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王震:直搗青馬老巢 「不教胡馬度天山」

[複製鏈接]

2566

主題

9156

帖子

45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5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打狗棒 發表於 2009-7-15 13: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自從我軍解放西安,扶眉戰役大捷,胡宗南退守秦嶺,國民黨為了保住西南,企圖依靠西北胡、馬,特別是二馬鉗制第一野戰軍向四川進軍。逃到廣州的國民黨政府,為此召開了有胡宗南、馬步芳和馬鴻逵參加的「西北聯防會議」,策劃所謂「蘭州決戰計劃」,企圖以青馬退守蘭州,吸引我軍主力於蘭州城下,然後糾合馬鴻逵與胡宗南殘部夾擊圍殲一野於蘭州外圍。

  王震對整個戰略部署了如指掌

  王震對整個戰略部署了如指掌,清楚每個環節的利害得失以及他所率領的左翼兵團每進一步的重大作用。他在動員部隊快速行動時,對各軍領導講明了這次行動的意義。他說:「這次戰役,二兵團、十九兵團攻蘭州,十九兵團派一個軍附坦克營抗擊寧馬,我一兵團渡洮河繞到西寧以西來個大迂迴。彭總請示毛主席,毛主席說,這個計劃很好,就是左兵團(我們一兵團)艱苦一些,由此可見我們任務的艱巨了。」

  又說:「不要以為沒爭得主攻蘭州的任務,就是上級瞧不起我們。我們現在的任務也十分重要。我們跑到馬步芳的家門口去打爛他的罈罈罐罐,他一定更心痛。他的那些當官的、當兵的,大部分都是青海人,你去抄他的家,他們在蘭州能不動心?能安心為他們賣命?我們就是要加快步子趕到青海門口的臨夏,去動搖他的軍心。另外,我們控制黃河通道,把西寧和蘭州分開。西寧來兵,我們堵著打;蘭州退兵,我們頂著打;寧馬來援,我們圍著打;他們要往新疆逃跑,我們截著打。蘭州主攻部隊的這些後顧之憂,全由我們解決了。這任務重要得很嘛!雖然彭總關心我們,行軍時間放得慢些,但我們要加快速度,爭取時間早一天到臨夏,讓彭總和蘭州主攻部隊早放心!」

  第一兵團即於8月11日出甘谷、武山,一路消滅敵人,接連解放隴西、漳縣、渭源、會川幾座縣城,於16日提前攻佔了臨洮縣城。8月20日,由王震主持,在臨洮召開了第一兵團黨委會。他在講話中說,部隊7月24日從寶雞出發,向甘肅進軍,一路上冒溽熱酷暑,露營淋雨,到8月17日止,總計殲敵9048人,解放縣城13座。

  他說:「有些人是庸俗的事務主義者,沒有政治遠見。有幾個開小差的,就大驚小怪。要用部隊中革命的英雄主義,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及對勝利堅毅的信心去教育群眾。有些幹部不從發展上看問題,開幾個小差這有什麼奇怪,不要因這一點就反映出消極情緒,只有政治上的庸人才這樣看問題。毛澤東式的軍人就無所畏懼,就應充滿革命英雄主義的氣概。要使戰士們懂得我們是為什麼作戰,這樣他便能忍受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

  要消滅敵人,要打到天涯海角。對那些缺乏膽識的人,要用革命的英雄主義去鼓舞他。革命要勝利跑幾個怕什麼,革命不順利時張國燾跑了也不怕。蘇沃洛夫常說:你是老虎敵人便是綿羊,你是綿羊敵人便是老虎。同志們要懂得,戰爭開始打一個城要死好幾百人,現在一槍不放解放十幾座縣城。一軍戰士說『寧願多走十里路,不願少走一里路』。有些首長比士兵落後,我們南下時毛主席說『任務明確,旗幟鮮明,指出光明,提出困難』。我們是能克服困難的,只有機會主義者才怕困難。」

  第一兵團攻佔臨夏 矛頭直指西寧

  部隊急欲從臨洮快速前進,卻被滾滾洮河擋住了去路。水上唯一的一座浮橋,被逃跑的敵騎兵第三旅點火燒毀了。洮河是黃河的支流,從寶崑山的絕壁下流過,水流甚急,每秒流速3米,河寬125米,最淺的地方有4米深,深處達8—9米,這條河上渡口極少,來往行人全依賴這條用木船聯結起來的浮橋,或用羊皮筏子擺渡,敵人憑此天險作為甘肅的第三道防線。王震即令部隊工兵團迅速修復渡橋。工兵團18日下午2時從會川趕到,以每小時12里的速度趕到河邊,連續苦戰72小時,建起一座大橋。部隊越過洮河,21日解放康樂,繼續向臨夏進攻。

  第一野戰軍主力於8月21日向蘭州進擊,第一兵團第二軍五師於22日佔領臨夏。臨夏守敵新編騎兵軍未戰即潰,一部被殲,大部逃散。彭德懷在蘭州前線得知此訊,大聲叫好。他向攻城部隊的指揮員們高興地說:「太好了,沒想到王鬍子的左路一兵團,進展得如此迅速,提前佔領了臨夏。快把這個消息通報整個戰場。不單是要我們知道,更要讓敵人知道。」他也同意王震提出的意見:進佔永靖,控制黃河,暫留臨夏,視蘭州戰役的進程,再作進軍西寧的計劃。

  臨夏的解放,粉碎了敵人企圖以新編軍等部向我軍側背夾擊的計劃,保障了野戰軍主力圍攻蘭州的五個軍左側的安全,增大了青馬右翼威脅。第一兵團攻佔臨夏以後,矛頭直指西寧,青馬的老巢處於險境,迫使馬步芳不得不從蘭州城下抽調騎兵第八旅和騎兵第十四旅回西寧擔任守備任務,尤對我軍攻克蘭州、殲滅青馬主力起了極大的配合作用。

  早在進入回民聚居地區以前,第一兵團各部普遍進行了尊重回民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的教育。我軍堅決執行民族政策的實際行動,部隊良好的群眾紀律,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為挑撥我和少數民族關係而散布的共產黨「滅回滅教」等種種反共讕言。大軍所到之處,深得飽受青馬殘酷壓迫的回漢同胞的擁戴,隨時可見回漢群眾熱烈歡迎我軍的感人場面。指戰員見此情景,不禁歡呼「政治進軍萬歲!」「政策勝利萬歲!」8月21日,第一兵團解放康樂縣城。當日,王震乘吉普車行經蘇家集。這裡共有80餘戶人家,其中回民佔30戶。

  王震一到這裡,就被回漢人民擁圍在中間,他們向他問長問短,親切異常。這時我軍教導隊過來,一個回民戰士看見大鬍子老頭,高呼「塞助!」立刻被團團圍住。這個回民戰士挺起胸膛說:「伊斯蘭兄弟們,馬鴻逵匪徒造謠說解放軍剝我們的皮,挖我們的眼,你看我們回來了,我們要打倒馬步芳!」他激動的聲音使每個回民為之感動,不少人眼淚直流。

  王震對年長的陳老漢說:「陳老先生,你賣一頭牛,讓阿訇念經給我們兄弟聽。」立刻掌聲四起,不少人高呼:「毛澤東的政策萬歲!」臨夏解放第二天,王震乘車前往,經過和政縣城,回民群眾成群結隊擁擠在汽車旁邊,諦聽王震講話。有的回民深受感動,痛哭失聲,有的回民當場為我軍祈禱。到達臨夏以後,他又聽到看到許多感人的事迹。8月29日,在臨夏開的藏族代表(他們是來歡迎解放軍去解放他們家鄉的)會上,王震講完話,一位藏族老人眼淚汪汪地說:「王司令員,你記住我們藏族的痛苦,深深的記在心中!」說罷流著淚,緊緊握住王震的手,全場不少人流了淚。王震向中央軍委和一野前委所寫《關於回民工作的報告》中說:

  「當進入洮西后,取得初戰勝利,大批釋放回俘,回族被反動派強迫組織的居民武裝與空室清野,立即為我黨我軍的鮮明政策的宣傳和實際行動與嚴明紀律所瓦解。在我軍的先頭部隊過後,回漢人民即紛紛扶老攜幼驅趕牛羊回家,熱烈感激和歡迎我軍,茅棚小屋、路邊大樹皆貼滿群眾感激的『歡迎毛主席、毛主席萬歲』等標語口號。我軍進入臨夏城時,回漢群眾還到三十裡外歡迎我們,滿街人山人海,這對於部隊教育鼓勵極大。青馬匪新編騎兵軍三個師兩萬餘人,為我所俘虜者僅一千七八百人,傷亡二三百人,但現僅存二百餘人,其餘皆逃亡回家了(有一村強拉去五十八名回民壯丁,這次即回去了五十七名)。

  不同言語之薩拉回回(在青馬匪軍中充當中下級軍官者最多)群眾亦均回家。藏民自動解決周匪嘉彬部隊,送來俘虜,請示協助處理。來慰勞我軍的藏民中,有一七十七歲的老人,在十二年前曾為總司令帶過路,他在歡迎會上說『我看到救星,我們藏民得救了。我是有了曾孫的人,我將曾孫貢獻給毛主席、朱總司令』。他這番話,感動得到會人員都流淚了。近來部隊逃亡減少,正進行『敵人逃到哪裡,打到哪裡』的動員號召,部隊的戰鬥情緒高漲,這與受到漢、回、藏人民熱烈歡迎與感激是分不開的。」

  一野前委發出《對臨夏回民工作指示》

  臨夏位於甘肅、青海交界處,舊稱「河州」,是回民聚居的地方。馬步芳祖輩的老家,就住在臨夏西鄉的韓家集。馬步芳的祖父馬海晏,1871年是回民首領馬占鰲手下的一員主將,幾代做官,根基很深。到馬步芳這一代,統治青海(包括臨夏)已有七十餘年。馬步芳、馬步青,甚至馬鴻逵屬下的許多高級軍官,都是臨夏籍人,形成了一個扯不破的裙帶網。這些軍官的許多家族、親屬,至今仍都居住在這裡。當我軍臨近臨夏時,和馬家軍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上層人士,都帶著全家逃到深山裡去躲避,他們還脅迫一般回民離開家園。

  在臨夏解放的當天,一野前委就給第一兵團發來《對臨夏回民工作指示》:「臨夏是戰爭罪犯馬步芳、馬鴻逵等匪首的老巢,是甘寧青三省許多回民,特別是青寧兩馬匪軍幹部的故鄉,是歷史上多次回漢仇殺的地區。回族封建統治階級在臨夏佔壓倒優勢,已豢養和收買了許多走狗,統治著廣大的回民,尤其是漢人。回漢兩族人民雖然在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是一致的,但是歷代反動統治階級所製造的民族隔閡情緒,至今還或多或少的仍然殘留在人們的心裡。因此在臨夏能否正確執行黨的政策和策略,不僅關係著臨夏工作的開展,而且對於爭取西北廣大回民與瓦解青寧兩馬匪軍,也是有重大影響的。」《指示》對於團結回漢人民徹底消滅兩馬和蔣介石、胡宗南殘餘的方針,處理兩馬匪首在臨夏的財產,成立回民臨時區鄉自治政府以及優待回民俘虜等問題,都作出明確的規定,要求在部隊中反覆進行教育,「務使在全體軍人中有深刻的認識與了解和堅決徹底的執行」。

  王震對臨夏的歷史、地理狀況、人性民情、宗教和政治情況,從西安解放后就作過研究分析,經過連日的調查證實,他得出一個結論:如能得到這裡的民心,定可動搖蘭州和青海敵人的軍心,如得到這裡宗教界和上層人士的擁護和幫助,即可掃除敵人反動宣傳的影響,用更多的和平方式解放青海。於是,他感到一路上他所重視的民族政策教育是符合實際和有預見的。

  臨夏周圍,有馬家軍頭目的許多宅第。馬步芳、馬步青、馬鴻逵等在這裡都有大公館,修建得都像皇帝的宮廷(他們在青海和寧夏,還有更加豪華的別墅)。王震率兵團部到臨夏后,駐紮在馬步青公館里。比較起來,馬步青公館還不算最闊綽的,但已極其奢華。這座公館分上下兩個部分。上公館叫蝴蝶樓,形如蝴蝶。「此房從三十六年(1947年)修起,修了4年,修時老百姓每天400人,自帶乾糧,給馬家做工役。另外,馬調來一個團參加修建。上公館佔地200餘畝。原來此地是一個300餘家的小村莊,叫白家莊,馬修公館時,老百姓被趕走,房子拆了。現在很多失去家園的人,仍流浪在臨夏街頭。……下公館更為講究,一進去四五所大院子,像廟堂似的宮殿,綠瓦金磚、紅漆彩繪,室內走道統統鋪上地毯。左院面臨花園,其後為三層樓,要形容其裝飾,完全和戲劇舞台擺設一樣。到處是紅綢緞,坐的凳椅嵌著花鈿石、大理石,其上置繡花墊子。吃的東西中外無奇不有,用的化妝品純系法國產品,食具均為象牙、金銀器皿。(馬步青原有5個太太)每個太太8個丫環伺候,平時全家多達兩千人,最少時亦千把人……」

  王震一走進這座公館就氣得發抖。他憤慨地說:「我一路看見農民那麼可憐,十三四歲的女孩子穿不起褲子,而這些土軍閥像皇帝一樣享受。我真的農民意識又來了,我真想放火燒了這罪惡的地方。」他強壓著心頭怒火,一面叫各部隊都派代表到這些公館里參觀,進行階級教育,以增強對這班土軍閥的仇恨;同時,還從指揮作戰、建立政權等繁忙的公務中擠出時間,親自做當地宗教和上層人士的工作;前往青海的循化縣去和投誠的馬家軍人士談判。他還派宣傳隊到夏河以西藏民聚居區宣傳我黨我軍的民族政策,進行調查研究。

  組織「勸降團」的工作

  王震經常與臨夏宗教界和上層人士接觸,通過他們傳播共產黨、解放軍的救國主張和各種政策,掃除敵人反動宣傳的影響,力求有助於用和平方式解放青海。他親自登門拜訪當地上層人物,並且派人叫回逃匿山間的馬匪親屬馬丕烈等。

  馬丕烈曾任青馬第八十二軍副官長、青海財政廳長、偽國大代表,是第八十八軍軍長馬繼援的舅舅。經過王震勸說,馬丕烈答應幫助我軍對馬家軍做工作。他還請來馬步芳的叔父馬良,馬良又推薦漢族士紳徐秀直、祁子果和其他在社會上有聲望的青馬親屬來與王震見面。他們一起很快組成「臨夏赴青海和平代表團」(又稱「勸降團」),幫助我軍勸說青馬軍官放下武器,歸順解放軍。王震又請夫人、兵團司令部秘書王季青和第六師師長張仲瀚等,連夜字斟句酌地寫了一封詞嚴義正的《勸降書》,派參議盧德和司令部參謀李驥作為代表,協助「勸降團」進行工作。

  「勸降團」組織起來后,就經循化前往西寧,一路勸說青馬人員向我軍投誠。到達西寧后,當晚找到西寧市原警察局督察長,組織了三十多人維持社會治安,並召集各種小型會議宣傳解放軍的政策。馬丕烈等還到西寧上五庄馬步芳的公館,勸說從蘭州逃回來的青馬第八十二軍副軍長趙遂、參謀長馬文鼎、第一○○師師長譚呈祥、第一二九軍副軍長韓德銘、三五七師師長楊修戌向解放軍投誠;到海晏勸說準備逃跑的青馬第一九○師師長馬振武、第三四八師師長韓有祿等放下武器。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張宗遜在《回憶錄》里寫道:「一兵團把甘肅青馬有威望的家屬組織了一個勸降團,隨軍到青海勸降,這是個很成功的經驗。這個勸降團不斷地揭露青馬的反共宣傳,而且為我軍的行動提供了很大方便。九月五日,第一軍解放了西寧,受到各族人民熱烈歡迎。勸降團動員敵軍政官員和散兵到軍管會報到,對維持地方秩序,起到很大作用。」

  第一兵團在臨夏地區稍作逗留,即向西寧進軍。8月27日,第一軍進至永靖黃河渡口,第二軍解放黃河南岸之循化,因為這兩個渡口被守敵逃跑時破壞,前進受阻。第一、二兩軍首長親臨河岸,察看地形;廣大指戰員群策群力,克服困難,在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協助下搜集船隻,修船造筏。第一軍於28日開始渡河,至9月2日渡河完畢。第二軍在循化渡口渡河。這裡水深流急,泅渡困難,對岸又有敵軍防守,第五師十四團經過三天搜集和搶修船隻、尋找水手,以四個班與軍偵察隊一個排,在炮火掩護下,由草灘壩強渡成功。我軍主力迅速北渡,展開攻擊,即將守敵擊潰。9月4日,第六十二軍一部也由永靖北渡完畢。

  中央軍委決定進軍新疆

  西寧剛一解放,王震即率第一兵團部到達市區。這時中央軍委和第一野戰軍前委已決定第一兵團率第二軍和第二兵團第六軍進軍新疆,並任命徐立清為兵團副政治委員。王震在西寧宣布了野戰軍前委關於第一軍留駐青海,第二軍經甘肅河西、準備向新疆挺進的決定。第二軍在西寧進行了解放河西走廊、準備進疆的政治動員。

  這時,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及第九十一、一二○軍正向河西走廊撤退,加上河西原有第八補給區和河西警備總部等單位,還有四萬餘人。第九十一、一二○軍撤至古浪后,先在烏鞘嶺布防,幻想第一野戰軍主力南下入川,無力顧及河西,可再喘息一段時間。當得知一野將立即西進時,敵人於9日開會決定步兵乘車,騎兵掩護,繼續向西撤退,企圖利用我步兵難以追上汽車的困難,退至玉門地區。

  為防止敵人退至新疆帶來後患,第一野戰軍在進軍青海的同時,發動甘肅河西走廊戰役,對甘肅永登以西、安西以東武威、張掖、酒泉地區的國民黨軍進行了長距離的追擊作戰。8月31日,野司發布進軍河西的作戰命令:第一兵團第二軍自青海西寧揮師北上,越過祁連山向張掖進擊;第二兵團沿蘭新公路及其右側西進,第六軍為右路,繞馬鞘嶺、騰格里大沙漠邊緣的大靖向西推進;第三、四軍附野戰軍炮兵團、戰車營為左路,直取武威、酒泉。

  9月10日,根據毛澤東關於「極盼早佔新疆」的指示,王震率第一兵團部和第二軍由西寧地區北上,沿西(寧)張(掖)公路迂迴河西走廊,攻佔民樂、張掖,進擊玉門、敦煌。許光達率第二兵團部和第三、四、六軍沿蘭(州)新(疆)公路,經永登,占武威,21日與第一兵團會師張掖。


  青海馬步芳集團徹底覆滅

  各部隊渡過黃河以後,分路疾速前進。9月2日至5日,第六十二軍先頭部隊一八五師解放民和,第三軍一個營佔領享堂,第二軍五師進至甘都鎮,第一軍騎兵偵察部隊進至平安驛,第三軍八師解放樂都縣,第二軍五師解放化隆。我軍所到之處,勢如摧枯拉朽,敵人不是望風潰逃,便是紛紛投誠。

  王震在指揮作戰中,一向顧全大局,注意團結。這次他在率領第一兵團進軍青海行動中,再次體現了共產黨員的高貴品質和革命的優良作風:「第二軍的前身主要是他長期領導和指導的三五九旅,他對二軍總是嚴格要求,對其他部隊總是多加關照。一、二兩軍解放青海,本來二軍五師可以先進入西寧,他下令五師停止行動,決定一軍部隊先進西寧。」①

  9月5日,第一軍派出的先遣騎兵偵察部隊約六百餘人,於中午率先進入青海省西寧市。第一軍前衛部隊第二師五團到達平安驛時,遇到前來迎接解放軍的原西北民生公司開來的13輛汽車,遂乘車入城。6日,第一軍主力、第二軍前衛第五師開進西寧市,受到各族群眾的熱烈歡迎。西寧解放后,青馬第八十二軍副軍長趙遂等率部一千三百餘人投降,新編騎兵軍第二旅向我駐臨夏部隊投降。宣布投降的還有第一○○、二四八、三五七師和騎兵第八旅等二十餘名師旅以上軍官,投降的下級軍官和士兵共二千餘名。至此,青海馬步芳軍事集團徹底覆滅,除玉樹、果洛地區外,青海大部分地區宣告解放。

  9月8日,中共中央電賀西寧解放。青海馬步芳集團全軍覆沒,青海全境解放,蘭州戰役基本結束。這一勝利從根本上推翻了馬步芳家族在青海、甘南長達數十年的封建統治,為我軍向寧夏、新疆進軍,解放大西北奠定了基礎。蘭州解放后,西北殘敵已完全處於分散孤立的境地,青馬集團殘部潰不成軍,基本上喪失了作戰能力;寧馬集團雖尚未遭殲滅性打擊,但因孤立無援,內部矛盾激化,已難支撐局面;逃往河西走廊的國民黨殘軍敗將,派系複雜,主戰派和主和派明爭暗鬥,也很難組織有力的抵抗;胡宗南集團駐守陝南、隴南各部,依據國民黨總的部署,隨時準備入川。唯新疆尚有駐軍七萬多人,還有一定戰鬥力,但孤立塞外,其主要將領大都認清了大勢已去,正在考慮出路,有走和平解放道路的意向。

  中央軍委解放大西北的戰略方針,就是要在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省就地乾淨徹底消滅胡(宗南)、馬(步芳、鴻逵)的兵力,不讓他們退到新疆去,免留後患。

  解放蘭州之戰開始的時候,毛澤東曾致電彭德懷、張宗遜並告賀龍、習仲勛,部署集中三個兵團全力攻取蘭州時,要求「王震兵團從(黃河)上游渡河后,似宜迂迴於蘭州後方,即切斷蘭州通青海及通新疆的路並參加攻擊,而主要是切斷新疆的路,務不使馬步芳退至新疆,為害無窮」。蘭州解放后,毛澤東又於8月30日致電彭德懷、張宗遜:「看你們二十九日致王(震)張(希欽)電,知馬(馬步芳、馬鴻逵)匪分兩路退卻,且有退新疆可能。我們亦從伊犁方面獲得同樣消息。為此,請你們考慮青海、寧夏兩方面暫緩進兵,先佔張掖、武威,再占青海、寧夏。如何,盼復。」

  西進該走大路,還是翻越祁連山?

  在西寧進行西進準備時,第二軍黨委會上有過不同意見:西進該走大路,還是翻越祁連山。王震趕來參加了第二軍的黨委會,耐心聽過大家的意見以後講道:「要講痛快,那當然走平路最好。我們從這裡出發,再返回河口,從那裡順著蘭新公路前進,沿路碰上零星敵人,打點把子仗,天亮啟程,天黑宿營。多舒服,多正常啊!可是你沒算算,我們從這裡繞到河口,比翻越祁連山要多走五六天的路程。等我們趕到民樂、張掖,敵人早已乘坐留在酒泉的一千多輛汽車逃到新疆去了。到那時,我們再跟著逃敵的汽車跑,在沒有人煙的戈壁灘上追擊敵人,一路挨著餓,忍著渴,冒著風,頂著雪,再在幾千里的戈壁上餓死幾個,渴死幾個,拖死幾個。將會是個什麼局面呢?我們現在從西寧前進到門源,翻過祁連山,雖然艱苦一點,我們走的是弓弦啊!二百多公里的路,可能艱苦。那裡海拔高,可是咬牙堅持,用兩天半或三天的時間,就可以翻過山到達民樂嘛!我們這支當年經過長征的部隊,而今在沒有敵人追擊堵截的情況下,翻不過祁連山嗎?一下山我們就直插到民樂縣境,那將是什麼形勢呢?到那時我們和六軍二兵團的同志們會合在一起,把敵人解決了,坐著汽車開進新疆,明年的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聞到新疆的稻米香了。那當然是我們親手種出來的。」王震的一番話,說得大家心服口服,在翻越祁連山的問題上形成了一致的決議。

  王震率領兵團部和第二軍於9月10日離開西寧。第五師為前衛,第六師為後衛,第四師為本隊。12日,第五師攻佔大通、門源,然後頂風雪、冒嚴寒,開始攀越祁連山。山區氣候奇特,瞬息萬變。上半天晴空萬里,日麗風和,午後突然下起雨來。戰士們衣衫被打濕了,背包沉甸甸的,腳上泥巴粘在鞋底上,越走越吃力。到了夜裡,狂風呼嘯,氣溫驟降,轉眼間軍裝被凍硬了,像穿上了鐵甲,行走中發出聲響。越往上走越是艱難。14日進入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區,15日翻越海拔四千多米的祁連山高峰。沿途荒無人煙,又遇狂風雨雪和冰雹襲擊,部隊缺乏防寒設備,許多指戰員還光著腳,穿著單衣,加上高山缺氧,行軍異常困難。但是,第五師指戰員以驚人的毅力戰勝狂風、大雪、奇寒等嚴重困難,雖凍死凍傷各百餘人,仍冒著嚴寒奮勇前進。經過兩天半的艱苦跋涉,部隊終於翻越了風雪祁連山。16日神兵似的降臨到祁連山麓的俄博。逃到這裡的敵人,正要搶劫財物、糧食向西逃竄,突被我軍截斷後路,頓即亂作一團,紛紛舉手投降。

  王震接到第二軍軍長郭鵬、政委王恩茂9月16日10時電報,「十四團14日由寺灣向卧包前進中,因氣候惡劣,整日雨雪交加,狂風不止,戰士全身濕透,凍死130人,凍壞腳不能行走者100餘人。五師直及十三團15日由寺灣向卧包前進中,同樣氣候惡劣,掉隊100餘人。部隊因雨天行軍費鞋頗多,十四團有400餘人打赤腳的。……」王震即於當日15時複電郭鵬、王恩茂並報告彭德懷:「14日五師通過祁連山脈,與風雪狂風交加的惡劣氣候鬥爭、奮勇前進中,已經前後通過了祁連山的無人區與氣候惡劣區,這是為配合二兵團截斷周(嘉彬)黃(祖勛)匪後路,全殲該匪的勝利前提。謹向全體英雄們致親切慰問。其犧牲的百餘指戰員們的屍體請設法掩埋。請令五師在民樂以南地區集結休息,用白洋買牛肉燉爛飲食,相機挺進,襲占張掖或其東西……」

  彭德懷接到王震率部翻過祁連山的報告,當晚就發來了嘉勉的電報,讚揚二軍翻越祁連山,截擊敵人有功;號召全軍學習二軍這種不怕困難,在風雪交加的氣候中奮勇前進的精神;並向英勇犧牲的烈士致敬致哀。

  早在蘭州野司討論發動河西戰役和進軍新疆問題時,王震說:「我率二軍從青海出發,翻祁連山,取捷徑直插河西走廊,堵截西逃敵人。」彭德懷勸他隨六軍沿蘭新公路走:「部隊翻過祁連山要吃很大的苦。你近兩年身體不大好,我看你個人就隨六軍一起出發吧!」習慣與戰士同甘共苦的王震,哪肯這樣。他就回答彭總說:「紅四方面軍在那樣惡劣的條件下都翻過了祁連山,今天又有汽車坐,還有什麼要緊。在勝利后的今天,再走走當年西路軍戰友們走過的險路,會長精神添力量的。」開始王震乘坐吉普車攀登祁連山,當隊伍爬上4100米高峰,見有體弱的戰士暈倒路旁時,他的車就專門收容暈倒的戰士,自己跟隨部隊徒步行軍,共同經歷了饑寒交迫的艱苦行程。他在張掖總結這次行動的時候說:「我們應該永遠記著勝利是怎麼來的,我們應該永遠記取人民戰士的英勇功績。這次過雪山中,有很多戰士當他邁出左腳時,他腦中還想著毛主席,奮勇前進,追擊敵人,消滅敵人,當他邁出右腳時,他就英雄式地倒下了。」第二軍指戰員戰勝惡劣氣候所表現的英雄氣概,使他深為感動。他在祁連山頂為這次壯行吟詩一首:「白雪罩祁連,烏雲蓋山巔。草原秋風狂,凱歌進新疆。」其後,部隊音樂家把它譜成了一首歌。高亢的歌聲,響徹在挺進途中的茫茫戈壁灘上。

  王震、許光達率十萬雄師直叩新疆大門

  9月21日,王震率領第一兵團與許光達率領的第二兵團在張掖會師后,即揮戈西進。其時,逃到河西走廊西端的國民黨軍隊大多為機關、後勤單位,戰鬥部隊僅有五個師,而且只一個師組織完整、人員充實,其餘四個師都已零零落落,僅有五百至千餘人,士氣極為低落,根本無法支撐局面,也已沒有可以利用的關隘和可以固守的堅固城池了。在其內部早已分崩離析,主戰派和主和派的鬥爭日益尖銳,不可能再作有組織的大規模的抵抗。因此,當我軍先頭部隊兵臨高台、酒泉時,國民黨部隊中的頑固派首領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參謀長劉任、第九十一軍軍長黃祖勛等都先後出逃,主和派將領掌握軍權,醞釀投誠起義。

  9月21日,毛澤東在致張治中的信中,說明對逃往酒泉的國民黨周嘉彬、黃祖勛兩個軍,不採取殲滅方針而採取爭取改編方針。張治中迅速將此信內容電告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新疆警備總司令兼河西警備總司令陶峙岳。陶峙岳派第八補給區司令曾震五從迪化趕到酒泉臨機處置。9月22日,曾震五與我第一兵團第二軍五師師長徐國賢、政委李銓、副師長何家產會見,要求暫停攻擊高台,並於當天往張掖求見王震,表明和平解決河西國民黨部隊的願望。當晚,王震派第二軍五師副參謀長劉振世(原國民黨整編二十九軍參謀長),到高台國民黨軍第二四六師防地,與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參謀長彭銘鼎、第二四六師師長沈芝生會談,傳達王震的命令:駐高台、酒泉一帶的國民黨軍隊原地待命,聽候改編,並確保玉門油礦的安全。彭銘鼎當即明確表示,願意接受解放軍提出的條件,命令第一線部隊撤回酒泉,原地待命。

  9月24日,彭銘鼎、曾震五及河西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湯祖壇等,在酒泉率部共三萬人起義。25日,第二軍五師乘車進入酒泉,受到各界群眾熱烈歡迎;由第三軍軍長黃新廷率領的快速部隊到達老君廟,接管了玉門油礦;第五師又佔領安西、敦煌。同時,額濟納旗防守司令也宣布與國民黨脫離關係,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領導。

  9月27日,王震和許光達等率領第一、二兵團進駐酒泉,直接領導起義部隊的接收改編工作。至此,西北五省已解放了陝、甘、寧、青,胡、馬主力已被聚殲於嘉峪關內,十萬雄師集結酒泉、安西之線,兵臨玉門關下,直叩新疆大門。新疆各族人民獲得解放的日子,已經指日可待了。

來源:人民網
蝸居時代角落,笑看天下大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8: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