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引咎辭職后的孟學農,不必以新式《長門賦》求寵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9-7-23 08: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9-07-20 09:47:45

作者魯國平

    因襄汾縣新塔尾礦潰壩事故而引咎辭職的山西省原省長孟學農在沉寂一年後,近日在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心在哪裡安放?》一詩。詩中作者充沛的激情、抑揚頓挫的句子以及無奈、彷徨和壯志未酬的傷感無不引起廣大網友的拍案叫絕,詩是真情實感的好詩,但當把這首詩和作者的身份聯繫到一起考量后,人們包括我更加多的是聯想到2000多年前西漢大辭賦家為當時失幸的陳皇后寫的那篇著名的求寵詩文--《長門賦》。

    「長門賦,開賦體宮怨題材之先河,是受到歷代文學稱讚的成功之作。作品以一個受到冷遇的嬪妃口吻寫成。君主許諾朝往而暮來,可是天色將晚,還不見幸臨。她獨自徘徊,對愛的企盼與失落充滿心中。」其情景交融,感人至深,自從問世即傳誦不已,遺憾的是就是這樣一篇古代名賦卻留下今人以頗多疑問--除了不少史學家認為作者不是司馬相如外,還有結局未必如傳說的那樣完滿,和蕭統編《文選》的時候在《長門賦》前收錄了一則並序不同,事實上有點出入:陳皇后的結局不是復得親幸,而是鬱郁而死,並沒有序裡面說的那麼好。

    無疑,此時此刻,寫這首感人肺腑詩歌[姑且認為本人所寫]的原山西省長的孟學農之心情和當時被遭冷遇的請人寫賦挽留帝心的陳皇后一樣複雜和傷感,雖然由於社會制度和人物身份的不同,兩者不可一切同日而語,但人之失去才知道原來位置之可貴,其失落心情我等完全能夠理解,然而當初孟學農在台上 「心在哪裡安放」了?這才是網友質疑的關鍵。

    事實上,要不是在任上屢次瀆職,他會兩次引咎辭職,落得一個起起落落的仕途坎坷命運嗎?--2008年9月8日,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新塔礦業有限公司尾礦庫發生特別重大潰壩事故,造成254人死亡,34人受傷的重大人員傷亡。時任山西省長孟學農引咎辭職。此前的2003年4月,出任北京市市長三個月的孟學農因為處置「非典」疫情不力,被免去北京市委副書記、常委、委員職務,他亦請辭市長職務。

    當然這期間很難說,所有責任都是他孟學農一個人的過錯,甚至有些就是代人受過或運氣不好,但我還是為中央政府的引咎辭職制度叫好,寧可錯殺一個不放過任何一個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漠不關心的「官僚」,孟學農等官員的引咎辭職敲響了多少在任官員的警鐘啊?這也許就是孟學農的「特殊」貢獻吧!

    所以從大局出發,我覺得,引咎辭職后的孟學農詩里陳皇后一樣「怨婦」情懷還是少流露好,作為一位共產黨員和黨的高級幹部,受到黨的栽培多年不會不知道非常時刻為黨分憂的道理,並且何況如今黨中央以及中央領導不是封建王朝時代的皇帝單憑個人喜怒哀樂的感情就可以隨便朝令夕改或者回心轉意地廢除原來的組織決定的,假如他們覺悟就這麼高,那麼也不會被人民大眾賦予他們更加大的國家重任了,估計孟學農準備以區區一首詩歌便想重新得寵純粹是多餘的想法,你的今後有沒有希望重新上位或得寵就看你的實際表現了,上級領導和人民群眾心中有桿秤,自然有他們自己明智的看法以及英明的決定。

    我還是那句話:引咎辭職的孟學農,不必以新式《長門賦》求寵了,只要政府官員心始終在人民群眾身上安放,上級領導和人民群眾是不會讓他長期失寵的。相反總是靠一些奇巧淫技來哀求上心回心轉意的「人民公僕」 註定將是以終身和陳皇后一樣鬱郁不得志的結局而收場,我堅信著。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5 22: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