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讀 楊奎松教授《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謎》

[複製鏈接]

154

主題

1292

帖子

369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orman 發表於 2009-8-1 11: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西安事變屬於那種為數不多的歷史事件:由於它的意外爆發,影響和推動了一個多方利益交錯局面的歷史進程。也正因為這一點,對於它的看法,向來每一方都有自己一套標準的說法。它吸引人的地方在此,使人困擾的地方也在此,因為凡是這類事件,其真相都不易為人所知。

  然而史學的根本立足點就是就是事實真相。楊奎松的這本《西安事變新探》看來正是力圖復原這一歷史圖景,因此大量採用電文等第一手的資料,彷彿一個破案老手,竭力採用最原始材料,來探尋70年前的舊案底。作者的努力就在於回答幾個基本問題:張學良與中共結盟的目的何在?西安事變因何爆發?

  西安事變之前的西北局勢極為複雜。1935年10月,紅軍和東北軍幾乎同時進入陝西,使地方實力派的楊虎城地位一落千丈。當時雖然陝北一帶屬防衛空虛的三不管地帶,但當地極為貧瘠,紅軍生存尚且艱難;因此中/共內部的基本共識是:留在陝北無異於坐以待斃,必須行動以解決生存問題。此時,蔣介石則期望東北軍能完成對紅軍的包圍,實現其「攘外必先安內」的夙願,同時又削奪楊虎城兵權。在這個大棋局,還有兩個幕後角色參與:中/共背後的蘇聯及積極圖謀稱霸東亞的日本,而這兩者又是不共戴天的宿敵。在這六方博弈中,每一方都有自己的利益打算,並與另外五方存在著矛盾——即使是中/共與蘇聯之間也是如此,蘇聯當時認為中/共在軍事上捲土重來已無可能,應動員國內力量拖住日本,使蘇聯避免兩線作戰,不過斯大林卻又極不信任中國的軍閥。

  這本書看來並不準備回答以上所有問題,這個羅生門一般錯綜複雜的事件也的確是難究真相的。因此作者從西安事變中最關鍵的兩方:張學良的東北軍與中共關係入手,以尋求事變背後各方的動機。他也明白指出:西安事變的直接受益者正是中/共與紅軍,但這種勝利,實際上是因為中/共最清楚地利用了事變中另外數方的矛盾衝突。

  中/共革命史對人的一個巨大吸引力,正在於:它奇迹般的勝利,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長征抵達陝北時,雖然無疑是一個勝利,但陝甘寧邊區全部控制人口僅40萬,紅軍只有3萬人,當時恐怕無人能料想到,這樣一個處於絕對劣勢、幾乎完全沒有機會的政黨,在其之前的14年歷史中又一直是個邊緣化的社會異己力量,卻能在之後的14年內,越來越強大,最後竟統一了分裂數十年的全中國。在這一點上,官方強調的一直是內部因素,而這本書卻突出強調了其外部因素:西安事變和日本侵華,正是中共壯大的歷史契機。

  當時東亞戰雲密布,人人以為戰爭難以避免(連戰出生於1936年8月,其名即因祖父連橫認為中日必有一戰),中共有效地把握住了這種心理。在打出「北上抗日」的旗號后,即將史詩般的逃亡行動長征一變而為有目的的政治行動。在後來的對日戰爭中,毛澤東一向以保存實力為先,但「抗日」卻是一個極有力的政治武器,概言之,即立場激進的小黨以意識形態來挾持大黨,使之陷於被動——就像近年來民進黨喊出「愛台灣」,也使國民黨不得不跟進一樣。

  從當時的形勢來說,中/共意在儘快促成中日全面戰爭的爆發(1935.12.9,中共華北局策劃發動一二·九學生運動目的之一也在此),而蔣介石卻力圖延緩,以爭取更多時間來作戰備,並竭力利用國際矛盾,他早已看出,東北問題非等待東亞問題完全解決之後才能解決。法國學者Jean Escarra有一句精闢的斷言:「[1937年]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對日本來說,已經晚了兩年,對中國而言,卻早了兩年,故此曠日持久,僵持不下。」然而蔣的這一立場,在國人看來無異於軟弱賣國,東北軍中的少壯派尤其不滿(少帥張學良當時也僅36歲)。這種矛盾的全面激化,則使原本絕不可能聯合的西北三方(最初在中/共看來,張學良屬對日不抵抗、賣國、反/共),竟消弭敵我,聯合了起來,不但消解了中/共的生存危機,還一躍進入全國的政治舞台中心。

  西安事變從爆發到談判結束,僅有短短的13天(再拖下去也會引發中央軍的全面進攻),但達成的政治協定卻有著極深遠的影響。1937年元旦,張學良發表告東北軍將士書,稱「這顯然是我們民族解放鬥爭的開端,也正是我們民族復興的起點」——他說對了,但這也是他個人悲劇的起點。張楊二人的命運結局都十分凄慘,但從另一面說,蔣介石至少也信守住了政治承諾,並未一回南京就馬上宣布興兵討伐半獨立的西北三方(毛澤東曾極擔心蔣食言)。對當時的全國局勢來說,事變的結局已經是最好的了,蔣介石被釋放后,全國上下都極興高采烈。如毛澤東總結的,事變的處理最後只能是「又要反蔣又不反蔣」,在政府問題上也是「又要政府又不要政府」,以保全各方利益的同時,調整方向,一致對外。

  對於此事的是非爭論是永遠不會平息的。日前的西安事變七十周年,國內並沒有大動作紀念,但對此事的官方鑒定並無任何變動;而台灣方面雖然終於承認楊虎城遇害是錯殺,但國民黨黨史館館長邵銘煌仍認為西安事變不能平反。當時蘇聯官方的立場倒是更接近於國民黨,它認為事變不論其意圖如何,客觀上只會有害於中國統一抗日戰線,並將西安事變看成是日本指使的陰謀——這與中/共的立場恰好相反

  史學家馬克·費羅曾分析俄國二月革命后數周內工人、農民、士兵各界發往首都的電報來分析研究不同群體對戰爭和革命的態度,結果發現他們的訴求重點有相當大的差別。的確,史學的基礎是證據至上,但過分信賴「第一手資料」有時也會適得其反。本書中運用了大量的電文,但長征後期至西安事變,中/共中央幾乎每天都有電文,由於時局極端緊張,電文之間相互矛盾、茫無頭緒者所在不少。而且有些雖是密電,但真正的政治決策往往也並不出現在電報上。舉個極端的例子:無人懷疑希特勒曾想對猶太人「最後解決」,但誰也無法證實他發過這樣一條命令,事實上也不可能發現這樣的原始書面材料。

  這本書運用的基本都是中文資料,也基本沒有談到日本——日本在這一事件中實為最大輸家。在事變發生后,中國對日態度明顯強硬,國內抗日情緒也開始高漲。雖然就本書的題目來說,不談日本也算切題——只探究張學良和中共的關係為主,不過總給人以意猶未盡的感覺。西安事變這個歷史事件,或許本來也不是一本書所能容納的。

                      中國大陝北網  編輯:在水一方
為還原歷史真相而儘力

154

主題

1292

帖子

369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9
沙發
 樓主| Norman 發表於 2009-8-1 12:03 | 只看該作者
楊奎松教授《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謎》在線閱讀URL:

http://www.txt66.com/read2.asp?id=10982
為還原歷史真相而儘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0: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