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說精選

[複製鏈接]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athless 發表於 2009-7-11 13: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Pathless 於 2009-7-11 13:23 編輯

爲何相爭?

婆羅門阿羅摩南達走近大迦旃延尊者, 與他互致友好問候, 接著問他:「迦旃延大師, 爲什麼剎帝利[貴族武士]與剎帝利相爭、婆羅門與婆羅門相爭、家主與家主相爭?」

「婆羅門, 是因爲粘著於感官欲樂、流連於感官欲樂、執取於感官欲樂、沉溺於感官欲樂、迷戀於感官欲樂、緊抓住感官欲樂, 致使剎帝利與剎帝利相爭、婆羅門與婆羅門相爭、家主與家主相爭。」

「迦旃延大師, 爲什麼沙門與沙門相爭?」

「婆羅門, 是因爲粘著於觀念[見]、流連於觀念、執取於觀念、沉溺於觀念、迷戀於觀念、緊抓住觀念, 致使沙門與沙門相爭。」
                                                                ——AN2:iv.6 (增支部)

怎樣判斷導師?

佛陀: 「有這樣的情形,跋羅陀瓦伽,有一位比丘依靠某個村鎮生活。後來有個家主或家主之子去看他,針對三類心理素質──源於貪、嗔、痴的素質──作觀察: 『這位尊者可有任何源於貪的素質,當他的心爲之左右時,儘管他無知,會說「我知」,儘管他無見,會說「我見」;或者他勸人行事,結果對那人造成長遠的傷害與苦痛?』他藉著觀察,了解了:『這位尊者並無這類源於貪的素質……他的身業、語業並無貪意。他傳的法,深刻、不易見、不易實現、甯靜、精細、不依賴猜測、微妙、由智者親證。這樣的法,貪者輕易不可能傳授。』

「針對源於貪的素質作了觀察,了解這位比丘是純淨的,接著,他針對源於嗔的素質……源於痴的素質,作觀察: 『這位尊者可有任何源於痴的素質,當他的心爲之左右時,儘管他無知,會說「我知」,儘管他無見,會說「我 見」;或者他勸人行事,結果卻對那人造成長遠的傷害與苦痛?』 他藉著觀察,了解了: 『這位尊者並無這類源於痴的素質……他的身業、語業並無痴意。他傳的法,深刻、不易見、不易實現、甯靜、精細、不依賴猜測、微妙、由智者親證。這樣的法,痴者輕易不可能傳授。』

「針對源於痴的素質作了觀察,了解這位比丘是純淨的,接著,他對他有了信心。他升起了信心,便去拜訪他、親近他。親近他時,注意聽。注意聽時,他聽見了法。聽見法,他記住了法。記住法,他深解法義。深解法義,他藉思索法義而認同。藉思索法義達成認同,他升起願望。隨著願望升起,他有決心。有決心,他作辨析[巴利直譯爲: 稱量,比較]。辨析時,他精進。隨著精進,他同時既親身證法、又以明辨親眼見法。
                                                                ——MN95 (中部)
「藉著共同生活,一個人的戒德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

「藉著交往,一個人的純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

「藉著逆境,一個人的忍耐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

「藉著討論,一個人的明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

[1]「『藉著共同生活,一個人的戒德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這是指哪方面而說?
    「有這樣的情形,某人與另一人共同生活,因此了解:『長期以來,此人在行爲上一直有破有壞、有瑕有疵。他的行爲並不一致。他對戒律的修持未能始終如一。他不講原則,不是一個有戒德、有原則的人。』再者,有這樣的情形,某人與另一人共同生活,因此了解:『長期以來,此人在行爲上一直不破不壞、無瑕無疵。他的行爲始終一致。他對戒律的修持始終如一。他是個有戒德、講原則的人,而非不講原則的人。』

「『藉著共同生活,一個人的戒德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是指這方面而說。」

[2] 「『藉著交往,一個人的純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這是指哪方面而說?
    「有這樣的情形,某人與另一人交往,因此了解:『此人與人單獨交往時有一套方式、與兩人交往時又是一套、與三人交往時又是一套、與多人交往時又是一套。他先前的交往方式與後來的交往方式並不一致。他的交往方式並不純淨,是不純的。』 再者,有這樣的情形,某人與另一人交往,因此了解:『此人與人單獨交往時的方式、他與兩人交往、與三人交往、與多人交往時的方式,是相同的。他先前的交往方式與後來的交往方式是一致的。他的交往方式是純淨的,而非不純。』

「『藉著交往,一個人的純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是指這方面而說。」

[3] 「『藉著逆境,一個人的忍耐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 是這樣說的。這是指哪方面而說?

「有這樣的情形,一個人失去親人、失去財富、失去健康,卻不觀想:『一起生活在世上時就是那樣。有了個體觀念(巴利文字面意義爲自我狀態)時就是那樣。活在世上,有個體觀念時,這八個世態跟著世界轉,世界又跟著這八個世態轉:得、失、貴、賤、臧、否、樂、苦。』失去親人、失去財富、失去健康,他哀傷、悲痛、歎息、捶胸、痛心。再者,有這樣的情形,一個人失去親人、失去財富、失去健康,則觀想:『一起生活在世上時就是那樣。有了個體觀念時就是那樣。活在世上,有個體觀念時,這八個世態跟著世界轉,世界又跟著這八個世態轉:得、失、貴、賤、臧、否、樂、苦。』失去親人、失去財富、失去健康,他不哀傷、悲痛、歎息,不捶胸、痛心。

「『藉著逆境,一個人的忍耐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是指這方面而說 。

[4] 「『藉著討論,一個人的明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是指哪方面而說?

「有這樣的情形,某人與另一人討論,因此了解:『此人如此發問。從他應用推理的方式、從他討論問題的方式來看,他遲鈍、溷淆。爲什麼?他的言談並非深刻、不易見、不易實現、甯靜、精細,不依賴推測、微妙、有智者親證。他不能夠宣講法義、傳授它、描述它、提出它、揭示它、解說它、闡明它。他遲鈍、溷淆。』正如一個眼力好的人站在湖邊看見一條小魚浮起,他會想:『從這條魚的浮起、從泛起的波紋、從速度來看,是條小魚,而非大魚。』同樣,一個人與另一人討論,因此了解:『此人如此發問。從他應用推理的方式、從他討論問題的方式來看,他遲鈍、溷淆。」 

「再者,有這樣的情形,某人與另一人討論,因此了解:『此人如此發問。從他應用推理的方式、從他討論問題的方式來看,他有明辨、不遲鈍。爲什麼?他的言談深刻、不易見、不易實現、甯靜、精細、不依賴推測、微妙、有智者親證。他能夠宣講法義、傳授它、描述它、提出它、揭示它、解說它、闡明它。他不遲鈍、不溷淆。』正如一個眼力好的人站在湖邊看見一條大魚浮起,他會想:『從這條魚的浮起、從泛起的波紋、從速度來看,是條大魚,而非小魚。』同樣,一個人與另一人討論,因此了解:『此人如此發問。從他應用推理的方式、從他討論問題的方式來看,他有明辨、不遲鈍。

「『藉著討論,一個人的明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 是這樣說的。是指這方面而說。」
                                                                ——AN IV 192 (增支部)

自陷泥沼者難以救人
「純陀,一位自身尚陷泥沼者,把他人拉出泥沼是不可能的。然而,純陀,一位自身未陷泥沼者,把他人拉出泥沼,是可能的。

「純陀,一位不能自制、不能自律、未曾滅盡[貪慾]者,使他人自製、自律,令其滅盡[貪慾],是不可能的。然而,純陀,一位自製、自律、滅盡[貪慾]者,使他人自製、自律,令其滅盡[貪慾],是可能的。」 
                                                                ——MN 8 (中部)


好比一位墜河者,
    ──水勢湍急、泛濫、洶湧──
他被水流席捲而去,
    又怎能助人過河?

更如此, 一位尚未明法者,
    ──不諳博學者的解說,
    自身未曾解惑──
    又怎能教誨他人?
                                                               ——SN II.8 (小部經集)
Loving kindness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沙發
 樓主| Pathless 發表於 2009-7-11 13:2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Pathless 於 2009-7-11 13:31 編輯

爲己爲人修持者最崇高

比丘們,世上存在這四類人。哪四類? 既不爲己也不爲人修持者; 爲人但不爲己修持者; 爲己但不爲人修持者; 爲己亦爲人修持者。

[1]如一根來自火葬堆的木條──兩頭燒焦、中間爲污糞覆蓋──村落、野外皆不能用於取火,我告訴你們,這個比喻指那既不爲己也不爲人修持者。

[2]爲人但不爲己修持者在兩者中更爲崇高、精純。

[3]爲己但不爲人修持者在三者中最爲崇高、精純。

[4]爲己亦爲人修持者在四者中最重要、最突出、最卓越、最崇高、至上。

正如從奶牛得牛奶; 從牛奶得凝乳; 從凝乳得黃油; 從黃油得酥油; 從酥油得酥奶油; 這其中,酥奶油堪稱最突出──同樣地,這四類人中,爲己亦爲人修持者最突出、最重要、最卓越、最崇高、至上。

此爲世上存在的四類人。

                                                               ——AN IV 95 (增支部)

依法修持法、了解法、了解法義的兩人之間──一位既爲自己、也爲他人的福利而修,一位只爲自己、不爲他人福利而修──那位只爲自己、不爲他人福利而修者,當爲此受批評,那位既爲自己、也爲他人福利而修者,當爲此受稱讚。
                                ——AN VII64 (增支部)

無論利益他人之事何等重大,
    不要因此犧牲自己的福利;
要了解你自己的真正福利,
    並用心去實現它。

                                                             ——Dhp 166 (法句經)
忍耐自製爲至上的簡樸。
    解脫至要: 那是諸佛之言。

                                                             ——教誡波羅提木叉偈

他首先自立於正善,
    之後方教導他人:
如此不辱
    智者之名。

                                                               ——Dhp 158 (法句經)
Loving kindnes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9

主題

408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3
 樓主| Pathless 發表於 2009-7-11 13:31 | 只看該作者
何謂妄見,何謂正見?

那麼,何謂妄見? 「無布施、無供養、無奉獻。善業惡業無果無報。無此世來世、無父母、無自行輪迴的衆生; 無僧侶行者,藉正行、正修,自知、親證之後,宣說此世來世。」 此謂妄見。

那麼,何謂正見? 我告訴你們, 正見有兩類: 有有漏的正見,支持功德、集獲緣起; 有無漏的聖正見,無漏、超世、爲道支之一。

那麼,何謂有漏、支持功德、集取緣起的正見? 「有布施、有供養、有奉獻。善業惡業有果有報。有此世來世、有父母、有自行輪迴的衆生; 有僧侶行者,藉正行、正修,自知、親證之後,宣說此世來世。」 此謂有漏、有功德、趨向緣起集取的正見。

那麼,何謂無漏、超世、爲聖道道支的正見? 一位聖道修習者,其心入聖、其心無漏、聖道具足時的明辨、明辨根、明辨力、擇法覺支與正見道支。此謂無漏、超世、爲聖道道支的正見。
                                                                ——MN117(中部)


[迦旃延:] 「世尊,人們說,『正見、正見,』 到什麼地步,才有正見?」
    [佛陀:] 「迦旃延,一般來說,這個世界是由極性[作爲客體]維持著的,也就是存在與不存在。但是當一個人以正明辨如實看見世界的緣起,就不會認爲這個世界『不存在』 。當他以正明辨如實看見世界的止息,就不會認爲這個世界『存在』 。
    「迦旃延,一般來說,這個世界受粘著、執取[維持]與偏見的束縛。但是這樣一個人,是不會涉入、抓住這些粘取、執取、成見、偏見、偏執的,他也不會堅持『我是』 。 他對此絕無不定、絕無疑惑,即: 有升起時,只有苦的升起; 有消逝時,只有苦的消逝。在這方面,他的知識不依賴他人。迦旃延,到了這個地步,就有了正見。」

                ——SN XII 15(相應部)

如何護衛真理

[佛陀:]「有五件做法,即時即地會産生兩種果報。哪五件?信念、好感、不破壞傳統、類比推理、藉思考達成同感。正是這五件做法,即時即地會産生兩種果報。不過有些事雖然人們堅信,卻是空洞、空虛、虛假的。有些事雖然人們並不堅信,卻是真實、事實、無誤的。有些事雖然人們極有好感……有些事確非破壞傳統……有些事人們雖多方推理……有些事人們雖多方思索,卻是空洞、空虛、虛假的。有些事人們並不反複思索,卻是真實、事實、無誤的。一位護衛真理的有識之士,不適於得出這樣絕對的結論:『只有這是真的,其它毫無價值。』

[伽巴提迦·跋羅陀瓦伽:]「但是,喬達摩大師,到什麼地步,一個人才能護衛真理?我們請教喬達摩大師關於真理的護衛。」

[佛陀:] 「如果一個人有信念,他說『這是我的信念』這話就護衛了真理。但是他不至於得出『只有這是真的,其它毫無價值』 這樣的絕對結論。跋羅陀瓦伽,到了這個地步,就是對真理的護衛。到了這個地步,他就護衛了真理。我把它稱爲對真理的護衛。但這還不是對真理的覺醒。」

                                                                 ——MN95 (中部)

此心明凈

    「比丘們,此心明凈,爲客塵所染。」

    「比丘們,此心明凈,離客塵之染。」

    「比丘們,此心明凈,爲客塵所染。未受教的凡夫,未如實明辨,故此——我告訴你們,未受教的凡夫——無修其心。」

    「比丘們,此心明凈,離客塵之染。聖者的受教弟子,如實明辨,故此——我告訴你們,聖者的受教弟子——有修其心。」

——AN1.49-52(增支部)

鎮伏嗔恨的方式

    「鎮伏嗔恨有這五種方式,當一位比丘升起嗔恨時,應藉此把它滅盡。哪五種?
    「對某人生出嗔恨時,應培育對那人的慈心。藉此鎮伏對那人的嗔恨。
    「對某人生出嗔恨時,應培育對那人的悲心。藉此鎮伏對那人的嗔恨。
    「對某人生出嗔恨時,應培育對那人的舍心。藉此鎮伏對那人的嗔恨。
    「對某人生出嗔恨時,應不心想、不注意那人。藉此鎮伏對那人的嗔恨。
    「對某人生出嗔恨時,應觀想那人是自己的業的産物:『這位尊者是他的業的造作者,是他的業的繼承者,緣他的業而生,由他的業得眷屬,依他的業而活。』藉此鎮伏對那人的嗔恨。
    「這便是鎮伏嗔恨的五種方式,當一位比丘升起嗔恨時,應藉此把它滅盡。」

——AN5.161(增支部)

舍利弗:
    「有些人身業不純淨、但語業純淨。應鎮伏對這類人的嗔恨。
    「有些人語業不純淨,但身業純淨。也應鎮伏對這類人的嗔恨。
    「有些人身業、語業俱不純淨,但心有間或的清明與平靜。也應鎮伏對這類人的嗔恨。
    「有些人身業、語業俱不純淨,心無間或的清明與平靜。也應鎮伏對這類人的嗔恨。
    「有些人身業、語業俱純淨,心有間或的清明與平靜。也應鎮伏對這類人的嗔恨。
    「那麼,一位身業不純淨、但語業純淨者,如何鎮伏對他的嗔恨? 正如一位取用棄物的比丘在路上看見一塊破布時,會把完好的那部分撕下帶走: 把它用左腳踩住,用右腳展開,他會把完好的那部分撕下帶走。同樣地,當某人身業不純淨、但語業純淨時,不應注意其身業之不淨,反之,應注意其語業之純淨。藉此鎮伏對那人的嗔恨。
    「至於一位語業不純淨、但身業純淨者,如何鎮伏對他的嗔恨? 正如水池中蓋滿粘液與水藻,走來一人,火熱、遍身是汗、力竭、顫抖、口渴。他會跳進池裡,雙手分開粘液與水藻,掬水啜飲後上路。同樣地,當某人語業不純淨、但身業純淨時,不應注意其語業之不淨,反之,應注意其身業之純淨。藉此鎮伏對那人的嗔恨。
    「至於一位語業、身業俱不純淨、但心有間或的清明與平靜者,如何鎮伏對他的嗔恨? 正如牛蹄印坑中有一小汪水,一人走來,火熱、遍身是汗、力竭、顫抖、口渴。他想:『這牛蹄印坑中有一小汪水。我若用手用杯取水啜飲,會擾動它、攪動它,令它不適於飲用。我何不趴下,如牛一般啜飲後上路?』於是他就會趴下,如牛一般啜飲後上路。同樣地,當某人語業不純淨、但身業純淨時,不應注意其身業之不淨……其語業之不淨,反之,應注意他心有間或的清明與平靜這件事。藉此鎮伏對那人的嗔恨。

    「至於一位語業、身業俱不純淨、心無間或的清明與平靜者,如何鎮伏對他的嗔恨? 正如一位病人─—痛苦、症重─—沿路行走,遠離前村、遠離后村,不得所需食物、不得所需藥物、不得善護理、不得人搬他到聚落處。再假定另有一人,見他沿路走來。出於慈悲、憐愍、同情,會盡量相助,想:『啊,此人應得所需食物、應得所需藥物、應得善護理、應得人搬他到聚落處。爲什麼? 使他不在此倒地毀滅。』同樣地,當某人語業、身業俱不純淨,心無間或的清明與平靜時,應出於對那人的慈悲、憐愍、同情,盡量相助,想:『啊,此人應斷棄惡身業、培育正身業,斷棄惡語業、培育正語業,斷棄惡意業、培育正意業。爲什麼? 使他身壞命終時,不墮入匱乏處、惡趣、低等界、地獄。』 藉此鎮伏對那人的嗔恨。
    「至於一位語業、身業俱純淨、心有間或的清明與平靜者,如何鎮伏對他的嗔恨? 正如有一池清水─—味甜、清涼、清澈─—一人走來,火熱、遍身是汗、力竭、顫抖、口渴。他跳進池裡,洗濯、啜飲完畢,會在樹蔭下就地坐卧。同樣地,當某人語業、身業俱純淨、心有間或的清明與平靜時,應注意其身業之淨……其語業之淨……應注意他有間或的清明與平靜這件事。藉此鎮伏對那人的嗔恨。一個徹底令人敬仰的人能使心平靜下來。
    「這便是鎮伏嗔恨的五種方式,當一位比丘升起嗔恨時,應藉此把它滅盡。」

——AN5.162(增支部)

淨化身語意業的方式(十善業道)

    「鎮伏嗔恨有這十種方式.哪十種?
    「一、作想:『他傷害了我。不過,我該指望什麼?』而鎮伏嗔恨。
    「二、作想:『他正在傷害我。不過,我該指望什麼?』而鎮伏嗔恨。
    「三、作想:『他將要傷害我。不過,我該指望什麼?』而鎮伏嗔恨。
    「四、作想:『他傷害了我所親愛、悅意者。不過,我該指望什麼?』而鎮伏嗔恨。
    「五、作想:『他正在傷害我所親愛、悅意者。不過,我該指望什麼?』而鎮伏嗔恨。
    「六、作想:『他將傷害我所親愛、悅意者。不過,我該指望什麼?』而鎮伏嗔恨。
    「七、作想:『他幫助了我不親愛、不悅意者。不過,我該指望什麼?』而鎮伏嗔恨。
    「八、作想:『他正在幫助我不親愛、不悅意者。不過,我該指望什麼?』而鎮伏嗔恨。
    「九、作想:『他將幫助我不親愛、不悅意者。不過,我該指望什麼?』而鎮伏嗔恨。
    「十、一個人對不可能之事,不惱怒。
    「這便是鎮伏嗔恨的十種方式。 」

——AN10.80(增支部)
Loving kindnes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3

帖子

3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3
4
沐瑞 發表於 2009-7-11 21:53 | 只看該作者
佛說的話讀起來就像是唱歌一樣,很好聽,歌詞不大明白也不要緊,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20: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