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全球華人被驚呆! 兵馬俑主人或不是秦始皇

[複製鏈接]

1548

主題

4986

帖子

1995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kihito 發表於 2009-8-7 09: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們發現了兵馬俑,但還沒有真正認識兵馬俑。他們身上有很多懸疑等待著後人破解。其中最大的謎團就是他們的主人究竟是誰?南京72歲老人陳景元先生,將自己30多年研究成果匯集,寫成《兵馬俑真相:俑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一書,7月首次在內地出版。陳景元在書中從服飾、軍事、交通等角度對兵馬俑進行了
剖析,指出兵馬俑的主人並非秦始皇,很可能是秦始皇的高祖母——把持秦國朝政41年的秦宣太后。

   【厚重閱讀】兵馬俑歸屬之爭30年:到底屬不屬於秦始皇

  陳景元是建築學專家,但從年輕時就對考古充滿興趣。1957年,陳景元考上西安建築工程學院(現為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大學期間,陳景元跑遍了秦陵附近的山山水水,利用自己所學,從建築學、工程技術角度研究秦始皇陵和秦阿房宮等問題,后來還參與1961年臨潼縣城市總體規划工作,劃定秦始皇陵森林公園范圍等工作。數十年來,他不斷搜集資料,實地考證,發現兵馬俑的主人若是秦始皇的話,兵馬俑的一些特徵則成為難解的懸疑。

  懸疑一:他們為何梳奇怪的「歪髻」

  兵馬俑一向被視為秦始皇的士兵,但與一般戰場上的士兵不同,他們不僅沒有戴頭盔,而且梳著奇怪的「歪髻、偏髻」,頭發盤出多種多樣的花式,最後發髻歪在一旁(見圖)。對此,一般學者認為,兵馬俑發髻偏右,可能與秦人尚右,以右為上的觀念有關。甚至還有專家認為陶俑頭上梳著偏於一側的發髻,是出於雕塑藝術造型的需要,是古代秦人俏皮性格的一種再現。但陳景元認為這些解釋都有些蒼白。他說,兵馬俑的藝術是以寫實為主的,因此這種偏右的「歪髻」在當時應有一定的生活基礎。在其他一些楚墓中,也出土過頭上梳著「偏髻」的泥俑。問題是秦朝的士兵,是否會如此裝扮自己?陳景元說,如果將俑坑裡武士俑頭上的發髻和發辮散開,這一頭的長發,至少也有0.6米長。軍營里的士兵,要將自己頭發精心編成發辮,盤出各種花式的發髻,是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的,而且在水源不豐富的西北地區,成千上萬的大軍要洗一次長頭發更是一種很不容易的事。

  懸疑二:他們怎麼敢穿如此絢麗的衣服

  秦始皇「尚黑」,但剛出土的兵馬俑,身上還殘留著一些顏料,從這些顏料的位置和顏色判斷,他們的衣服應是絢麗多彩的。據統計,一號坑出土的1087件俑的上衣中,紅色衣88件,紫色衣52件,綠色衣118件,天藍色衣16件,白色衣2件。三號坑裡秦俑的顏色更豐富,共有朱紅、玫瑰紅、粉紅、桔紅、紫紅、粉紫、深藍、珠寶藍、石綠、赭及粉白等13種。由此可見秦俑身上衣服的色彩是以紅、紫為主調的。這與秦始皇「尚黑」的記載顯然是不符。陳景元說,史書記載,秦始皇統一全國后,依據五德生克之說,認為周朝為「火德」,就將「水德」定為秦國的崇拜對象。五行學說中水相對應的顏色就是黑色。因此,秦始皇把「尚黑」作為一項法令頒布。「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者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甚至秦始皇把自己陵址也選在驪山北麓,驪,即是指黑馬。很難想像如此「尚黑」的秦始皇,會允許自己的陪葬軍隊穿著如此五顏六色的衣服。

  懸疑三:「車同軌」為何在這里成一紙空文

  與兵馬俑一起出土的,還有不少車輛。不少專家根據秦俑是士兵的論斷,將這些車輛定性為「戰車」,但有專家認為其不屬於「戰車」,因為這些車輛的型制不利於軍事作戰。陳景元表示,無論這些車輛的用途是什麼,其型制顯然是不統一的。他說,戰國時期,各國車輛的尺寸是不一樣的,道路的寬度也不一樣,所以秦始皇統一后,在全國實施「車同軌,書同文」的政策,統一了六國的貨幣、文字、度量衡等標准。這里的「軌」是兩輪間的距離。「車同軌」是指兩輪間的距離按同一標准製造,車輪間的寬度一致,就能循一定標準的道路行進,故有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的車輛製造行規。秦始皇對車輛的型制標准作出了明確規定,要求造車必須「輿六尺」。但現在秦俑坑裡出土的車輛,車輿的寬度有1米、1.1米、1.2米、1.3米、1.37米、1.4米、1.43米、1.45米、1.5米等不同尺寸。秦始皇要求全國都要「車同軌」,又怎麼會允許自己陪葬品的車軌有寬有窄呢?

  懸疑四:秦始皇會要沒有生氣的「鬍子兵」嗎

  陳景元說,秦國士兵向以驍勇善戰而聞名,因為秦軍在選用士兵時的標准與條件是非常嚴格的。《荀子·議兵》中對戰國時魏國的士兵素質作了一番介紹:「魏氏之武卒,(先)以度(合適身材)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但縱然如此,「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由此可見秦國士兵的素質是何等優良。但秦俑中除了少數形象年輕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蓄著各種胡須的「鬍子兵」。這些「鬍子兵」大多體態臃腫,神情痴獃,毫無「朝氣蓬勃」的形態可言。考古學家王玉清發表的《秦俑面形和表情》一文中具體地列出29個陶俑的面部形象資料,其中只有3個陶俑屬於年輕之人,其他26人皆屬於年長者或年老者,比例高達89%。這一現象也引起了其他學者的注意。考古學家王學理在《秦俑專題研究》中也表示:「秦俑造型的缺陷有:結構鬆懈,不合人體比例關系;有些俑的形象相當醜陋。」陳景元說,兵馬俑武士形象所反映的精神面貌,除少數可稱得上「樂觀、昂揚」外,絕大多數都表現為情緒低沉、精神憂郁、情調黯然。很難想像,秦始皇會為自己選取這樣的陪葬隊伍。

  陳景元:真正的主人是秦宣太后

  根據自己的研究,陳景元認為兵馬俑的真正主人,很可能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羋(m■)氏。如果真是這樣,秦俑身上的四大懸疑就迎刃而解了。

  在陳景元眼裡,來自楚國的秦宣太后羋氏是一個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女子。他說,自秦穆公和楚成王開始,秦楚兩國就聯姻結親。秦宣太后羋氏其家族本是楚國世代的王室顯貴,她嫁給秦惠文王,並深得秦惠文王的恩寵。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立國四年而亡,秦昭王立,「昭王立,宣太后自治」,把持秦國朝政41年,被稱為「兩千年前之慈禧」。陳景元說,秦俑的一些特點其實是楚風體現。比如秦俑身上的以紅、紫為主色調的綵衣,其實是楚人的習慣。根據《墨子·公孟篇》記載,「楚莊王鮮冠組纓,絳衣博袍,以治其國」,絳衣,就是赤色的衣服。湖北一些楚墓出土的衣衾也以赤色為主。此外,「歪髻」也是楚人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很可能與苗人有關系),如在湖北發現的楚墓中,曾有梳著「歪髻」的古屍。現在西南地區有的面具藝人還會將古代先人捏成「頭梳歪髻」的樣子。秦楚一向有結親傳統,這些楚國習俗自然有可能在秦國出現,但若沒有當朝主政的羋氏所喜好並推行的話,決不會形成如此影響的。秦宣太后當然不會帶著一支軍隊為自己從葬的。兵馬俑顯然不是屬于軍隊性質,很可能是多年侍奉她的隨從(其臨死前甚至提出讓近臣殉葬的要求),因此這些俑年齡偏大、情緒低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此外,由於其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所以出現車不「同軌」現象就可以理解了——當時尚未有秦始皇實施「車同軌」的措施呢。

  兵馬俑主人成謎

  1974年,西安臨潼縣西楊村發現了一座舉世罕見的秦代兵馬俑坑。經過專家們的仔細勘探和研究,認定俑坑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而俑坑中這些按照真人大小塑造的陶俑正是當年跟隨秦始皇征戰四方、統一六國的神勇之軍。

  專家推測,一號坑內秦俑有前鋒、有左右兩翼,中間是戰車與步兵相雜,其排列象徵著「宿衛」秦始皇京城咸陽的矩形混編部隊——宿衛軍,並與二、三號坑的秦俑分屬左、中、右三軍,屬于軍陣。

  對陳景元指出的懸疑,有關專家表示,秦俑發髻偏右,與秦人尚右、右為上的觀念有關。文獻記載,當時富貴人家就住在「右閭」,窮人則住在「左閭」,右丞相也比左丞相地位高。同時,發髻偏右也是人的自然習慣,多數人習慣右手梳理頭發。因此兵馬俑多數發髻偏右,也有個別左髻。但這都與楚人及其他少數民族沒有直接關系。那時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有「文身斷發」者,有「披發」者,與秦國人的發式有著較大區別。

  至於秦時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有關專家表示,「尚黑」是以黑為上、以黑為貴的意思,它恰恰表明了黑色是不可輕用的顏色,不是誰都能隨便用的。有重大祭祀活動時要穿黑色服裝,但不能理解為要求全國老百姓都穿黑色衣。事實上,秦國流行的服色有黃、綠、白等。有史料說明,秦軍士卒的服裝是自備的,兵馬俑塑造的士卒形象來自全國各地,而各地服色不同,因此服色雜的特點完全合乎情理。至於「車同軌」現象,專家表示,兵馬俑出土的戰車軌距和型制大小基本一致,有些小的誤差,是因發現的是車的遺跡,遺跡有變形有移位,測量的尺寸就不會完全一致。同時,古代手工製作,也不可能十分精確,差幾厘米也在情理之中。不能由此得出俑坑有許多不同軌距車的結論。

  不過,隨著研究的深入,兵馬佣是秦始皇陪葬軍隊的說法受到質疑。陝西師范大學教師劉九生認為,以「軍陣」陪葬違背中國人崇尚死後安寧的理念,「宿衛」京城也於史無證。秦俑實際上源於秦始皇動用的近臣侍衛——「郎系統」,整個一號坑呈現的是秦始皇出行或舉行盛典時的生活場景。

  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趙世超說,或許隨著土木結構俑坑的「打開」,可以解開兵馬俑及其俑坑性質的歸屬之謎。的確,隨著考古專家的深入研究,歷史迷霧將逐漸淡去,呈現在大家眼前的將是一段真實的秦國歷史。

2009-08-03 CHN強國網 (來源:《揚子晚報》)
盈盈萬物,生生不息,唯道獨尊,無為而治。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沙發
zjd713 發表於 2009-8-7 09:16 | 只看該作者
很久以前就知道這個「新聞」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15: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