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Pathless 於 2009-7-11 13:23 編輯
爲何相爭?
婆羅門阿羅摩南達走近大迦旃延尊者, 與他互致友好問候, 接著問他:「迦旃延大師, 爲什麼剎帝利[貴族武士]與剎帝利相爭、婆羅門與婆羅門相爭、家主與家主相爭?」
「婆羅門, 是因爲粘著於感官欲樂、流連於感官欲樂、執取於感官欲樂、沉溺於感官欲樂、迷戀於感官欲樂、緊抓住感官欲樂, 致使剎帝利與剎帝利相爭、婆羅門與婆羅門相爭、家主與家主相爭。」
「迦旃延大師, 爲什麼沙門與沙門相爭?」
「婆羅門, 是因爲粘著於觀念[見]、流連於觀念、執取於觀念、沉溺於觀念、迷戀於觀念、緊抓住觀念, 致使沙門與沙門相爭。」
——AN2:iv.6 (增支部)
怎樣判斷導師?
佛陀: 「有這樣的情形,跋羅陀瓦伽,有一位比丘依靠某個村鎮生活。後來有個家主或家主之子去看他,針對三類心理素質──源於貪、嗔、痴的素質──作觀察: 『這位尊者可有任何源於貪的素質,當他的心爲之左右時,儘管他無知,會說「我知」,儘管他無見,會說「我見」;或者他勸人行事,結果對那人造成長遠的傷害與苦痛?』他藉著觀察,了解了:『這位尊者並無這類源於貪的素質……他的身業、語業並無貪意。他傳的法,深刻、不易見、不易實現、甯靜、精細、不依賴猜測、微妙、由智者親證。這樣的法,貪者輕易不可能傳授。』
「針對源於貪的素質作了觀察,了解這位比丘是純淨的,接著,他針對源於嗔的素質……源於痴的素質,作觀察: 『這位尊者可有任何源於痴的素質,當他的心爲之左右時,儘管他無知,會說「我知」,儘管他無見,會說「我 見」;或者他勸人行事,結果卻對那人造成長遠的傷害與苦痛?』 他藉著觀察,了解了: 『這位尊者並無這類源於痴的素質……他的身業、語業並無痴意。他傳的法,深刻、不易見、不易實現、甯靜、精細、不依賴猜測、微妙、由智者親證。這樣的法,痴者輕易不可能傳授。』
「針對源於痴的素質作了觀察,了解這位比丘是純淨的,接著,他對他有了信心。他升起了信心,便去拜訪他、親近他。親近他時,注意聽。注意聽時,他聽見了法。聽見法,他記住了法。記住法,他深解法義。深解法義,他藉思索法義而認同。藉思索法義達成認同,他升起願望。隨著願望升起,他有決心。有決心,他作辨析[巴利直譯爲: 稱量,比較]。辨析時,他精進。隨著精進,他同時既親身證法、又以明辨親眼見法。
——MN95 (中部)
「藉著共同生活,一個人的戒德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
「藉著交往,一個人的純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
「藉著逆境,一個人的忍耐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
「藉著討論,一個人的明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
[1]「『藉著共同生活,一個人的戒德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這是指哪方面而說?
「有這樣的情形,某人與另一人共同生活,因此了解:『長期以來,此人在行爲上一直有破有壞、有瑕有疵。他的行爲並不一致。他對戒律的修持未能始終如一。他不講原則,不是一個有戒德、有原則的人。』再者,有這樣的情形,某人與另一人共同生活,因此了解:『長期以來,此人在行爲上一直不破不壞、無瑕無疵。他的行爲始終一致。他對戒律的修持始終如一。他是個有戒德、講原則的人,而非不講原則的人。』
「『藉著共同生活,一個人的戒德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是指這方面而說。」
[2] 「『藉著交往,一個人的純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這是指哪方面而說?
「有這樣的情形,某人與另一人交往,因此了解:『此人與人單獨交往時有一套方式、與兩人交往時又是一套、與三人交往時又是一套、與多人交往時又是一套。他先前的交往方式與後來的交往方式並不一致。他的交往方式並不純淨,是不純的。』 再者,有這樣的情形,某人與另一人交往,因此了解:『此人與人單獨交往時的方式、他與兩人交往、與三人交往、與多人交往時的方式,是相同的。他先前的交往方式與後來的交往方式是一致的。他的交往方式是純淨的,而非不純。』
「『藉著交往,一個人的純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是指這方面而說。」
[3] 「『藉著逆境,一個人的忍耐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 是這樣說的。這是指哪方面而說?
「有這樣的情形,一個人失去親人、失去財富、失去健康,卻不觀想:『一起生活在世上時就是那樣。有了個體觀念(巴利文字面意義爲自我狀態)時就是那樣。活在世上,有個體觀念時,這八個世態跟著世界轉,世界又跟著這八個世態轉:得、失、貴、賤、臧、否、樂、苦。』失去親人、失去財富、失去健康,他哀傷、悲痛、歎息、捶胸、痛心。再者,有這樣的情形,一個人失去親人、失去財富、失去健康,則觀想:『一起生活在世上時就是那樣。有了個體觀念時就是那樣。活在世上,有個體觀念時,這八個世態跟著世界轉,世界又跟著這八個世態轉:得、失、貴、賤、臧、否、樂、苦。』失去親人、失去財富、失去健康,他不哀傷、悲痛、歎息,不捶胸、痛心。
「『藉著逆境,一個人的忍耐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是指這方面而說 。
[4] 「『藉著討論,一個人的明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是指哪方面而說?
「有這樣的情形,某人與另一人討論,因此了解:『此人如此發問。從他應用推理的方式、從他討論問題的方式來看,他遲鈍、溷淆。爲什麼?他的言談並非深刻、不易見、不易實現、甯靜、精細,不依賴推測、微妙、有智者親證。他不能夠宣講法義、傳授它、描述它、提出它、揭示它、解說它、闡明它。他遲鈍、溷淆。』正如一個眼力好的人站在湖邊看見一條小魚浮起,他會想:『從這條魚的浮起、從泛起的波紋、從速度來看,是條小魚,而非大魚。』同樣,一個人與另一人討論,因此了解:『此人如此發問。從他應用推理的方式、從他討論問題的方式來看,他遲鈍、溷淆。」
「再者,有這樣的情形,某人與另一人討論,因此了解:『此人如此發問。從他應用推理的方式、從他討論問題的方式來看,他有明辨、不遲鈍。爲什麼?他的言談深刻、不易見、不易實現、甯靜、精細、不依賴推測、微妙、有智者親證。他能夠宣講法義、傳授它、描述它、提出它、揭示它、解說它、闡明它。他不遲鈍、不溷淆。』正如一個眼力好的人站在湖邊看見一條大魚浮起,他會想:『從這條魚的浮起、從泛起的波紋、從速度來看,是條大魚,而非小魚。』同樣,一個人與另一人討論,因此了解:『此人如此發問。從他應用推理的方式、從他討論問題的方式來看,他有明辨、不遲鈍。
「『藉著討論,一個人的明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註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煳塗者所知。』 是這樣說的。是指這方面而說。」
——AN IV 192 (增支部)
自陷泥沼者難以救人
「純陀,一位自身尚陷泥沼者,把他人拉出泥沼是不可能的。然而,純陀,一位自身未陷泥沼者,把他人拉出泥沼,是可能的。
「純陀,一位不能自制、不能自律、未曾滅盡[貪慾]者,使他人自製、自律,令其滅盡[貪慾],是不可能的。然而,純陀,一位自製、自律、滅盡[貪慾]者,使他人自製、自律,令其滅盡[貪慾],是可能的。」
——MN 8 (中部)
好比一位墜河者,
──水勢湍急、泛濫、洶湧──
他被水流席捲而去,
又怎能助人過河?
更如此, 一位尚未明法者,
──不諳博學者的解說,
自身未曾解惑──
又怎能教誨他人?
——SN II.8 (小部經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