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真相:《紅燈記》是江青一手抓出來的嗎?

[複製鏈接]

833

主題

2013

帖子

895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花落有聲 發表於 2009-8-9 17: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64年9月,江青交給時任中宣部副部長兼文化部副部長的林默涵一個滬劇劇本《紅燈記》,建議改編成京劇。中國京劇院副院長、總導演阿甲接受了改編任務。

《紅燈記》公演后,江青對劇本及演出百般挑剔,導致《紅燈記》一改再改。同時,江青不斷發動對阿甲的批鬥,否定他的勞動成果並宣布其為反革命分子,押入幹校進行改造。

江青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阿甲認為,江青死死抓住《紅燈記》不肯放手,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為自己政治上進行「原始資本積累」,《紅燈記》是江青這種「積累」中所挖的「第一桶金」。

江青知道,要想達到自己的目的,她沒有任何的政治資本。建國前她沒有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也沒有到前線去打過仗,更無所謂戰功。別說是與那些戰功赫赫的開國元勛相比,就是與高層領導的夫人們相比,她也沒有鄧穎超等一批黨內女中豪傑的資格與資本。建國后她一不懂經濟,二不懂建設,唯一一點就是曾經唱過京劇,演過電影,所以她不得不把自己的「寶」押在這上面。

其實在1962年前後,江青對於現代京戲並沒有興趣,當時中國京劇院想將話劇《迎春花》移植成現代京劇,江青知道后不但不支持,反而給以否定了。

與此相反,曾經演過傳統京劇的江青對於古裝戲卻情有獨鍾。江青為什麼後來又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呢?

1963年9月,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戲劇要推陳出新,要出社會主義之新,不應推陳出陳,光唱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和他們的丫頭保鏢之類。」

12月12日,毛澤東為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柯慶施的一個報告寫了批示:「各種藝術形式——戲劇、曲藝、音樂、美術、舞蹈、電影、詩和文學等等,問題不少,人數很多,社會主義改造在許多部門中,至今收效甚微。許多部門至今還是『死人』統治著……至於戲劇等部門,問題就更大了。社會經濟基礎已經改變了,為這個基礎服務的上層建築之一的藝術部門,至今還是大問題……許多共產黨人熱心提倡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藝術,卻不熱心提倡社會主義的藝術,豈非咄咄怪事。」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政治局委員烏蘭夫提出明年(1964年)在北京舉行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的建議,很快得到了採納。

江青作為第一夫人,長期以來幫助毛澤東從事整理文件的工作,隱性地位很高。由於「得天獨厚」的條件,毛澤東對於文藝界的一系列指示和烏蘭夫的建議江青很快就知道了,她感到這正是自己大出風頭、「建功立業」的好機會。

阿甲等劇組人員對於《紅燈記》的改編成功,使江青見「桃」眼開,但又不便強奪,於是就隨心所欲地橫加挑剔,數百次地改來改去。美其名「千錘百鍊」,目的仍是削弱原改編者的影響,凸顯她自己的作用和影響,這就是江青不斷實施的「《紅燈記》戰略」。

關於江青對《紅燈記》的「指示」,是所有「樣板戲」中最早也是最多的。這些「指示」的一個中心,就是她曾為這部現代京劇「嘔心瀝血」。江青在對「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作指示時就說:「《紅燈記》這個戲走了彎路,弄成了畸形,光剩下李鐵梅,把李玉和給砍掉了……建議他們改,也不願改,阻力很大。」

1965年6月1日,江青在給雲南省京劇團的「指示」中自吹自擂地說:「為了使《紅燈記》的思想性、藝術性比較統一,比較高,我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的。因為京劇院的同志都是搞老戲的,他們本身既缺乏工農兵的生活經驗,缺乏革命鬥爭經驗,所以他們不能接受我的意見。」1968年9月16日,當《紅燈記》已取得了社會的認同並引起強烈反響之後,江青就將阿甲點名為「阿甲是個叛徒,也可能是個特務。要徹底打倒他,他就把這戲搞成修正主義的」。

江青講這些話的時候,阿甲已被剝奪了發言權,因此人們聽到和看到的,都只是江青的一面之詞。加之在那個特殊的年月,江青利用手中控制的強大輿論工具,在全國上下大造輿論。所以多少年以來,人們還存在著許多錯覺,認為《紅燈記》是江青一手抓出來的。
你的明媚太耀眼
你的世界太誘惑
你的眼神太溫柔
你的語言太冷漠
你的,都是你的

9

主題

89

帖子

6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5
沙發
遛貓的老鼠 發表於 2009-8-12 08:06 | 只看該作者
那樓主的意思是除了《紅燈記》,其它七個樣板戲都是江青抓出來的,是不?

八個大規模的戲劇表演,單憑組織能力這一條,說江青是總導演我認為一點都不過分。你可以說那時除了她誰還能搞,可事實就是江青搞了而且還搞成了,並且搞成了紅色經典,這樣的事實你能否認嗎?就算江青是個挂名的,可那些文藝工作者沒有她點頭同意,能出來演樣板戲嗎?八個樣板戲紅了所有的主角,除了他們自身的能力,我們是不是也要想想這樣一句古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像樓主轉發的這類文章,越讀越能讀出很多信息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2: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