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學與聖經》 第三部 地球科學 第九章 世界的根基——聖經地球物理學

[複製鏈接]

130

主題

3364

帖子

966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同行天路 發表於 2009-8-4 11: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第三部 地球科學

第九章 世界的根基——聖經地球物理學


  獨特的地球   

  上帝設計地球為人的家,因此是宇宙中一切恆星與行星中一顆獨特的星。雖然如今地球,受到人的罪及上帝審判的摧殘,但它原是上帝為人所設計,原先是『甚好』的。創1:31有一天其上的一切都要融化,被煉凈彼后3:10,但是,從大火的各種能及氣體之中,上帝要再一次使用祂偉大創造及製造的大能,將地球及其大氣更新。自此之後,那更新后的天,地,將成為蒙贖之人永遠的家鄉。賽65:17;66:22;彼后3:13;啟21:1此處所提到新舊約聖經中所用的形容詞『新』字的含意,著重新鮮及更新的意思,甚於時間上的新。那就是說,雖然在彼得所描述的火的摧毀之下,守恆定律會繼續適用。地上的固體及液體,將變成氣體。並且,借著核子分解,甚或會成為純粹的能。之後,上帝將會使用同樣的經過凈化后的物質,建立新天新地。
  
  地球專為人設計,是在一些如下面的經文中指出:『天,是耶和華的天;地,祂卻給了世人。』詩 115:16及『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祂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徒 17:24,26主耶穌基督將會永遠住在新地的新耶路撒冷施行統治,此一事實會進一步並決定性的證實這一點。啟22:3-5地球特別適於生命的事實,也由已知所有關乎其它天體性質及維持生命必要物質比較的科學資料所證實。天文物理學家波拉德(William Pollard)曾在一篇重要的文章中相當詳細地討論過這個題目。以太陽系的其它行星說,美國太空計畫已經一致地指明,沒有一個星球有,或能夠有生命存在。『幾乎可以確定說,現在我們太陽系中沒有一顆行星支持生命的現象。』注一至於遠方的恆星及星河,無論科學或聖經,都沒有證據顯明有行星存在。當然,無法證明說沒有行星,因為,它們都超乎望遠鏡或宇宙飛船能達到的範圍之外,並且,要作一種普遍否定的證明,也不可能。
  
  但是,波拉德(以及許多其它科學家)已經指出,生命的條件限制如此之多,地球上的調適,如此細密,要在宇宙其它任何地方由自然進化達成這樣的條件,極端不可能。要有大量液體的水存在,尤為重要。『在行星全部歷史中都有大量液體的水,甚至比有像地球一樣的陸地更為必要。各種複雜的細胞器 (organelles)及生物的充分進化發展在廣大的水域環境之外,是無法想象的。』注二雖然在其它行星上有一些水汽或冰的證據,但沒有一個擁有大量液態的水,甚或一點也沒有。航天員曾快樂地講到在太空中見到我們這『水行星』的美貌。聖經並且特別提到原先創造地球時,有大量的水創1:2;彼后3:5。

130

主題

3364

帖子

966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6
沙發
 樓主| 同行天路 發表於 2009-8-4 11:35 | 只看該作者
  地球的大小與形狀

  批評聖經的人在許多世紀中說:寫聖經的人,描寫地球是平的,靜止的,並有四角,安置在巨大的柱子上,日月星辰天天依一個大球面圍繞它運行。但是,但是這完全不是聖經所說的。這樣的宇宙論可能是中世紀教會受到強烈的希臘與羅馬哲學影響之後的教訓,但是聖經並不這樣教導人。其實,聖經在論到地球的大小,形狀,支持,及運轉上,遠超過現代科學。
  
  對古人說,地球必定顯得比太陽與月亮大許多,當然也比星星大。不用望遠鏡,星星只是一些光點。甚至太陽,看起來也不過是個每天圍繞地球運行的大光。但是作詩的人卻對天,地相對的大小有著正確的透視。『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詩 8:3,4大衛發出這個問題時,是預期日後當現代人認識到,地球與天上浩瀚的宇宙相比,是多麼微不足道時許多人所要發出的問題。許多人曾懷疑,就是有一位神,祂也不會關心浩瀚宇宙遙遠角落裡的一粒灰塵。
  
  但是重要的不在大小,而在其複雜性。正如阿西莫夫所說,人腦是『宇宙中最複雜與最有秩序的物質聚合。』注三即使以大小說,人處於原子微小宇宙及望遠鏡中浩瀚的宇宙之間。無論如何,聖經對宇宙大小及人的重要性看法,完全合乎科學。『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萬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獸、空中的鳥、海里的魚,凡經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腳下。』詩 8:6聖經所描寫的地球是個懸在空中的球,不是平的,放在柱子上的。請注意以下的經文:『祂立高天,我在那裡;祂在淵面的周圍,劃出圓圈。』箴 8:27『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象蝗蟲。祂鋪張穹蒼如幔子,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篷』賽 40:22箴8:27節的『圓圈』,與賽40:22節中的『大圈』,希伯來文原文都是chuvg。它也用以指球,因為古希伯來文中,似乎沒有另外指球的字。
  
  請注意這兩節經文,都提到這個地球及深淵上面的天。這些顯然是為地上居民所預備住的帳篷,就是大氣的天。當然,以賽亞對大氣範圍的知識有限,毫無第一手的資料。他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升到空中去測量。但是,他卻被領導將上面的界限,與帳幕或帳篷相比。地上的居民必須住在這個帳篷之內。在帳篷之外,是黑暗,寒冷,死沉。在帳篷裡面,有陽光照射,有光與熱,及維持生命的氧。
  
  地球是懸在空中,不是安置在柱子上,可在約伯記26章7節中看見:『神將北極鋪在空中,將大地懸在  虛空  。』這虛空二字強調甚麼也沒有。地球既非安置在柱子上,也不是懸在天的天花板上。它是被重力保持在繞日運行的軌道上。但是,那實際上並沒有解釋甚麼,因為,重力--在有距離下的行動--只是用以描寫這種現象的名字。沒有人真正了解重力,或它為何如此。
  
  上面經文的前半曾有各種不同的解釋。許多人認為其意為,在北方天空有一處沒有星。實際說來,可能真有一個這種虛空的地方。
  
  『最近宣布的『太空洞』,一個在星河之間三億光年的空隙,使宇宙學家大感意外。....但是,在北半球,在牧夫座的方向,有三個深洞,在紅位移上顯出明顯的空隙。在每一個洞中,那些空隙約為三億六千光年至五億四千光年大,而且,在每個空洞的外緣與內緣,都顯出星河的數目明顯增加。』注四這空隙肉眼無法看出,因此約伯無法藉觀察知道。
  
  但是,可能這並非經文的意思。『虛空』一詞,原文是一個字,希伯來文的tohu。這字在創1:2節中譯為『空虛混沌』。我們已經指出,上帝起先用祂的話創造地的物質時,物質並未成形。但是上帝的靈使受造之物獲得能,那電磁能,與重力能就開始在全宇宙作用。地球這個行星是從這地的元素形成,現在由重力結合,呈球形。地球開始轉動,這樣,球面開始有日與夜的循環。為了旋轉,就必須建立一個由兩極構成的軸,有北極,有南極。因此,北方最先展開成一條無盡的線,日夜繞著這線在未成形的地的元素上交替循環。其中一些由重力牽引形成球形,由上帝懸在宇宙無限的浩瀚之中。
  
  地球的旋轉已經在第五章提到約伯記38章14節時討論過。基督講到祂那會使人感到意外的就要回來的預言,也意指地球是圓的,並是在轉動的。『我對你們說,當那一夜,兩個人在一個床上,要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兩個女人一同推磨;要取去一個,撇下一個。(有古卷加:?兩個人在田裡,要取去一個,撇下一個。)』路 17:34-36換句話說,這偉大的事件要同時在夜晚,早晨,下午發生。這種情形只能在同時有日夜的地球上發生。這就是說,地球在旋轉,並懸在空中。
  
  那說聖經講到地有四角的問題,容易回答。這地的四角的話只出現在以賽亞書十一章十二節(中文譯為四方)及啟示錄七章一節。這個詞在啟示錄二十章八節譯為四方。這種譯法更與希伯來文(KANAPH)及希臘文(GONIA)的意思相合。地理上分成四個象限,以觀察者的位置為原點,是一切測量及航海的標準作法。希臘文GONIA的字義為『角度』,構成一些英文字如POLYGON, HEXZAGON的字尾。地的四角簡單的說就是地的四方。將這個明顯的意思扭曲,說,那是教導人,地是四方形,乃是不可原諒的說法。
  
  有興趣的是,雖然這並非這些經文的意思,現代大地測量研究,出人意外的已經證明,地球實在有四個『角』或突出點,使地球面正常的弧線中斷。(地球的實際形狀並非精確的球形,而是扁圓的球體,因地球轉動的離心力在赤道凸出,在兩極扁平。這四個地球面的突出點的位置如下,以經緯度表示之。注五1.北緯55 度,西經10度(近愛爾蘭)2.南緯50度,東經48度(近南非)3.北緯15度,東經140度(近菲律賓)4.南緯18度,西經80度(近秘魯)因此,若要想強調這一點,地球實際上也確有四角。但是,聖經所說四角清楚的意思,只是簡單的指地球的所有部分--四方,或四象限,或四角,或四處。即使今天人也常用『天下四方』指直到地極的地方,而那正是聖經的意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主題

3364

帖子

966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6
3
 樓主| 同行天路 發表於 2009-8-4 11:35 | 只看該作者
  地的柱子

  但是對『地的柱子』或『地的根基』,又如何解釋呢? 聖經是否教導人說,地是安放在柱子上的呢?或是安置在支持它的角或邊的根基上的呢?當然沒有。柱子是支持結構用的。這種比譬顯然是指一項道理或組織之屬靈的根基。
  
  聖經實際上講到『地的柱子』只有一次撒上2:8。但柱子一詞曾在伯9:6節,及詩75:3節中在相同的上下文中使用。『地的柱子』的用法十分有趣:『地的柱子屬於耶和華;祂將世界立在其上。』撒上 2:8這是哈拿生下撒母耳時所作的著名的禱告。這節經文包含了聖經第一次提到的『世界』一詞。兩節之後,在同一個禱告中,出現了聖經中第一次出現的『彌賽亞』(或受膏者):『耶和華....必審判地極的人,將力量賜與所立的王,高舉受膏者的角。』撒上2:10那就是說,如同上帝將所造的世界安置在『堅固的高台』(字面的意思就是柱子)上,屬乎祂自己,因此,不能攻破,祂也要賜同樣穩妥的力量給祂就要來到的君王彌賽亞。
  
  因此,『地的柱子』主要的是指上帝『用祂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來 1:3時祂自己神聖的能力。但是,這個詞還可以有一個物質方面的意義,因為地球上陸地的表面,誠然是由那延伸到地面深處大山的根所支持。從這一意義說,及從比譬的意義說,這詞與在聖經中常見的『地的根基』同義。(撒下22:16;伯38:4,6;詩18:15;82:5;102:25;104:5;箴 8:29;賽24:18;40:21;51:13,16;耶31:37;彌6:2;亞12:1;谷1:10)在新約聖經中『地的根基』出現在太 13:35;25:34;路11:50;約17:24;弗1:4;來4:3;9:26;彼前1:20;及啟13:8;17:8節。
  
  後者的情形,『世界的根基』其用法總是清楚的意指『世界的創始』由上帝完成,一點沒有指某個實際根基的意思。希臘文是katabole, 其字根意為『放下』,(如石匠放下根基)不幸的是,有些作者曾設法解釋說,這是在亞當之前起先拋下的世界,如同所謂的創世記間隙論中所說的。這項理論說,在六日的創造之前,有一個全球性的大變亂髮生,結束了那個地質年代。
  
  這間隙理論無法與科學或聖經相合如在在本書第四章中所已經指出的。在目前我們所討論的題目上,顯然,僅僅從讀上面所引的話,就知道KATABOLE完全不是指這種起先的災變。例如,試考慮下面的話:『....其實造物之工,從創世以來已經成全了。』來 4:3這節經文清楚講到上帝的創造大工,並不是在想象的災變之後才開始,並在創造周結束時仍未完成。創2:1-3但是舊約聖經中所說的『地的根基』(如來 1:10節所引用的詩102:25節),的確常顯出是至少暗指地球的建造。請注意下面的話:『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裡呢﹖你若有聰明,只管說吧! 你若曉得就說,是誰定地的尺度﹖是誰把準繩拉在其上﹖地的根基安置在何處﹖地的角石是誰安放的﹖那時,晨星一同歌唱;神的眾子也都歡呼。』伯38:4-7 『披上亮光,如披外袍,鋪張穹蒼,如鋪幔子,在水中立樓閣的棟樑,用雲彩為車輦,借著風的翅膀而行,以風為使者,以火焰為僕役,將地立在根基上,使地永不動搖。』詩 104:2-5『祂立高天,我在那裡;祂在淵面的周圍,劃出圓圈。上使穹蒼堅硬,下使淵源穩固,為滄海定出界限,使水不越過祂的命令,立定大地的根基。』箴8:27-29從以上的經文出現了幾個重要的真理:
  
  1.地球有一個堅固的結構,並安置在那確保能永遠支持及最終穩定的根基上。
  
  2.上帝出現在祂新造的宇宙之中,就將自己裹在光中,將祂自己的住處安置在祂起先造的的水上。然後,造出數目眾多的天使侍立在祂面前。
  
  3.在地的根基立定之前,諸天先鋪張開來,天上的水(天上的雲),與天之下的水(地的淵源)被安置,海的球平面建立。
  
  4.在立了地的根基之後,眾天使(在希伯來詩的結構中稱為上帝的眾子,也稱為晨星)都一起用歡樂的聲音歌唱,讚美創造主,歌聲在整個宇宙中迴響。
  
  從以上所述,顯然,地的根基是在創造周的第三天立定,那時上帝命水聚集在一處,使從前散布在水的母體中的固體物質聚合在一起,以形成陸地。因為這是從起先創造的地球原素(創 1:1)建造的,現在聚集在一起的陸地,就被稱為地。
  
  地的根基清楚的就是那些保持地面堅硬,穩定,能維持即將住在其上動物與人生存的地下的根。
  
  對這些根基到底是甚麼的問題,現代地球物理學家仍然不知道,因為到如今仍證明不可能挖掘一個深到可以觀察這些根基的洞。其實,聖經對我們說,這將永不可能。『耶和華如此說:若能量度上天,尋察下地的根基,我就因以色列後裔一切所行的棄絕他們。這是耶和華說的。』耶 31:37人曾嘗試挖掘這樣的洞,但是,到如今,這種努力都未成功。1960年代初葉著名的『超深洞計畫』(MOHOLE PROFECT)是其中最具野心的一個,想從海底鑽透到所謂的『莫霍不連續面』(Mohorovocic Discontinuity)頂端。但是這項計畫遭遇到如此多問題,花費如此之鉅,在達成目標許久之前就放棄了。
  
  地球內部構造, 可用地震學,與大地測量學的方法估量。地球物理學家有把握說,他們至少對地球的構成已得到合理的范樣。地球的半徑為3959英哩。那長久被認為其大部分由鎳及鐵組成的地心,其半徑約為2100英哩。其外有一個區域稱為地幔(Mantle), 約為1800英哩厚。在地心及地幔中都有兩個以上更細的區分。詳細的結構尚未完全定案。至少地幔下部一部分被認為是軟的。上面有地殼,一部分地幔附在上面如石板,但並不完全固定。地殼依傳統說法,是在『莫霍不連續面』上面密度變化大的岩石,其密度變化大,影響地震波。它平均的厚度只有二十五英哩。陸地下的較厚,海洋下的較薄。陸地的岩石密度被認為比海洋下地殼岩石密度小。這樣,在莫霍不連續面上面的單位面積的總重量,被認為多多少少是個常數。那就是說,海洋下的小厚度乘高密度等於陸地較小密度乘大厚度。
  
  這種概略的平衡被稱為地殼均衡(等重)原則。它是地球物理學中的一項主要原則,用以解釋及預測各種地貌與運動。似乎在一些聖經經文中曾預言這事。比如:『誰曾用手心量諸水,用手虎口量蒼天,用升斗盛大地的塵土,用秤稱山嶺,用天平平岡陵呢﹖』賽 40:12在這個單一經文里,強調了地球精確的水平衡,大氣的構成與大小,化學物質的價位與數量上的關係,甚至地殼中的均衡調節。(分別為水文學,氣象學,化學,及地球物理學的基礎)--所有這一切都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
  
  再回到地的根基題目,我們必須承認,現在還不明白其精確的性質,並且我們或將永遠無法明白,至少在現在的世紀之中無法明白。不但聖經指出,實際顯明需要較安穩的支撐也同樣指出,地殼的確有根基。過去基礎曾受到干擾,尤其在洪水時期,並且在末日還要受到遽烈的干擾,也在前面所列的一些經文中指明。現代地球經驗許多大地震及火山爆發,就足以指明,上帝原先創造所設計的『甚好』的均衡,雖然現在仍然可以調節維持豐盛的生物,但已在洪水時大遭破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主題

3364

帖子

966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6
4
 樓主| 同行天路 發表於 2009-8-4 11:36 | 只看該作者
  地球的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聖經歷史及上帝在地上活動的中心一直都是在歐,亞,非,三洲會集之處,就是以色列及其鄰國--埃及,希臘,羅馬,巴比倫,波斯及其它近東的國家。中世紀傳說,耶路撒冷是地的中心。參見詩74:12(其中地上二字原文為地的中心;結 38:12更驚人的是,這種說法,已經為現代的一項計算機研究所證實。這項研究,將地上所有的陸地都分成小塊。所有這些陸地地區至其它地區的距離都找出來並求其平均值。地球的地理中心定義為那至所有其它地區平均距離最短之點。
  
  地球上可以成為最適切的地理中心地點有以下三處:
  
  1.亞拉臘山,就是洪水之後人與動物從挪亞方舟分散出去的地方,因此,是人依照上帝命令充滿地面最好的地點。(緯度39,經度44)
  
  2.耶路撒冷,就是基督將來施行統治的世界都城,它也是上帝救贖工作的中心(經度32,緯度35)。
  
  3.巴比倫,第一個及最後一個敵對上帝之世界帝國的首都創11:9;啟17:5,18世界商業及宗教中心。(緯度33,經度44)結果,計算機的研究顯明,地球的中心在緯度39,經度34度,靠近現今土耳其的安卡拉注六. 其緯度與亞拉臘山相同,其經度與耶路撒冷的相同。因此,如圖十五所示,這四個地點約在每邊550英哩見方的方塊的四角上。地球中心放在這四方形內的任何地方,實際上在好處上並無任何區別。在任何情形下,重要之點是,對地上所有的陸地說,地球的中心是位於聖經所講述的地區內。
  
  圖十五:地的中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主題

3364

帖子

966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6
5
 樓主| 同行天路 發表於 2009-8-4 11:37 | 只看該作者
  地是破裂的嗎?

  一九六零年中期,地球科學有了一次革命性的改變。不出幾年,大多數地質學家與地球物理學家(只有少數例外),都放棄了地球大陸穩定架構的解釋,倡導大陸飄移的說法。現今在地球科學方面,已廣為人接受,認為海底在散開,各洲正在飄移,彼此遠離,並認為地球的結構是建造在移動廣大的岩石板上。新的岩石材料被認為繼續從上層地幔(重圈-asthenosphere),穿過海床冒出來, 尤其中大西洋中的山脊,那裡舊的岩石材料被吸收回到下面的地幔,或穿入大的海洋溝渠。
  
  因為此項觀念廣為人接受,許多基督徒就覺得,他必須想辦法將它列入對聖經的解釋中。那些接受有神進化論或進步性創造論,天律不變哲學,及與之相配合的標準地質年代的人,這毫無問題。他們接受地質學家在任何時間提倡的任何關念。但是,那些嚴格持守聖經創造論的人,只有一個經文似乎可以解釋為大陸的飄移。這就是那有些神秘的指那被稱為『邦國表』的經文:『希伯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名叫法勒(就是分的意思),因為那時人就分地居住;』創10:25法勒的名字意為分。因此,這節經文似乎是指,他的父親給他這個名字,為的是記念他出生不久前所發生的地的分裂。
  
  但從上下的經文看,這節經文最自然的解釋是,這特別的事件是人在巴別塔分裂成不同的語言與種族。這種分裂在同一章聖經中曾被提到三次。創10:5,20,32,並在第十一章中作更充分的描寫。
  
  但是,因為那用以指語言的分裂的『分』字(parad),與用於指法勒的分字(palag)不同,就可能是兩種不同的分裂,一是指邦國,一是指大陸的分裂。若情形是如此,這兩種分裂必定同時發生。或者,原來大陸(地質學家稱為聯合古陸-Pangea )的分裂,幫助使人及動物迅速分散到全世界。
  
  但是,這似乎是對巴別塔邦國分散之單一聖經敘述過分的推想,尤其是這一切似乎是只靠賴一個經文所含有的模糊的意思。若是如今流行的地球構造與飄移模式被證實為真實的歷史,那這節經文就真是聖經講到那造成大陸飄移的地的分裂了。
  
  但在另一方面,當此時地質學家自己十分可能終會揚棄這項理論之時,而基督徒若就爬上這地質學的花車,就未免操之過急。我們應該記得,沒有人見過海床擴張或大陸飄移。沒有任何地質學的任何測量,即使從衛星所得的數據,現在能偵察出這項運動。地球的大岩板結構,不是測得的,而是推想的。如同進化的模式一樣,這岩板結構模式,如此廣闊與具有彈性,幾乎任何情形都可以用它的架構下去解釋。『因此,嚴格說來,我們沒有一個科學假設,只是一個實用的模式,經常調整以包含每一次新的觀察。這個模式變通性極高,甚至可以十分容易容納那如「弧后擴散」之乖張的行為。顯然,這種模式無法以任何嚴格科學方式去試驗。』注七
  
  雖然,許多現象可以用飄移的假設獲得解釋,但是這些現象大多數以前以穩定大陸的假設,也能得到同樣滿意的解釋。那橫過海洋的兩洲地形顯然的『配合』,及大西洋兩邊平行的地層與生物群,這些最明顯指出從前是單一的洲的特點,已許多年為人所熟知。那早期倡導飄移的人(Wegener, du Toit 及其它的人)都曾強調這些證據,但是,它們不能使人信服,因為,對這種表面上的配合及平行情形,有許多例外,又因為一些穩定大陸的強烈證據,因此,大陸飄移的說法,在一九六八年之前只被認為是少數偏激的地質學家脫軌的觀念。
  
  那忽然之間使大多數地質學家放棄穩定大陸模式,接受飄移大概模式的原因是,在大西洋海底中大西洋山脊兩邊所謂『古磁鐵條帶』(paleomagnetic stripes)的發現。這些被解釋是合乎過去世界歷史中一連串周期性地球磁場的轉變。科學家說,當大西洋兩邊的大陸飄移彼此分開,海床擴張時,岩漿從地殼縫隙中冒出,然後向東西流動。岩漿中受磁性影響的礦物質,就依當時磁場的北極排列而凍結成為岩石。當兩極轉換之時,在新冒出岩漿中的排列也跟著轉換。這樣當岩漿在山脊兩邊東西兩個方向流動所形成的平行排列,就被視為海床擴張的證據。 但是,實際的情形是,這些所謂的條帶從未在海床上直接觀察到。它們只是藉海平面下用磁力測量計測得的循環範式所作的推想。從這項脆弱的基礎上,已建立許許多多的解釋。從一開始,許多頂尖的科學家就曾指出,這項十分模稜兩可的證據,顯明那所謂的條帶,在細節上十分不能確定,也可以容易用地球磁極翻轉之外的其它原因去解釋。但是,地球科學家的大部分科學家仍然倡導地塊結構及大陸飄移的說法。至今已許多年,它已成為地質學正統的試驗標準。
  
  但是,最近,從實際大西洋海床鑽探獲得的資料,已使古磁鐵條帶的想法,產生嚴重的問題。『一項鑽探意外的結果是,地殼幾乎完全缺乏地層的及面的連續性。....這種缺乏地層連續性情形,顯示岩漿迸到海床是十分局部性的,直接在裂口處堆積。』注八三個鑽探的洞顯明海底岩石的磁場實際定向,幾乎完全是亂的。那穿入岩石六百公尺(超過三分之一英里)的岩心,卻未能找到任何古磁鐵條帶的證據。『顯然那地殼磁極交互改變單純一致的模式,在實際情形中並不存在。在一些更深的洞中曾清楚觀察到磁極依深度逆轉。』注九這些逆轉,被認為是平面性的,而非垂直的。顯然,實際觀察到的逆轉必然是由於當地局部的磁場效應,而非全球性的。
  
  這種情形在一篇幾月之後的評論文章中有清楚的結論。
  
  『使那些古磁力學家頗感遺憾的是,當他們檢視由深海探鑽計畫從大西洋地殼挖掘出來的岩石時,卻找不到那古磁鐵條帶。那挖出來的岩石不但磁力太弱,不能說是古磁鐵條帶,並且,其磁力方向,有時是錯誤的。不但不經常依挖掘的洞的深度向下,磁力有時在正常及逆轉之間跳躍,甚至逐漸依深度旋轉。』注十因此,那證明繼續飄移的主要證明,現在證明根本沒有這回事。到底要如何解釋岩心的磁力資料,完全無法確定。那最可能的解釋,是關係到在其形成之時,或在其形成之後不久所經歷的全球性災難。『顯然,今天地殼鑽探,已經顯明,那形成及改變海底地殼的過程,比當初所想的要複雜得多。』注十一當然,這項證據並不證明海床沒有擴張,但它的確指出,其證明必須得自古磁力以外的證據。因為後者被視為其主要證據,因此,它至少意味著,這整個題目,還是個大問題。大多數地質學家仍然贊成這種說法,但是,過去,在一些主要的科學問題上,犯錯誤的曾是大多數。無論情形如何,要基督徒將他們對聖經的解釋去配合脆弱的大陸飄移假設,顯然還嫌太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主題

3364

帖子

966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6
6
 樓主| 同行天路 發表於 2009-8-4 11:38 | 只看該作者
  破裂的地殼

  雖然,仍有許多理由懷疑現今板塊結構及大陸飄移的說法。但無疑地,地殼曾在過去遭受大壓力,造成複雜的地形地貌。大的斷層,褶皺,巨大的山脈,變質岩帶,大量火山活動,地震,及其它類似現象(比如前面提及的大殞石撞擊地球等),這一切都見證古時曾有強烈不平常的地質現象。 許多這種現象似乎與上帝所啟示原先由一位慈愛全能創造主為人及為上帝榮耀所預備的完美創造不相一致,如下列經文:

  『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 1:31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原文是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 3:11

  『我們的主,我們的神,你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的;因為你創造了萬物,並且萬物因你的旨意被創造而有的。』啟 4:11

  從聖經的整本經文看,所造世界原先的完美,先受到罪的污染,又受到上帝的咒詛。但它在外表上仍維持原來的樣子,直到1656年之後洪水淹沒世界。(年數根據創世記第五章家譜計算出來,並假設這些家譜都完整,正確的保存在各種聖經版本中傳下來)之後,地球表面的結構,無疑的包括其大多數的地殼及大氣層,就經受了全部災難性的改變。
  
  『神就對挪亞說:凡有血氣的人,他的盡頭已經來到我面前;因為地上滿了他們的強暴,我要把他們和地一併毀滅。』創 6:13

  『過了那七天,洪水泛濫在地上。當挪亞六百歲,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淵的泉源都裂開了,天上的窗戶也敞開了。』創 7:10-11

  『故此,當時的世界(字面的意思為宇宙)被水淹沒(字面的意思為被災難所推翻)就消滅了。』彼后3:6

  這些經文,與其它的經文指出,地球起先的完美,包括它的均衡及氣候的平衡,都在洪水及其之後,被破壞,被弄亂。地的大淵的泉源都在同時打開,顯示不僅那原先存放在經過壓縮的儲水池中大量的地下水冒出來,也指出有大量火山的熔漿及灰燼傾倒出來,及連帶而有的無法想象巨烈的地球結構的影響。
  
  這整個事件災害如此之大,及如此無法再使之發生,使得想要解釋有關所有現象的努力,幾乎都毫無用處。無論情形如何,其詳細情形若要有把握的決定,還需要作大量研究。
  
  聖經的確告訴我們,地球物理學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山脈形成的問題,山脈在何時及如何形成的問題,必須用大洪水去回答。當然,在原先創造的世界中,也有山,但是,它們較低並且斜度柔和,不是現今世界里崎嶇,人不能居住的山。
  
  洪水淹沒這些山嶺至少十五肘(約為22.5呎),這樣,那高三十肘滿載的方舟可以在洪水表面所有的山頂上面自由航行。創7:19-20但是,那洪水前的地形為毀壞性的洪水破壞之後,全世界都被水淹沒之時,大山就開始升起來。『你用深水遮蓋地面,猶如衣裳;諸水高過山嶺。你的斥責一發,水便奔逃;你的雷聲一發,水便奔流。諸山升上,諸谷沉下(或譯:隨山上翻,隨谷下流),歸你為它所安定之地。你定了界限,使水不能過去,不再轉回遮蓋地面。』詩 104:6-9這樣,現今世界的山脈,是在洪水之時及洪水之後形成。這項聖經的教訓,已得到實際資料所支持,那就是多數的大山脈,連那主張天律不變說的地質學家也認為十分年輕,是在人已經在地上之後升起的。它們曾淹沒在水下可由其近頂端之處大多為海洋層形成,其中含有最近的海洋化石,而清楚顯明。那使山生成的作用,在地球物理學家之間,仍然有著極大的爭論。但是那與洪水相關聯,造成爆裂,浸蝕的極大能量,提供了最可能在其中找到真確答案的模式。
  
  大山升起,及與之相對的海床下陷,必然會伴隨著許多其它地殼結構的活動--斷層,褶皺,逆斷層,及其它許多地的活動。現今的地震帶及世界各地不斷的地震活動,被視為洪水后地殼活動留下的影響,就最容易了解。
  
  地上仍然有的火山活動也是一樣。已經講到的,大淵的泉源打開,幾乎可以確定的說,包括火山大爆發。洪水后,地的均衡的重新調節,尤其是山的升起,必然會導致更多的岩漿涌流。這些反映在世界大量近代岩漿平原與高原上,及為數眾多最近才熄滅的火山上,現今仍然活動的大量火山就更不用提了。
  
  這樣,地球現今大部分地球物理活動--尤其是地震及火山爆發,都可以歸諸於災難性的洪水及其殘餘的效果所造成。甚至那板塊結構觀念,若最終證明為有效,也是藉洪水及其餘效,才能獲得最好的了解。那就是說,那將大陸分裂所需要的巨大的能,將其板塊移到數千英哩之外,可以用洪水之時所釋放的能力去解釋,否則,對那主張天律不變說的地質學家仍然是個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主題

3364

帖子

966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6
7
 樓主| 同行天路 發表於 2009-8-4 11:42 | 只看該作者
  地球的年齡

  對最粗心的讀者說,若照字面接受聖經,聖經教導說,地球的年齡只不過幾千年。亞伯拉罕約活在主前兩千年。這個年代在聖經及考古學都已獲得證實。創世記第五章與第十一章,從亞當到亞伯拉罕的年代加起來約只兩千年,而宇宙在亞當之前創造只用了六天。即使能證明,創世記第五章與第十一章中的家譜里有間隙存在,它們也只能延伸一個合理數目的子孫代數,可能,最多只能容讓亞當活在主前一萬年。在第四章中,我們曾討論過將創造周延伸的各種可能性,而發現那適切自然的解釋是按字面的解釋(或更好的說法是,不加以解釋)這樣,就指出創造的時間是在近代。 聖經的這項含意已為所有真實歷史所證實。那就是說,為早期人類寫下的記錄所證實。有意義的是,所有這些歷史的長度,都與聖經的年代相當。即使最古的民族--埃及,蘇美人,敘利亞,中國等民族,其歷史記錄,都只有少數幾千年。
  
  我們應該記得,科學意為知識。科學討論的是我們現今可以觀察的系統與過程。而歷史則是論到從前的人在過去所觀察的,並為子孫記載下來。但是,我們一旦超過了最早的歷史記錄,我們就超出了人類觀察範圍。因此,就超出了真科學的範圍。我們可以推測史前的年代,將推測的根據放在某些物理過程上,但是,這些,只不過是估量而已,其精確度全看我們所根據的假設如何而定。
  
  誠然,有一些自然過程,曾經用,或可以用為量度年代,作為地球年齡的記錄。因為其中最重要的是地球物理過程,因此,在本章中,考慮其中幾個,乃是允當的。但是,第一,我們必須強調,任何這樣的過程,必須先作武斷的假設,才可以顯出地球清楚的年齡。請注意圖十六中的綱要。
  
  這些假設如下:
  
  1.所使用的過程,其運作速度必須與今天的相同。
  2.過程在其中運作的系統必須在過去歷史中一直是以封閉系統運作。
  3.這項系統起初的各種組件,當其開始在封閉系統中以定速運作時的情況,必須為已知。
  
  此外,這項系統與過程,其範圍必須為普世性,才可為整個地球提供有意義的年齡。若是局部,最多只能提出局部表面的年齡。而且,它應該是個因其目前仍然存在其組件與速度能精確量度的。當然,能合乎這兩個標準的過程似乎不少。
  
  但是,上面所列假設,卻不容易有。實際說來,在真實世界中並無一種過程,其速率是不變的,或一個系統是真正封閉的。也沒有任何方式能藉以斷定其起初的情況,因為,除了創造主之外,起初無人在場觀察。若人假設那過程的『子組件』完全是過程本身的產物,故而其『初值』為零,那麼,他可至少計算出這項系統年齡的上限,但是,這對那小許多的真實年齡,並無多大意義。
  
  圖十六:計算年代錯誤的假設
       

  
  雖然這三個基本假設永遠不可能證實,人至少在選擇過程時,可以用他最好的判斷力,去選擇那看來最合乎假設的過程。比如,試簡短考慮下列兩個普世性過程的見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主題

3364

帖子

966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6
8
 樓主| 同行天路 發表於 2009-8-4 11:43 | 只看該作者
  地球磁場的衰變

  科學家已多年知道,地球有兩極磁石的功能,其北邊的磁極與地理上的北極稍有變化。其磁場的強度(其磁距)只可以長時期用磁力計在地面許多點用磁力計測量。然後再將其當地許多磁力影響的平均值減除。
  
  這種手續自從偉大的物理學家高斯(karl Gauss--其名用為磁場強度單位)時期使用以來,已遵行了一百三十五年之久。當這些普世磁場強度資料依時間列出之時,那最能配合的曲線是個典型的衰變指數曲線,其半衰期約為1400年。其意為1400年前,磁場強度強一倍。2800年前則強四倍。7000年前強三十二倍。 從這項資料,巴恩斯博士 (Dr. Thomas G. Barnes)計算出地球年齡的上限約為10000年。注十二因為時間超過一萬年的磁力強度是不可能的。封閉系統的假設對此項過程較其它過程更為可能,因為磁場的產生髮自地心深處。若有任何過程不受外來的影響,此項過程是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主題

3364

帖子

966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6
9
 樓主| 同行天路 發表於 2009-8-4 11:44 | 只看該作者
  放射性碳分析的發展

  放射性碳(碳14)的含量似乎在地球的生物界愈來愈多。這項天然碳(碳12)的放射性同位素是在地球大氣層上層由一種藉大氣中的氮及由外層空間到達地球的宇宙射線進行的複雜過程所形成。之後就以半衰期5730年的速度衰變。但是,衰變的總量不及形成的總量,因此,整個世上的總量在增加中。
  
  『我們注意到,自然中碳14的存量為 2.16 x 10的30次方個原子,....碳14分解速率每平方公尺每秒1.63x10的4次方個原子,比估計的生產速率每平方公里每秒2.5x10的4次方個原子小許多....其間差異的原因不明,除非現在生產速率的確比過去八千年中平均生產速率高許多。』注十三這樣,生產速率約為衰變速率的一倍半。當時間繼續,二者將到達平衡。那時所有從氮形成的第一個放射性碳原子都衰變歸回為氮--五或六個半衰期,或三萬年。自此之後,若形成的量仍然以同樣的速率繼續,自此之後放射性碳的分析就會保持在穩定狀態。因為目前離此情況還差百分之五十,這項過程已經進行的時間就遠比三萬年少。加上所牽涉的指數關係,從這項過程推算的結果是,地球年齡的上限也是10000年。
  
  這兩個是許多從其獲得相似地球年齡普世性過程典型的例子。那由放射性鈾及釷向環境釋放出氦原子的衰變,使普世大氣中的氦量不斷增加﹐而這也指出大氣年齡十分年輕。那從河流與侵蝕進入海洋的許多溶於水的化學物品的情形也一樣。實際說來,許多過程都指出地球是年輕的,年輕到無法讓地上生命進化歷史存在。附錄六中將許多這樣的過程,及其顯示的地球年齡,並資料來源,都列了出來。
  
  研究這個表,就迅速看見各種不同的地球年齡。但是,沒有一個大到可以支持進化論的。這項差異,當然,是因為它們都必須基於本段開始時所列的假設,而所有這些假設又都是無法證明的,並且,在多數情形下,是不合理的。但是,若是其它方面都相當,這些假設,對短時期,比對長時期更加有效。這就是說,那產生出較小年齡的過程,多半比產生出較大年齡的過程,更正確。因此,合理的結論是,地球實際上十分年輕,並且,幾乎與人類文明的時間相等。這項結論誠然與上帝的聖德相一致。祂的旨意若是創造及救贖人,祂就不會要上百億年進化受苦的景象上演。  但是,我們能真正知道地球年齡的唯一辦法,是讓上帝告訴我們。並且,如同在第四章已經指出的,祂實際上也已經告訴我們了。所以,我們只盼望,祂所造的世界會與祂的話相一致。所以,大自然本身會指出,地球年齡不大,正如聖經所說。
  
  但是,關於那些被認為指出地球年齡比聖經大許多的各種地球物理過程呢?雖然,這些過程不多,但它們都曾為人特別宣傳與倡導,許多人被引領相信,他們已經證明地球年齡甚大。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放射性碳,鈾-鉛,鉀-氬,與銣-鍶等方法。所有這些方法,都牽涉到放射衰變過程,而這些衰變過程,不管其環境的變數,如溫度與壓力,都假設其速率不變。
  
  至於放射性碳,曾特別用在考古廢墟中的古物上,及其它少於五萬年有機物的屍體上。在已死去東西的屍體中,放射性碳與天然碳的比例與若是其仍然活著時會有的比例相比較,及其與環境的平衡,被視為其死時的指針。其結果與過去三千年中相當正確的事件相比較。因此,一般就認為可以將其應用擴展到正常的範圍之外。
  
  但是如前所述,那在放射性碳測定法中通常穩定狀態的假設,乃是大錯而特錯。若使用更正確的不等方程式,那麼所有放射性碳測定的年代,就會自然調整到過去10000年以內。當然,這是進化論的考古學家所不能接受的。他們近年來已經在抱怨放射性碳測得的年代太小,不是太大。在放射性碳測定法中,還有許多其它可能錯誤的根源,尤其是如污染現象,及選擇性吸收現象等,這項測定法可能不久就會被揚棄。
  
  『放射性碳測定法的困難,不可否認的深而嚴重。雖然經過三十五年科技的洗鍊,及有了更多的知識,但其根本的假設,已受到強烈的挑戰。警告已經發出說,放射性碳測定法可能不久就會處於危急的情況之中。....無怪乎測得的年代中整整一半已被拒絕。但令人驚異的是,剩下的一半竟然被接受。』注十四 『不論它多麼有用,放射性碳測定法仍然不能提供正確可靠的結果。有甚大的差異存在,年代不均勻,只是相對的,人接受的年代實際上也是選擇性的年代。』注十五以上所提其它三種測定法(鈾-鉛,鉀-氬,與銣-鍶測定法)都具有大的半衰期,因此,都提供大數目的年代,動則幾十億年。它們無法直接測定地球的年齡(像前面所討論的方法)只能測定某些岩石中某些礦物質看來有的年代。
  
  但是,所獲得看來有的年代,從用以獲得的假設看,實際上並無甚麼意義。第一,放射衰變速率是個變數,尤其當大氣層遭遇大變動,比如受到附近超新星的影響之時。『近年來已可怕的認識到,放射衰變速率並不像以前所想象的是個常數,也不是不會受環境的影響。而這可能意味著,在某種全球性災難之時,原子鐘曾經調整。那使中生代結束的事件可能並不在六千五百萬年前,而是在人的記憶範圍之內。』注十六尤其是在洪水時大氣層的大動亂,及那時與較早可能的太空災難, (如在第六章中所討論的)都可能造成一時放射衰變速率的大量增加。
  
  但是,在用放射性測得的年代中,一項更普通,更容易產生錯誤的源頭是,封閉系統的假設,一項永不可能真正有效的假設。這些放射性測定法都是用在火成岩上,而這些火成岩都曾受過許多地球結構,變質,及水力的影響。任何礦物質在十億年中的斷裂,褶皺,溶解的作用及現象里能一直保留成為封閉系統,幾乎是無法理解的事。地質年代學家認識到這個共同與嚴重的問題,但是他們說,當從兩個以上的測定法所得的年代相同時,那就證明,它們都是封閉系統,因此,測得的結果是可靠的。
  
  這種說法的問題是,真正一致的結果如此罕見,當其發生之時, 可以解釋為統計上的巧合,或重複,或對資料的主觀選擇。
  
  『以傳統方式解釋鉀-氬法測定的年代時,通常會在一組數字中,或其它如地質時期所有資料相比較之後,丟棄那些太大與太小的年代。接受或拒絕之間的差異,被武斷地歸之於過多的氬或氬的喪失。』『一般說來,那落在正確範圍內的年代,就被視為正確,予以發表。但是那些與其它年代不一致的、則極少發表,其差異也沒有充分解釋。』注十八無論何時,對某一構造從不同測定法所測得的年代真正彼此相一致之時,這本是原始創造所該期待見到的。那就是說,各種元素的創造多半是一種合成過程。在此過程中,從氫至鈾的各種元素被建造,其數量及速率多半會與創造時期之後,尤其在受咒詛之時加諸世界的衰變作用相反。因此,不計之後的干擾,尤其是洪水時期的,這些元素,都會傾向於平衡,從起初就彼此相一致。
  
  但是,這還不是放射性測定出的十分大的年代之主要的錯誤根源。那主要的問題是,那存在的放射性子元素--鉛,氬,鍶--全部為母元素--鈾,鉀,或銣的衰變所形成的假設。但是,所有這些放射生出來的子同位元素若非在創造之時與母元素同時在起先的地方形成,就是在岩石形成之時與母元素一同被安置在岩漿中的可能性甚大。因此,那測定的年代在這些放射性礦物質造成時就已建造在其內了。
  
  有意義的是,所有這三種年代測定法(以及其它一些較不重要的測定法),只發現在如花崗石,玄武岩等火成岩上有效。水成岩年代的測定就不用它們。顯然,火成岩,起先都是由從地幔流出的岩漿形成。或在流動時帶著放射性礦物質,及其放射產生的子元素,或者,在流動時岩漿中混入了一些子原素,因此,火成岩由冷卻的岩漿形成之時,就可能顯出它們已經存在幾百萬或幾十億年,而它們的實際年齡只是零歲!在歷史中由火山口流出的岩漿形成的現代火成岩(實質上與過去大火成岩形成是同樣過程)也表現出這種現象,就顯明了情形必是如此。那就是說,所有現代岩石,從其所含的鈾,鉀,或銣所計算出的年代,都會顯出是十分遠古的年代。因為對所有已知年代的這種岩石都是如此,又因為未知年代的火成岩,系由同樣過程形成,就可以說,所有其它岩石的情形,必也是如此。
  
  比如,通常研究古磁力在深海使用於玄武岩的鉀-氬測定法,因為,環境中的氬的進入(那是在那樣的環境中最容易得到的氣體),一切都多半經過極度擴大。
  
  『對這些岩石所作的鉀-氬年代測定,由於海水改變,可能不正確。不正確也可能由於岩石在形成時快速冷卻過程中有太多放射產生的氬四十攙入的緣故』注十九同樣的,也有豐盛的放射產生的鍶,容易為銣的礦物質所吸收,那含有鉛的同位素的所謂普通的鉛,也是一樣。
  
  但是在鈾及銣的情形下,多半較普遍的是,從它們在地幔的位置就各自帶著鉛與鍶一同流動。在這種情形下,(此種情形是典型的,而非例外)問題與其所存在的岩石年代毫無關係,而是關係到那最先將這些元素放在一起地球起先形成時的核子合成過程。當然,只要人願意接受,那原先的地球創造,與所有原素處於平衡的狀態,就是問題充分的解釋。
  
  但是,現代地球年代學家現在強調的是isochron diagram(特別用在銣-鍶年代測定)與discordia curves(特別用在鈾-鉛年代測定法),以其作為濾除起先情況問題的工具。這些圖表是整個岩石的,甚或是整個區域的,利用岩石中不同礦物質同位素的比例繪成。從這些圖,據說可以濾除原先的組件,若所有的點都在一條直線上,就可決定真實的年代。
  
  我們不必進入這項理論的技術層面,那已超出本書所訂的範圍之外,就可清楚指出,這些資料的直線排列,完全不能濾除這個問題。注二十所有的點都可能有原先的錯誤,或是另一方面,之後從各種源頭來的岩石組件混合之時,也可能造成psudoisochrons, 而提出十分錯誤的年代。這兩個問題,地質年代學家都承認,並在所測得的年代與地質年代(由鄰近水成岩中的化石所決定)不相合時,用它們作為解釋。那就是說,無論是『天生承襲的年齡』,或由岩漿所傳送的,或由於後來振動從各種源頭混合的,都經常用以解釋,為何放射法測得的年代與那認為是真實的年代相差如此之遠。因為這是一種十分普遍的情形,就沒有理由說,每個個案都沒有這種現象發生,因此,所有放射法測得的年代,甚至由isochron圖解決定的年代,都比真實年齡大許多。無論情形如何,要證明沒有這種情形,誠然不可能。這種情形完全合理,並且如上所述,所有已知年代的岩石資料,都支持這種情形的存在。
  
  我們可以作結論說,用放射方法所獲得的資料,是一項有趣的地質學操練,但是,對地球的年齡說,並不能證明甚麼。像地球磁場的衰變過程則具有更多意義,但是,甚至這些,都不能提供決定性的資料。那唯一知道地球何時創造的辦法是讓創造主告訴我們,而祂已經在祂的聖言中清楚有力的如此行了。我們只要相信祂的話,就有穩固的立場。
  
  ------------------------------------------------------------------------
  注一:William G. Pollard, "The Prevalence of Earthlike Planets," American Scientist 67(Nov-Dec, 1979): 653.
  注二:同上。
  注三:Issac Asimov, "In the Game of Energy and Thermodynamics, You can't Even Break Even." Smithsonian(June 1970) p. 10.
  注四:M. Mitchell Waldrop, "Delving the Hole in Space," Science 214(Nov 27, 1981): 1016
  注五:W.H. Guler and R. R. Newton, "The Earth's Gravity Field-Doppler Tracking of Five Satellites, "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70(Sep`15, 1965)
  注六:Andrew J. Woods and Henry M Morris, The Center of the Earth(San Diego: Institute for Creation Reasearch, 1973), 18 pp.
  注七:John C. Maxwell, "The New Global Tectonics, " Geotimes 18 (Jan 1973): 31. Dr. Maxwell 為美國得州大學地球科學教授.
  注八:J. M. Hall and P. T. Robinson, "Deep Crustal Drilling in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Science 204(May 11, 1979), 578.
  注九:同上。
  注十:Richard A. Kerr, "How is New Ocean Crust Formed?" Science 205 (Sept 14, 1979): 1115注十一:Hall and Robinson, "Deep Crustal Drilling" p.586.
  注十二:Thomas G. Barnes, Origin and Destiny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2nd ed.(San Diego: Institute for Creation Research, 1983), 64pp 巴恩斯博士為得州大學物理學教授,曾任Institute for Creation Graduate School 研究所所長。他曾領導許多地球磁力及大氣物理的研究計畫,並著有教科書一本。
  注十三:A. W. Fairhall and J. A. Young, "Radiocarbon in the Environment," Advances in Geochemistry 93(1970): 401-18.
  注十四:Robert E. Lee, "Radiocarbon Ages in error, " Anthropological Journal of Canada 19, no. 3 (1981): 9
  注十五:同上.
  注十六:Ferideric B. Jueneman, "Secular Catastrophism, "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June 1982), p.21.
  注十七:A. Hayastu, "Potassium-Argon Isochron Age of the North Mountain Basalt, Nova Scoti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6 (1979):974.
  注十八:P. L. Mauger, "Potassium-Argon Ages of Biotites from Tuffs in Eocene Rocks of the Green River, Washakie, and Uinta Basins, Utah Wyoming, and Clolorado, " Univfersity of Wyoming Contributions to Geology 15, no. 1 (1977): 37
  注十九:David E. Seidemann, "Effect of Submarine Alteration on Potassium-Argon Dating of Deep-sea Igneous Rock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88(Nov, 1977): 1660
  注二十:參見〞Isochron Dating and the Mixing Model, "by Russell Arndts and William Overn(Minneapolis: Bible-Science Association, 1983), 36 pp.; R. L. N. Mandock, Scale Time Versus Geologic Time in Radioisotope Age Determination (M.S. Thesis, San Diego: Institute for Creation Research, 1982), pp.65-140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22: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