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紀念登月40年:四大理由駁斥騙局說

[複製鏈接]

1344

主題

1773

帖子

115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zhaiji 發表於 2009-7-11 10: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歐陽自遠

  導言:2009年7月21日是「」載人登月成功 40周年。回顧這段歷史,更令人感到這是人類科技的一項偉大成就,是一項偉大的壯舉。然而一種質疑「」登月是NASA彌天大謊的「陰謀論」愈傳愈廣,甚囂塵上。其實這種說法不堪一擊,不值一駁。也許這種「陰謀論」本身正是另一種「陰謀」,是以一種另類的方式吸引公眾40年來不斷關注科技進步,長久地宣傳美國載人登月的偉大成就。

  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

  1957年,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宣告了人類空間時代的到來。從1958年開始,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了爭奪空間霸權和開展冷戰對抗的需要,在月球探測與載人登月領域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競賽。1958年,美國先後發射了「先驅者」號系列的4個月球探測器,前蘇聯發射了「月球」號系列的3個探測器,但很遺憾,全部都失敗了。1959年,美、蘇兩國發射了6個月球探測器,前蘇聯實現了探測器在月球上硬著陸及飛越月球,並首次獲得了月球背面的照片。隨後,美、蘇相繼實現了軌道器環繞月球的探測、著陸器與月球車的月面軟著陸探測。

  面對前蘇聯在月球探測競賽中保持的領先優勢,為了一舉擊敗前蘇聯,1961年,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提出要在60年代的10年內,將美國宇航員送上月球。在實施載人登月之前,美國先後發射了41個月球探測器,開展了系統的月球探測活動,進行了載人環繞月球飛行和登月艙著陸試驗,加速研製「土星」5 號大推力火箭和「」載人飛船,為載人登月做了充分的科學、技術與工程上的準備。

  「」計劃的工程總投資約為254億美元(考慮物價上漲因素,相當於2005年的1360億美元),是當時投資規模最大的巨型科學工程。參加「」計劃的有2萬多家企業、200多所大學、80多個研究機構,參與研製工作的總人數超過40萬。

  1969年7月16日「」11號點火升空,歷時5天,於北京時間7月21日4時17分著陸艙在月球靜海地區著陸,尼爾•阿姆斯特朗和艾• 奧爾德林兩位宇航員相繼踏上月球表面,開創了人類首次登上地球以外的另一個天體的新紀元,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創舉。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時的那句話—— 「這是我個人邁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成為傳頌至今的名言。「」計劃一共實現了6次載人登月,12名美國宇航員登上了月球,開展了系統的月球科學考察、科學實驗,安裝了探測設施,採集月球土壤和岩石樣品381.7千克。

  「」計劃的出現與實施,在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產生了液體燃料火箭、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合成材料、高性能電子計算機等一大批高新科技產業群體,帶動了整個美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工業繁榮。「」計劃衍生出了包括航空航天、軍事、通信、材料、醫療衛生、計算機及其它方面科技的 3000多項應用技術成果,通過這些成果的二次開發應用,取得了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經上世紀70年代初的不完全統計,「」計劃的投入產出比為 1︰4.5,本世紀初美國Chase研究會測算,投入產出比為1︰14。因此,「」計劃是一項引領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繁榮,具有巨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偉大計劃。

  「」計劃的實施,大大促進了人類對月球和地月系的起源與演化、月球表面環境、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化學組成與岩石類型、內部結構以及資源的開發利用前景等形成比較完整而系統的認識,對月球科學新體系的構成起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計劃推動了月球科學、比較行星學、太陽系起源與演化學、空間科學等多門學科的快速發展和深化完善。

  「」計劃是人類歷史上一項規模最大、涉及領域最廣、引領科技發展、促進一系列高新技術的突破與創新、推動產業繁榮、提高管理科學水平、培養宏大的科技人才隊伍的偉大科學工程,也集中表現了人類敢於探索、不畏艱險、勇於攀登的科學精神,是一項偉大的壯舉。

  廣受質疑的驚世騙局?

  自「」11號的兩名美國宇航員登上月球以來,隨著「」計劃的進展,總有一股質疑「」載人登月的「陰謀論」聲音在廣為流傳,乃至甚囂塵上。「陰謀論」列舉了大量的「證據」,認為「」11號登月事件純屬彌天大謊,完全是美國宇航局(NASA)的陰謀;「」11號飛船中的宇航員從未登陸月球,宇航員登陸月球的照片是在美國內華達州沙漠中被稱為「夢幻之地」的軍事禁區「51區」拍攝的,或者是在攝影棚中拍攝偽造的。美國人比爾•凱信出版了一本書《We Never Went To The Moon》(《我們從未到過月球》),列舉了大量的懷疑論調。通過媒體的炒作,1979年約有6%的美國公眾相信「陰謀論」,1999年為11%,如今竟然上升到22%(約6000萬人)。隨著「陰謀論」在網路上傳播,各國的信徒也愈來愈多。

  「」登月「陰謀論」的提出者「仔細鑒定」美國宇航局公布的登月錄像和照片后,發現了許多無法解釋,甚至自相矛盾的漏洞,典型的「論據」有:

  一、宇航員插在月面的美國國旗「迎風招展」

  在錄像片中,宇航員插在月球土壤中的美國國旗表面不太平整,邊緣略有捲曲,並且看上去一直在「迎風招展」。他們質疑,月球表面的大氣壓為地球大氣壓的1/1014,處於超高真空狀態,不可能有風,旗幟迎風招展不可能在月球上發生,只能是在攝影棚里拍攝。

  實際上,宇航員帶上月球的是一麵塑料製成的美國國旗,由於旗杆太長,「」飛船的艙內不能放置,只好捲起來綁到著陸艙的腿上。宇航員走出著陸艙后,取下旗杆,將橫桿拉開,國旗像撐傘一樣張開,但不平整,邊緣略有捲曲。宇航員用力握住豎桿插入月球土壤中,鬆開后旗杆晃動,帶動旗幟擺動,成為 「迎風招展」的旗幟。由於月球表面是超高真空,沒有空氣介質造成的阻尼,振動的旗杆可以較長時間擺動,這恰好證明美國國旗是插在超高真空的月球表面。

  二、漆黑的天空沒有明亮的星星

  月球沒有大氣層,沒有空氣介質對光的散射,天空是漆黑的,但天空中的星星應該是明亮的。而NASA提供的全部照片和錄像片只能看到漆黑的夜空,看不到一顆星星。「陰謀論」者認為,很顯然,全部的照片和錄像片不是在月球上拍攝的,而是在攝影棚內偽造的。

  實際上,當時宇航員在月面拍攝的漆黑天空是使用膠片拍攝的,由於白天月球表面對太陽光的反射很強,在月面強光源的背景下,拍攝照片時曝光時間必須很短,所以就不可能拍攝到天空中的星星。這看不到一顆星星的漆黑天空,正是在月面拍攝的有力證據。

  三、宇航員在登月艙附近出現多個影子

  「陰謀論」者提出,月球表面只有一個光源——太陽,但宇航員卻出現了多個影子,說明是在攝影棚的燈光下拍攝的。事實上,登月艙的外形是極不平整的多面體,月面也是凹凸不平的。因此,登月艙和月面對太陽光的反射是多方向的,既有多個方向的鏡面反射,又有月面的漫反射,因而使宇航員出現多個影子,這正說明照片是在月球表面拍攝的。同理還可以解釋,為什麼宇航員在登月艙的陰影里,但其身上的宇航服卻仍然是明亮的;為什麼宇航員走下舷梯時,太陽明明是從他背後照過來的,但他的前胸卻是明亮的等等所謂的「怪異」現象。

  四、2007年發射的「月亮女神」探測器沒有發現「」登月的痕迹

  最近,「陰謀論」者更是獲得了「鐵證」,他們提出,2007年發射的日本月球探測衛星「月亮女神」探測器在經過「」15號和17號著陸區的上空時,沒有發現「」15號和17號遺留在月面上的月球車和著陸器,也沒有發現任何人為活動的痕迹,證明「」15號和17號飛船根本沒有登陸過月球。這篇報道經各大媒體競相傳播,鬧得沸沸揚揚,一時間輿論一邊倒地認同「」載人登月是一個「陰謀」。NASA的新聞發言人在回答媒體提問時說,「月亮女神」在「」著陸區發現的一些黑色的斑塊,就是人為活動的痕迹。但這種含糊其辭的回答顯得蒼白無力,無法平息怒濤般的質疑聲。

  大家知道,日本的繞月探測衛星「月亮女神」號是一箭三星,包括一顆主衛星和兩顆子衛星,主衛星被命名為「輝夜姬」(日本古代傳說中的月亮女神,類似於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兩顆子衛星分別以輝夜姬在人間的養父母「翁」和「嫗」命名。拍攝照片的是主衛星「輝夜姬」,飛行軌道高度為100千米,但衛星上的CCD相機的空間解析度為10多米,至少要大於50米~60米的月面物體才能在照片上分辨出來。而「」15號和17號的著陸器和月球車大小約為2~3米,「輝夜姬」的照片上根本不可能顯示出月球車和著陸器的痕迹。

  陰謀乎?遠謀也

  「陰謀論」的製造者認為,「」載人登月完全是偽造的,是二十世紀最大的科學騙局。他們認為,美國NASA之所以要製造謊言,欺騙公眾,目的是製造假象,一舉擊敗前蘇聯;另外一個目的是轉移美國公眾的注意力,掩蓋「」計劃耗資巨大但仍陷入失敗的困境。但可惜的是,「」載人登月 「陰謀論」所列舉的「科學論據」,卻是如此地不堪一擊,不值一駁,有些還顯得比較低級和庸俗。略對月球有所了解的公眾,通過認真思考完全可以解釋清楚。

  假如美國NASA長期製造騙局,怎樣才能控制參與「」計劃的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80幾個研究所和40餘萬科技人員來共同維護這個騙局長達40年之久?又怎樣才能使前蘇聯的克格勃間諜長久保持沉默而不予揭穿?何況全世界許多國家的科學家(包括中國)都研究過「」宇航員採集的月球樣品,卻沒有一位科學家站出來質疑,而唯有「陰謀論」者喋喋不休地鼓噪呢?

  也許,「」載人登月「陰謀論」的製造者在製造另一個「陰謀」,他們不斷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論據」,廣為傳播,製造一輪又一輪跌宕起伏的高潮,吊著公眾的胃口,引發公眾對科學的興趣,讓公眾在時隔40年之後的今天仍熱度不減地關注「」登月,關注美國的科學進步,從而提高公眾的科學判斷能力。也許他們是以一種別緻的、巧妙的、積極的方式長久地宣傳美國載人登月的偉大成就。
清貧仍能讓我自得其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7: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