進,沒有不能達成的事。如果有夠強的心念,我們將能達成目標;如果有夠強的心念,沒有不能達成的事。如果有夠強的觀智,我們將能達成目標;如果有夠強的觀智,沒有不能達成的事。
以戒行為基礎而修行止禪與觀禪時,我們也應具備五根。五根是:一、信:我們必須對佛陀及其教法有夠強的信心。二、精進:我們必須有夠強的努力。三、念:我們對所修的對象必須保持夠強的覺察明記。四、定:我們對止禪與觀禪的對象必須有夠強的專註。若修行止禪,我們必須只專註於安般念禪相、遍禪相等。若修行觀禪,我們必須只專註於名、色及其因緣等。五、慧:我們對止禪與觀禪的對象必須有夠強的了知。這五根能控制禪修者的心,使它不偏離導向涅盤的八聖道分。若缺少其中任何一根,我們將無法控制我們的心,無法達成目標。這五根有力量能控制我們的心,使心不離開修行的對象,此力量也稱為意志力。當我們強調此意志力時,五根也稱為五力。
跟四念處一樣,七覺支也非常重要。七覺支是:念。擇法:即觀智。精進。喜。輕安。定。舍。此外,還有八聖道分。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換句話說,八聖道也就是戒、定、慧三學。我們必須有系統地修行此三學。這些法合起來是三十七道品,或譯為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期望弟子們能牢記這三十七道品,並且修行它們,直到證悟阿拉漢果。若能如此修行,我們也將能把這些法傳授給後代。這樣的話,我們以及後代的眾生,都能得到這世間種種的利益和安樂,乃至證悟出世間的涅盤。

佛陀進一步說:『諸比庫,諸行皆歸於滅,因此應當精進地奮鬥。』我們不應忘記無常的本質。由於忘記無常的本質,所以我們對自已、兒子、女兒、家庭等還存著熱切的期望。如果能了解無常的本質,那麼終此一生,我們都會努力脫離無常。我們不應忘記佛陀的規勸:「諸比庫,諸行皆歸於滅,因此應當精進地奮鬥。」佛陀又說:『如來般涅盤的日子已近了。再過三個月,如來即將進入般涅盤。』這說明佛陀將完全地離開世間,這些話聽來實在令人傷心。然後佛陀又說:『我的年壽已盡,所剩壽命短暫。』同時,佛陀也向阿難尊者敘述他年老的狀況:「阿難,我已朽弱、衰老、高齡、年邁。我今年已八十歲,生命已用盡。阿難,正如一輛老舊的馬車,必須費很大的艱難,才能維持它組合不散;如來的身體亦然,唯有靠忍耐支撐才能勉強維持。阿難,只有當如來不理會外在的對象,息滅某些感受,進入及住於無相的定境時,他的身體才會舒適。」這裡是指,只有安住入果定,如來才能滅去身的苦受。
佛陀接著說:『別離了,我將離開你們,只依靠我自已。』這說明佛陀將入般涅盤,離大家而去。他已將自己的依靠提升到阿拉漢的境界。這就是為什麼佛陀說:「因此,阿難,以自己為島嶼,以自己為依靠,不尋求外在的依靠。以佛法為你的島嶼,以佛法為你的依靠,不尋求其它的依靠。阿難,比庫應如何以自己為島嶼,以自己為依靠,不尋求外在的依靠。以佛法為他的島嶼,以佛法為他的依靠,不尋求其它的依靠呢?」答案如下:『諸比庫,勇猛精進,保持正念及清凈的戒行,以堅定的決心,守護自己的心。』因此,我們應保持正念與精進。但是,對什麼保持正念呢?我們應對四念處或名色保持正念。換句話說,對諸行保持正念。『susila hotha bhikkhavo』意思是「諸比庫,你們應凈化自己的戒行,應學習成為具足清凈戒德的比庫。」這也就是說,我們必須修行戒的訓練,即:正語、正業、正命。
佛陀說:『susamahitasavkappa』。『susamahita』說明我們應修行禪定的訓練,即:正精進、正念、正定。『savkappa』意指智慧的訓練,即:正思惟及正見。接著,『appamatta』的意思是以觀智透視諸行無常、苦、無我的本質。『satimanto』則說明當我們修行戒學、定學及慧學時必須有足夠的正念。最後,佛陀說:『勇猛精進追求法與律的人將能超越生死輪迴,滅除一切痛苦。』因此,如果希望解脫生死輪迴,我們必須遵循佛陀的教法而修行,那即是修行八聖道分。讓我們在死亡來臨之前精進地奮鬥吧。
願一切眾生安樂!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沙發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9-8-10 08:43 | 只看該作者
真正的三寶信徒能透過修行來表現他們的虔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9: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