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學者稱兩岸保持現狀最終會導致台獨

[複製鏈接]

1004

主題

1740

帖子

1049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4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xin2005xin 發表於 2009-7-7 13: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李登輝提出「和中論」,媒體開始炒作李登輝是否有所轉變,也開始討論民進黨如何響應。但事實上,所謂「你是你,我是我,但你我是朋友,也要分清彼此」,對李登輝和民進黨都不是什麼新主張。

    李登輝當年一手主導的「國統綱領」,就是把統一推遲到遙遠的未來,並主張「在交流中不危及對方的安全與安定,在互惠中不否定對方為政治實體,以建立良性互動關係」
  
  這樣的主張也被吸納進民進黨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台灣前途決議文」主張台灣已經是 「主權獨立」的「國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對於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則以和解而不敵對為基調,並呼籲「從雙方在歷史上、文化上、血緣上的長遠關係出發,從地緣政治、區域穩定、經濟利益著眼,創造共生共榮、互信互利的美好前景。」

 李登輝路線和「台灣前途決議文」的戰略構想是:大陸不可能容許台灣宣布獨立,但對台灣企圖保持現狀或拒不統一卻無計可施。台灣想改成台灣共和國,就像阿扁所承認的,「不能騙自己也不能騙別人,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但只要台灣獨立現狀維持得夠久,么一方面中國會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產生變化,或可打破中國非大一統不可的迷思,一方面則台灣人的獨立意識也將發展至牢不可破的地步。

  獨派團體經常憂慮與中國的經貿往來會模煳國家的界線,北京也認為加強經貿往來可以增強兩岸一家的意識,但實際發展的結果正好相反。國家認同本就是在交往過程中才會體現出來。中國人若沒有經歷過十九世紀與西方人交往的經驗,也不會產生現代中國的民族主義。兩岸交往越頻繁,台灣人就越體會到自己並不是中國人,對台灣的認同度就越高。

   許多調查顯示到大陸工作的台商並沒有更親中國的趨勢;許多外省人也是在回到大陸之後才發現自己其實是台灣人;就連在大陸成長的台商學校學生,都更常強調自己是台灣人,或者表示自己與沒水準的當地人是不同的。

  所以過去一、二十年的真正趨勢是,「兩岸交往越多,界線越明」,獨派團體的憂慮並沒有成真,北京的期待也證明只是幻想。所以北京重量級涉台學者黃家樹才會說,「兩岸交流密切並不能自動增強兩岸一家的意識,更不能自然加強統一意識」。這也是為什麼李登輝並不擔心台灣與中國深化交流,並認為只要在 WTO架構下,「三通、四通、五通都不要緊」。

 因為根據《聯合報》的民調,就連接受本土化最困難的外省族群,現在也逐漸認同這塊土地。在1997年,外省族群中有五成六自認為是中國人,只有兩成二自認為是台灣人,到了2009年,只有兩成四自認為是中國人,四成五自認為是台灣人。而根據《遠見雜誌》在今年五月分的調查,現在就連國民黨的支持者也是「獨大於統」,傾向獨立的有30.3%,傾向統一的只有25%。

  所以,只要有耐心,時間其實是站在台灣這一邊的。台灣獨立於中國畢竟已經六十年了,只要沒有強制性的大中國教育,絕大多數人都會希望保有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如果我們能把台灣現狀再保持幾十年,誰還會贊成統一,中國又還有什麼動力來推動統一?

  這一條路線,也就是北京經常說的「曲線台獨」、「獨台」或「柔性台獨」,並認為它比要求正名制憲的「硬性台獨」更難處理。因為「柔性台獨」是對既成事實的延續,是用「保台」的名義在「促獨」,很難反對,「硬性台獨」則是打破現狀,不留模煳空間。「柔性台獨」在國際上容易找到朋友,「硬性台獨」則容易遭到聯手打壓。

  李登輝顯然在考慮重拾「柔性台獨」的道路,而民進黨在喊了八年的要正名、要制憲之後,也應該思考什麼才是不會「呷緊弄破碗」的策略。

294

主題

1655

帖子

48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84
沙發
木瓜香 發表於 2009-7-9 14:19 | 只看該作者
希望兩岸早點統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主題

3559

帖子

91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14
3
栗 劍 發表於 2009-7-11 17:06 | 只看該作者
維持現狀的前提是最終統一,並應有時限。不能讓有的人在維持現狀下長期撈取經濟好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16: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